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村能源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16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农村能源建设
分类号: F323.242
页数: 1
页码: 624-626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张掖地区农村能源建设情况,包括节柴省煤改灶、改炕、沼气池建设、太阳能资源利用、风能利用、农村能源机构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能源建设 农村能源 张掖地区

内容

张掖地区农村人口多,耗能量大,但炉灶、炕铺热效率低(平均为13%)。农村能源建设以现有资源为主,开展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转变农民传统的生活用能方式。
  一、节柴省煤改灶、改炕旧时农村生活用能方式落后。据测定,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的热效率为10%,薪柴为15%,煤炭为18%。大量秸秆、牲畜粪便被烧,秸秆不能还田,土壤中有机物得不到合理补充。开展节柴省煤改灶、改炕,热效利用率提高到20%以上,节省燃料35%。
  (一)节柴省煤改灶
  1983年开始,农村进行节柴省煤改灶,至1995年,改灶20.3万户,占农村总户的82.2%。其中,张掖市改灶5.82万户,临泽县2.43万户,高台县3.16万户,山丹县3.95万户,民乐县4.10万户,肃南县0.16万户;城镇居民0.69万户。主要推广马蹄型、鸡窝型、天鹅吊蛋型、六眼网孔型等灶型。其中,以马蹄型灶为主,共11.7万户,占改灶总数的57.6%;鸡窝型灶7.9万户,占38.9%;其他灶型较少。灶型结构,以生铁炉门、生铁炉齿为主,砖混结构,具有高效节能、省时省工、干净卫生等特点,以“10斤水、10两柴、10分钟”的效益,受到农民的欢迎。一个节柴省煤灶每年可节约柴草750公斤,全区每年节约柴草约1.5亿公斤。
  (二)省柴节能炕 全区农村生活取暖,生物能源约占总能量的49.1%。其中作物秸秆占16.77%,畜粪占24.85%,薪柴占7.48%。据测算,5口之家,冬季取暖4个月,需烧柴1600公斤,农村30万个铺炕,每年烧柴4.8亿公斤。1983~1995年,推广节能炕28.8万铺,占农村炕铺的96%。省柴节能炕以砖、土坯、炉渣为原料,构筑成架空花洞炕型,热效率为18%,比旧式炕提高约1倍,省柴50%以上。
  二、沼气池建设
  1958年,张掖县梁家墩乡首次试建沼气池6个,沼气设计、施工质量基本符合建池技术指标,后因自然灾害而废弃。1974~1976年,在高台县六坝公社修建水密封式,容积6立方米的沼气池12个;在张掖县小满公社康宁大队修建沼气池12个。由于填料、出料后封密麻烦,发酵供气期短、效益欠佳,沼池遂被废弃。1979年,临泽县鸭暖公社修建水压式及水密封式相结合容量6立方米沼池200多个,因沼池填料不足,距农户伙房较远、管护不善,多数沼池头一年好、第二年差、三年后废弃。1988~1994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遵循“以科学保质量,以质量促效益”的精神,再度开发建设。省上投资93.3万元在临泽县鸭暖、沙河、板桥乡,高台县合黎、骆驼城乡,张掖市小河、大满、三闸、小满、梁家墩、上秦等乡,修建容积8~10立方米曲流补料型沼气池1162个。沼池产气率高、出料方便,供气时间由过去3~5个月延长到6~7个月,可供5口之家一日三餐做饭用气,投资少,效益高,备受用户好评。1992年,临泽县农村能源站从河北省引入新的建池技术,在原池型的基础上,改过去一体化建造沼池为成品预制件建池。通过革新,建池时间由15~20天缩短为7天,建池费用由300~350元降低到200~250元,供气时间长达10~12个月。把单一的沼池改为以暖棚养畜为基础,厕所、猪舍并排,猪舍下建沼气池,猪舍上建架笼养鸡,集鸡舍、厕所、猪圈、沼气池四位一体,鸡粪喂猪、猪粪入池生沼气,为农民提供生活用能、沼液灭虫、沼渣肥田,形成生态型沼气池,促使沼池建设新技术迅速推广。1994年,临泽县沙河、鸭暖、板桥等乡修建四位一体沼池400多个;1995年,张掖市大满、小满、三闸乡,高台县合黎、巷道、正远等乡建池500多个。修建8立方米四位一体沼池投资300元,每年可节约煤款200元,沼渣肥田、沼液灭虫,沼池可使用15年。沼池成为农民的“煤气罐”,呈现出“不见炊烟起,只闻饭菜香”的生活情景。
  三、太阳能资源利用
