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作物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17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作物生产
分类号: S5
页数: 13
页码: 639-651
摘要: 本节记述了远古时期至公元1995年甘肃省张掖地区农作物生产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作物生产及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
关键词: 农作物 农业 张掖地区

内容

汉朝区内栽培作物有麦、谷、糜、菜、豆类等20多种;清朝后期,有粮食作物16种,经济作物30多种。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到90年代,农作物已形成粮食、油料、甜菜、蔬菜、瓜类、药材等系列、80多个种类、近300个品种。其中粮食作物17种,经济作物6种,蔬菜43种,瓜类5种,药材10多种。农作物生产由粮食作物为主的“一元结构”,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一、农作物生产
  (一)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豌豆、洋芋、水稻、青稞、大麦等10多种。粮食生产水平,平均亩产1950年为83.5公斤,1956年142公斤,1965年113.8公斤,1980年255.5公斤,1990年398.8公斤,1995年为426.23公斤。
  【小麦】小麦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播种面积、产量居全区粮食作物之首,常年种植占粮食面积的60%以上,占总产量的50%以上。在全国小麦种植区划中,张掖地区属西北春、冬小麦兼种区,以春小麦为主;冬小麦种植以张掖市河西片为主。1949年春小麦播种面积59.38万亩,总产量4662.24万公斤,平均亩产78.5公斤;1995年发展到112.09万亩,总产量达42378.67万公斤,亩产378.08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88.76%、8.09倍、3.82倍。
  冬小麦——1952年试种,具有耐旱、早熟、高产、稳产、品质好、调节劳畜力、调节用水用肥等优点。1957年种植2.26万亩,平均亩产118.63公斤,比春小麦亩增7.44公斤。此后引进“乌克兰83”“乌克兰0246”“艾15”“农大183”“太原89”“晋农52”等品种,1974年播种面积46.73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39%,平均亩产243公斤,比春小麦亩增99.31公斤。冬小麦面积的扩大,有利于蚜虫越冬,致使春小麦黄矮病大发生。因此,从80年代起压缩冬麦面积,90年代冬小麦面积保持在8万亩左右。
  春小麦——区内春小麦种植历史悠久,有普通春小麦和密穗型春小麦品种。1949~1977年的29年中,除1955~1958年种植面积达到百万亩外,其余年份均在百万亩以下。1978年种植104.16万亩,平均亩产133.98公斤;1993年种植101.69万亩,平均亩产401公斤,总产40745.43万公斤;1995年种植112.09万亩,平均亩产378.08公斤,总产43278.67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88.76%和3.82及8.09倍。
  1950年以后,春小麦品种实现4次良种大更换,每更换1次,亩产提高一步。1957年开始,以“武功774”“甘肃96号”,更换“老芒麦”“白大头”等老品种;从1964年起,推广“甘麦1号”“阿勃”“阿夫”等品种;1968年开始,推广“甘麦8号”“张春9号”等品种;1984年以后,推广“晋2148”“张春10号”“张春14号”“武春121”“高原338”“高原602”“永良4号”“永良12号”等品种。每次良种更换,分别比1949年小麦平均亩产增加33.5公斤、54公斤、117公斤和211.5公斤,到1992年,全区小麦平均亩产424.41公斤,沿山冷凉地区出现小麦5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10万多亩。
