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畜牧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18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畜牧业发展
分类号: F326.37
页数: 3
页码: 705-707
摘要: 本节记述了远古时期至1995年甘肃省张掖地区畜牧业发展情况,包括发展简况、经营体制两方面内容。
关键词: 畜牧经济 经济史 张掖地区

内容

一、发展简况
  区内畜牧业始于原始社会先民的狩猎放牧。夏朝(约公元前21~16世纪)设有牧正,掌管畜牧业,境内“牛、羊衔尾,群畜塞道”。〔三国〕时期(公元220~266年),河西羌人、匈奴,饲养马、牛、羊、驴;〔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11月,曹真令率重兵讨伐胡治元多、卢水、封赏,在张掖、镇原西一带获牛8万头,羊111万只,其他牲畜10万头。〔北周〕(557~581年),置官办养马牧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在今山丹大马营草原和肃南皇城草原养马10万余匹。元朝甘肃行中书省官牧设于甘州,放养马、牛、羊、驼、驴等牲畜。清朝商品畜牧业方兴,顺治八年,在洪水(今民乐县城)开茶马互市,“筹皮马之利,始于海部通市于洪水。”部分优良畜种销往外地,羊毛、皮张经兰州、包头运到天津出口。
  〔民国〕19年(1930年),各县建设局配畜牧专干。〔民国〕后期,广大牧民深受官僚、牧主、奸商盘剥,畜牧业生产步履艰难。1949年,张掖等5县大牲畜存栏16.77万头,羊35.06万只,生猪3.41万口。
  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保护和发展畜牧业政策,禁止宰杀耕畜。1952年,农区以繁殖役畜为主,鼓励养羊养猪;牧区推广细毛羊和半细毛羊,大牲畜存栏22.4万头,羊56.34万只,生猪4.65万口,比1949年分别增长35.57%、60.69%和36.36%。1956年全区大牲畜存栏27.29万头,羊76.72万只,生猪5.52万口,分别比1949年增长62.73%、118.82%和61.87%。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建立后,限制社员家庭饲养猪、羊、鸡等畜禽;集体牲畜因饲料饲草匮乏、管理不善,造成大量死亡。1961年,允许大牲畜集中喂养、分散喂养和社员分户包养。1964年,牲畜重归集体喂养,“文革”期间畜牧业发展缓慢,到1976年,大牲畜存栏28.18万头,生猪18.80万口,羊90.60万只,分别比1956年增长3.26%、240.57%和18.09%。20世纪70年代,推广绵羊改良,肃南县与省种羊场协作育成“甘肃高山毛肉兼用细毛羊”。1980年,大家畜存栏32.18万头,生猪22.75万口,羊127.52万只。
  80年代,完善经营形式,实行科学养畜,加快畜牧业发展。1995年,大牲畜存栏46.16万头,生猪61.8万口,羊139.65万只,分别比1980年增长43.44%、171.65%和9.51%。
  二、经营体制
  畜牧业经营体制,历经封建地(牧)主所有制、农民个体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三个时期。
  (一)私有制畜牧业
  1.封建地(牧)主所有制经营 自秦朝到共和国成立前,畜牧业生产沿袭封建地主所有制经营。地(牧)主占有大量牲畜、草场,以雇工饲养、租典和分养等形式进行经营。〔民国〕时期,民乐县大地主兼牧主秦嘉谋占有羊2万多只,牛2000多头,马600多匹;雇工300多人。共和国成立前,肃南县为部落制度,牲畜、草场大部为头人、寺院占有,全县1537户,有牲畜7.06万头。其中,114户牧主占有牲畜5.723万头,占牲畜总数的81.06%,户均有牲畜502头;而占总户90.6%的贫苦牧民,仅有牲畜1.337万头,户均只有9头,很多牧民一无所有。封建地(牧)主、部落头人和寺院上层,凭借占有的大量生产资料,对广大贫苦农牧民进行剥削。主要形式有:雇工、租典、分养、赋税等。
  2.农民个体所有制经营(1951~1956年) 土地改革中,广大农牧民分得牲畜,国家对农牧民所有制牲畜实行自繁自养、保护和发展的政策,以贷款形式扶持养畜。张掖县人民政府把剿匪缴获的800多匹骡马以救济或低价出售给缺畜农户;从青海购进骡马370多匹,原价售给农民。期间,各县加强领导,发动农牧民改善饲养管理、贮备冬草、防治疫病,保护耕畜和幼畜,促进个体所有制畜牧业发展。到1956年末,全区大牲畜存栏27.29万头,生猪5.52万口,羊76.72万只。
  (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畜牧业
  【集体经营】1956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社,农民个体经营的牲畜折价转为集体所有,造册登记。牲畜及畜产品交售国家,收入上账,纳入当年分配。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牲畜转为公社所有,一度社队之间实行“一平二调”;牲畜饲养管理不善,乏弱死亡较多。1958~1962年,全区大牲畜年均下降9.68%,生猪下降17.39%1961年贯彻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开始处理“一平二调”问题。大牲畜依并队时基数和实有头数,按比例分配到队;羊只按并队时数量分归原队;从生产队或社员中平调的大牲畜、猪羊,有原畜的退原畜,无原畜的作价补偿。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牲畜所有权和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允许牲畜上市交易,允许牲畜、羊只分散喂养,选户包养,实行养用合一,畜牧业生产开始回升。1964年大牲畜收归生产队集体喂养,规定社员家庭自留畜为核算单位下放时牲畜总头数的5%~7%,超出的牲畜折价归队;农区每户自留羊不得超过两只。“文革”开始,限制家庭养畜;大牲畜、羊只以集体经营为主,养猪执行“公养私养并举”的方针,大办集体猪场。1966~1976年,大牲畜年均增长4.51%,生猪年均增长9.56%,羊只年均下降1.24%。
  【承包经营】1981年10月,肃南县明海公社率先推行包干到户,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来集体经营的大牲畜、羊只,折价保本承包到户,分户经营、分散管理。到1984年农村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牲畜折价到户,草场承包到户,给社员划拨“三荒”地,实行人工种草、科学养畜,促进畜牧业发展。随着社会需求扩大和效益的提高,相继兴起“养牛热”“养鸡热”“养猪热”“养羊热”,各种养殖专业户、专业村应运而生,经营规模不断扩大。1994年,全区组织开展“畜牧年”活动,广大干部群众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推广股份合作制,普及先进配套技术,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畜牧业呈现持续稳定发展态势。1995年,大牲畜存栏46.16万头,生猪61万口、羊139.65万只,鸡469.53万只,兔3.05万只;畜牧业产值达到96759.9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326806.11万元的29.61%;人均畜牧业产值948.72元。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