第四节 畜禽疫病与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18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畜禽疫病与防治
分类号: S858;S851.3
页数: 18
页码: 725-742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张掖地区畜禽疫病与防治的情况,包括疫病种类及危害、主要防治措施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畜禽疫病 疫病防治 张掖地区

内容

据1979年《张掖地区畜禽疫病普查报告》,查出各种畜禽传染病43种,寄生虫病33种,中毒性疾病6种,疑似病4种,疑难病6种,共92种。据1989年全区畜禽疫病普查,结合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病理解剖,用血清学、细菌学、寄生虫病学检验等16种方法,在6县(市)、72个乡、219个村、357个社及32个饲养场、34个养殖专业户,抽查马、牛、羊、猪、鸡、兔6种畜禽,查出疫病38种,各县(市)自查疫病14种。按照普查系列,结合区内畜禽疫病流行病历,查出各类疫病89种,其中猪病16种,羊病13种,牛病16种,马病8种,兔病5种,禽病10种,其他动物疫病5种;主要中毒病、代谢病13种,未定性疫病3种。
  一、疫病种类及危害
  (一)传染病
  1.家畜与人共息病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急性、败热性传染病。1947年山丹县今霍城乡杜庄村杜文勇养羊1000只,发病死亡650只。1955~1988年,全区牛发病180头,死亡147头,致死率81.67%;1956~1989年,羊发病1363只,死亡1332只,致死率97.73%;1957~1989年马属动物发病93匹,死亡89匹,致死率95.7%。
  【布氏杆菌病】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1960年临泽县在小屯、新华、倪家营3公社血检牛1317头,检出阳性10头;山丹县在清泉、位奇、花寨子3公社检牛37头,检出阳性2头。1964~1967年,张掖县安阳公社余家城大队、临泽县新华公社新华大队、高台县宣化公社王马湾大队等地,布病暴发流行。余家城大队牛感染率4%,羊感染率14.6%,其中三队羊感染率38.8%,怀孕母羊流产率53.7%;布病患者70人,占劳力的75%。1971年全区开展普查,检牛羊7.03万头(只),检出阳性畜5461头(只),阳性率为7.77%,其中牛为20.26%,羊为6.25%;检出布病患者10066人。1971~1978年,采取以气雾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用羊型5号苗对牛羊进行免疫,到1980年共免疫牛羊739.16万头(只),平均密度为82.12%,免疫后40天测定,阳转率均在95%以上。1981年省上进行布病防效验收,抽检未免疫的5~8月龄幼羊和8~24月龄牛犊2.41万头(只),检出阳性畜35头(只),平均阳性率0.14%,比免疫前下降98.2%。检菌744份,未分离出布菌;患病者1人,达到国家地方病防治办公室颁布的“布病控制区”标准。1982~1988年,全区血检牛羊8.55万头(只),检出阳性畜207头(只),平均检出率0.24%,其中牛9411头,阳性83头,阳性率0.88%。检菌3272份,均未检出菌。1985~1986年全免疫牛羊222.6万头(只),平均密度为85.15%。1986~1988年,检疫奶牛1563头(次),检出阳性牛12头,全部扑杀。1989年检疫319头,无阳性。1990~1995年,检疫奶牛6564头,阳性牛6头,全部扑杀。从1989年起,对6县(市)分期进行布病“稳定控制区”三年达标考核,1990年张掖市达标,1991年高台、山丹县达标,1993年民乐、临泽县达标。
  【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人、畜、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1974年在临泽县平川公社五里墩一队发现首例,死牛3头;1978年临泽县沙河公社兰家堡大队发病死牛2头。1986~1987年张掖市检疫奶牛250头,患病4头;1988年检疫城关镇奶牛18头,患病1头;1990~1995年共检奶牛4251头,检出阳性牛4头。