  【大麦】栽培历史悠久,主要用作饲料。1963年播种面积2.74万亩,平均亩产68.69公斤,总产188.23万公斤。此后,随着玉米面积的扩大,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5年大麦面积0.47万亩,平均亩产135.45公斤,总产63.66万公斤。90年代,随着酿酒工业的发展,引进、推广“莫特44”“匈84”等啤酒大麦。1994年种植面积28.75万亩,平均亩产288.49公斤,总产8294.25万公斤;1995年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青稞】栽培历史悠久,沿山冷凉地区种植较多。1963年种植面积31.33万亩,平均亩产86.29公斤,总产2703.47万公斤,是历史上播种面积最大的一年;1970年种植面积22.51万亩,总产2717.08万公斤,平均亩产120.71公斤;90年代,每年种植面积1万亩左右,主要品种有白皮青稞、黑皮青稞。
  【蚕豆】原产西域,汉朝传入。蚕豆营养丰富,用途广泛。蚕豆适应性强,分布较广,可单种或间作,是较好的养地作物。1949年种植面积0.12万亩,平均亩产54.17公斤,总产6.15万公斤;1963年种植面积1.55万亩,平均亩产161.48公斤,总产250.29万公斤;1974年种植面积9.74万亩,平均亩产220公斤,总产2144.24万公斤;而后种植面积下降,1992年种植1.48万亩,平均亩产429.3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95年种植2.48万亩,亩产361.74公斤,总产量897.12万公斤。1970年以前,主要种植张掖蚕豆、高台蚕豆;此后引进推广青海蚕豆、临夏马牙蚕豆、临夏大蚕豆等;90年代主栽临夏大蚕豆,辅以青海3号蚕豆。
  【豌豆】分布较广,以沿山地区种植面积较大。1970年以前,年种植0.8万亩,总产100万公斤;1984年种植15.96万亩,平均亩产147.45公斤,总产2353.3万公斤。90年代每年种植10万亩上下。70年代以前,种植“大山豆”“五月黄”“麻豌豆”等;此后引进推广多纳夫豌豆、极早熟豌豆、英国豌豆、张家川豌豆等。张掖市、临泽县还零星种植脑核豆(鹰嘴豆)。
  【大豆】古称“谓菽”,俗称“黄豆”。营养丰富,用作榨油、加工豆制品、生菜炒食等。1953年播种面积350亩,亩产87.7公斤,总产3.07万公斤;90年代,价格上涨,发展较快,1994年种植面积2.34万亩,平均亩产59.2公斤;1995年种植面积1.15万亩,总产726.5万公斤(含套种、地埂产量)。以与玉米、小麦套种为主。70年代以前种植花腰、油籽;此后引进“晋豆83”“吉林3号”“黑河3号”“丰收12号”“长农4号”“吉原1号”等;90年代以“吉原1号”“长农4号”为主栽品种。
  【红豆】可加工副食、制作豆沙、煮粥。多与玉米套种,主要品种有大红豆、小红豆、熊猫豆等。
  【玉米】共和国成立前,区内没有玉米种植。1952年试种200亩,平均亩产134公斤。1957年以前,玉米种植面积小,主栽品种“二截子”“小金皇”,平均亩产170公斤。1958年从新疆引进“白马牙”“黄马牙”等品种,播种面积1.93万亩,平均亩产173公斤,比粮食平均亩产增50.5公斤。1964年引进推广玉米双交种“维尔42”“维尔156”,平均亩产219.5公斤,比白马牙、黄马牙增产30%~40%。1974年玉米面积15.22万亩,平均亩产385.5公斤,比粮食平均亩产195.5公斤增产97.2%。1976年以后,推广“张单488”“中单2号”“户单1号”等品种。后因“张单488”感染丝黑穗病,遂被淘汰;“中单2号”成为主栽品种。1983年玉米种植面积19.18万亩,平均亩产520.5公斤,比粮食平均亩产289.5公斤增产79.8%。1995年玉米面积34.7万亩,平均亩产806.79公斤,比粮食平均亩产433.8公斤增产86%;玉米总产27955.5万公斤,占粮食总产的33.5%。区内玉米制种已成为全国玉米杂交种生产基地。
