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两西”农业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16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两西”农业建设
分类号: F329.42; F327
页数: 6
页码: 612-617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张掖地区“两西”农业建设情况,包括水利建设、、农、林、牧业建设、科技开发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两西农业 经济建设 张掖地区

内容

1982年7月,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来甘肃河西、定西视察工作,提出“兴河西之利,济定西之贫”。12月,国务院决定将“三西”(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列为全国农业区域性开发建设重点。从1983年起,每年国家拨专款2亿元用以建设“三西”。
  1983~1995年,国家下达全区“两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24877.5万元,安排建设项目467个,年均投资1912.7万元。其中,水利建设投资13379.2万元,占资金的53.8%;农电1325.5万元,占5.3%;农业564.8万元,占2.3%;林业1858.7万元,占7.1%;畜牧业2064万元,占8.3%;乡镇企业1642.9万元,占6.5%;移民安置3104.7万元,占12.5%;智力开发797.3万元,占3.2%;农村能源24.4万元,其他115.9万元。分县(市)和地直机关单位统计:张掖市3790.9万元,临泽县2571.9万元,高台县3278.6万元,山丹县2852万元,民乐县5554.2万元,肃南县1382.9万元,地直机关单位5446.9万元。
  一、水利建设
  先后加固加高处理民乐瓦房城、双树寺,山丹寺沟、流水口,临泽鹦哥嘴,高台水关河、黑达坂7座病险水库,恢复有效库容2843.5万立方米;新建民乐翟寨子、海潮坝,张掖大野口3座中小型水库和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工程,改建民乐益民干渠等5项引水工程,新增有效库容2545万立方米;改建衬砌干支渠1050公里,新打新配机井150眼,维修更新旧井140眼;建成配套农田28万亩,改良盐碱地12万亩。
  (一)“两西”专项投资加固加高工程
  1.民乐瓦房城水库滑坡处理 瓦房城水库1978年建成,库容2160万立方米,翌年运行。1980年6月、1982年8月,水库左岸坝轴线上游50~190米范围内山体两次发生严重滑动,滑体土石方70多万立方米,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进水塔推倒,使输水洞堵塞,严重影响供水灌溉和水库安全。1983年5月,省、地水利部门对滑坡进行勘测、初设,由省水利厅批准,是年列入“两西”专项建设项目,分年度投资165万元进行滑坡处理。1985年10月竣工,完成工程量51万立方米,投工67.1万个。
  2.民乐双树寺水库溢洪道加固处理 双树寺水库1971年4月开工,1975年基本竣工。根据水利部关于水库防洪标准规范要求,1978年3月省水电设计院对双树寺水库设计进行暴雨洪水补充分析,提出对水库溢洪道进行扩建。1982年由省水利厅批准,是年6月开工,到1984年扩建工程基本完成,但陡坡右侧局部坍塌,地、县提出补充修改设计和增列投资报告,经省水利厅审批,1986年列入“两西”专项建设。1986年、1987年省“两西”追加投资43.6万元,加固扩建工程量5.5万立方米,投工10.3万个。
  3.山丹寺沟水库加固加高 寺沟水库1958年5月至1960年11月修建,库容130万立方米。蓄水后大坝输水洞裂缝,多处漏水,溢洪道被洪水冲坏。1964~1966年进行加固处理,大坝加宽、加高4米,但仍漏水,滋洪道仍小。1975年再次加固,大坝加固加高为26.2米,总库容131.2万立方米,但“库病”未除。1988年,再次提出加固处理设计,并列入“两西”专项建设计划。工程设计坝高加至36.6米,坝长由175米延至225米,改造输水洞、溢洪道,库容量增加到230万立方米。1988年开工,1992年竣工,“两西”投资377.4万元,完成工程量38.4万立方米,投工32.25万个。
