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产品价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14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产品价格
分类号: F726.2
页数: 7
页码: 549-555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张掖地区农产品包括粮食、面粉、油料油脂、棉花、大麻、肉禽蛋奶等价格情况。
关键词: 张掖地区 农产品 价格

内容

【粮食】〔民国〕19~25年,价格稳定。张掖市场小麦、大米、面粉、小米、黄米、青稞6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民国〕19年每50公斤3.8元,〔民国〕25年3.21元,〔民国〕19~25年平均价3.69元。其中小麦购销价格如下:〔民国〕26~38年粮价上涨,〔民国〕34年小麦零售价每50公斤6250元,比〔民国〕25年上涨1754倍,〔民国〕38年9月涨到7500万元,比〔民国〕34年上涨11999倍,比〔民国〕25年上涨2106万倍。
  共和国成立后,张掖1950年小麦收购价每50公斤(下同)3元,1952年10.2元。销售价1950年3.3元,1952年10.6元。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1954~1960年小麦统购价每50公斤9.55元,统销价1954~1955年10元,1956~1960年10.6元。
  1961年8月,全区小麦、玉米等18种粮食平均统购价每50公斤由8.14元提为9.7元,提高19.2%,小麦由9.55元提为11.5元,提高20.4%。粮食统购价格提高后,统销价不作调整,粮食购销价格出现倒挂,粮食经营部门出现政策性亏损,由国家财政补贴。
  1966年8月,统购粮实行全省一价,全区小麦、玉米等29种粮食平均统购价每50公斤由10.13元调为12.32元,提高21.6%,小麦由11.5元提为13.5元,提高17.4%。1979年6月,全区粮食平均统购价每50公斤由11.76元提为14.32元,提高21.77%,小麦由13.5元提为16.4元,提高21.5%。
  1960年起,国家对超购粮实行加价政策,以生产队为单位人均提供商品粮超过50公斤部分在牌价基础上加价10%,这项政策1962年取消。1965年第二次实行粮食超购加价,加价率12%,1966年取消。1971年第三次实行超购加价,对超购基数外销售部分加价30%,1979年调整为在统购价基础上加价50%。1985年国家改革农村粮油购销政策,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国家定购,改变粮食收购计价办法,国家定购内的小麦、稻谷、玉米、青稞、谷子、豌豆、莜麦、蚕豆、糜子、荞麦,按“倒三七”(即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固定比例加价,其它粮食品种自由购销。改革后小麦比例价每50公斤22.14元;是年还调整农村粮油销价,实行购销同价。1988年4月,粮食定购价(即比例收购价),国家管理价格的品种,小麦每50公斤提高1.5元,省管定购品种,每50公斤青稞、谷子、莜麦、豌豆、蚕豆、糜子、荞麦提高1.5元,稻谷提高2元。调整后小麦统购价每50公斤17.5元,比例价23.6元,提价6.6%。
  1989年4月,粮食定购价每50公斤小麦、玉米、青稞、谷子、糜子、莜麦、豌豆、蚕豆、荞麦提高1.5元,稻提高5元,粳、糯稻提高6元。调价后,小麦统购价每50公斤18.59元,比例价(定购价)25.1元,提价6.6%。
  1991~1995年,粮食定购价又作了几次调整。1995年每50公斤小麦定购价49元,价外补贴5元,化肥补贴2元,合计56元,比1950年收购价提高17.6倍,比1953年实行统购时的国家统购价提高4.8倍。
