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禽生产及饲养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18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畜禽生产及饲养管理
分类号: S816
页数: 12
页码: 713-724
摘要: 本节记述了远古时期至1995年甘肃省张掖地区畜禽生产及饲养管理发展情况。
关键词: 畜禽生产 饲养管理 张掖地区

内容

畜禽生产历史悠久。古代饲养家畜除食肉外,还用畜力发展农业生产。历代畜牧业生产依附于农耕,发展缓慢。从50年代起,逐渐形成农牧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格局。到1956年大家畜存栏27.29万头。1959年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及工作失误,到1961年底大家畜存栏15.34万头,比1956年下降43.78%。1962年贯彻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改善饲养管理,实行分户喂养,允许社员养自留畜,实行繁殖奖励政策,到1965年底,大家畜回升到22.60万头,比1961年增长47.32%。80年代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府放宽政策,引导扶持,鼓励社员发展养殖业,1990年大家畜存栏42.7万头;猪、羊、鸡生产大幅度增长。1990~1995年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1995年畜禽存栏总量723.21万头(只),比1990年增加109.54万头(只),增长17.85%;肉类总产量增加2.3286万吨,增长65.0%;禽蛋产量增加3334.86吨,增长43.42%;鲜奶产量增加815.62吨,增长12.6%。1995年畜牧业产值6759.93万元,增长3倍;占农业总产值的29.61%,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948.72元;全区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为49.16公斤、9.16公斤和6.05公斤,比1990年分别增加17.96公斤、2.46公斤和2.4公斤。
  一、畜禽生产
  (一)大家畜生产
  【黄牛】为区内主要畜种和重要役畜,占大家畜52.95%。1950年黄牛存栏10.61万头,1956年存栏14.45万头,到1961年下降到9.04万头。此后逐年回升,到1970年存栏14.97万头。1982年以后,养牛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化,出现全区性“养牛热”。1989年地区在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35个乡建设商品奶肉牛生产基地。到1995年基地内黄牛存栏达17.82万头,比1990年增长33%,占全区养牛25.08万头的71.05%。
  【奶牛】50年代引进黑白花奶牛,70年代推广人工授精改良黄牛技术,80年代推广冷冻精液配种改良黄牛,促进奶牛生产发展。1990年开展奶肉牛基地建设,以西门塔尔、荷斯坦公牛冷冻精液级进杂交改良河西黄牛,发展杂种牛。建立国营良种奶牛繁育场1处、奶牛场2处、村办奶牛场5处,乡、村鲜奶收购点11处,发展奶牛饲养专业户756户;建立冻精输精点58处,年授配能力1.4万头。基地向社会扩散奶牛281头,与此同时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混配饲料调制等科学喂养技术。到1995年,有国有奶牛场5个,集体奶牛场6个,奶牛专业户525户。黑白花奶牛存栏2965头,良种及改良种乳牛3.55万头,牛奶总产量7226.12吨。临泽奶牛场建起日处理鲜奶25吨生产线,张掖市建起日处理鲜奶10吨的乳品厂,初步形成鲜奶供应、奶粉加工、良种繁育的奶牛业格局。1995年,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被列为欧盟——中国奶类发展项目区。