  【口蹄疫】俗称“口疮”“蹄癀”,是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51年在肃南县大河一带首次发现、流行。1956年张掖、山丹、民乐3县大流行,全区发病48个乡,病牛1.14万头,死亡133头,致死率为1.17%。1956~1986年全区发病11起,其中1956、1957、1962、1964年大流行4起,发病牲畜1.82万头(只),死亡209头(只),致死率1.15%。
  【破伤风】又名“锁口风”,是由破伤风菌感染创伤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发病历史已久,1963年高台县新坝等7个公社马骡发病死亡21头(匹)。1963~1989年各类牲畜患破伤风病1205头,死亡847头,致死率70.24%。
  【放线菌病】是家畜的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1959年在高台县六坝公社首次发现病畜1头。1959~1989年全区发病179头,死亡48头,致死率26.8%。
  【李氏杆菌病】俗称“转圈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散发性传染病。1975~1978年,临泽县蓼泉、沙河、新华、平川等公社发生病猪171口,死亡100口,致死率58.48%。
  【坏死杆菌病】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1966年山丹县霍城、李桥、花寨公社的5个大队10个生产队发病牲畜55头,死亡18头。1976年李桥公社吴宁、上寨大队发病18头,未死。
  【恶性水肿】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外伤传染病。1967年民乐县永固、民联公社首次发现病畜22头,死亡20头;1986年临泽县小屯乡去势马骡消毒不严,发病12匹,死亡8匹。1967~1989年全区马、骡、驴发病133头(匹),死亡79头(匹),致死率59.4%。
  2.骡马传染病
  【马鼻疽】鼻疽是严重危害马、骡、驴的恶性传染病。〔民国〕时期,高台县红崖子地区曾有发生。1954年8月,山丹军马场售给高台县农场鼻疽病马54匹,要求集中管理。该场又将30匹病马转卖给宣化、镇远等乡,引起扩散、蔓延。1957年张掖县23个乡抽检马、骡、驴2.73万头(匹),检出阳性畜1136头(匹),阳性率4.16%。1958年山丹县检出阳性畜228头(匹),开放性马12匹;高台县农场220头马骡中,检出病畜54头(匹),感染率24.55%。60年代马鼻疽流行,危害严重。临床上有肺鼻疽、鼻鼻疽、皮鼻疽3种。
  【马腺疫】俗称“槽结”,是骡马类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1960年在肃南县皇城区首次发现病马56匹。1960~1989年全区发病7814匹,死亡169匹,致死率2.16%。
  【马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马胸疫”,是骡马驴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1958年在山丹县霍城乡甘泉村首次发现。1958~1982年,民乐、山丹、临泽县有零星发生,共发病41匹(头),死亡19匹,致死率46.34%。
  【马流感】是马、骡、驴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1974~1975年各县发生流行,发病4.51万头(匹),死亡22头。1977年高台县罗城公社发生马流感112头(匹)。1994年3月,全区77个乡776个村的14.27万头马、驴、骡,发病10.41万匹,发病率72.95%,死畜947头(匹),致死率0.91%。
  【马属动物魏氏梭菌病】又名“肠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病害。1975年临泽县小屯公社古寨四队2头骡子发病死亡;1983年高台县巷道乡五里墩五社发病死亡马6匹、骡2头、驴4头。
  3.牛、羊传染病
  【牛气肿疽】俗称“黑腿”病,1953年在高台县黑泉乡首次发现。1957年临泽县小屯乡张庄村发病,死牛2头。1957~1978年,张掖、临泽、高台县零星发生,牛共发病100头,死亡86头,致死率86%。