  【面粉】1950年每50公斤(下同)标准粉销价5.4元,1952年16元。1953年10月粮食统购统销后,统销价16.5元。1965年国务院决定提高城镇粮食统销价,调至购销价格持平。提高粮食销价,涉及城镇职工生活,“应给予补贴,提得很少的地区可以不补贴”。张掖地区18种粮食统销价每50公斤由9.84元提为10.45元,提价0.61元,占非农业人口口粮84%的面粉、大米等6种粮食平均每50公斤提价0.06元,提价幅度0.38%,提价很少,不属于补贴地区。1966年粮食统销,实行全区一价,统销价格作了一些变动,标准粉每50公斤由16.5元调为17.4元,特一粉由24.67元调为24.4元,玉米粉由13.55元调为10.1元,小米、黄米由11.5元调为12.4元,籼米(标2)由18.13元调为15.2元,青稞粉由12.05元调为13.6元。价格调整后,直到1990年未变,粮食购销价格倒挂现象越来越突出,国家财政负担沉重。1991年5月1日,国务院决定理顺粮价,对粮食统销价作了较大幅度调整。国家掌握价格的面粉、玉米、大米3种粮食,全国平均统销价每50公斤提高10元,地区面粉、大米、玉米粉等7种粮食平均统销价提高56.7%。标准粉每50公斤由17.4元调为27元,特一粉由24.4元调为36元,籼米由15.2元调为26元,玉米粉由10.1元调为16元。提价后给职工每人每月补贴6元,给民办教师、大中专在校学生每人每月补贴4元。1992年4月,粮食统销价调为购销同价,标准粉每50公斤调为40元,特一粉调为54元,玉米粉调为24元,粳米(标二)调为49元。1993年放开粮价。1995年末,张掖市场每50公斤标准粉销价69元,特一粉124元(国家供应部分销售价101元),大米170元,国家供应部分售价47元;玉米粉49元。
  【油料油脂】〔民国〕19年胡麻籽收购价每50公斤(下同)5.75元,食油销售价每50公斤(下同)16.9元,〔民国〕25年胡麻籽收购价5元,食油销售价12.4元。〔民国〕19~25年平均胡麻籽收购价5.5元,食油销售价16.9元。
  1950年以后,为鼓励农民多售油料,保证城镇人民生活需要,国家多次提高油脂油料统购价,食油销价长期不变,粮油经营部门因购销价倒挂发生政策性亏损,由国家财政补贴。1950年胡麻籽收购价4元,油菜籽3元,食油销售价36元;1952年胡麻籽收购价16.3元,油菜籽收购价12.75元,食油销售价42.2元。
  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后,油料统购统销价曾几次调整。1961年胡麻籽调到21.7元,油菜籽调到22.5元;食油统销价1953年74元,1957年70.16元,1961年78.83元,1964年83.3元,保持到1990年未变。1971年胡麻籽统购价调为27元,油菜籽调为28元。调整后,油脂油料统购实行全省一价。1979年6月国家再次调整油脂油料统购价,食用植物油统购价提高26.47%,销售价格不动。油料统购价提高31.52%,其中胡麻籽、油菜籽调为36元,提高33.3%和28.5%;油料销售价提到与统购价持平,实行购销一价。食用油脂油料超购部分的收购价格,在调高的统购价基础上再加价50%。1985年改革油料购销政策和计价办法,取消统购,改为国家定购,胡麻籽、油菜籽按“倒四六”(即四成按原统购价,六成按原超购价)比例计价。改革后,胡麻籽和油菜籽统购价36元,合同定购价46.8元。1988年4月调整合同定购价(即比例收购价),油菜籽和胡麻籽提高到“倒二八”,调整后统购价38.8元,比例价50.4元,提高7.7%。1989年4月再次调整胡麻籽、油菜籽合同定购价,统购价调为41.38元,比例价调为53.8元,比上年提高3.40元。1990年胡麻籽、油菜籽合同定购价调为70.4元,比上年提高16.6元。1991年国家调整食油统销价,胡麻油调为214元,菜籽油调为208元。1991~1995年食油销售价继续上涨,1995年市场销售价胡麻油460~520元,菜籽油420~500元。
