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16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农业建设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20
页码: 607-626
摘要: 本章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至公元1995年甘肃省张掖地区农业建设发展史,包括农业区划、“两西”农业建设、农村小康建设、扶贫开发、农村能源建设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农业建设 张掖地区

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区开展土地普查、农业区划及“两西”农业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等工作;90年代开展农村小康建设、扶贫开发工作。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整体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到1995年,农村贫困面下降到8.4%,全区31个乡、248个村、13.7万农户基本达到小康标准,分别占农村乡、村、户总数的35.6%、27.6%和54.3%;小康综合评价分值达85.47分。
  第一节 农业区划
  一、祁连山林牧区位于张掖地区南部,祁连山中段,包括肃南县(除明花区)、民乐县南丰、丰乐、南古等23个乡、108个村及山丹军马局。土地面积3642.42万亩,其中耕地74.68万亩,草地2072.84万亩,分别占全区总面积、耕地、草地的58.0%、16.20%、63.63%;人口7.388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6.821万人。
  (一)自然条件与农业资源
  1.地势偏高,气候较寒 一般海拔2500~4500米,年降水量350~495毫米,年平均气温0~4℃;海拔2500米的地区,≥0℃的积温2081℃,年日照时数2200~2800小时,无霜期115天;海拔43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常年积雪,广布现代冰川,是天然的“高山固体水库”,灌溉农业的主要水源。
  2.林地面积大,草原辽阔 有林地350.97万亩,其中乔木林97.99万亩,灌木林224.2万亩,疏林地5.07万亩,未成林地3.71万亩;阴坡为青海云杉,阳坡为园柏或草场。林木茂密,林区每100平方米内有大小树木22.5株,郁闭度为0.5左右,最高0.8以上,是河西主要水源涵养林区。有草原2072.83万亩,其中人工草场7.39万亩,由低到高依次分布有山地荒漠类、山地草原化荒漠类、高山草甸类等9个草场类型。其中山地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甸类草场草质优良,平均亩产鲜草110~300公斤,最高达450公斤,是优良的天然牧场。
  3.土壤肥沃,适宜耕作 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1%~2.3%,全氮含量0.1%~0.27%,全磷0.049%~0.105%,全钾2.35%~2.98%,有机质、全氮、全钾有余,速效磷不足。林区土壤主要为森林灰褐土。山间谷地和山麓地带,气候较好,雨量充沛,有耕地69.85万亩,种植青稞、大麦、豌豆、洋芋、油菜和少量小麦。
  4.矿产较多,资源丰富 有煤、石灰石、石膏、铬、铜及少量的铀矿。煤年开采量100多万吨。还有名贵的鹿茸、羌活、大黄、黄芪、秦艽等药材。
  (二)生产特点
  1.畜牧业比重大 据1983年区划调查统计,时有各类牲畜59.76万头(只),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8.8%。1995年,有各类牲畜86万多头(只)。1983年畜牧业商品率10%左右,每百亩草原商品肉14公斤、纯毛7公斤,20世纪90年代有所提高。
  2.革场利用不平衡 以肃南县为例,冬春草场可载畜76.8万羊单位,1983年区划调查实载畜91.3万羊单位,超载14.5万羊单位,超载率18.88%。全县23个乡中,有7个乡冬春草场比较宽裕,其余都有超载;夏秋草场可载139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107万,剩余32万个羊单位。畜种畜群结构中,山羊占羊只总数的10%以上,牦牛占牲畜头数的7%;适龄母畜占牲畜总数的32%,牲畜出栏周转慢,经济效益不高。
  3.草原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 1954年肃南县有耕地5430亩,1983年耕地增至8.536万亩;山丹军马局1949年有耕地4110亩,1983年增至42万多亩。草场面积减少,降低水源涵养能力,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部分矿藏尚待开发,林畜产品加工增值少。
  二、南部沿山油粮牧林区
  包括山丹县位奇以南7个乡,民乐县三堡以南9个乡,张掖市安阳、花寨乡,高台县新坝、红崖子乡,临泽县倪家营乡的寺湾、南台子、梨园、红山湾村等20个乡、269个村,土地面积575.23万亩,其中耕地177.46万亩。人口29.2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512万人。
  (一)自然条件与农业资源
  1.气候温凉,光能丰富 年均气温0.2~7.6℃,7月份平均气温22℃;无霜期102~145天,早霜冻最早出现在8月17日,晚霜冻最晚6月6日;年均降水196.2~328.2毫米,主要集中在7~9月;太阳年辐射总量136~139.91千卡/cm2,年日照时数为2592~2859小时,日照率66%。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主要靠山谷水库、塘坝、干支渠调蓄引用。区内有李桥、双树寺、瓦房城、翟寨子、大野口、酥油口、摆浪河、水关河等12座中、小(一)型水库,塘坝14座,库容量6071万立方米;主要河流干渠14条,小河干渠20条,长1224公里,河流径流量7.076亿立方米。
  2.土地广阔,耕地面积大 有耕地177.46万亩,人均6.06亩,有荒地135.9万亩;主要土类有灰棕漠土、栗钙土、灌耕土、沼泽土等,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77%,含氮0.114%,速效磷7.12ppm,速效钾173ppm。耕地中有灌溉水地104.65万亩,旱地72.81万亩。粮食作物中夏禾以小麦为主,秋粮以洋芋为主;经济作物以油料为主。粮食商品率25%以上,油料商品率70%以上。
  3.草原面积大,林地面积小有草原198.29万亩,占总面积的34.7%,山丹县大黄山一带草质优良,适宜牛羊四季放牧;民乐、张掖、高台沿山地区也有相当面积的草地,畜牧业比重较大,1983年有大牲畜近9万头,羊30万只,1995年大牲畜达15万头,羊发展到40多万只。1983年有林地38.33万亩,占总面积的6.66%,其中大黄山有天然林23.79万亩。80年代以来,推广沿山地区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到1995年,建成绿化村104个,占该区村数的44%,造林保存面积42万亩,农业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4.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乡镇企业应运而起 1983年有大、中型拖拉机371台,手扶拖拉机1536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845台,农用汽车109辆;机耕面积29.76万亩,机播面积40.19万亩。1995年,有手扶拖拉机1万多台,机耕、机播面积在100万亩上下。80年代以来,以农副产品加工、采矿、机修、运输、建筑、养殖等门类为主,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二)生产特点