  【牛巴氏杆菌病】原称“牛出血性败血症”。1958年在肃南县康乐区杨哥村首次发现牦牛发病,死亡28头。1966、1976年,民乐、张掖县分别发病1次。1958~1985年,全区共发病牛440头,死亡352头,致死率80%。
  【牛杜柏林沙门氏菌病】区内无临床病例。1989年采集牛病料306份,仅张掖市检出阳性6份,阳性率1.96%。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1976年8月在临泽、高台两县16个公社有7486头牛发病,死亡8头,致死率0.11%。
  【牛、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仅在肃南、高台、山丹县放牧的牛群中流行。1964年肃南县马蹄区牛群发病牦牛500头。1964~1978年牛共发病2948头,死亡59头,致死率2.0%。
  【牛恶性卡他热】是牛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1984年在张掖县龙渠乡高庙村首次发现病牛1头。1986~1989年张掖市明永、沙井、小河、三闸、靖安乡先后发病16头,死亡12头,致死率75%。
  【羊厌气菌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类疫病,包括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瘁疽、羔羊痢疾、羊黑疫等,以肠毒血症多见,对养羊业为害最大。
  【羊肠毒血症】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1956年在肃南县明花区首次发现绵羊发病,死亡35只。1956~1989年绵羊发病4.16万只,死亡2.51万只,致死率60.34%。
  【羊快疫】由腐败梭菌引起的绵羊急性传染病。1962年民乐县绵羊发病300只,死亡56只。1963~1981年,民乐、山丹、高台、肃南县共发病5570只,死亡4581只,致死率82.24%。
  【羊猝疽】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毒血病,又称“C型肠毒血症”。肃南县西水、大都麻公社1976年发病羊23只,1977年发病25只,1978年发病100只,发病羊全部死亡。
  【羔羊痢疾】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1959年在张掖九公里园艺场羔羊中发病,死亡275只。1959~1989年发病3.52万只,死亡0.98万只,致死率27.84%。
  【绵羊巴氏杆菌病】又称“绵羊出血性败血症”。1975年在高台县宣化公社王马湾二队首次发现绵羊发病,死亡20只;南华公社义和大队绵羊发病死亡23只。1976年宣化公社乐二大队绵羊发病死亡20只。
  【羊痘】是绵羊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47年在今肃南县明海乡首次发现,绵羊发病死亡150只。1965~1981年未发生羊痘,1982年羊痘在山丹县复发流行,并蔓延到张掖、肃南、民乐等县。1982~1989年,共发病绵羊5.52万只,死亡0.44万只,致死率7.97%。根据1988年省河西地区羊痘联防协议精神,地区制定1990~1992年防治计划,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普查疫情、统一联防、全面免疫、清除疫点、强化检疫、加强监督”等措施,使全区发病疫点由1989年的66个,1991年减少到2个;发病羊只由1989年的1.92万只,1991年降到115只,此后再未发生。
  【羊链球菌病】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绵、山羊急性传染病。1962年在肃南县祁连公社观山口队首次发现,全队绵羊5206只,发病4961只,发病率95.29%,死羊808只,致死率16.29%。
  【羊传染性脓疱】俗称“羊口疮”,是由病毒引起的绵、山羊传染病。1965年在高台县新坝公社首次发现,发病21只,死亡1只。1965~1979年高台、肃南、山丹3县发病羊4.93万只,死亡0.21万只,致死率4.26%。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烂肺病”。1959年在肃南县康乐、皇城区首次发现山羊发病900只,死亡60只。1959~1978年发病1.57万只,死亡0.13万只,致死率8.28%。