  【棉花】1950年皮棉收购价每50公斤(下同)70.4元。1954年棉花统购后,收购价84.4元,1963年调为89元,1971年调为102元。1972年棉花实行新等级标准,每50公斤皮棉(下同)收购价103元。1978年收购价调为115元。1979年收购价调为138.25元(含北方棉区补贴5%在内),对超基数收购部分加价30%,超购价179.73元。1980年,收购价调为153.1元,超购价199.03元。1984年,棉花改按比例价收购。北方棉区按“倒四六”(即收购量40%部分按统购价结算,60%部分按超购价结算)计价,1~7级加价30%,等外一加价24%,等外二加价10%,取消北方棉区5%价外补贴。调整后标准棉收购价180.79元。1985年,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仍执行国家定价,收购价176.4元。1990年收购价调为300元。等级内锯齿棉收购价在同等皮辊棉价基础上,亏损补贴由8.2元调为补贴10.8元。1995年收购价700元,比1950年提高8.9倍。
  【大麻】1950年每50公斤(下同)收购价25元,销售价29元;1960年收购价51元,销售价63元;1973年收购价87元,销售价100元;1979年收购价104.5元,销售价120元。80年代,大麻价格放开,购销价格上涨。1990年收购价175元,销售价200元。1995年收购价500元,销售价550元,比1950年分别上升19倍和18倍。
  【肉禽蛋奶】共和国成立后,肉食实行国家定价,曾多次调高购销价格,促进养猪事业发展,但受粮食状况制约,城镇肉食供应并不宽裕,长期以来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办法。80年代肉食价格进行重大改革,1984年放开牛羊肉价格,1985年7月取消生猪派购,实行有指导的议购议销,1990年全部放开肉价。肉食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后,促进生产,搞活流通,改善供应,同时购销价格也随之上涨。1990年张掖市场生猪收购价比1985年上涨84.9%,猪肉销售价比1985年上涨107%。1995年生猪收购价比1990年上涨1.6倍,比1950年上涨10.7倍;菜牛收购价比1990年上涨1倍,比1950年上涨36.6倍;菜羊收购价比1990年上涨1.8倍,比1950年上涨24.7倍。猪肉销售价比1990年上涨1.6倍,比1950年上涨15.5倍;牛肉销售价比1990年上涨1.6倍,比1950年上涨52.3倍;羊肉销售价比1990年上涨1.8倍,比1950年上涨29倍。
  鸡蛋生产季节性强,收购价格在淡旺季节实行季节差价,旺季收购价下调1~2次,淡季上调1次。“文革”期间,取消季节差价,后又恢复。1950~1955年鸡蛋收购价每50公斤(下同)20~30元,销价30~40元;1957年收购价70元,销价80元;1963年收购价85元,销价98元;1966~1978年收购价70元,销价82元;1979年收购价88元,销价105元。1984年鸡蛋价格放开,1985年张掖市场收购价95元,销价110元;1990年收购价250元,销价276.5元;1995年收购价300~320元,比1950年上涨14倍,销价360~380元,比1950年上涨11倍。
  活鸡以0.75公斤以上母鸡为标准品,1950年收购价每公斤(下同)0.6元,销价0.72元;1957年收购价1元,销价1.4元;1959~1964年收购价1.2~1.36元,销价1.56~1.7元;1965~1970年收购价0.88元,销价1元;1971~1978年收购价1.196元,销价1.44元;1979年收购价1.436元,销价1.74元;1980年放开鸡价,实行议购议销。张掖市场1985年收购价1.76元,销价1.94元;1990年收购价5元,销价5.83元;1995年收购价7元,销价8元,比1950年上涨10.6倍和10.1倍。