  4.山丹流水口水库加圃 流水口水库于1971年开工兴建,1976年竣工,设计坝高34.4米,坝长273米,库容126万立方米。1984年汛期,库容达到64万立方米时,左坝库区发现旋流现象,有渗漏问题,遂定为病险水库,提出加固处理。1989年列入“两西”专项建设,1992年10月竣工,完成工程量6.25万立方米,投工16.2万个,投资189.82万元,其中“两西”投资182.4万元。1995年7月,经省、地验收,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5.临泽鹦哥嘴水库加固加高 一期工程1971年开工兴建,1975年竣工蓄水,总库容1350万立方米。由于库容偏小,防洪能力达不到1978年部颁防洪标准和7级地震区设防要求,提出加固加高处理。1979年地、县进行二期工程勘测设计,1982年省水利厅批复工程设计,总库容2500万立方米,投资1244万元。1982~1988年列入国家基建项目,由国家预算内和省“两西”专项资金分年度投资建设。历时6年,完成工程量137万立方米,投工146万个,投资1244万元,其中“两西”专项基建资金394万元。1991年9月,省、地、县有关部门对工程进行验收,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6.高台水关河水库加固 水关河水库于1968~1975年修建,原设计坝高31米,库容95万立方米。因坝基未作防渗处理,坝体建在河床沙砾石和酒泉砾石层上,水库渗漏严重。1974年经地质勘察,采用沥青砼板进行防渗处理,历经冬季冷冻,沥青混凝土大部分开裂漏水;加之坝前混凝土截水墙未伸入基岩,坝体沙砾回填质量差,渗漏严重。1988年地、县提出加固处理,采用在前坝角修建混凝土截水墙和坝面用塑料薄膜防渗处理,1991年省水利厅审批,列入“两西”专项基建项目,是年4月开工,预计1996年竣工。设计工程量6.5万立方米,投工19.8万个,投资506万元,其中“两西”投资180万元,恢复库容95万立方米。
  7.高台黑大坂水库加圃加高 黑大坂水库是1958年未经勘测设计,群众自行修建的小型水库,坝高22.5米,库容16.2万立方米。因坝基未经处理,水库渗漏严重;输水洞孔径偏小,易被沙砾堵塞,虽几经处理,但隐患未除。地、县提出加固修建,1983年对水库进行勘测设计,列入“两西”专项基建计划。1984年2月开工,1986年10月竣工,建成壤土心墙土坝高41.2米、长110米,溢洪道长240米,输水洞长222米、宽1.2米。完成工程量34.5万立方米,投工48万个,投资193.7万元,库容51万立方米。
  (二)“两西”专项投资新建改建工程
  1.民乐瞿寨子水库 1984年列入“两西”专项基建项目,3月开工兴建,1989年10月竣工。设计库容146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73万亩,总工程量375万立方米,投工327.9万个,投资2180万元。历经5年半建设,完成土坝、输水洞和溢洪道建设及上坝公路4.16公里,输电线路6公里,通讯线路60公里,库区林草地175.9亩,植树6.8万株、种草58亩,修建纪念亭1座、管理房54间共1244平方米。完成工程量366.6万立方米,投工335.8万个,投资2179万元。1991年9月通过验收,质量优良。
  2.民乐海潮坝水库 1990年列入“两西”专项基建项目,审批概算投资3690万元,其中“两西”投资1800万元。1991年动工兴建,设计库容73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万亩,工程量74万立方米,劳动工日59.13万个。至1995年,完成坝基石方开挖清理20.3万立方米,大坝回填石料46.1万立方米及溢洪道、输水洞开挖部分工程,完成工程量147.36万立方米,投工61.76万个,投资2944.9万元,计划1997年竣工。
  3.张掖大野口水库 1978年10月勘测设计,1980年6月经省计委、省水利厅批准,1983年列入“两西”专项建设项目。大坝设计为浆砌石重力坝,库容350万立方米,总工程量39.33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28.5万个,审定投资953万元,其中“两西”专项投资787.98万元。1989年竣工,完成工程量45.6万立方米,投工136万个,投资952.98万元。1989年9月,经省、地验收,工程质量优良。
  4.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 由土坝、泄洪闸、进水闸、跨河渡槽、公路桥组成。1983年12月经水电部审批,1984年8月开工,1987年5月基本工程完成投入运行,1989年6月竣工。完成工程量56.4万立方米,投工83.74万个,投资1338万元,其中“两西”专项投资1308万元。工程质量全部达到设计标准,充分发挥排洪、防冲、防淤效能。每年可节约堵坝引水资金7万元,劳动力20万个,柴草15万公斤。1991年9月,省“两西”建设指挥部、省水利厅和地区领导、专家进行验收,质量优良。
  5.民乐益民西干渠中、下段集道工程 自城南原益民渠首开始,到益民灌区19支渠止,全长26公里,采用混凝土及浆砌石衬砌,设计流量每秒8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10立方米,总工程量54.22万立方米,劳动工日42.58万个,投资325.68万元。1990年省水利厅批准,列入“两西”专项建设,是年4月开工,1991年5月竣工。修建渠道长26公里,各类建筑物68座,完成工程量55.85万立方米,投工73.87万个,投资326.47万元,其中“两西”投资176万元。扩大有效灌溉面积5.2万亩。