  【绵羊肺腺瘤样病】是由肺腺瘤样病毒引起绵羊的一种接触性、肺瘤性慢性传染病。1962年甘肃农业大学顾恩祥在肃南县调查发现,在56例羊肺病中,10例为绵羊肺腺瘤样病。
  【衣原体病】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流行性传染病。1989年全区采集羊血清547份,检出阳性91份,阳性率16.64%。其中,高台县为31.67%(19/60),张掖市为25%(15/60)。
  4.猪传染病
  【猪瘟】俗称“猪肠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民国〕时期就曾流行。1954~1965年几乎每年发生,曾有4次全区性猪瘟大流行。1963~1965年全区发病猪1.89万口,死亡1.71万口,致死率90.48%。1974、1984年,民乐县发生两次猪瘟大流行,死猪0.49万口。1957~1989年全区发病3.48万口,死亡3.14万口,致死率90.23%。
  【猪丹毒】俗称“打火印”,是由丹毒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56年在高台县首次发现,1956~1989年全区共发病猪0.58万口,死亡0.35万口,致死率60.34%。
  【猪喘气病】是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由外地引进种猪带入病原,1958年在张掖县食品公司猪场首次发现,1962年高台农场从酒泉购进生猪引起暴发流行。1972年地区农科所怀孕母猪发病19口,死亡4口。1975~1989年,在高台、临泽、张掖、民乐、山丹5县发生流行。
  【猪流行性感冒】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57年在张掖九公里园艺场首次发现病猪7口,死亡1口。1957~1989年全区发病猪1546口,死亡154口,致死率9.96%。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的一种以鼻甲骨萎缩为特征的传染病。1976年张掖县食品公司猪场发病3例,死亡2口。1976~1978年民乐县永固公社发病2例,临泽县平川公社芦湾大队发病1例。1989年全区采集猪血清354份,检出阳性63份,阳性率为17.80%。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腹泻性消化道传染病。1972年在山丹县清泉公社发病流行;1979年山丹县发病3941口,其中李桥公社吴宁大队病猪35口,发病率69%,死亡9口;1985年山丹县酒厂养猪40口,发病20口,死亡5口;1988年山丹县淀粉厂养猪150口,发病35口,死亡10口。1989年全区抽检212份猪血清,检出阳性5份,阳性率2.36%。
  【猪链球菌病】由致病性链球菌引起的脓肿性关节炎、淋巴炎或仔猪败血症、大脑炎症和母猪流产症等。1958年张掖九公里园艺场从靖远北湾农场引进种猪传入,先后在山丹、高台、张掖县发生。1975~1989年共发病272例,死猪22口,致死率8.09%。1989年全区采集猪病料329份,检出阳性29份,阳性率8.81%。其中,山丹为14.6%,民乐为16.46%。
  【猪痘】又称“猪天花”,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57年张掖县食品公司从河北引进的种猪传入,1976~1978年张掖、临泽、高台3县有零星发生,发病167口,死亡68口,致死率40.72%。
  【仔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沙门氏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痢疾性传染病。1957年张掖县食品公司从河北省引进仔猪传入,发病仔猪500口,死亡400口,致死率80%。1966年张掖、山丹县发病流行。1957~1988年全区猪发病710口,死亡524口,致死率73.8%。
  【仔猪水肿病】又称“仔猪大肠杆菌毒血症”。1967年在张掖九公里园艺场首次发病猪29口,死亡11口。1967~1989年张掖、临泽两县发病猪246只,死亡163口,致死率66.26%。此后张掖市偶有发生。
  【仔猪白痢】又称“仔猪大肠杆菌病”,是哺乳仔猪的急性传染病。1974年在民乐县南古公社首次发现8例,死猪7口。1974~1989年各县时有发生,发病1.35万口,死猪0.21万口,致死率15.56%。90年代仅民乐、山丹县偶有发病。