  牛奶供应价,50年代每公斤0.2~0.3元;60年代0.3~0.4元;1979年调整8类副食品价格,牛奶销价每公斤0.6元;1985年调为0.8元,1990年1.2元,1995年1.6元,比50年代上涨7倍。
  【蔬菜】1950年张掖市场蔬菜收购价每50公斤(下同)1.8元,销价2.2元。5070年代年平均收购价保持在3~4元,销价保持在45元。80年代菜价上涨。1985年收购价9.6元,销价11.6元;1990年收购价21元,销价26.6元;1995年收购价34元,销价45元,比1950年分别上涨17.9倍和19.5倍。
  【皮张】1950~1952年皮毛收购价格波动较大,牛皮1950年每公斤1.24元,1952年1.88元;绵羊皮1950年每张1.95元,1952年3.81元;山羊板皮1950年每张1.4元,1952年2.35元;骡、马皮1950年每张4.99元,1952年5.91元。1953年起供销社统一收购皮张,收购价格趋于稳定,起伏变化不大。1957年牛皮收购价每公斤2.12元,绵羊皮收购价每张4.04元;1966年2月,牛皮收购价提为2.42元,绵羊皮每张提为4.38元,山羊板皮每张提为2.65元,骡、马皮每张提为7.2元。1979年牛皮每公斤提为4.4元,土种绵羊皮每张提为5.39元,山羊板皮每张提为5元,改良绵羊皮每张提为7.79元。80年代初皮张价格稳定,1983年羊皮收购价格下浮,改良绵羊皮每张6.83元,下降12.3%,山羊板皮每张3.64元,下降27.2%。80年代中期畜产品价格放开后,皮张收购价上涨,一些个体商贩抬价抢购皮张。针对这种情况,1985年12月全区对山羊板皮实行指导价格,规定统一最高收购限价为:特路每张14.4元,头路每张12.8元,二路每张8.64元,三路每张5.4元,等外每张4.32元。
  1986~1995年皮张市场价格几经起伏,至1995年牛皮收购价每公斤11.66元,土种绵羊皮每张80元,山羊板皮每张100元,改良绵羊皮每张125元,比1950年牛皮上涨8.4倍,绵羊皮上涨40倍,山羊板皮上涨70倍。
  【绒毛】1950年,河西细春、秋毛收购价每50公斤(下同)65元,西宁毛60元,山羊毛40元,羊绒632元。1952年河西细春、秋毛115元,西宁毛102元,山羊毛45元,羊绒512元。1953年起供销社统一收购绒毛,价格趋稳。1956~1965年,河西细春、秋毛102元,西宁毛114元,山羊毛89.8元,紫羊绒356元。1966年2月,河西细春、秋毛调为109元,西宁毛调为121元,山羊毛调为103元,紫羊绒调为400元。1973年河西细春、秋毛调为158元,西宁毛调为152元,改良毛调为210元,山羊毛调为138元,紫羊绒调为433元。1979年紫羊绒调为630元。1983年白山羊绒收购价调为882元。1985年绒毛收购价由国家定价改为指导价。1987年绵羊毛指导性收购价:河西细春、秋毛290元,西宁毛260元,一级改良毛310元。1988年国家指导收购价:一级改良毛347元,河西细春、秋毛325元,西宁毛291元,市场交易价不得突破国家指导价10%。1989年全区羊毛收购最高限价一级改良毛550元,河西细春、秋毛500元,西宁毛450元。1990~1995年绒毛收购价继续上扬,至1995年一级改良毛850元,河西细春、秋毛790元,西宁毛820元,山羊毛1200元,羊绒4800元,比1950年分别上涨11倍、12倍、29倍、9倍。
  【中药材】地区中药材主要产于祁连山麓,川区盛产甘草。上市品种有甘草、麻黄草、大黄、麝香、鹿茸等40多种。历来主要依靠民间手工采集,每年医药经营部门只零星收购一些,满足不了当地需要,绝大部分依靠外地调入。
  50年代,中药材打开销路,价格逐渐上升。1963年国家降低一部分偏高的中药材价格。“文革”期间,中药材价格基本稳定。1979年以后中药材价格逐步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格,价格水平上升。