  【驴、马、骡】主要用于耕地、拉车、拉磨、拉碾、驮运、乘骑等。1950年全区驴、马、骡7.24万头,到1956年存栏11.9万头,比1950年增长64.36%。1959年以后存栏数下降,到1963年存栏6.97万头。此后逐年回升,1970年存栏13.3万头,1990年存栏19.58万头,1995年存栏19.81万头(匹),占大牲畜总数的42.92%。
  (二)小畜禽生产
  【猪】区内养猪始于汉朝。1950年全区养猪6.01万口,“一五”时期执行“私养公助”和提高生猪收购价格政策,1956年生猪饲养量9.19万口。1959年后饲养量下降,1961年存栏1.83万口。此后鼓励社员家庭养猪,办集体猪场,1965年存栏回升到11.91万口,1970年存栏18.8万口,时有队办猪场5300多个。80年代生猪生产由农户个体经营,1985年国家放开猪肉市场。1990年地委、行署确定在张掖、临泽、高台、民乐4县(市)建立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到1993年建立养猪专业村25个,养猪专业户1.81万个,普及“双推五改”(推广经济杂交,推广仔猪综合育肥技术;改本交为人工授精,改熟饲稀喂为生饲干喂,改喂单一饲料为以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为主的配合饲料,改喂大肥猪为适宜体重出栏屠宰,改吊架子育肥为——前高后低——前敞后限的新法育肥)养猪综合配套技术。累计完成改圈63.13万间,人工授精改良授配母猪3.48万口(次),杂交授配母猪18.16万口,出栏瘦肉猪106.73万口,其中基地生猪饲养量95万口;年猪肉产量3.2524万吨,增长23.43%,人均占有量31公斤。“八五”期间,推广临泽新华养猪企业集团公司“六统一分”(按照公司加农户模式,实行公司统一经营良种繁育、统一提供仔猪、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技术指导、防疫治病、统一收购屠宰、统一销售和农户分散饲养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养猪模式,办股份制养殖企业,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养猪生产发展。到1995年,建立万头工厂化养猪场11个,千头养猪场47个,百头以上养猪场112个,全区养猪126.75万口,比1990年增长52.8%。临泽新华工厂化良种猪场是集产、加、销为一体的联合企业,1993年建成投产,占地160亩,总投资650万元,建各类猪舍44栋、1.6万平方米,有万头猪生产线3条,年繁育良种猪3万头。主要有丹系长白、英美系大约克、美系杜洛克、甘肃白猪和瘦肉型新品系A、B、C等7个品种(系)。新华猪场已成为西北地区品种齐全、设置配套、生产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良种猪繁育场。
  【羊】〔夏〕〔商〕时期,区内养羊已成群放牧。〔秦〕〔汉〕时期匈奴统治河西,养羊是匈奴人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依托。〔北魏〕时先民对羊的选种、饲养、阉割、疫病防治等均已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共和国成立后,养羊生产不断发展。1950年养羊39.79万只,1956年发展到76.72万只。1959年后存栏下降;1963年推行繁殖奖励政策,到1965年存栏96.44万只。“文革”期间,限制社员养羊数量,牧区每户自留羊5只,农区每户2只。1974年羊存栏95.79万只,比1965年减少0.67%。80年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扶持社员发展养殖业,1980年羊存栏127.52万只,1990年存栏142万只。1990年在肃南、山丹、民乐、张掖、高台5县(市)沿山地区,建设商品羊生产基地,建立种羊场3处,绵羊人工授精站225处,推广绵羊人工授精、羔羊育肥、配合饲料、塑料暖棚养殖、牧区围栏种草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并发展养羊专业村56个。1990~1993年改良授配母羊130万只,出栏肉羊162.5万只,提供羊毛1155.4万公斤,羊肉2149.86万公斤。1993年养羊150万只,其中绵羊130万只(细毛羊、改良羊86.7万只);1995年养羊183.79万只。