  1.耕地面积大,平地比重 高民乐县沿山区有旱地43.17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7.4%;山丹县有旱地49.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7.7%;张掖、高台沿山地区有旱地2.6万亩。旱地是雨养农业,耕作较粗放,产量低而不稳,部分耕地用以轮作倒茬,种草养畜。水地一般浇灌2~3次,干旱缺水时有发生,历史上少雨年份占三分之二,故有“三年两头旱”之说。据史料记载,1952~1982年的30年间,大旱10年。
  2.气候冷凉,适宜油料生长 90年代以来,引进推广油料新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平均亩产达150公斤以上。1995年,播种油料15.95万多亩,占全区油料面积的41.8%,油料商品率达70%以上。
  3.经济效益低 在1983年大农业结构中,农业占78.7%,林业1.9%,牧业12%,副业7.4%。到1995年,以种植业为主的格局尚未完全突破,农民经济收入较低,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4.科学种田水平不高 沿山耕地凸凹不平,土壤瘠薄,施肥不足;旱地十年九旱,水地水源不足,灌溉没有保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耕作粗放,广种薄收。
  三、中部绿洲灌溉农业区
  位于河西走廊腹地,南北宽22~42.5公里,东西长201公里,包括高台县川区8个乡、张掖市川区19个乡、临泽县8个乡,民乐县六坝、北部滩、李寨3个乡,山丹县清泉、东乐2个乡,共40个乡、508个村。总户数13.47万户、65.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71万人,劳动力24.3万人。土地面积827.8万亩,其中耕地198.11万亩,人均3.6亩,灌溉面积192.41万亩。
  (一)自然条件与农业资源
  1.日照充足,降水量少 年日照时数2993~3088.2小时,平均日照辐射量143~148.24千卡/cm2年;年均气温5.8~7.6℃,≥0℃年积温平均3107~3564℃,作物生长期207~211天,无霜期138~149天;年降水量104.4~195毫米,年蒸发量1923.4~2246毫米;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瓜、果、甜菜等产品含糖量高,品质优良。
  2.地势平坦,耕地连片 海拔1284~1977米,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种类主要有灰灌漠土、潮土、耕种灰钙土、盐化潮土等;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为1.055%~1.820%,全氮含量0.069%~0.115%,全磷0.06%~0.08%,速效磷含量4~8ppm全钾1.8%~2.4%;黑河沿岸部分乡村,地势低、水位高、灌溉超量、土壤盐渍化,,土壤种类为灌溉土、潮土。区内水田9.23万亩,是张掖地区的水稻产区;有荒地308.21万亩,其中宜农荒地61.42万亩。
  3.水资源丰富,农艺水平高 祁连山降水和冰雪消融,汇集黑河水系,进入该区年径流量23.2亿立方米,沿途渗漏的地下水总补给量17.296亿立方米。这里是古老的灌溉农业区,至1995年,建设干支渠671条,长3991公里,其中浆石衬砌2592公里;兴修水库44座、库容1.83亿立方米,塘坝35个、库容175.4万立方米,水的利用率为63%;打井4600眼,其中农用机井3659眼,配套3606眼,井灌面积36.87万亩;提灌站156座,动力173台(套)、4790马力,灌溉面积8900亩。平整条田208.51万亩。灌溉面积192.41万亩。条田连片,渠系配套,灌溉便利,农艺水平较高,是商品粮、菜、糖、果的高产区,粮食总产占全区的70%。1995年粮食总产58000万公斤,商品率50%以上;蔬菜近100个品种,温室塑料大棚蔬菜面积1万多亩,总产4亿多公斤,是全国西菜东运基地之一;各种果树品种200多个,临泽红枣、鸭暖紫桃,民乐苹果梨,张掖苹果等,品质优良,闻名遐迩。
  4.农田林网纵,农区畜牧业生产基础好人工林保存面积80多万亩,有154万亩耕地实现林网化。至1995年已绿化干、支、斗、农渠5367条,总长7100公里;绿化各级道路6395条,长6210公里;有经济林40多万亩,经济林万亩乡18个,千亩村165个,1995年果品产量7129多万公斤。有草地面积246.89万亩,田间零星草场遍布,牧草生长良好,加上大量农作物秸秆,发展牧业生产条件优越。1995年饲养大家畜22万头,生猪80万口,羊60万只,鸡700万只,分别占全区总量的47.31%、70.17%、30.0%和70.0%。
  5.便利交通,乡镇企业发展较快 兰新铁路、G312国道等公路纵贯全境,其中沥青路面241.5公里,县、乡公路875.9公里。农副产品加工业门类齐全,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产值已超过农业产值。
  (二)生产特点
  1.种植业是农业经济的主体 1995年种植业占农业总收入的69%,牧业占30%,林业占10%,副业占8%。在种植业中,粮经作物比例为72∶28;在粮食作物中,夏秋粮比例为76∶24;夏粮中小麦面积占75.6%,秋粮中玉米面积占72.6%;经济作物主要为甜菜、蔬菜、瓜类等。海拔1500米以下的乡村,小麦收后可复种荞麦、小油菜、蔬菜、绿肥作物。畜牧业生产以舍饲为主,利用作物秸秆、饲料养殖牛、羊、猪、鸡、驴、马、骡、兔等畜禽。90年代前后,随着瘦肉猪、奶肉牛、蛋肉鸡商品基地建设,先后兴起猪、牛、鸡、羊饲养热潮,推动商品畜牧业发展。林业生产发展较快,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明显;主要问题是防护林树种单一,经济林效益尚未充分发挥。水域面积2.7万亩,1995年生产鲜鱼800吨,渔业生产潜力较大。
  2.灌溉农业,水是农业的命脉 区内水资源比较丰富,水的利用率较高。存在的问题:(1)地理分布不平衡。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黑河沿岸耕地亩均占有水量970立方米,而山丹县水地亩均占有水量272.6立方米,民乐县北部滩、张掖市石岗墩、高台县骆驼城滩干旱缺水,大片可耕地不能开发利用;(2)季节分布不均衡。每年4~6月是主要作物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而同期供水量仅为全年总来水量的四分之一,如遇干旱年份,缺水更甚;(3)地下水开采缺乏合理规划,有的地方盲目超采,造成水位下降。黑河流域余水季节,又发生超灌,造成水位上升,盐渍化耕地34.49万亩;(4)黑河占全区河川径流量64.5%,上游无调蓄工程,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3.间、套、复种面积大,光热及土地资源利用率高 区内历来有间、套、复种的传统,1995年带田面积60多万亩,复种36万亩;已建成小麦玉米带状种植吨粮田31.5万亩,“双千田”(亩产千斤粮,亩收千元钱)7.86万亩,高效经济作物19.62万亩,是全区的高产高效农业区。
  4.自然灾害较多,干热风发生频繁 农作物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风沙、霜冻、病虫害,影响作物产量。此外,干热风发生较频繁,造成小麦青秕,千粒重下降,减产5%~10%。
  四、西北部荒漠区北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东邻金昌市,西连酒泉市、金塔县,东西长280公里,南北宽15~46公里,包括肃南县明花区,山丹、张掖、临泽的北部和高台县西北部。总面积1243.15万亩,其中草场面积754.96万亩,耕地1.78万亩。总人口0.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83万人,劳动力0.37万个。
  (一)自然条件
  及农业资源1.日照充足,气候干旱 海拔一般1300~2400米,地貌为低山、丘陵、荒地、沙漠、戈壁;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48~149.94千卡/cm2年,年日照时数2980~3165小时,年均气温5.7~7.6℃,≥0℃积温平均为2330~3764.2℃,无霜期115~150天;年降水量87~135毫米,年蒸发量2050~2874毫米,春季多风。