  【猪痢疾】又称“猪血痢”,临床未见病例。1989年疫病普查,全区采集332份猪粪便,检出阳性36份,阳性率10.84%。其中,山丹为26.67%(16/60),高台为18.33%(11/60),民乐为3.08%(2/65)。
  【猪弓形体病】是由艾美耳科的龚地弓形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原虫病。1989年采集猪血清386份,检出阳性81份,阳性率20.98%。其中,民乐为78.33%(47/60),张掖为4.5%(3/66)。
  【猪附红细胞体病】1993年10月发现的类似猪瘟、猪丹毒、猪弓形体和仔猪副伤寒的疫病,经中国农科院兰州兽研所鉴定为猪附红细胞体病。在高台、民乐两县采集猪血清106份,除14份溶血外,检出阳性67份,阳性率72.83%(67/92)。
  5.鸡传染病
  【鸡新城疫】又叫“鸡瘟”,是鸡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病。1957年在高台县巷道、正远乡首次发病流行,1974年正远公社殷家庄大队鸡场养鸡300多只,发病死亡200多只。1974年高台县、1976年临泽县、1979年民乐县鸡瘟大流行,每县死鸡数万只。1976~1989年全区发病鸡20.3万只,死亡16.25万只,致死率80.05%。1989年疫病普查采集鸡血清662份,检出阳性457份,阳性率69.03%。
  【家禽霍乱】是由禽巴氏杆菌引起的鸡、鸭、鹅及野禽的传染病。1976年张掖县乌江公社乌江大队首次发现、流行。1976~1988年山丹、临泽、张掖均有零星发生,多呈急性死亡,共发病0.64万只,死亡0.52万只,致死率81.25%。
  【雏鸡白痢】是雏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58年张掖九公里园艺场首次发现,死亡300只。1958~1989年全区发病36.19万只,死亡5.36万只,致死率14.81%。1989年疫病普查,全区采集鸡血清639份,检出阳性208份,平均阳性率32.55%。20世纪90年代偶有发生。
  【鸡马立克氏病】是鸡的淋巴组织增长性疾病,由外地引种传入。1981年在临泽县板桥公社友好大队首次发现,死亡10只。此后,张掖、临泽发生流行,1981~1989年全区发病鸡0.37万只,死亡0.23万只,致死率62.16%。1989年疫病普查,全区采集鸡血清732份,检出阳性46份,平均阳性率6.28%。
  【鹦鹉热】又叫“衣原体”,是一种由禽类传染给人的疫病,区内临床未见病例。1989年疫病普查,共采集鸡血清643份,检出阳性179份,平均阳性率27.84%。其中,临泽县为58.65%,民乐县为40.95%,张掖市为5.83%。
  【鸡支原体病】是由败血支原体引起鸡的慢性呼吸道疾病。1985年张掖市长安乡发病鸡4000只,死亡156只,致死率3.9%。1989年疫病普查,采集血清663份,检出阳性379份,平均阳性率57.16%,其中,地区种鸡场阳性为82.18%,高台县为66.36%。
  【鸡痘】是家禽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1987年在张掖市首次发现。1988~1989年张掖城郊、沙井乡均有鸡痘发生。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鸡喉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传染病,无临床病例。1989年疫病普查时,全区采集鸡血清752份,检出阳性20份,平均阳性率2.66%。其中,地区种鸡场阳性率为15.84%(16/101),高台县为2.53%(4/158)。
  【鸡甘保罗病】又称“法氏囊病”,发病突然,法氏囊肿大,传播迅速,死亡率高。1991年5月在张掖市郊首次发现,发病鸡2.15万只,死亡0.13万只,致死率6.05%;6月,全市发病鸡7.43万只,死亡0.98万只,致死率13.19%。此后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诸县,发病小鸡13.11万只,死亡3.79万只,致死率28.91%。采取注射疫苗、药物治疗,防止感染,控制疫情。
  6.兔传染病