  【谷子】种植历史悠久,民众喜食,是城乡主要的小杂粮。1949年种植14.04万亩,占秋粮的39%,平均亩产81.4公斤,总产量1143.03万公斤。1963年播种25.20万亩,平均亩产111.84公斤,总产2818.35公斤。1971年以后,随着玉米面积的扩大,种植面积逐年减少;80年代每年播种5万亩左右,1995年种植面积1.5万亩,平均亩产161.86公斤,总产242.79万公斤。1949年前主要种植“黄大谷”“马缰绳”“老来变”“红谷子”等;50年代推广“白谷子”“气死驴”“竹叶青”“压塌车”等;70年代推广“张北大黄谷”“大同黄谷”“陇粟1号”“张掖288”“张农9号”等;90年代推广“张谷2号”“张农10号”“陇谷4号”等。
  【糜子】古称“黍稷”,栽培历史悠久。1949年种植面积14.67万亩,平均亩产67.57公斤;1952年种植20.12万亩,亩产96.09公斤。60年代以后播种面积逐年下降,到1970年,种植1.5万亩,单产83.8公斤,总产125.65万公斤。80年代,每年种植不足0.2万亩,平均亩产120公斤上下。1995年播种1.3万亩,总产量157.69万公斤。糜子有正茬、复种两种种植形式。主要品种有“红糜子”“黄大糜子”“青小糜子”“青大糜子”等。
  【水稻】张掖植稻始于唐朝。1949年种植面积0.16万亩,平均亩产103.3公斤;1958年发展到5.66万亩,亩产179.6公斤,总产1016.7万公斤,播种面积创历史最高水平。60~80年代,年种植面积不足万亩。90年代,引进选育“宁粳8号”“宁粳10号”“张粳1号”等良种,更换张掖“白芒稻”“黑芒稻”等老品种;推广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栽植面积扩大。1995年栽植1.49万亩,平均亩产621.4公斤,总产925.9万公斤。
  【马铃薯】俗称“洋芋”“山药”。高产、早熟、分布广、用途多,粮菜兼用。1949年栽培面积5.52万亩,平均亩产102.9公斤(10公斤折粮1公斤)。1956年栽植面积10.03万亩,平均亩产247.75公斤。1961年后由于马铃薯晚疫病、病毒病害,年栽植面积下降为3万亩左右,平均亩产100公斤上下。80年代以后,引进抗病品种,推广小薯整播、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栽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1995年栽植面积4.72万亩,平均亩产401公斤,总产1892.72公斤。栽培品种,50年代推广“武威洋白”“深眼窝”;70年代引进“青海552”“临夏紫山药”“虎头”“长薯4号”“渭会4号”等;80年代后推广“天水小白花”“天薯4号”等。
  【荞麦】始种于汉朝,是传统的小日月复种作物。1973年复种10万多亩,平均亩产60公斤;80年代每年复种2~3万亩,90年代每年种植1万亩左右,平均亩产6080公斤。主要品种有大棱、小棱荞麦。
  【扁豆】俗称“扁豆子”。民乐等县有少量种植,年种植面积0.3万亩左右。
  【高粱】张掖、临泽、高台3县有少量种植。
  (二)经济作物
  【亚麻】俗称“胡麻”。汉朝以前由西域传入。胡麻籽是区内主要的食用油料,胡麻秆是麻纺工业的主要原料。1949年种植6.36万亩,平均亩产29.83公斤,总产189.74万公斤;1955年种植面积9.58万亩,平均亩产47.21公斤,总产452.24万公斤。1963年种植面积下降为1.16万亩;1976年种植面积回升到8.4万亩,平均亩产64公斤,总产537.95万公斤;1985年种植16.96万亩;1995年种植8.3万亩,平均亩产142.58公斤,总产量1183.42万公斤。栽培品种,70年代以前沿用白胡麻、红胡麻等。此后选育“张亚1号”,引进“甘亚1号”“雁农1号”“雁杂10号”“甘亚4号”“天亚2号”“天亚4号”“宁亚6号”“宁亚7号”等。