  2.草原面积大,植被稀疏 草场面积占总面积的60.7%,以灰棕荒漠土、风沙土和盐土为主;土壤肥力低,有机质含量0.55%~1%,全氮0.01%~0.06%,全磷0.005%~0.006%,全钾3%。草场类型多为荒漠、半荒漠草原,主要植物有珍珠、红砂、合头草、针茅、驴蒿蒿、骆驼蓬、芨芨、白茨、苦马豆、红柳、甘草、碱蓬、沙拐枣、麻黄等,覆盖度一般为2%左右,亩产鲜草约30公斤。
  3.水资源缺乏,水质较差 地下水埋藏一般在百米以下,水质差,含氟量1~3.3毫克/升,其中肃南县明花区地下水含氟1~3毫克/升,张掖市平山湖为1.9~3.3毫克/升。人畜饮水困难,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制。
  4.资源丰富,发展工副业生产潜力大 东大山、龙首山有林业用地9.1万亩,其中有林地1.97万亩,疏林地0.53万亩,灌木林地5.23万亩,未成林地414亩;肃南明花区有胡杨、红柳林3.6万亩,有人工林近1万亩。有发菜、甘草、麻黄、枸杞、五灵脂等特产。有煤、萤石、石灰岩、硅石、石膏、原盐、芒硝、重晶石、钾盐等金属矿9处,非金属矿23处。
  (二)生产特点
  1.畜牧业发展级慢,生产水平较低 区内为荒漠和草原化荒漠地带,历代以牧为主。因干旱缺水,畜牧业生产落后,牲畜数量少,牧民收入低。
  2.超载过牧,革原退化严重 草场类型单一,产草量少、草质差,超载过牧、草场退化,牲畜数量减少。1983年张掖市平山湖乡干旱缺草,羊只死亡1237只,死亡率11.8%;大家畜死亡443头,死亡率13%;1985年又遇近30年来的最旱年份,牲畜乏弱死亡20%以上。
  3.畜群周转慢,经效益低 山羊适龄母畜占32.26%,绵羊适龄母畜占26.83%,比理想的畜群低5.72%~11.15%。适龄母羊比例低,畜群周转慢,商品率低,经济效益差。
  4.工副业生产基础好,部分乡村收入高 高台县盐池乡1985年从事采矿业的有700多人,采盐1.5万吨、芒硝2万吨,人均收入高于全区农民平均纯收入;张掖市平山湖乡大办运输业,成为该乡的支柱产业,经济效益较好。
  第二节 “两西”农业建设
  1982年7月,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来甘肃河西、定西视察工作,提出“兴河西之利,济定西之贫”。12月,国务院决定将“三西”(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列为全国农业区域性开发建设重点。从1983年起,每年国家拨专款2亿元用以建设“三西”。
  1983~1995年,国家下达全区“两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24877.5万元,安排建设项目467个,年均投资1912.7万元。其中,水利建设投资13379.2万元,占资金的53.8%;农电1325.5万元,占5.3%;农业564.8万元,占2.3%;林业1858.7万元,占7.1%;畜牧业2064万元,占8.3%;乡镇企业1642.9万元,占6.5%;移民安置3104.7万元,占12.5%;智力开发797.3万元,占3.2%;农村能源24.4万元,其他115.9万元。分县(市)和地直机关单位统计:张掖市3790.9万元,临泽县2571.9万元,高台县3278.6万元,山丹县2852万元,民乐县5554.2万元,肃南县1382.9万元,地直机关单位5446.9万元。
  一、水利建设
  先后加固加高处理民乐瓦房城、双树寺,山丹寺沟、流水口,临泽鹦哥嘴,高台水关河、黑达坂7座病险水库,恢复有效库容2843.5万立方米;新建民乐翟寨子、海潮坝,张掖大野口3座中小型水库和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工程,改建民乐益民干渠等5项引水工程,新增有效库容2545万立方米;改建衬砌干支渠1050公里,新打新配机井150眼,维修更新旧井140眼;建成配套农田28万亩,改良盐碱地12万亩。
  (一)“两西”专项投资加固加高工程
  1.民乐瓦房城水库滑坡处理 瓦房城水库1978年建成,库容2160万立方米,翌年运行。1980年6月、1982年8月,水库左岸坝轴线上游50~190米范围内山体两次发生严重滑动,滑体土石方70多万立方米,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进水塔推倒,使输水洞堵塞,严重影响供水灌溉和水库安全。1983年5月,省、地水利部门对滑坡进行勘测、初设,由省水利厅批准,是年列入“两西”专项建设项目,分年度投资165万元进行滑坡处理。1985年10月竣工,完成工程量51万立方米,投工67.1万个。
  2.民乐双树寺水库溢洪道加固处理 双树寺水库1971年4月开工,1975年基本竣工。根据水利部关于水库防洪标准规范要求,1978年3月省水电设计院对双树寺水库设计进行暴雨洪水补充分析,提出对水库溢洪道进行扩建。1982年由省水利厅批准,是年6月开工,到1984年扩建工程基本完成,但陡坡右侧局部坍塌,地、县提出补充修改设计和增列投资报告,经省水利厅审批,1986年列入“两西”专项建设。1986年、1987年省“两西”追加投资43.6万元,加固扩建工程量5.5万立方米,投工10.3万个。
  3.山丹寺沟水库加固加高 寺沟水库1958年5月至1960年11月修建,库容130万立方米。蓄水后大坝输水洞裂缝,多处漏水,溢洪道被洪水冲坏。1964~1966年进行加固处理,大坝加宽、加高4米,但仍漏水,滋洪道仍小。1975年再次加固,大坝加固加高为26.2米,总库容131.2万立方米,但“库病”未除。1988年,再次提出加固处理设计,并列入“两西”专项建设计划。工程设计坝高加至36.6米,坝长由175米延至225米,改造输水洞、溢洪道,库容量增加到230万立方米。1988年开工,1992年竣工,“两西”投资377.4万元,完成工程量38.4万立方米,投工32.25万个。
  4.山丹流水口水库加圃 流水口水库于1971年开工兴建,1976年竣工,设计坝高34.4米,坝长273米,库容126万立方米。1984年汛期,库容达到64万立方米时,左坝库区发现旋流现象,有渗漏问题,遂定为病险水库,提出加固处理。1989年列入“两西”专项建设,1992年10月竣工,完成工程量6.25万立方米,投工16.2万个,投资189.82万元,其中“两西”投资182.4万元。1995年7月,经省、地验收,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5.临泽鹦哥嘴水库加固加高 一期工程1971年开工兴建,1975年竣工蓄水,总库容1350万立方米。由于库容偏小,防洪能力达不到1978年部颁防洪标准和7级地震区设防要求,提出加固加高处理。1979年地、县进行二期工程勘测设计,1982年省水利厅批复工程设计,总库容2500万立方米,投资1244万元。1982~1988年列入国家基建项目,由国家预算内和省“两西”专项资金分年度投资建设。历时6年,完成工程量137万立方米,投工146万个,投资1244万元,其中“两西”专项基建资金394万元。1991年9月,省、地、县有关部门对工程进行验收,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6.高台水关河水库加固 水关河水库于1968~1975年修建,原设计坝高31米,库容95万立方米。因坝基未作防渗处理,坝体建在河床沙砾石和酒泉砾石层上,水库渗漏严重。1974年经地质勘察,采用沥青砼板进行防渗处理,历经冬季冷冻,沥青混凝土大部分开裂漏水;加之坝前混凝土截水墙未伸入基岩,坝体沙砾回填质量差,渗漏严重。1988年地、县提出加固处理,采用在前坝角修建混凝土截水墙和坝面用塑料薄膜防渗处理,1991年省水利厅审批,列入“两西”专项基建项目,是年4月开工,预计1996年竣工。设计工程量6.5万立方米,投工19.8万个,投资506万元,其中“两西”投资180万元,恢复库容95万立方米。
  7.高台黑大坂水库加圃加高 黑大坂水库是1958年未经勘测设计,群众自行修建的小型水库,坝高22.5米,库容16.2万立方米。因坝基未经处理,水库渗漏严重;输水洞孔径偏小,易被沙砾堵塞,虽几经处理,但隐患未除。地、县提出加固修建,1983年对水库进行勘测设计,列入“两西”专项基建计划。1984年2月开工,1986年10月竣工,建成壤土心墙土坝高41.2米、长110米,溢洪道长240米,输水洞长222米、宽1.2米。完成工程量34.5万立方米,投工48万个,投资193.7万元,库容51万立方米。
  (二)“两西”专项投资新建改建工程