  【兔瘟】又叫“兔病毒性出血症”,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外地引种首先传入临泽县。1984~1988年临泽县新华、板桥乡发病死亡1270只;1988年倪家营乡发病80只,死亡64只,致死率80%。1986、1988年山丹县清泉、位奇乡发病死亡229只。1987年张掖市新墩、三闸、碱滩等8个乡发病死亡1880只。1984~1989年全区发病兔3560只,死亡3518只,致死率98.82%。1989年疫病普查时,全区采集兔血清316份,检出阳性70份,阳性率22.15%,其中张掖市为80%(48/60)。疫区兔注射兔瘟疫苗,病兔隔离,死兔深埋,兔舍消毒,能控制疫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葡萄球菌病】1988年1月张掖市粮食局养殖场发病1起,养兔157只,发病致死4只,致死率2.55%。
  【巴氏杆菌病】又名“兔出血性败血症”,无临床病例。1989年疫病普查时,全区采集兔黏膜344份,检出阳性23份,平均阳性率6.69%。其中,张掖市为3.23%(2/62),临泽县为22.83%(21/92)。
  7.其它动物传染病
  【骆驼沙门氏菌病】是骆驼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74年5月肃南县白银公社骆驼发病4峰;8月临泽县板桥公社骆驼发病58峰,死亡23峰;张掖县平山湖公社骆驼发病51峰,死亡38峰。共发病113峰,死亡61峰,致死率53.98%。
  【马鹿坏死杆菌病】又称“小鹿病”,1981年11月宝瓶河牧场首次发现,全场养鹿176只,发病42只,死亡31只,发病率23.86%,致死率73.81%。
  (二)内外寄生虫病
  【猪囊虫病】俗称“米星”猪,是由有钩绦虫的幼虫期猪囊尾蚴(猪囊虫)而引起的。始发年代不详,70年代全区普遍发生,以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尤为严重。据地区食品公司统计,1977年高台、临泽、张掖3县屠杀3.81万口,检出囊虫猪0.37万口,检出率9.71%,造成经济损失54万多元。
  【牛焦虫病】是由泰氏焦虫引起的牛血液寄生虫病,由新疆引进牛时传入。1980年4月在张掖县明永公社首次发病,死牛9头;翌年发病12头,死牛8头。1987年沙井、明永乡5个村发病牛33头,死亡11头。1982年临泽县新华公社发病牛67头,死亡18头。1986年民乐县南丰乡冰沟台村发病牛18头,死亡7头。1989年疫病普查时,全区采集牛血清424份,检出阳性17份,阳性率4.01%,其中,张掖市为16.67%(11/66),临泽县为9.84(6/61)。
  【牛锥虫病】是由伊氏锥虫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无临床病例。1989年全区采集牛血清469份,检出阳性4份,阳性率0.85%。
  【羊疥癣】又叫“羊螨病”,是羊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皮肤病。1952年高台县新坝、红崖子乡绵羊发病700只,此后各县均有流行。1976年张掖县甘浚公社4个大队养羊1645只,发生疥癣羊546只,发病率33.19%。1952~1989年全区发病羊12.93万只,死亡0.15万只,死亡率1.16%。1989年采集病料404份,检出阳性63份,阳性率15.59%。其中,肃南县为37.78%。
  【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等球虫引起的鸡肠管寄生虫病。1981年在临泽县新华公社首次发现,1985年5月省兽医总站在张掖市新墩乡陈儿闸村检查120只雏鸡均感染球虫。1981~1989年全区发病鸡87.48万只,死亡5.83万只,致死率6.66%。1989年全区采样711份,检出阳性353份,平均阳性率49.65%。其中张掖市为80.37%,民乐县为73.11%。
  【兔球虫病】由艾美耳属球虫引起的一种家兔寄生虫病。全区兔发病率30%左右,川区较严重。1989年全区采集兔粪便348份,检出阳性201份,平均阳性率57.76%。其中张掖市为100%,民乐县为83.33%,高台县为15%。
  【兔疥癣】由穿孔疥虫和吸吮疥虫引起的皮肤病,各县均有发生。1989年疫病普查,取样184份,检出阳性9份,阳性率4.70%。其中临泽县为7.81%(5/64),民乐县为5%(3/60),高台县为1.52%(1/66)。
  【骆驼疥癣】是痒螨和疥螨引起的骆驼寄生虫病。1983年临泽县有180峰骆驼发病,平均发病率11.6%。
  (三)主要中毒病、代谢病
  1.主要中毒病