  【油菜】俗称“菜籽”。种植历史悠久。菜籽含油率高,是主要的食用油料。区内属春油菜产区,山丹、民乐两县以春播大油菜为主;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以复种小油菜为主。1949年种植面积0.75万亩,平均亩产32公斤,总产24万公斤;1958年种植5.17万亩,平均亩产39.05公斤,总产201.89万公斤;70年代年播种5万亩左右。1989年种植24.4万亩,平均亩产128.88公斤,总产3144.86万公斤。90年代油菜播种面积稳中有增,1995年种植29.87万亩,平均亩产132.19公斤,总产3948.61万公斤。油菜品种,80年代以前以“奥罗油菜”“门源小油菜”“山丹小油菜”“民乐小油菜”为主,此后推广“门源3号”“浩油5号”“浩油11号”“陇油1号”“81008”等。
  【向日葵】俗称“葵花”。50年代初引进种植,耐瘠、耐旱、耐盐碱,适应性强。70年代以前,每年种植面积0.3万亩左右;80年代,新垦荒地种植面积较大,1986年种植1.27万亩,平均亩产80.8公斤,总产102.6万公斤;1995年种植0.28万亩,总产226.21万公斤(含荒地)。50年代种植“武威葵花”“伊犁早熟”;70年代推广“三道眉”及“油葵先进工作者”“罗马尼亚”等品种;80年代推广“内葵杂1号”“内葵杂2号”“食葵”等。
  【甜菜】〔清〕乾隆年间已有零星种植。1958年种植面积0.43万亩,亩产1.51吨,总产6500吨;70年代,每年种植2万亩左右,平均亩产1吨多,年产2万多吨。1978年以后,实行交售甜菜奖励平价化肥、顶公购粮任务的政策,种植面积迅速增加。1985年种植5.36万亩,平均亩产2.38吨,总产12746万吨。1987年张掖糖厂建成,每年种植8万亩左右;1995年种植7.17万亩,平均亩产3.23吨,总产23.13万吨。甜菜品种,90年代以前主栽“工农2号”,此后推广“双丰301“双丰305”“宁单2019”等。
  【棉花】早在公元6世纪已有种植,主要分布在临泽、高台县黑河沿岸。1945年,种植1万多亩,总产10万多公斤;1949年种植0.58万亩,总产4.28万公斤;1950年种植1.06万亩,产棉11.35万公斤;70年代,每年种植1万亩左右。90年代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棉花生产,1992年植棉2.04万亩,平均亩产74公斤,总产150.92万公斤;1995年植棉1.39万亩,平均亩产74.4公斤,总产103.4万公斤。棉花品种,〔民国〕前种植新疆草棉,而后引入陕西中棉,1955年引进推广“C3173”和“克克1543”等。20世纪90年代推广的“新陆早1号”,其特性是早熟、丰产、优质、抗逆性强。
  【大麻】种植历史悠久。1949~1970年间,每年种植0.1万亩左右,平均亩产50~70公斤,年产6万公斤;1976年种植0.35万亩,总产10.33万公斤;常年种植0.1万亩左右。主要品种为“武威大麻”“陕北大麻”“红城大麻”“清水大麻”等。
  【啤酒花】原产美洲,是啤酒工业的重要添加剂。1978年张掖农场从酒泉下河清农场引进试种,栽植500亩;此后,临泽农场、张掖市、临泽县陆续栽植建园,到1995年,已建啤酒花园4700亩,年产酒花80万公斤。
  (三)蔬菜作物 蔬菜栽培历史悠久,汉朝已种。〔民国〕时期蔬菜种类有黄瓜、胡萝卜、大葱、芫荽、茄子、辣子、芹菜、菠菜、白菜、萝卜、苤蓝、蔓菁、大蒜、韭菜、南瓜、葫芦、莴苣、红豆荚等。1949年以来,蔬菜生产发展较快,1981年种植3.8万亩,1992年种植9.40万亩,总产量3.60亿公斤,蔬菜商品量2.87亿公斤,销往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87个城市。1995年建成年产2000吨脱水菜厂14家,3000吨番茄酱厂2家,产品外销美国、日本、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张掖成为全国西菜东调基地产区。
  1.白菜类分布广、面积大、产量高,是全区主要的冬春菜,80年代以来,每年种植面积3万亩左右。