  1.民乐瞿寨子水库 1984年列入“两西”专项基建项目,3月开工兴建,1989年10月竣工。设计库容146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73万亩,总工程量375万立方米,投工327.9万个,投资2180万元。历经5年半建设,完成土坝、输水洞和溢洪道建设及上坝公路4.16公里,输电线路6公里,通讯线路60公里,库区林草地175.9亩,植树6.8万株、种草58亩,修建纪念亭1座、管理房54间共1244平方米。完成工程量366.6万立方米,投工335.8万个,投资2179万元。1991年9月通过验收,质量优良。
  2.民乐海潮坝水库 1990年列入“两西”专项基建项目,审批概算投资3690万元,其中“两西”投资1800万元。1991年动工兴建,设计库容73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万亩,工程量74万立方米,劳动工日59.13万个。至1995年,完成坝基石方开挖清理20.3万立方米,大坝回填石料46.1万立方米及溢洪道、输水洞开挖部分工程,完成工程量147.36万立方米,投工61.76万个,投资2944.9万元,计划1997年竣工。
  3.张掖大野口水库 1978年10月勘测设计,1980年6月经省计委、省水利厅批准,1983年列入“两西”专项建设项目。大坝设计为浆砌石重力坝,库容350万立方米,总工程量39.33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28.5万个,审定投资953万元,其中“两西”专项投资787.98万元。1989年竣工,完成工程量45.6万立方米,投工136万个,投资952.98万元。1989年9月,经省、地验收,工程质量优良。
  4.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 由土坝、泄洪闸、进水闸、跨河渡槽、公路桥组成。1983年12月经水电部审批,1984年8月开工,1987年5月基本工程完成投入运行,1989年6月竣工。完成工程量56.4万立方米,投工83.74万个,投资1338万元,其中“两西”专项投资1308万元。工程质量全部达到设计标准,充分发挥排洪、防冲、防淤效能。每年可节约堵坝引水资金7万元,劳动力20万个,柴草15万公斤。1991年9月,省“两西”建设指挥部、省水利厅和地区领导、专家进行验收,质量优良。
  5.民乐益民西干渠中、下段集道工程 自城南原益民渠首开始,到益民灌区19支渠止,全长26公里,采用混凝土及浆砌石衬砌,设计流量每秒8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10立方米,总工程量54.22万立方米,劳动工日42.58万个,投资325.68万元。1990年省水利厅批准,列入“两西”专项建设,是年4月开工,1991年5月竣工。修建渠道长26公里,各类建筑物68座,完成工程量55.85万立方米,投工73.87万个,投资326.47万元,其中“两西”投资176万元。扩大有效灌溉面积5.2万亩。
  6.张掖大满干渠工程 全长17.7公里,分上中段两次进行建设,上段长9.3公里,设计流量每秒18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21立方米,各类建筑物25座,设计工程量14.25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7.9万个,投资280万元。1991年省水利厅审批,省计委、省“两西”建设指挥部批准,列入“两西”建设项目。1991年8月至1992年10月修建,共完成渠道扩、改建衬砌9.55公里,各类建筑物36座,工程量16.21万立方米,投工31.32万个,投资280万元。大满干渠中段工程,1994年省水利厅审批,“两西”批准列入当年计划,专项投资建设。1994年开工,1995年10月竣工,完成渠道衬砌8.4公里,各类建筑物55座,工程量19.1万立方米,投工24万个,投资440万元。
  7.山丹白石崖干渠改扩建工程 白石崖旧干渠1956年修建,全长31.4公里,设计引水流量5.5立方米/秒。因坡陡水猛,时有冲毁,先后维修过15次,国家投资277.86万元,完成工程量12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61.25万个。1994年,省计委、水利厅、省“两西”批复,扩建白石崖干渠。设计扩改建渠长28.94公里,引水流量6.5立方米/秒,加大8.5立方米/秒,建筑管理公路28.94公里,渠系建筑物23座,计划总工程量24.05万立方米,劳动工日90万个,投资1040万元,其中“两西”专项投资350万元。1994年列入“两西”专项建设计划,当年开工修建,预计1996年竣工,改扩后渠道引水量可由2930万立方米,增加到3340万立方米。
  8.黑河西总干渠上段改建工程 自草滩庄引水枢纽至临泽梨园河西干灌区黄家湾村,长32公里,辖张掖市沿河墩、新浚和临泽县沙河、梨园输水渠4条干渠,全长42.55公里,建筑物120座,其中跨梨园河渡槽1座,长900米,投资2417万元。1988年省“两西”、水利厅批准《工程设计书》,是年“两西”立项建设。至1995年,完成总干渠开挖31.08公里,衬砌30.58公里,各类建筑物123座;沿河墩、新浚、沙河3条干渠完成开挖衬砌22.644公里,各类建筑物25座;完成梨园河渡槽基础开挖、回填浇筑及排架、槽身混凝土浇筑;修建管理道路54.3公里,永久性管理房3496平方米,高压输电线路16.9公里,通讯线路26.1公里;完成工程量201.46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21.85万个,投资3046.4万元。
  二、农、林、牧业建设
  (一)农电建设 1983~1995年,“两西”投放农电建设资金1325.5万元,共架设农电线773.22公里。其中,新建张掖至高台110千伏线路86.22公里,35千伏变电线路298公里,6~10千伏配套农电线路389公里。有24个乡、253个村、4.83万户农牧民通上电。
  (二)林业建设 1983~1995年,“两西”投入专项资金1858.665万元,扶持全区林业建设。组织封护祁连山水源涵养林50万亩,营造人工林173万亩,使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得到保护;造、封、管并举,乔、灌、草结合,营造防风固沙林、封护沙生植被59.5万亩,形成一条长440公里(折合36万亩)防风固沙林带,近百万亩农田得到保护;林随水走,总长1万多公里的各级渠道和5000多公里道路实现绿化,150多万亩农田实现林网化。1995年,全区森林面积达588.5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2年的6.4%提高到9.5%,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达15%以上。
  (三)发展畜牧业 1983~1995年,“两西”共投入畜牧业资金2064.02万元,建成临泽县400头奶牛、日处理鲜奶25吨的现代化牛场,张掖市日处理10吨鲜奶的乳品厂;建成包括一村、两场和200多养牛养羊专业户为一体的山丹种草养畜公司;建成民乐县瘦肉型猪基地和良种猪场;在肃南建设牧草基地,开展绵羊改良;在牧区围栏草场61.5万亩,建棚圈5.1万平方米,解决3.1万人、29.5万头(只)畜的饮水问题;在农区建设饲料加工点224处,黄牛冻精配种点89处,引进良种畜4313头(只)。
  (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 1983~1985年,“两西”投资1642.99万元,扶持兴办山丹清泉、位奇水泥厂,民乐富民造纸厂,肃南马氏河煤矿,张掖市钙塑箱厂、三闸水泥厂,临泽地毯厂,高台宣化焊管厂等90个骨干企业。形成固定资产3504.7万元,年新增产值10458.15万元、利税1791.22万元,从业5390人。
  三、科技开发
  (一)科技体系建设 按照“提高县一级、健全乡一级、普及村一级”的部署,“两西”专项投资797.34万元,重点建设地区灌溉农业中心和张掖、临泽、高台、山丹、民乐5县(市)农技示范、培训、推广中心及种子服务体系。配合建立地、县(市)、乡、村四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其中建科技示范县1个,示范乡7个,示范村170个,示范点512个,示范户13851个;配套建设27个乡林业站,85个乡(镇)农技、畜牧站;修建地区农科所科研楼、农校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配备、更新部分科研、教学设备,改善工作条件。健全科技培训、示范、推广、管理四大服务体系。