  【农药中毒】畜禽误食农药或带农药的饲料而发生的中毒。引起中毒的农药主要有有机磷、有机氯和有机汞农药。注射阿托品、解磷定,静脉注射葡萄糖、强心剂,可获良效。1963年高台县飞机防虫时,喷“六六六”粉,致使黑泉乡30头驴中毒,死亡2头。1976~1978年,全区农药中毒死亡畜禽5013头(只),其中马类349匹(头),牛296头,羊2529只,猪950口,家禽889只。1981~1989年全区农药中毒死亡畜禽1957头(只)。
  【亚硝酸盐中毒】是家畜吃了腐烂、焖煮,煮后放置过久的甜菜、白菜,而引起的中毒,川区发生多起。煮饲料时要快速烧开,充分搅拌,煮熟后迅速变凉;煮熟饲料严禁在铁锅内过夜,防止发生亚硝酸盐中毒。对病畜静注2%的美兰溶液50~100毫升疗效较好。
  【化肥中毒】是家畜嗜食尿素、硝铵等含氮化肥而引起中毒,各县市都曾有发生。
  【食盐中毒】食盐喂量过多而引起的中毒,常见给猪饲喂酱油渣、盐腌物引起中毒。对病畜服用植物油、大量饮水、注强心剂,可治疗解毒。
  【菜籽饼中毒】菜籽饼含黑芥子苷,牲畜吃后变为芥子油,刺激肠黏膜而发生中毒。喂饲菜籽饼时,应先粉碎,温水浸泡8~12小时,再煮沸1小时,使毒素蒸发后再与其他饲料搭配饲喂。对病畜用0.5%~1.0%的单宁酸洗胃,内服鸡蛋白、豆浆,注射咖啡因可解毒。
  【高粱、玉米幼苗中毒】高粱、玉米幼苗含有氰的配糖体,家畜吃了过量的高粱、玉米苗会引起中毒。1980~1989年临泽县高粱、玉米苗中毒死亡大家畜160头(匹)。对中毒家畜静注8%~10%亚硫酸钠液30~50毫升,或静注0.5%~1%的美兰液50100毫升,皮下注射咖啡因疗效显著。
  【醉马草中毒】马、骡采食醉马草引起的中毒。对病畜灌醋或酸奶500~1000毫升,或注射安呐加、安痛定、生理盐水可以解毒。
  【马绊肠中毒】又叫黄花棘豆中毒,家畜采食马绊肠引起的中毒,山区发生较多。采取清除毒草,对病畜注射葡萄糖、硫代硫酸钠液解毒。
  【药物中毒】用药不当引起的畜禽中毒。引起中毒的药物有四环素、呋喃西林、痢特灵、四氯化碳、麻黄、乌头等。1977年民乐县兽医门诊部用土霉素口服治疗腹泻,引起洪水公社马骡中毒34匹,死亡10匹。1987年地区牧业服务部分包出售痢菌净,自印说明书剂量过大,引起张掖市新墩、梁家墩乡养鸡专业户雏鸡死亡1500多只。
  2.代谢病 畜禽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糖、矿物质、水代谢紊乱或维生素、微量元素供需失调而引起的疾病。
  【仔猪硒、维生素E缺乏症】1985年9月张掖市瘦肉猪供精点从青海牧研所购进杜洛克公猪2口,4月龄后发生仔猪缺硒症。注射维生素E和0.1%亚硒酸钠液,治疗3天病愈。
  【鸡维生素A缺乏症】1984年张掖市十里行宫林场养鸡650只,患维生素A缺乏症死亡216只。1982~1984年山丹县发病多起,添加饲喂胡萝卜、青绿饲料,病情好转。
  【骆驼硒缺乏症】1974年高台县盐池公社首次发现骆驼摆腰子病,甘肃农大鉴定为缺硒症。1974~1983年发病121峰,死驼89峰,口服或静注亚硒酸钠疗效明显。
  【鸡维生素B缺乏症】1985年山丹县养鸡专业户侯吉光养鸡1000只,发生维生素B缺乏症100多只,饲料中加入维生素B,病情好转。
  (四)未定性疫病
  【疑似犬瘟热】由病毒引起的家犬急性传染病,近年从外地引进良种犬传入。临床表现诊断为犬瘟热(未化验确诊)。1987~1989年张掖市兽医门诊部治疗891例,治愈率75%。1989年民乐县永固乡家犬发病500条,死亡300条,致死率60%。
  【疑似猪李氏杆菌病】1975年8月,临泽县蓼泉公社湾子大队养猪场74口猪,发病53口,死亡38口,致死率71.70%。县畜牧站诊断为猪李氏杆菌病,用青霉素治疗,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驴、骡瘫痪症】1987年山丹县位奇乡高寨村驴、骡发生类似中毒的瘫痪症,死亡4头。用抗菌素治疗无效。
  (五)家畜普通病 家畜普通病是指因饲养失调,使役不当引起的家畜常见症。1978年全区6县(市)兽医门诊部和19个乡站统计,就诊病畜2.89万头(次),其中马属动物门诊总数2.07万头(次),占71.63%;牛门诊总数8295头,占门诊总量的28.70%。马属动物内科病中消化系统疾病9292例,占44.89%;呼吸系统疾病7547例,占36.46%;外科、产科疾病1256例,占6.07%。牛普通病中,内科消化系统疾病4354例,占52.49%;呼吸系统疾病3228例,占38.92%;胸炎1045例,占12.60%。1995年全区家畜普通病门诊治疗量达27.75万头(只)。
  二、主要防治措施