  6.张掖大满干渠工程 全长17.7公里,分上中段两次进行建设,上段长9.3公里,设计流量每秒18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21立方米,各类建筑物25座,设计工程量14.25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7.9万个,投资280万元。1991年省水利厅审批,省计委、省“两西”建设指挥部批准,列入“两西”建设项目。1991年8月至1992年10月修建,共完成渠道扩、改建衬砌9.55公里,各类建筑物36座,工程量16.21万立方米,投工31.32万个,投资280万元。大满干渠中段工程,1994年省水利厅审批,“两西”批准列入当年计划,专项投资建设。1994年开工,1995年10月竣工,完成渠道衬砌8.4公里,各类建筑物55座,工程量19.1万立方米,投工24万个,投资440万元。
  7.山丹白石崖干渠改扩建工程 白石崖旧干渠1956年修建,全长31.4公里,设计引水流量5.5立方米/秒。因坡陡水猛,时有冲毁,先后维修过15次,国家投资277.86万元,完成工程量12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61.25万个。1994年,省计委、水利厅、省“两西”批复,扩建白石崖干渠。设计扩改建渠长28.94公里,引水流量6.5立方米/秒,加大8.5立方米/秒,建筑管理公路28.94公里,渠系建筑物23座,计划总工程量24.05万立方米,劳动工日90万个,投资1040万元,其中“两西”专项投资350万元。1994年列入“两西”专项建设计划,当年开工修建,预计1996年竣工,改扩后渠道引水量可由2930万立方米,增加到3340万立方米。
  8.黑河西总干渠上段改建工程 自草滩庄引水枢纽至临泽梨园河西干灌区黄家湾村,长32公里,辖张掖市沿河墩、新浚和临泽县沙河、梨园输水渠4条干渠,全长42.55公里,建筑物120座,其中跨梨园河渡槽1座,长900米,投资2417万元。1988年省“两西”、水利厅批准《工程设计书》,是年“两西”立项建设。至1995年,完成总干渠开挖31.08公里,衬砌30.58公里,各类建筑物123座;沿河墩、新浚、沙河3条干渠完成开挖衬砌22.644公里,各类建筑物25座;完成梨园河渡槽基础开挖、回填浇筑及排架、槽身混凝土浇筑;修建管理道路54.3公里,永久性管理房3496平方米,高压输电线路16.9公里,通讯线路26.1公里;完成工程量201.46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21.85万个,投资3046.4万元。
  二、农、林、牧业建设
  (一)农电建设 1983~1995年,“两西”投放农电建设资金1325.5万元,共架设农电线773.22公里。其中,新建张掖至高台110千伏线路86.22公里,35千伏变电线路298公里,6~10千伏配套农电线路389公里。有24个乡、253个村、4.83万户农牧民通上电。
  (二)林业建设 1983~1995年,“两西”投入专项资金1858.665万元,扶持全区林业建设。组织封护祁连山水源涵养林50万亩,营造人工林173万亩,使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得到保护;造、封、管并举,乔、灌、草结合,营造防风固沙林、封护沙生植被59.5万亩,形成一条长440公里(折合36万亩)防风固沙林带,近百万亩农田得到保护;林随水走,总长1万多公里的各级渠道和5000多公里道路实现绿化,150多万亩农田实现林网化。1995年,全区森林面积达588.5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2年的6.4%提高到9.5%,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达15%以上。
  (三)发展畜牧业 1983~1995年,“两西”共投入畜牧业资金2064.02万元,建成临泽县400头奶牛、日处理鲜奶25吨的现代化牛场,张掖市日处理10吨鲜奶的乳品厂;建成包括一村、两场和200多养牛养羊专业户为一体的山丹种草养畜公司;建成民乐县瘦肉型猪基地和良种猪场;在肃南建设牧草基地,开展绵羊改良;在牧区围栏草场61.5万亩,建棚圈5.1万平方米,解决3.1万人、29.5万头(只)畜的饮水问题;在农区建设饲料加工点224处,黄牛冻精配种点89处,引进良种畜4313头(只)。
  (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 1983~1985年,“两西”投资1642.99万元,扶持兴办山丹清泉、位奇水泥厂,民乐富民造纸厂,肃南马氏河煤矿,张掖市钙塑箱厂、三闸水泥厂,临泽地毯厂,高台宣化焊管厂等90个骨干企业。形成固定资产3504.7万元,年新增产值10458.15万元、利税1791.22万元,从业5390人。