  【鸡】区内养鸡历史很久,周代“庖人辨六畜”,鸡在其中,〔北魏〕时已有用笼养鸡的记述。养鸡是历代农民的一项家庭养殖业。
  1950年全区养鸡20.55万只,1956年30.43万只,1961年养鸡降至13.51万只,此后随着生产发展逐年上升。80年代全区兴起“养鸡热”,引进良种,推广电动孵化、电热地温孵化、温室架孵等新技术,到1985年养鸡188.92万只。90年代在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建设蛋肉鸡生产基地,建立养鸡重点乡21个,发展规模养鸡,带动千家万户养鸡生产。1993年推广良种鸡385.5万只,占饲养量的94.83%。1990~1993年基地累计养鸡1562.47万只,其中蛋鸡1028.27万只,生产鲜蛋2465.6万公斤,出栏鸡534.2万只,鸡肉产量1001.91万公斤。1995年养禽业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方向发展。区内建立养鸡场22个;养鸡500只以上的专业户354户,100~300只的专业户3654户;孵化小鸡3000只以上的孵化户145户,孵雏246万只;育雏3000只以上的361户,育雏165.9万只;建立良种鸡孵化点188处,推广良种蛋鸡377.7万只,良种化程度85%。全区养鸡1004.22万只,户均40只,禽蛋产量5682.5吨,商品率为76.1%。有珍禽养殖场18个,专业户451个,饲养珍禽7.77万只,其中专业户养殖6.05万只。
  【兔】60年代以前,区内主要饲养中国白兔及少量安哥拉兔。70年代在张掖、临泽、高台、民乐等县推广笼养。1970年养兔1.44万只,1979年养兔1.95万只。此后养兔专业户建造规范的新式兔笼、兔舍,加强疫病防治,实行科学喂养,1990年饲养量达到5万只。90年代饲养大耳白、青紫兰、黑白花、塔兔、安阳灰兔、虎皮黄、公羊兔等9个优良品种。1995年兔饲养量达到6.1万只,比1979年增长2.1倍。
  【其它动物饲养】1977~1979年,张掖市食品公司先后从东北引进水貂30只,从青岛、北京各引进水貂50只,经繁殖增生,到1981年发展到1200只。1983年感染貂疽,而后全部宰杀。1981年地区肉联厂引进水貂,1989年发展到1800只;是年引进银貂8只,繁殖为14只。90年代养殖渐少。
  【蜜蜂、养蚕】〔民国〕时期,区内有个别农户养蜂。60年代初创办社、队蜂场。到1975年养蜂4970箱,年产蜂蜜20.34万公斤;1983年养蜂2779箱,到1988年全区养蜂5177箱;90年代蜂蜜滞销,1995年养蜂下降为3900箱。
  50年代初,区内曾有零星养蚕。1958年在张掖九公里筹建张掖专区蚕桑工作站,配备职工11人,其中技术干部3人,1961年机构撤销。1991年地区林业技术推广站引进蚕桑、蚕种,在张掖市小满、大满乡试验示范,获得成功,但未推广。
   二、饲养管理
  历代先民对畜禽饲养管理,积累许多可贵经验,如“乘马在厩”“执豕于牢”“鸡栖于榤”“食有三刍”“饮有三时”。唐朝提出:“夏搭凉棚、冬季保暖”等。
  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畜禽饲养管理,资助农牧民建设棚圈,提倡科学喂养。50年代,大家畜采用合槽喂养,草料不足,管理不善;三年困难时期牲畜大量死亡。1962年后贯彻“分槽喂养,养用合一”,对饲养员实行“五定一奖”(定饲养头数,定繁殖成活,定牲畜膘份,定肥料,定工分;超产奖励。),改善饲养管理,畜禽饲养量逐年回升。80年代,牲畜实行承包经营,推广配合饲料、暖棚养畜。
  (一)大家畜饲养管理
  【马的饲养管理】绿洲农业区,马多为棚圈槽养,草料、饮水充足,饲养管理精细。马的粗饲料主要有青草、麦衣、麦草、谷草、玉米秸秆、豆秆等;精饲料主要有豌豆、蚕豆、大麦、麸皮、玉米等。沿山农业区,土地面积大,有小块草场,马以舍饲为主,夏季有2~4个月放牧期,舍饲与绿洲农业区相似,但略粗放;放牧期40~60匹为1群。高山草原区,除少数乘马半舍饲外,其余终年放牧;每群100~200匹,夏秋在高寒草场放牧,春在低山放牧,多无棚舍,马匹多呈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状态。
  【牛的饲养管理】肃南县黄牛在前山及荒漠半荒漠草原区终年放牧;沿山区及边远农业区牛以舍饲为主,每年6~9月在附近草场进行季节性放牧;绿洲农业区牛基本上是终年舍饲。舍饲牛粗饲料以麦草、麦衣、玉米秆为主,搭配豆秆、青干草及鲜草等;精料以玉米、蚕豆、豌豆、油渣、皮等为主。役用牛每头年留料100~160公斤,清明、夏至等时节,每头灌清油2~3两,以清热润肺;公牛2~3岁去势。1995年,推广青贮氨化暖棚养牛4.77万头,占养牛总数的16%。