  【大白菜】明朝已有种植。是区内主要冬菜之一,以麦茬复种为主。大白菜品种,60年代主要栽培“大青口”“黄心子”“菊花心”“兰州小白口”等;70年代引进推广“天津青麻叶”“河南大包心”“郑州深根包心”“济南小根”“烟台包心”等;80年代推广“洛阳二包头”“济南小包心”“青岛中丰”“福山包头”“石特一号”等;90年代主栽品种为“张掖小包心”(由济南小包心与郑州深根包心自然杂交选育而成),搭配品种为“鲁白1号”“鲁白2号”。1985年以前,每年种植大白菜不足1万亩,1986年以后,年栽培面积2~3万亩,总产2~3亿公斤。90年代出现“卖菜难”现象,实行限额种植,1995年种植1.56万亩,总产1.5亿公斤。其中张掖小包心质嫩味佳,抗病丰产,占栽培面积的85%以上。
  【小白菜】汉朝即有种植,是区内的主要早春蔬菜。80年代以前,采取早春撒播盖沙、露地种植,年种植面积0.2万多亩。此后,推广塑料拱棚、日光温室栽培,小白菜成为保护地间套搭配菜种,冬春季可在温室生产2~3茬。地方品种主要为“张掖沙白菜”。80年代推广“上海四月慢”“矮抗青”“油白菜”等品种。
  【结球甘蓝】俗称“莲花白”“包包菜”〔清〕末已有种植。50年代每年种植0.2万亩左右,70年代每年种植0.5万亩,1995,年种植0.72万亩,总产3200万公斤。70年代以前,主要品种为“张掖大甘蓝”“牛心甘蓝”等;此后引进推广“金早生”“北京早熟甘蓝”。80年代应用塑料拱棚、日光温室生产蔬菜,早甘蓝以报春为主,2月阳畦育苗,3月拱棚移栽,5月即可上市;中熟甘蓝有“中甘11”“中甘12”“京丰1号”等,采取与玉米套种,6月即可上市,平均亩产3000公斤;晚甘蓝露地直播或移栽,仲秋收获,平均亩产6000公斤。90年代引进推广“美国紫甘蓝”。1995年,甘蓝面积0.72万亩,其中早、中熟甘蓝种植0.35万亩,占48.6%。
  【球茎甘蓝】俗称“苴莲”。栽培历史较久而面积不大,主要品种有张掖苴莲、绿皮苴莲,平均亩产3500公斤左右。
  【花椰菜】俗称“菜花”。70年代以前每年种植100多亩。80年代应用塑料薄膜保护地栽培,每年栽培0.5万亩,总产量1000万公斤。80年代前,栽培“兰州大雪球”“法国菜花”;此后引进推广“荷兰48”“荷兰83”“矮荷花”;90年代引进“玉冠”“里绿”“绿丰”等品种。过去菜花以单作为主,80年代以来推广拱棚单作、菜花玉米套种、麦茬复种,平均亩产2000公斤。
  2.根菜类 栽培历史悠久,主要有萝卜、胡萝卜、芜菁等,每年种植面积1万亩左右。
  【萝卜】有四季萝卜和秋萝卜。四季萝卜汉朝即有种植,〔民国〕时期新墩、上秦等地种植较多,1949年四季萝卜种植面积1000多亩,主要品种有“摸萝卜”“算盘珠”“红棒子”“花英子”等;60年代以后,引进“红天鹅蛋”“德日2号”等品种,年种植面积3000多亩,平均亩产2000公斤。秋萝卜是主要冬菜之一,山川地区均有栽培,年栽培面积2000多亩,平均亩产4000公斤。主要品种有“霍城萝卜”“青皮萝卜”“白萝卜”“心里美”“红萝卜”“洪水萝卜”等。
  【胡萝卜】〔西汉〕时由西域传入。50年代每年种植1000多亩,主要种植“张掖红胡萝卜”“黄胡萝卜”等品种,亩产2000多公斤;90年代引进“鞭杆红”“五寸人参”等加工品种。1995年播种面积0.3万亩,脱水加工后远销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芜菁】俗称“蔓菁”。沿山地区有少量栽培。主要品种有“张掖芜菁”“白芜菁”等。
  3.葱蒜类 西域传入,汉朝始种。
  【韭菜】多年生宿根蔬菜,明朝已普遍栽培,是区内传统的商品蔬菜之一。70年代栽培面积3000多亩;80年代应用塑料日光温室生产韭菜,实现周年供应。90年代,年栽培面积1万亩左右,年收4~5次,平均亩产2500~3000公斤。主要品种有“张掖线韭”“武威蒲韭”“马蔺韭”“兰州小勾韭”等,1992年引进推广“雪韭791”等品种。
  【葱头】俗称“洋葱”。40年代引入地区零星栽培。80年代因外销需求增加,种植面积猛增,1987年种植1.4万亩,总产量5500万公斤,行销全国;90年代每年种植5000亩,总产2000万公斤。80年代以陕西红皮洋葱为主;90年代引进推广适宜脱水加工的“熊岳洋葱”“美国日照”“地球牌洋葱”“天津大水桃”等黄皮洋葱,加工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大蒜】各县(市)均有栽培,民乐紫皮蒜栽培历史有两千多年。60年代,全区年大蒜面积400多亩,产量20多万公斤;80年代以后,种植面积扩大,1983年大蒜面积0.9万亩,平均亩产707公斤,总产635.9万公斤;1990年种植1.7万多亩,总产1610万公斤;此后,每年种植1.3万亩左右。民乐大蒜个大、瓣肥、汁浓、辛辣,是张掖名优蔬菜之一,远销东北、内蒙等地,曾出口柬埔寨。