  太阳能利用方式有“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光能——化学能”转换三种。张掖地区光能资源丰富,川区日照时数3088小时,是全国高能区之一,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太阳灶 1979年,由地区科委设计,张掖县工艺美术厂生产的凹面玻璃镜聚光太阳灶,焦距55~50厘米,有效采光面积1.1平方米,功率440瓦,热效率大于50%。先后在临泽县板桥公社东湾大队、张掖县靖安公社靖平大队、肃南县祁丰区祁林公社、民乐县六坝公社六坝大队进行示范。1988~1992年,省上投资39.1万元,开发推广太阳灶。1988年,临泽县从临洮县引进凹式玻璃镜面水泥壳体太阳灶技术,聚光面积1.84平方米,功率1000瓦,在各乡试用推广,并在全区生产第一代水泥壳太阳灶178台。1992年,由省太阳能研究所引进凹型铸铁聚光太阳灶,聚光面积1.9平方米,功率1000瓦;引进凹型菱苦土壳体聚泊面太阳灶,聚光面积1.9平方米,功率1200瓦。至1994年,推广168台,每台年节约煤款178元,节约煤款约30.1万元。
  (二)太阳能硅电池 1992年,地区从北京、哈尔滨引进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板。边远地区的农牧民每家配非晶硅电池板100~120瓦,10安伏蓄电池2瓶,可供照明、看电视、听收音机用电。在肃南县西水乡、民乐县北滩乡、山丹县红寺湖乡的17户农牧民家庭推广试用,总瓦数3910瓦,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要求。太阳能硅电池投资较大,因农牧民承受能力有限,难以大范围推广使用。
  (三)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是近年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节省能源,方便卫生。1975年,地区引入铜铝复合材料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1.84平方米。至1994年,发展到80多万平方米,其中张掖市46万平方米,临泽县12万平方米,高台县19万平方米,山丹县1.7万平方米,民乐县1.28万平方米。此项产品投资较大,适宜于城市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推广应用。1993年,从辽宁省营口市引进红尼塑料太阳能热水器,推广7.7万平方米。其中,张掖市大满、三闸、上秦、梁家墩等乡推广4.7万平方米,临泽县板桥、鸭暖、沙河等乡推广1.8万平方米,高台县巷道、正远、南华、宣化等乡推广1.2万平方米。为部分农民提供生活、洗澡用热水。
  (四)太阳能采暖房 1991年开始,以临泽县为重点,推广应用太阳能采暖房。建造3间太阳能采暖房,据测算每年节约煤2~3吨,冬季室内温度最低为8~12℃。太阳能采暖房修建投资大、成本高、技术性强,是开发利用太阳能的高新技术,目前尚在试验、示范阶段。至1994年,在临泽县推广69.67平方米。
  四、风能利用
  张掖地区平均有效风能量48~114瓦/平方米,年有效风速2000小时,平均每天可借风力发电机作业4小时以上,是全国的富能区。区内利用风能历史较早,1946年7月,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山丹培校四坝滩校办农场,安装10马力风力发电机,实现农场用电照明。1971年,肃南县试制成功全区第一台30瓦风力发电机。1982年,地区科委研制出50瓦风力发电机55台,100瓦风力发电机50台。1984年先后研制生产出同类型50瓦的发电机8台,100瓦8台,200瓦4台,300瓦3台,500瓦2台。1987~1994年,省“两西”、省农村能源办公室投资57万元,在张掖市平山湖、安阳,山丹县红寺湖、大马营、老军,高台县骆驼城、新坝,民乐县北部滩、六坝等乡及肃南县皇城、大河、明花区,推广应用100~150瓦风力发电机1708台,总功率1595千瓦,为解决边远地区农牧民照明、听收音机、看电视等生活用电提供电源。
  五、农村能源机构
  1984年,成立“张掖地委省柴节煤改灶办公室”,1985年4月改名“张掖地区省柴节煤改灶办公室”。1986年8月改设“张掖地区农村能源工作站”,事业单位,科级建制,编制3人,归地区农委管理。1988年成立“临泽县农村能源站”,隶属县农业局,1991年分设,科级建制,编制8人;是年成立“山丹县农村能源站”,编制5人。1990~1991年,高台、张掖、民乐、肃南县(市)农村能源站成立,编制各2人,隶属县农委领导。1991年11月,临泽县被国家农业部、林业部、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等7部委列为“八五”期间全国100个农村能源先进农业示范县。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