  从50年代起,先后开展猪瘟、马鼻疽、猪丹毒、猪肺炎、羊痘、口蹄疫、牛出血性败血症、布病、鸡新城疫、羊疥癣等30多种畜禽疫病的防治。国务院颁布《家畜家禽防疫条例》以来,防病检疫工作有法可依,逐步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一)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对畜禽疫病的防治,采取诊断、检疫、封锁、免疫、消毒、治疗和扑杀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措施,效果显著。(二)制定疫病防治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任务分解、层层落实,划定疫区、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集中围歼,分级重点设防;分步单病突破,分期考核验收,按期实现预定目标。
  (三)引进推广免疫荧光、酶标抗体、琼脂扩散、免疫电泳、间接血凝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快速诊断技术,为监测和扑灭疫情,科学考核防治效果提供准确、先进的手段。
  (四)开展畜禽寄生虫病的区系调查和季节动态调查。在系统掌握侵袭规律的基础上,拟定科学的驱虫方案,更新和推广高效、广谱、低毒的抗虫、杀虫药物,提高畜禽群体驱治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强化和完善畜禽及畜产品检疫。严把道卡和运输检疫,防止外地疫病传入;开展市场检疫、屠宰检疫、产地检疫,发现疫情及早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六)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疫情观念。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对重大疫情随发随查,迅速上报;一般疫情定期登记,每半年汇总上报1次。发生疫情,采取果断措施,就近扑灭。
  (七)全面贯彻《家畜家禽防疫条例》,不断完善防疫责任制。落实“预防为主、统一归口,各负其责、监督管理”,强化疫病有偿服务和系列化服务,整体、依法推进畜禽防疫工作。
  三、动物检疫
  50年代开始用马来因(鼻疽菌素)点眼检出鼻疽病马。60年代开始对牛羊布病、马鼻疽、马传贫、结核等疾病进行产地普查检疫。1986年地区、各县成立动物检疫站,地、县、乡设立机构99处,配备各级检疫员198人,兽医监督员17人,初步形成兽医卫生检疫网络,产地、市场、运输检疫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产地检疫】在全区流行范围大、危害严重的畜禽疫病主要有:猪瘟、鸡新城疫、口蹄疫、鼻疽、布病、羊痘等。1958~1989年全区因猪瘟、猪肺疫、猪丹毒3大传染病死亡猪3.8万多口,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70年代鸡新城疫在区内普遍发生,1976~1979年因鸡瘟死亡鸡11.5多万只,损失60多万元。普遍开展马鼻疽、布鲁氏杆菌病等的产地检疫,效果明显。
  【市场检疫】1980年以后,畜禽市场开放。遵照地区行署印发的《张掖地区家畜家禽及产品检疫暂行实施办法》,全区广泛深入开展贯彻兽医法规、条例活动。在集镇、市场设立检疫点,发放检疫印章、刀具,配备检疫值班人员,着标志服装上岗,开展活畜检疫和肉品检疫。1987~1995年市场检疫各类肉品2.59万吨,做到病、死畜禽肉品不得出售,上市肉品须经检验盖章。并和地、县(市)卫生防疫站、市场管理部门联合,定期或不定期对肉食厂家、屠宰户等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检查。对违章单位和个人,视其情节予以处罚,使检疫工作步入法制轨道。
  【运输检疫】70年代地区外贸公司出口的畜产品,由下属商检科进行兽医卫生监督和商品检验。地区肉联厂外运肉品经本厂兽医人员检验,出具检验证明。1986年地区动物检疫站成立,外运的畜禽及产品,均由地区动物检疫站或委托县检疫站签发运输检验证明。对进入地区的种畜禽及商品畜禽等,均先经检疫而后放行。对来地区放养的蜂群亦经检疫、车辆消毒后准予放蜂。1986~1995年,全区运输检疫各类牲畜57.65万头(只),检疫蜂1.67万箱,检疫消毒皮张46.13万张,消毒毛类5.13万吨,骨角9313.61吨,消毒车辆1749台(次)。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