  【大葱】汉朝由西域传入,栽培品种有张掖白葱、高台红葱等;近年引进推广章丘大葱。70年代每年种植1千亩左右,90年代每年栽培2000多亩,亩产2500公斤。
  【韭葱】零星栽培,有张掖韭葱等品种。
  【百合】明朝已有,多供观赏,90年代有零星栽培。
  4.茄果类
  【番茄】又名“西红柿”,50年代初引入,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可生食、做菜、加工制酱。90年代年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平均亩产4000公斤,年产4000万公斤。60年代主栽品种为“粉红甜肉”“卡德大红”;70年代引进推广“强力米寿”“鸡心番茄”“丰收黄”“北京10号”;80年代后引进推广“加拿大8号”“丽春”“早丰”“陇番5号”“中蔬5号”等鲜食品种及“87—5”“87—10”等加工制酱品种,90年代中期引进以色列番茄。
  【小辣椒】清朝已普遍栽培。50年代初年栽培面积1千多亩,1981年栽培0.3万亩,1987年栽培0.5万亩;90年代每年栽培0.8万亩,形成以张掖市洪信村为中心的辣椒生产基地和高台县合黎辣椒干生产基地。80年代以前主要种植“张掖线椒”“高台辣椒”“甘谷线椒”等品种;此后推广“猪大肠”“线三辣椒”“佳木斯辣椒”等,平均亩产3000多公斤。
  【甜椒】又称“大辣椒”。50年代引进栽培,1987年栽培0.5万亩,1990年栽培1.3万亩;1994年栽培1.6万亩,平均亩产4000公斤,总产量6400万公斤。销往青海、西藏、四川、上海等省市3600多万公斤。年产脱水加工菜2000吨,外销日本、美国等国家。80年代以前,主栽“兰州大包子”“武威灯笼辣椒”“旅大甜椒”“苏门”等品种;此后主栽“上海甜椒”“北农大40号”。
  【茄子】汉朝即有栽培,〔明〕〔清〕时期已很普及。50年代年栽培面积1千多亩,1985年栽培0.45万亩,1994年栽培0.58万亩,平均亩产3822公斤,总产2217万公斤。主栽品种有“张掖长茄”“牛心茄”;90年代主栽“张掖长茄”“兰竹长茄”“天津快圆茄”等。
  5.绿叶菜类
  【菠菜】明朝已普遍种植。以秋播为主,时有春播。主要品种有圆叶菠菜、尖叶菠菜、二转子菠菜。年种植面积0.1万亩,亩产1500公斤,年产150万公斤。
  【芹菜】明朝已普遍种植,70年代年种植面积0.1万亩,90年代种植0.2~0.3万亩,亩产3000公斤,年产量800万公斤。芹菜原为春播夏菜,80年代实行芹菜小麦套种,生产秋菜。地方品种有空秆芹菜、实秆芹菜;80年代以后,引进推广“铁秆芹”“玻璃脆”“西洋芹”等。
  【芫荽】又名“香菜”。〔西汉〕时由西域传入。调味小菜,零星种植。
  【小茴香】又名“孜然”,香辛调味蔬菜,其种子可作药用或香料。栽培历史较久,但面积不大,栽培品种沿用张掖小茴香。
  【莴笋】明朝已有种植,80年代以前栽培面积小;此后每年栽培约0.1万亩,平均亩产3000公斤。
  【茼蒿】近年引进,有零星种植。
  【雪里蕻】50年代引进,腌制咸菜,麦茬复种,栽培面积小。
  6.瓜类蔬菜
  【黄瓜】汉朝由印度引入。70年代栽培面积0.1万亩;80年代推广塑料棚膜栽培技术,促进黄瓜生产。1995年栽培0.58万亩,平均亩产3500公斤,总产量2000多万公斤。地方品种有“张掖刺黄瓜”“高台地黄瓜”“黑油皮黄瓜”等;70年代引进推广“北京小刺”“宁阳刺瓜”“津研”等品种;80年代推广“安宁刺瓜”“长春密刺”“园优1号”“828”“北农12号”;90年代应用日光温室周年生产黄瓜,主要推广“新泰密刺”“农城3号”“津杂2号”“津杂4号”“秋棚1号”等品种。