  (二)科技培训 利用“两西”智力开发资金,开展各类科技、管理培训。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农业部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院校,对87个乡(镇)的645名干部分10期进行培训。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请外地专家讲课,选送乡(镇)企业管理干部、骨干企业厂长(经理)、村级干部和青年科技骨干1100多人到河北廊坊、江苏华西村和无锡等地进行培训。每年结合开展“科普之冬”“丰收工程”等活动,进行科技宜讲、技术培训,年培训达30多万人(次)。到1995年,全区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技术员达6000多人。
  (三)科技推广 采取“集团承包、整乡承包”办法,推广吨粮田、“双千田”、立体农业、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栽培和青贮氨化饲草养牛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先进实用技术55项,组织开展科技承包项目160多项,培育、引进作物新品种50多个。到1995年,良种面积达到189.93万亩,模式化栽培80万亩,推广配方施肥181.3万亩,带状种植59.5万亩,吨粮田31.5万亩,“双千田”7.86万亩,“三千田”2.8万亩,小麦“千斤田”26.5万亩。每年综合科技承包覆盖面积220多万亩,单项承包面积400多万亩(次)。
  四、移民安置
  (一)移民安置 1983~1995年,张掖、临泽、高台、民乐4县(市)安置省内贫困地区移民4974户、2.3万人,包括基地集中安置2903户、13411人;分散安置2071户、9594人;已扎根定居的有4811户、22406人,占移民总人数的97.4%。其中,张掖市安置移民1414户、6449人,已定居的1190户、5304人;临泽县安置1225户、5551人,已全部定居;高台县安置1746户、7323人,已定居的1715户、7264人;民乐县安置589户、3682人,已定居的560户、3498人。全区定居移民中,已稳定解决温饱的4591户、19685人(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经济收入500元以上),占79.4%;人均占有粮食过千斤,经济收入过千元的1498户、6399人,分别占户数的31.1%、人数的28.6%。
  (二)移民基地建设 1983~1995年,“两西”下达全区移民投资3104.747万元,其中直接用于移民基地建设资金1458.86万元。规划建设高台县南华、骆驼城、骆驼城西滩,临泽县双墩子、小泉子,张掖市瞭马墩、双墩子,民乐县民联北部滩八大移民基地和多处分散移民安置点。在移民基地新打配套机井86眼,维修旧机井10眼;架设6~10千伏农电线路158.42公里,架设低压线路25.8公里;挖排阴沟9.45公里,埋设输水管道12.6公里,建水窖161座;建学校19所,建筑面积4251平方米;建村民委员会5处,建筑面积1167.3平方米;新开荒地3.84万亩,建设田间主干道路37.5公里,营造防风固沙林带5670亩,使各移民基地形成“井、渠、路、林、田、电、宅、校”配套的移民新村。
  (三)移民生产、生活 移民垦殖13年间,生产粮食12500万公斤,人均年占有粮食472公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740万公斤,人均426公斤。1995年饲养大家畜2602头,养猪1.89万口,养羊5311只;购置大中型拖拉机97台,各类农具1117台(件);家中拥有各类家用电器2714台。基本实现“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四至五年向富裕型迈进”的目标。
  第三节 农村小康建设
  80年代以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使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1992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15939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10446.5万元。农作物播种面积266.68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83.8万亩,总产量77912.67万公斤,平均亩产423.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67.9公斤;经济作物50.48万亩,油料总产量5064.92万公斤,人均占有43.42公斤;水果总产3046.59万公斤,人均占有26.12公斤;年末大家畜存栏42万头,生猪存栏47.58万口,羊只存栏112.34万只,肉类总产量4226万公斤,人均36.23公斤。农业总产值(按不变价计算)131135.9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81601.31万元,占62.23%;林业产值3223.90万元,占2.46%;畜牧业38192.59万元,占29.12%;副业7959.54万元,占6.07%。农业总收入170186万元。其中粮食收入5031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9.56%、多种经营收入119875.83万元,占70.44%。在多种经营收入中,种植业28217.22万元,养殖业24107.7万元,工副业67550.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2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859万元。农民新建改建住房,修筑道路,购置拖拉机、汽车等大型生产机具,购买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全区90%以上的乡通车、通电、通电话,农村电视、广播覆盖率提高,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发展。
  一、小康建设的提出
  小康建设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定条件下,在稳定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农民由温饱型生活向丰衣足食、康乐祥和的小康型生活迈进的农村系统工程。1993年,根据国家确定的小康建设指标和甘肃省关于小康建设的部署,要求河西地区在全省率先奔小康。地委、行署经过调查论证,立足实际,制定《张掖地区农村小康建设规划》,提出建设目标、任务、思路和措施,强调突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素质三个重点。
  二、主要工作
  (一)建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1994年成立“张掖地区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地委书记马西林任组长,地委、行署、人大工委、政协工委有关领导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挂靠地委政策研究室。各县(市)建立相应机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联点挂项配合抓等措施,抽调地级干部24名,县(处)级干部293名,科级干部1141名,一般干部1001名,科技人员557名,领导包县包乡、部门包村,建立小康示范乡14个,示范村196个,帮扶乡镇企业313户,建立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区13个,专业示范点268个。抓点带面,整体推进。