  (二)羊的饲养管理 农区的羊以舍饲为主,牧区常年放牧。农业合作化前,羊只属个体所有,农户自行饲养;1956年以后,羊只归社,集体舍饲或放牧,对放牧员实行“四定一奖”即定数量、定繁殖、定肥料、定工分,每年剪毛后药浴、驱虫。农区羊群小,每群50~60只,公、母、羯羊混群;绿洲边缘村社夏秋到附近草场放牧。
  肃南牧区羊只终年放牧,对种羊、杂种羊在冬春季给少量补饲。牧羊草场分为冬春场和夏秋场,冬春草场海拔2600米以下,地势低、避风向阳、气候较暖,有永久性羊棚、羊舍、产羔室、放牧员宿舍,从春羔配种到翌年换青历时半年以上;夏秋场海拔偏高。牧区羊群较大,繁殖母羊每群200只,育成母羊每群300只上下,羯羊400~500只1群,种公羊每社1群。羔羊出生24小时进行初生鉴定,并进行断尾;每年夏至前后剪毛、药浴,进入夏场抓膘;8月份羔羊断奶,10月份开始配羔,12月份转入冬季草场。90年代推广配合饲料、暖棚养羊,到1995年,修建暖棚羊舍1.42万间、21.3万平方米,暖棚养羊24.13万只,占羊只总数的17.3%。
  (三)猪的饲养管理 猪以农户饲养为主,猪的精饲料有玉米、麸皮、豆类、荞麦、洋芋、胡萝卜、甜菜等;粗饲料有糜谷糠、糜衣、荞麦衣、胡麻衣、葵花盘、豆类茎秆等。70年代办集体猪场,推广粉碎饲料,并引进聚合草、水葫芦、甜菜等多汁饲料;推广青饲料打浆、中曲发酵、无曲盐水发酵、糖化饲料等方法。区内养猪多为舍饲,养殖头数较少的一般同槽进食,养殖多的分槽饲喂。民乐县南丰、永固乡耕地面积大,轮歇地遍生野胡萝卜、蕨麻、血结草、灰条、野苜蓿等饲草,在夏季仔猪吊架子阶段进行野外放牧,补充多汁饲料,节约精料。集体猪场一般都按公、母、生长阶段分圈喂养。80年代后推广暖棚养猪和工厂化养猪,提高了饲料报酬率和出栏率。到1995年,修建暖棚猪舍40.05万间、480.6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标准化猪舍2.35万间、28.2万平方米,暖棚养猪68.85万口,占养猪总数的54.3%,育肥出栏39.74万口。
  (四)鸡的饲养管理 鸡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过去鸡舍简陋,设架栖息,每只年产蛋60~80枚,4~5月母鸡抱窝孵雏。80年代专业化、规模化养鸡迅速发展,养鸡专业户应运而生。专业大户修建高标准鸡舍,设有食槽、饮水器,实行围栏散养或笼养,应用配合饲料,进行科学喂养。
  三、畜产品
  区内畜产品种类,主要有羊毛、羊绒、驼毛、皮张、肉、蛋、奶、乳品等。许多产品是地区传统的出口换汇商品。清朝以后,张掖已成为河西羊毛、驼毛等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
  共和国成立后畜牧业生产发展,畜产品产量增长。从50年代中期开始,畜产品由供销部门经营收购,除供应区内城镇肉、蛋、奶外,大部交售国家,支援经济建设。60年代,全区生猪每年调往兰州及外省、区约1万多口。70年代国家采取奖粮、奖物等奖励收购办法,年交售肥猪10万多口,菜羊7万多只,菜牛3000余头。80年代,畜产品市场开放,年均收购肥猪15万口左右,肉类总产达3万吨以上。1995年全区肉类总产量5.91万吨。
  (一)毛、绒、皮生产
  【羊毛】有绵羊毛、山羊毛。绵羊毛又分为土种羊毛、细毛羊毛、改良羊毛,主要产于肃南县,次之为山丹、民乐、张掖等县(市),其中肃南县为全省羊毛主产区。50年代前,绵羊毛主要用作衣服原料、制毡、毡袄、纺毛线、栽织地毯等;山羊毛主要用以织毛口袋。50年代以后羊毛产量逐年增加,1953年全区羊毛产量400吨;60年代年产量1500吨,其中细毛和改良羊毛占60%以上;70年代最高收购量1800吨;1990年收购量2472.31吨。1995年全区羊毛总产量达3397.44吨,商品量2876.45吨。
  【绒】主要为山羊绒和驼绒。绒细度均匀,强度、伸度、弹性均优于相同细度的其他动物毛纤维。羊绒主要产于肃南、张掖;驼绒主要产于高台、肃南、临泽、张掖等县(市)。全区50年代年产绒2吨左右,60年代年产5吨。70年代引进外地优良绒山羊进行改良,年产绒量10吨左右,1990年产绒19.45吨,1995年产绒32.59吨。