  三、科技开发
  (一)科技体系建设 按照“提高县一级、健全乡一级、普及村一级”的部署,“两西”专项投资797.34万元,重点建设地区灌溉农业中心和张掖、临泽、高台、山丹、民乐5县(市)农技示范、培训、推广中心及种子服务体系。配合建立地、县(市)、乡、村四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其中建科技示范县1个,示范乡7个,示范村170个,示范点512个,示范户13851个;配套建设27个乡林业站,85个乡(镇)农技、畜牧站;修建地区农科所科研楼、农校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配备、更新部分科研、教学设备,改善工作条件。健全科技培训、示范、推广、管理四大服务体系。
  (二)科技培训 利用“两西”智力开发资金,开展各类科技、管理培训。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农业部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院校,对87个乡(镇)的645名干部分10期进行培训。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请外地专家讲课,选送乡(镇)企业管理干部、骨干企业厂长(经理)、村级干部和青年科技骨干1100多人到河北廊坊、江苏华西村和无锡等地进行培训。每年结合开展“科普之冬”“丰收工程”等活动,进行科技宜讲、技术培训,年培训达30多万人(次)。到1995年,全区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技术员达6000多人。
  (三)科技推广 采取“集团承包、整乡承包”办法,推广吨粮田、“双千田”、立体农业、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栽培和青贮氨化饲草养牛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先进实用技术55项,组织开展科技承包项目160多项,培育、引进作物新品种50多个。到1995年,良种面积达到189.93万亩,模式化栽培80万亩,推广配方施肥181.3万亩,带状种植59.5万亩,吨粮田31.5万亩,“双千田”7.86万亩,“三千田”2.8万亩,小麦“千斤田”26.5万亩。每年综合科技承包覆盖面积220多万亩,单项承包面积400多万亩(次)。
  四、移民安置
  (一)移民安置 1983~1995年,张掖、临泽、高台、民乐4县(市)安置省内贫困地区移民4974户、2.3万人,包括基地集中安置2903户、13411人;分散安置2071户、9594人;已扎根定居的有4811户、22406人,占移民总人数的97.4%。其中,张掖市安置移民1414户、6449人,已定居的1190户、5304人;临泽县安置1225户、5551人,已全部定居;高台县安置1746户、7323人,已定居的1715户、7264人;民乐县安置589户、3682人,已定居的560户、3498人。全区定居移民中,已稳定解决温饱的4591户、19685人(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经济收入500元以上),占79.4%;人均占有粮食过千斤,经济收入过千元的1498户、6399人,分别占户数的31.1%、人数的28.6%。
  (二)移民基地建设 1983~1995年,“两西”下达全区移民投资3104.747万元,其中直接用于移民基地建设资金1458.86万元。规划建设高台县南华、骆驼城、骆驼城西滩,临泽县双墩子、小泉子,张掖市瞭马墩、双墩子,民乐县民联北部滩八大移民基地和多处分散移民安置点。在移民基地新打配套机井86眼,维修旧机井10眼;架设6~10千伏农电线路158.42公里,架设低压线路25.8公里;挖排阴沟9.45公里,埋设输水管道12.6公里,建水窖161座;建学校19所,建筑面积4251平方米;建村民委员会5处,建筑面积1167.3平方米;新开荒地3.84万亩,建设田间主干道路37.5公里,营造防风固沙林带5670亩,使各移民基地形成“井、渠、路、林、田、电、宅、校”配套的移民新村。
  (三)移民生产、生活 移民垦殖13年间,生产粮食12500万公斤,人均年占有粮食472公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740万公斤,人均426公斤。1995年饲养大家畜2602头,养猪1.89万口,养羊5311只;购置大中型拖拉机97台,各类农具1117台(件);家中拥有各类家用电器2714台。基本实现“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四至五年向富裕型迈进”的目标。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