  (二)广泛宣传发动,落实建设目标 各级党政组织,抽调人员深入基层,广泛宣传发动群众,落实小康建设目标。1995年,召开各种动员会9215场(次),书写标语、横幅39630条,举办专栏、墙报1677期,进行专题辅导388场(次),组织外出参观学习39210人(次),印发学习资料1万多份,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克服部分干部群众存在的“小富即安”观念,激发广大干部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各县市、乡(镇)、村分别制定小康建设规划,任务层层分解,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按小康建设17项量化指标,分年逐项监测考评,奖优罚劣。
  (三)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村镇建设 1994年以来,围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开展村镇和住房建设,采取六个结合:整体布局实行村镇建设和住宅改造相结合;村镇建设实行道路建设和治理脏乱差、美化环境相结合;道路建设实行硬化、绿化、净化相结合;房屋结构实行砖木、砖土木相结合;建造方式实行新建、改建、装修、粉刷相结合;筹资渠道实行农户自筹、亲友相帮、政策优惠结合。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村社自办建材厂、建筑队,自力更生修建住房,改造建设村镇。至1995年,全区40%以上的村镇面貌发生明显改观:有12.2万多户农民新建、改建住房,占农村总户数的48%,其中修建高标准住房8562户;修筑农村公路5932公里。民乐县新建高标准住房3097户,改建住房26940户,小康住房达标3766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73.8%。临泽县村镇建设坚持铺好路、栽好树、建好墙、盖好房的“四好”要求,做到院前门面一条线,主干道路一条线,街道绿化一条线。
  (四)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1994年以来,全区有27个乡建起农科教培训中心,70%以上的村农民文化技术分校配备电教设备;82.4%的乡卫生院无业务危房;农村电视覆盖率达82%,其中有6个乡、15个村开通有线电视。临泽县平川乡14个村全部进入程控电话网。肃南县祁丰区开通区机关、1乡、4村程控电话,祁文乡堡子滩村有28户牧民家庭安装程控电话,占这个村总户数的71%,成为全省第一个程控电话村。高台县宣化乡新建乡初级中学大楼,改造6所村校、11所幼儿园校舍;修建乡有线电视台和乡文化中心大楼,开通1600多户闭路电视。
  (五)落实增收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抓抗旱减灾,1995年投入抗旱资金1500多万元,解决各类灌溉设备2585台(件),组织群众抢播作物39万亩;抓高效农业,推广高新适用技术,1995年,全区除吨粮田、“双千田”“三千田”(亩产千斤粮,亩收两千元钱)外,种植精细蔬菜10.3万亩(其中日光节能温室1.07万亩),高效经济作物20.3万亩,保护地栽培24.16万亩;抓果树生产,经济林面积达46.7万亩,建成经济林万亩乡18个,千亩村165个,百亩社384个,果品产值1.1亿元,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140多元;抓规模养殖,全区牲畜饲养量247.61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3.54%,畜牧业产值达54800万元,增长23.4%,占农业总产值的34.2%。全区暖棚养猪85万口,建成万头猪场11个,千头猪场47个,百头猪场195个,百头牛场47个,发展养殖专业村124个,养鸡1004万只;抓乡镇企业,按照“股份突破,集团经营,骨干带动,小区发展”思路整体推进,全区乡镇企业总数达12450个,经济总收入25.1亿元,从业18.65万人;劳务输出9.5万人,净收入1亿多元。
  三、主要成效
  (一)农村经济持续全面发展 1995年粮食总产83553.9万公斤,油料总产5148万公斤,肉类总产59095吨,蛋、奶、果、菜大幅度增加,农业总产值160437万元,比1993年增长13.4%。其中,畜牧业产值54828.58万元,比1993年增长25.84%;乡镇企业产值33.96亿元,比1993年增加2倍;农村社会总产值58.3亿元,比1993年增长42.37%;农民人均纯收入1651元,比1993年的752元增长1.2倍。
  (二)农民住房条件、村镇面貌改善 小康建设以来,全区有61075户农民修建住房,其中新修楼房861户,砖木住房11906户,砖土木住房48537户;改造装修住房102282户。至1995年,修建小康住房22.47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88.8%。各乡、村都制定了村镇建设规划,改造村容镇貌。两年投资3238万元,投劳137.3万个,整修道路2025条、长7012公里,其中硬化道路359条、长1375公里,修建花池3.5万多个。
  (三)精神文明建设进展迅速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四有”新人为宗旨,举办扫盲、科技、普法、计划生育学习班7069期(次),受培学习农民106.27万人(次)。农村青年非文盲率达96.3%,40%以上农户有1~2个科技明白人,广大农民学法、知法,遵纪守法,邻里和睦;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无早婚私婚,实行晚育优生。农村社会稳定,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995年,经地区小康建设办公室组织考核,全区31个乡,248个村,13.7万多农户基本达到小康标准,分别占农村乡、村、户总数的35.6%、27.6%和54.3%。按照省定17项量化指标,全区农民蛋白质摄入量、衣着消费支出、电视普及率、服务消费支出比重、用电农户比重、享受社会保障人口比重、万人刑事案件发案件数等9项达到小康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砖木以上结构住房比重、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安全水平普及率等6项接近小康标准;差距较大的是人均预期寿命和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两项。经加权综合评价,全区小康综合评价分值达85.47分,比1994年提高14.55个百分点。其中张掖市达到92分、临泽县88.41分、高台县87.2分。
  1995年,甘肃省农业委员会列出全省小康示范县(市)3个、示范乡38个、示范村98个。张掖地区小康示范县(市)为张掖市;示范乡7个:张掖市上秦乡、梁家墩乡,高台县宣化乡,临泽县沙河乡,肃南县红石窝乡,山丹县清泉乡,民乐县六坝乡;示范村20个:张掖市新墩乡西关村、梁家墩乡刘家沟村、上秦乡金家湾村、三闸乡红沙窝村、小满乡康宁村,临泽县沙河乡新庄村、平川乡芦湾村、新华乡大寨村,高台县宣化乡贞号村、巷道乡八一村、城关镇国庆村,民乐县六坝乡六南村、洪水乡城关村、三堡乡何家沟村,肃南县红石窝乡康丰村、铧尖乡长房村、祁文乡堡子滩村,山丹县清泉乡西街村、位奇乡芦堡村、东乐乡靖安村。
  第四节 扶贫开发
  一、贫困情况
  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农村经济有很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发展程度等差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按照农村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1994~2000年《全省四七扶贫攻坚计划》,把张掖地区山丹、民乐两县列入“河西三县一片”扶贫计划。
  1994年,全区有贫困乡27个,贫困村297个。其中整村贫困的79个村,贫困户3.808万户,16.39万人,分别占全区总农户、总人口的15.02%和16.12%。其中,人均纯收入401~500元的19042户,84986人,占总人口的8.35%;201~400元的16159户,66247人,占总人口的6.51%;200元以下的2879户,12057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2%。贫困户主要集中在沿山边远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干旱缺水、土壤贫瘠,农业生产条件差;距城镇远、信息闭塞、文化技术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不发达、粮食人均占有量少、经济收入低、人民生活困难。