  【皮】全区制革皮张主要有牛皮、马皮、驴皮、羊皮等。制裘皮主要有绵羊皮、羔皮、家兔皮、獭皮等。1.牛皮:为区内主要制革皮张,70年代前,年产牛皮约1万张,多为民间硝熟,制作车马挽具、绳索等,部分交售国家;80年代以后,兴起“养牛热”,90年代年产牛皮2.5万张,大部为个体商贩收购,流到外省加工。2.绵羊皮:俗称“老羊皮”,毛长绒厚,皮板结实,是制作防寒服装的好原料。50年代年产8万张,60年代皮毛由供销社收购,少数由农户加工皮衣自用防寒。80年代畜产品市场开放,年均产羊皮15万张,多由皮贩收购,运往外地;1990年全区羊皮产量18.77万张,1995年达24.6万张,其中山丹县年产卡拉库尔羔羊皮1000多张。3.家兔皮:区内60年代开始饲养家兔,70年代年产兔皮0.5万张,主要由供销部门收购;80年代年产1万多张,主要由个体商贩收购,运往外地。
  (二)肉蛋奶生产 肉蛋奶是畜牧业的主要产品,90年代,加快瘦肉猪、细毛羊、奶肉牛、蛋肉鸡商品基地建设,使肉蛋奶产量逐年增加。
  1.肉类生产 肉类生产以猪肉为主,次之为羊肉、牛肉、鸡肉,还有少量的兔肉、鸽肉。50年代全区肉类年总产量3000吨左右,60年代年产6000吨左右,70年代年产达1.5万吨,其中猪肉占80%以上。80年代以后,肉类总产量中牛、羊、鸡肉产量大幅度增加。1990年全区肉类总产量为3.58万吨,其中猪肉2.64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73.74%。1995年全区肉类总产量5.91万吨,人均占有量达49.16公斤,超过全省人均占有水平。
  2.蛋类生产 蛋类生产以鸡蛋为主,鸭、鹅、鹑蛋有少量生产。50年代,鸡蛋多为农户自产自食,少数交售,全区年产鸡蛋约1千吨。60年代商业部门实行奖售政策,年收购量500吨左右。80年代兴起“养鸡热”,养鸡专业户、养鸡大户应运而生,引进良种蛋鸡,推广配合饲料,实行科学管理,使鸡蛋产量成倍增长。1990年全区禽蛋产量7680.37吨,1995年1.1015万吨,人均占有量9.16公斤。
  3.奶类生产 奶类主要是牛奶和少量羊奶。50年代开始引进荷兰黑白花奶牛,后用公奶牛改良本地黄牛,推广人工授精、冷冻精液配种、杂种牛挤奶和青贮氨化饲料养奶牛技术,随着奶肉牛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奶牛数量迅速增加。1990年全区鲜奶产量6461.4吨,1995年达7277.02吨,人均鲜奶占有量6.05公斤,高于全省人均水平。
  (三)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
  1.畜产品生产加工 区内有国有、集体及个体经营的毛纺织、地毯编织、皮革工业、皮毛加工、肉食加工冷藏、熟肉品加工、禽蛋加工、乳品加工等行业。(1)毛纺织业:主要有毛毡类、毛褐类、毛毯类、毛栽绒地毯、毛衣毛线类生产。毛毡类主要有毡衣、毡帽、毡靴,以个体或集体加工为主。甘州薄底毡窝闻名遐迩,远销青海、内蒙等地。毛褐类产品有衣服、被褥、口袋、帐篷等。毛呢、毛毯,张掖市纺织总厂20世纪80年代年产毛呢3000米,毛毯2.2万条;肃南毛条厂生产毛毯、毛条、毛衣等7类近百种产品。毛衣毛线类,张掖市纺织总厂1982年生产羊毛衫、腈纶衫10万件。(2)皮革产品:全区皮革制作业3家,年产各类皮衣1269件,皮鞋5.9万双,防寒服4196件。肃南县皮毛加工厂生产的剪绒皮衣,被轻工业部、国家民委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地区外贸局加工厂年产皮革服886件,加工猪鬓7513.6公斤,肠衣4.42万根。(3)肉类加工:除市场上店铺加工扒鸡、卤肉、烤羊肉、酱牛肉外,地区肉联厂年加工猪肉、猪头下水、香肠等罐头300吨。(4)乳品加工:全区乳品加工企业3家。肃南县乳品厂日处理鲜奶半吨,年加工全脂乳粉20吨。临泽牛场日处理鲜奶25吨,年产奶粉500吨,所生产的“雪莲牌”全脂奶粉,1988年被甘肃省评为优质产品,1991年被农业部评为部优产品,产品远销省内外。张掖市乳品厂日处理鲜奶10吨,年产奶粉100吨。
  2.畜产品流通 50年代初期实行自由贸易,畜产品上市交易。1954年国家实行农副产品统购、派购政策,生猪、鲜蛋、菜牛、羊只、皮张、毛绒、肠衣等畜产品列为二类产品,实行统购、派购,禁止私人经营。1962年国家允许社员完成派购任务后,畜禽自宰自卖,自由上市,奖励社员交售畜产品。“文革”期间,取缔集市贸易,继续统购、派购。1978年国家对畜产品由统一收购、派购,向合同定购、议购和市场调节过渡。1984年以后畜产品市场开放,促进交换、流通,使商品畜牧业迅速发展。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