  【甜菜】区内从60年代开始大量种植甜菜,至90年代年产20万吨,原由黄羊镇糖厂收购,80年代张掖糖厂投产后,主要由张掖糖厂收购。历年每吨收购价格为:1950~1957年34~50元;1958~1978年60元;1979年78元;1985年83元;1986年85元;1988年120元;1989年跨1990年榨季140元;1990年跨1991年榨季155元;1995年260元。
  区内红枣、发菜、大蒜、葵花子、苹果梨等土特产品以其品质优良,在市场上享有一定信誉,在价格上颇具竞争优势。
  【红枣】以临泽小枣为代表,产于临泽沙河、张掖小河等乡镇,皮薄肉厚,甜美可口,品质优良,畅销省内外。1950年每50公斤(下同)收购价5.34元,1959年涨至20元。1972年10月调为24元,1978年10月调为36元。80年代价格放开后,1984年6月3日收购价涨为40元,1986年6月国家指导收购价65元,上下浮动5元。1990年收购价78元,1995年165元,比1950年上涨29倍。
  【发菜】全区各县都有生产,外贸部门大量收购,供应出口。1950年每50公斤(下同)收购价100元,1952年109元,1957年255元,1962年349元,1972年调为500元,1978年调为700元。80年代发菜实行议购议销,收购价1980年1100元,1985年2200元,1990年4300元,1995年1.2万元,比1950年上涨119倍。
  【蜂蜜】1950年,张掖市场中等蜂蜜每50公斤(下同)收购价50元,零售价56元;1957年收购价55元,零售价66元;1959年收购价88元,零售价134元;1964年全区平均收购价101元,零售价123元,1967年调为116元;1978年40度白蜂蜜调为108元,零售价提为125元;1980年收购价调为100元,零售价调为115元;1981年全区蜂蜜实行限价收购,40度白蜂蜜收购价80元,零售价92元;1982年收购价调为85元,零售价98元,完成派购任务,允许价格下浮,下浮不得超过15%,最低收购价72.25元;1984年二等白蜂蜜建议收购价80元,一等加10元,三等减5元,红蜜减10元,荞花蜜减25元;1986年蜂蜜指导价格为40度白蜜最高收购限价80元,每增1度加10元,每减1度减5元,40度红蜜最高收购限价55元,每增减1度价差5元。90年代,蜂蜜价格上涨,1990年40度白蜜收购价125元,零售价150元;1995年收购价220元,零售价260元,比1950年分别上涨3.4倍和4.6倍。
  【辣椒干】张掖、高台等县农村广有种植,90年代高台县发展小椒品种。1950年每50公斤(下同)收购价35元,零售价42元;1952年收购价37元,零售价45元;1957年收购价34.2元,零售价42元;1962年收购价45元,零售价54元;1970年收购价45元,零售价52元;1975年收购价60元,零售价75元。80年代初,辣椒干价格疲软,1981年收购价由上年80元降为70元,零售价由98元降为85元;1983年价格上涨,收购价95元,零售价109元;1990年收购价120元,零售价150元;1995年收购价700元,零售价750元,比1950年分别上涨19倍和17倍。
  【葵花籽】葵花籽生产从60年代逐步发展,70年代发展迅速,80年代后,品种退化,产量锐减。1965年中等葵花籽收购价每50公斤(下同)15元,1975年31元,1980年42元,1985年涨为60元,1990年70元,1995年140元。
  【大蒜】以民乐紫皮大蒜品质最好,个大瓣肥,汁多味辣,驰名省内外。80年代除行销省内外许多地区外,还向国外出口。1965年民乐一等大蒜收购价每50公斤(下同)35元,1985年42元,1990年85元,1995年300元。
  【苹果梨】1985年民乐县苹果梨评为“全国梨果第一名”后,苹果梨在全区迅速发展,收购价格视当年销路,每公斤1~1.6元之间。1995年,销路不畅,市场成交价每公斤1元。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