  二、扶贫工作
  1995年,中共张掖地委、地区行署把扶贫攻坚作为全区十项工程建设之一,组织地级干部10人、处级干部28人、其他干部384人,深入79个贫困村,抓点带面,开展扶贫工作。
  (一)更新观念,扶志育人 针对贫困地区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的状况,首先扶贫扶志,解放思想。通过召开各类动员会615场,开办广播电视专题90期,录像辅导125场,印发学习材料2000多份,书写标语横幅1.5万条,举办专题讲座87场,组织208名干部赴区外参观学习等宣传教育活动,使95%以上的干群受到教育,增强脱贫致富信心。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生产条件 围绕人均建成2亩水浇地的目标和水、电、田、路4个重点,给贫困地区投入建设资金342.6万元,投劳112.5万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山丹、民乐两县48个贫困村完成农田配套1400亩,平田整地7480亩,新打和配套机井5眼,修建渠道23.4公里,整修公路65公里。肃南县马蹄、明花两个贫困区架设农电线路31.5公里,整修道路50.5公里,新打机井15眼,开荒1316亩,建成莲花乡病区改水工程1处。张掖市给贫困村安排8项基础建设工程,其中完成西屯倒虹吸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安阳乡打水窖500眼。向山羊堡、丰城堡、许三湾等开发小区移民206户、887人。肃南县马蹄区25户,115人年初移居许三湾,当年搬迁定居,开发建设,当年解决温饱。
  (三)立足资源优势,建立脱贫支柱产业1.调主种植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扩大油料、啤酒大麦、玉米、豆类、洋芋等作物。山丹县陈户乡贫困户刘家环全家6人,1995年种西瓜15亩,纯收入1.3万元,人均增收2200元。
  2.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业生产 肃南县19个贫困村1995年牧业总收入达4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44.7%。民乐县南丰乡1995年办起1个“百头牛场”,25个“百头猪场”,18个“250只羔羊”育肥场,3个“500只养鸡场”。
  3.因地制宜,发展李子、楸子、杏于、山楼、海索等沿山杂果林 山丹、民乐、肃南3县新增经济林6768亩。
  4.发展乡镇企业 民乐、山丹、肃南3县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比1994年增长101.7%、59.8%和54.9%。山丹县老军乡借乡政府搬迁丰城堡开发区机遇,引进资金122.6万元,新办加工服务企业20个,乡镇企业总产值3200万元,增长67.5%。同时,贫困地区组织劳务输出1.963万人,收入1863.3万元。
  (四)普及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农 利用“科普之冬(春)”,开展科技宣讲、举办科技展览、电视广播讲座、印发科普资料、放映科普录像片等,提高干部、群众科技意识;推广优良品种和模式化栽培、地膜覆盖、温棚蔬菜、暖棚养畜、青贮氨化配合饲料养牛、养猪技术,促进农牧业发展。山丹县陈户乡贫困户周德积种植地膜小麦2亩,亩产500公斤;老军乡朱家忠应用滴灌技术,种植洋芋2亩,亩产6500公斤。
  (五)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 分两批组织贫困乡村干部400多人,到江苏省华西村等地学习培训;举办学习班15期,有1100多名农村干部进党校学习,以培养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六)加强组织领导,各方通力帮扶 1.明确目标、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2.坚持领导抓乡、部门帮村制度;3.选派干部挂职扶贫,地区下派10名后备干部到贫困乡抓扶贫;4.加强检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交流经验,组织考评。临泽县33名县级和330名科级领导干部包扶293户特贫户;3016名乡村干部、党员,实行“一帮一”,使贫困户帮扶责任到人,确定脱贫项目6138个,户均两项。地、县(市)倡导富帮穷、企带贫、结对子、上台阶,拓宽帮扶领域。组织开展献爱心、做贡献活动,各行各业为贫困村捐物捐款、提供信息、争取资金,找路子,办实事。地、县帮扶部门为贫困乡村解决资金245万元,捐赠现金44万元,化肥127吨,水泥716吨、衣物4.18万件、面粉10.8万斤、课桌646套,创办加工养殖企业141个,新增产值约3430万元。地区石油公司帮扶山丹县老军乡李泉村在丰城堡兴建农贸市场1处,建铺面16间,支援面包客车1辆,开通李泉至山丹的客运线路。地区电力局帮扶肃南县明花区明海乡小海子村资金1万元,发展养殖业;投资30万元,架设农电线路11.5公里,解决6眼机井和部分群众生活用电问题。
  三、扶贫成效
  (一)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山丹、民乐两县79个重点贫困村平田整地4.35万亩;新打机井20眼,维修机井14眼,修建干支渠90公里,新增水地9820亩;新建人畜饮水管道工程10处,长27公里,新建水窖568座;架设农电线路39.5公里,整修道路122.5公里。部分贫困村生产条件有明显改善。
  (二)区域开发步伐加快 山丹、民乐、肃南3县和沿山贫困地区,以养殖畜禽、定植杂果、兴办企业、输出劳务为重点,加快发展。3县贫困乡村的大家畜、羊、生猪饲养量比1994年分别增长11.6%、15.0%和11.5%;新增果园1.5万亩;新办乡镇企业34个;劳务输出1.6万人,收入1920万元,人均1200元。丰城堡、山羊堡、许三湾等开发小区安置区内移民769户,2951人。
  (三)教育科技得到发展 1995年为贫困乡村改善办学条件投入资金100.2万元,新建改建校舍3343平方米;帮扶单位为贫困村学校和村文化室捐赠图书8728册,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县、乡开展科技培训,培训村干部208人,农民技术员4000人(次)。通过普及科技,提高了科学种田、科学养畜的水平。
  (四)粮食产量穗中有增 1995年在大旱、多灾的情况下,山丹县粮食产量与1994年持平;民乐、肃南两县粮食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0.23%和7.85%。全区79个重点贫困村人均生产粮食489公斤。
  (五)经济收入增加 山丹、民乐、肃南3县贫困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1994年增加281元、264元和445元。在全区79个重点贫困村中,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以上的有26个村,增加200元以上的15个村,增加300元以上的18个村,增加400元以上的14个村。有22个村实现整村脱贫。1995年全区有1.19万户,4.664万人实现脱贫,占全区贫困人口的28.43%,贫困面由1994年的12.8%下降到8.4%。其中山丹县脱贫2088户,9200人,贫困面由20.2%下降13.8%;民乐县脱贫3222户,1.4万人,贫困面由20.5%下降14%;肃南县脱贫208户,910人,贫困面由10.7%下到7.4%;张掖市脱贫2536户,1.0935万人;临泽县脱贫500户,1909人;高台县脱贫971户、3961人。
  第五节 农村能源建设
  张掖地区农村人口多,耗能量大,但炉灶、炕铺热效率低(平均为13%)。农村能源建设以现有资源为主,开展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转变农民传统的生活用能方式。