  【西葫芦】又名“番瓜”,栽培历史悠久。70年代以前年栽培面积0.1万亩,80年代年栽培0.3万亩;1995年栽培0.75万亩,平均亩产0.5万公斤,总产3700多万公斤。地方品种有“扯秧葫芦”“籽葫芦”;70年代引进推广“花叶葫芦”“兰州一窝猪”等品种;80年代以后,主栽品种为“阿×蓝白杂交葫芦”“早青一代葫芦”。
  【南瓜】栽培历史较久,多为零星种植。主要品种有“牛腿南瓜”“十棱磨盘南瓜”“印度南瓜”(俗称北瓜),及少量无种壳南瓜。
  7.豆类蔬菜
  主要有“张掖刀豆”“芸豆”“棍儿菜豆”“张掖青豇豆”等种类。80年代以后引进推广“新疆豇豆”“红嘴豆”“豇28—2”“上海33—47”“四季豆”“荷兰豆”等品种。1995年种植面积0.1万亩,平均亩产1500公斤,年产150万公斤。
  8.多年生蔬菜
  【黄花菜】又名“金针菜”,〔民国〕时期种作观赏,60年代由本省庆阳地区引进推广,栽培面积500多亩,亩产干菜100公斤(鲜菜1000公斤),年产5万公斤。
  【石刁柏】又名“芦笋”,原作观赏;90年代推广食用,零星栽培。
  9.食用菌 80年代以来,大力推广人工栽培食用菌,主要种类有“平菇”“凤尾菇”“香菇”等,年产量1万多公斤。
  (四)瓜类作物
  西、甜瓜由中亚、西亚传入,栽培历史已逾两千多年。50年代后瓜类生产发展较快,1954年种植面积0.27万亩,1985年种植1.81万亩,总产5255万公斤;1990年种植1.94万亩,总产4750万公斤;1995年瓜类面积1.35万亩,总产3636.5万公斤。
  【西瓜】原产非洲,汉朝传入栽培,一般占瓜类面积的80%。地方品种有“张掖黑皮西瓜”“张掖狸皮大瓜”“高台黑绿皮西瓜”等。60年代引进推广“太原西瓜”“陕西大瓜”“兰州大花皮”“苏联2号”等品种;70年代引进推广“核桃纹”“早花”“汴梁1号”“三白西瓜”“3301”等品种;80年代引进推广“中育1号”“中育6号”“郑州3号”“金花宝”“红优2号”“郑杂6号”“郑杂9号”“郑抗2号”“特大新红宝”杂交种等品种;90年代主要栽培品种有“郑杂6号”“郑杂9号”“红优2号”“特大新红宝”“郑抗2号”“郑抗1号”。1995年种植1.13万亩,总产4520万公斤,平均亩产4000公斤,商品率85%。
  【籽瓜】种子为黑瓜子,80年代以前零星种植。1986年种植0.18万亩,总产22.7万公斤。1995年种植0.37万亩,平均亩产180公斤,总产量66.7万公斤。70年代种植“兰州黑瓜子”;90年代主栽品种为地区选育的“88中—316,及“靖远大板”“834—5—6”等。
  【甜瓜】(1)厚皮甜瓜:原由新疆、敦煌传入,50年代栽培品种有“榆棒子”“黄金豆”“醉瓜”等;60年代引进“铁蛋子”“可可奇”“白兰瓜”“苏联5号”等品种;80年代推广“黄河蜜瓜”“绿肉”“73—2”“兰旁”等优良品种。1985年种植626亩;1995年种植0.1万亩,平均亩产2000公斤,总产200万公斤。(2)薄皮甜瓜:零星种植,地方品种有“张掖脆瓜”“金塔寺”;引进品种有“竹叶青”“白脆瓜”“甘黄金”等品种,一般亩产1500公斤。
  (五)药材
  【甘草】野生甘草主要分布在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北部沙荒地带,年产量约为2.5万公斤。90年代推广人工栽培甘草,引进“乌拉尔红皮甘草”等品种,1995年栽培0.2万多亩,总产量100万公斤。
  【羌活】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前山地区,年产量2000公斤。90年代有少量栽植。
  【板蓝根】1985年张掖市碱滩乡引进,1990年种植0.1万亩,每亩收根200公斤,收叶100公斤。
  【党参】80年代,张掖、临泽、高台等县相继引进,1990年种植100亩。2~3年生党参每亩产量400公斤。
  【红花】建国前有零星种植,70年代种植300多亩。此后地区农科所立项研究,引进藏红花等数10个品种进行观察;1982年种植0.2万亩,90年代年种植100亩左右,亩产红花15公斤,红花籽(油料)100公斤。
  【枸杞】沙荒地区原产野生枸杞。80年代从宁夏引进中宁大枸杞,到1995年,栽培近0.1万亩,亩产枸杞30公斤。
  【其他】人工栽培有荆芥、紫苏、大黄等药材。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