  一、节柴省煤改灶、改炕
  旧时农村生活用能方式落后。据测定,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的热效率为10%,薪柴为15%,煤炭为18%。大量秸秆、牲畜粪便被烧,秸秆不能还田,土壤中有机物得不到合理补充。开展节柴省煤改灶、改炕,热效利用率提高到20%以上,节省燃料35%。
  (一)节柴省煤改灶
  1983年开始,农村进行节柴省煤改灶,至1995年,改灶20.3万户,占农村总户的82.2%。其中,张掖市改灶5.82万户,临泽县2.43万户,高台县3.16万户,山丹县3.95万户,民乐县4.10万户,肃南县0.16万户;城镇居民0.69万户。主要推广马蹄型、鸡窝型、天鹅吊蛋型、六眼网孔型等灶型。其中,以马蹄型灶为主,共11.7万户,占改灶总数的57.6%;鸡窝型灶7.9万户,占38.9%;其他灶型较少。灶型结构,以生铁炉门、生铁炉齿为主,砖混结构,具有高效节能、省时省工、干净卫生等特点,以“10斤水、10两柴、10分钟”的效益,受到农民的欢迎。一个节柴省煤灶每年可节约柴草750公斤,全区每年节约柴草约1.5亿公斤。
  (二)省柴节能炕 全区农村生活取暖,生物能源约占总能量的49.1%。其中作物秸秆占16.77%,畜粪占24.85%,薪柴占7.48%。据测算,5口之家,冬季取暖4个月,需烧柴1600公斤,农村30万个铺炕,每年烧柴4.8亿公斤。1983~1995年,推广节能炕28.8万铺,占农村炕铺的96%。省柴节能炕以砖、土坯、炉渣为原料,构筑成架空花洞炕型,热效率为18%,比旧式炕提高约1倍,省柴50%以上。
  二、沼气池建设
  1958年,张掖县梁家墩乡首次试建沼气池6个,沼气设计、施工质量基本符合建池技术指标,后因自然灾害而废弃。1974~1976年,在高台县六坝公社修建水密封式,容积6立方米的沼气池12个;在张掖县小满公社康宁大队修建沼气池12个。由于填料、出料后封密麻烦,发酵供气期短、效益欠佳,沼池遂被废弃。1979年,临泽县鸭暖公社修建水压式及水密封式相结合容量6立方米沼池200多个,因沼池填料不足,距农户伙房较远、管护不善,多数沼池头一年好、第二年差、三年后废弃。1988~1994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遵循“以科学保质量,以质量促效益”的精神,再度开发建设。省上投资93.3万元在临泽县鸭暖、沙河、板桥乡,高台县合黎、骆驼城乡,张掖市小河、大满、三闸、小满、梁家墩、上秦等乡,修建容积8~10立方米曲流补料型沼气池1162个。沼池产气率高、出料方便,供气时间由过去3~5个月延长到6~7个月,可供5口之家一日三餐做饭用气,投资少,效益高,备受用户好评。1992年,临泽县农村能源站从河北省引入新的建池技术,在原池型的基础上,改过去一体化建造沼池为成品预制件建池。通过革新,建池时间由15~20天缩短为7天,建池费用由300~350元降低到200~250元,供气时间长达10~12个月。把单一的沼池改为以暖棚养畜为基础,厕所、猪舍并排,猪舍下建沼气池,猪舍上建架笼养鸡,集鸡舍、厕所、猪圈、沼气池四位一体,鸡粪喂猪、猪粪入池生沼气,为农民提供生活用能、沼液灭虫、沼渣肥田,形成生态型沼气池,促使沼池建设新技术迅速推广。1994年,临泽县沙河、鸭暖、板桥等乡修建四位一体沼池400多个;1995年,张掖市大满、小满、三闸乡,高台县合黎、巷道、正远等乡建池500多个。修建8立方米四位一体沼池投资300元,每年可节约煤款200元,沼渣肥田、沼液灭虫,沼池可使用15年。沼池成为农民的“煤气罐”,呈现出“不见炊烟起,只闻饭菜香”的生活情景。
  三、太阳能资源利用
  太阳能利用方式有“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光能——化学能”转换三种。张掖地区光能资源丰富,川区日照时数3088小时,是全国高能区之一,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太阳灶 1979年,由地区科委设计,张掖县工艺美术厂生产的凹面玻璃镜聚光太阳灶,焦距55~50厘米,有效采光面积1.1平方米,功率440瓦,热效率大于50%。先后在临泽县板桥公社东湾大队、张掖县靖安公社靖平大队、肃南县祁丰区祁林公社、民乐县六坝公社六坝大队进行示范。1988~1992年,省上投资39.1万元,开发推广太阳灶。1988年,临泽县从临洮县引进凹式玻璃镜面水泥壳体太阳灶技术,聚光面积1.84平方米,功率1000瓦,在各乡试用推广,并在全区生产第一代水泥壳太阳灶178台。1992年,由省太阳能研究所引进凹型铸铁聚光太阳灶,聚光面积1.9平方米,功率1000瓦;引进凹型菱苦土壳体聚泊面太阳灶,聚光面积1.9平方米,功率1200瓦。至1994年,推广168台,每台年节约煤款178元,节约煤款约30.1万元。
  (二)太阳能硅电池 1992年,地区从北京、哈尔滨引进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板。边远地区的农牧民每家配非晶硅电池板100~120瓦,10安伏蓄电池2瓶,可供照明、看电视、听收音机用电。在肃南县西水乡、民乐县北滩乡、山丹县红寺湖乡的17户农牧民家庭推广试用,总瓦数3910瓦,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要求。太阳能硅电池投资较大,因农牧民承受能力有限,难以大范围推广使用。
  (三)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是近年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节省能源,方便卫生。1975年,地区引入铜铝复合材料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1.84平方米。至1994年,发展到80多万平方米,其中张掖市46万平方米,临泽县12万平方米,高台县19万平方米,山丹县1.7万平方米,民乐县1.28万平方米。此项产品投资较大,适宜于城市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推广应用。1993年,从辽宁省营口市引进红尼塑料太阳能热水器,推广7.7万平方米。其中,张掖市大满、三闸、上秦、梁家墩等乡推广4.7万平方米,临泽县板桥、鸭暖、沙河等乡推广1.8万平方米,高台县巷道、正远、南华、宣化等乡推广1.2万平方米。为部分农民提供生活、洗澡用热水。
  (四)太阳能采暖房 1991年开始,以临泽县为重点,推广应用太阳能采暖房。建造3间太阳能采暖房,据测算每年节约煤2~3吨,冬季室内温度最低为8~12℃。太阳能采暖房修建投资大、成本高、技术性强,是开发利用太阳能的高新技术,目前尚在试验、示范阶段。至1994年,在临泽县推广69.67平方米。
  四、风能利用
  张掖地区平均有效风能量48~114瓦/平方米,年有效风速2000小时,平均每天可借风力发电机作业4小时以上,是全国的富能区。区内利用风能历史较早,1946年7月,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山丹培校四坝滩校办农场,安装10马力风力发电机,实现农场用电照明。1971年,肃南县试制成功全区第一台30瓦风力发电机。1982年,地区科委研制出50瓦风力发电机55台,100瓦风力发电机50台。1984年先后研制生产出同类型50瓦的发电机8台,100瓦8台,200瓦4台,300瓦3台,500瓦2台。1987~1994年,省“两西”、省农村能源办公室投资57万元,在张掖市平山湖、安阳,山丹县红寺湖、大马营、老军,高台县骆驼城、新坝,民乐县北部滩、六坝等乡及肃南县皇城、大河、明花区,推广应用100~150瓦风力发电机1708台,总功率1595千瓦,为解决边远地区农牧民照明、听收音机、看电视等生活用电提供电源。
  五、农村能源机构
  1984年,成立“张掖地委省柴节煤改灶办公室”,1985年4月改名“张掖地区省柴节煤改灶办公室”。1986年8月改设“张掖地区农村能源工作站”,事业单位,科级建制,编制3人,归地区农委管理。1988年成立“临泽县农村能源站”,隶属县农业局,1991年分设,科级建制,编制8人;是年成立“山丹县农村能源站”,编制5人。1990~1991年,高台、张掖、民乐、肃南县(市)农村能源站成立,编制各2人,隶属县农委领导。1991年11月,临泽县被国家农业部、林业部、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等7部委列为“八五”期间全国100个农村能源先进农业示范县。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