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贷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13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贷款
分类号: F830.5
页数: 6
页码: 512-517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张掖地区贷款情况包括农业贷款、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固定资产贷款。
关键词: 张掖地区 金融 贷款

内容

为支持经济发展,全区各金融机构根据实际需要,发放各种贷款。1995年,贷款余额266312万元,分别比1957年、1978年、1990年增长13.8倍、14.4倍和1.66倍。其中,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占贷款总额的65.6%,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
  15.4%。
  一、农业贷款
  银行把支持农业作为主要任务,适时发放贷款。1957年农业贷款余额656万元,1978年2185万元,1995年9839万元,比1957年增长14倍,比1978年增长3.5倍。
  【农户贷款】1950年春,张掖成立不久的中国人民银行全力以赴支持春耕生产,开办实物贷款,向农户发放生产、生活资料贷款。1951~1952年,开始发放生产费用性贷款和设备性贷款。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生产热情很高,银行增加贷款投放量,为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发挥作用。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逐步减少并停办此项贷款。农民个人生活困难所需款项,改由农村信用社发放,1978年贷款余额159万元。1979年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个人的经营贷款大幅度增加。主要贷款种类有:承包户农业贷款,多种经营贷款,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贷款和扶贫贷款等。1995年,全区银行农户贷款余额达6623万元,比1978年增长40.7倍。
  【集体农业贷款】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银行积极支持社队发展生产,除增大种植业贷款的投放量外,还根据不同时期的特殊需要,发放一些专项贷款:1.多种经营贷款;2.打井提灌贷款;3.1962~1964年为社队恢复生产发放长期无息贷款;4.1978~1979年开办农机专项无息贷款;5.1984年为支持农业小区开发,改造低产农田开办开发性贷款,是年余额80万元,1990年达372万元。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根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要,1982~1984年,将原社队集体贷款分摊到户。此后,集体农业贷款的对象主要是一些集体农场、林场,余额逐年减少。1995年末,全区集体农业贷款余额955万元,比1978年减少1100万元,下降53.53%。
  【国营农业贷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银行就向国营农业发放贷款,支持生产,1957年贷款余额150万元。1980年后,国营农业向工、商、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信贷投向从主要支持农业生产转向农产品加工,商品生产性贷款增加。1995年,全区国营农业贷款达2583万元,比1978年增长49.6倍。
  【乡镇企业贷款】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为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业银行多方筹措资金,扶持效益好、商品有销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发展生产。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贷款余额14046万元,比1990年增长3.7倍。
  二、工业贷款
  (一)国有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企业的增加,银行向国营工业企业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不断增加,1995年,全区国营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达42660万元。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地区新建一批国营工业企业,银行开始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955年兰新铁路修至张掖,又向铁路部门发放铁路修建贷款。1957年,国营工业贷款余额1363万元。
  2.“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958年“大跃进”,各县大办地方工业,国营工业企业大量增加。1960年,国营工业企业贷款3957万元,比1957年增长1.9倍。1961年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银行严格信贷管理,控制货币投放,工业贷款比1960年下降78%。1962年区内各级银行按《银行工作》的精神,清理企业不合理资金占用,至1963年清理回收资金179万元,核销清仓三项损失296万元,收回关、停、并、转企业贷款62.4万元,年末全区国有工业企业贷款余额377万元。
  3.“文革”时期 工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区内很多企业或停工停产,或不能正常生产,使占用贷款下降,1967年余额只有132万元。
  4.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全区各级银行在整顿内部管理的同时,清查企业挤占挪用流动资金情况。在此基础上,大力筹措资金,按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重点支持轻纺产品、短线产品、日用工业产品和食品企业发展生产,对丰富市场商品供应发挥作用。1983年,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由双轨制转向单轨制。1986年后,一方面受物价上涨、原材料短缺、市场疲软、成品积压、拖欠严重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缓慢,资金紧张;另一方面,在改革推动下,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对银行贷款需求扩大。1990年全区国有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13887万元,比1978年增长13.7倍。1995年余额上升到42660万元,比1990年增长2倍。
  (二)集体工业款 1954年人民银行开始给组织起来的手工业合作社发放贷款,1957年全区集体工业贷款余额105万元。1959年集体工业组织机构进行调整,部分规模较大的厂、社合并、划转、移交给国营工业企业,集体企业贷款相应下降,到1960年贷款余额为60万元。1961年后,全区手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银行及时给予扶持,把五金、农具、化工、服装鞋帽、工艺美术、木器家具等行业作为支持重点,使集体工业获得较快的发展。1970年后,全区掀起大办地方工业高潮,除手工业系统积极扩大生产能力外,还兴建一批街道企业和劳动服务企业。随着集体工业企业的增多,贷款对象相应增加,1978年,贷款额达273万元,是1970年的3.11倍。1979年后,银行从贷款投向上支持集体工业企业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增加皮鞋、塑料制品、铁锅、包装箱、钢木家具、橡胶制品、中草药加工提炼产品等,使集体工业发展到一个新水平,部分产品开始出口。1990年全区集体工业贷款1742万元,是1978年的6.4倍。1991年后集体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贷款不断增加,1995年余额达4754万元,比199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2%。
  三、商业贷款
  (一)国营商业企业贷款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商品流通日益扩大,银行商业贷款不断增长。1995年,全区国营商业贷款余额42664万元。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年银行开始对国营商业企业发放贷款,支持企业完成商品流转计划,扩大对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收购,以保证市场供应。1956年随着张掖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和百货、五金、医药3个二级批发站的建立,国营商业日益壮大,所需贷款迅速增加。1957年全区国营商业企业贷款9624万元。
  2.“大跃进”和民经济调整时期 1958年市场商品供应紧张,物资短缺严重。为补充库存,扩大商品供应,银行把支持商业企业收购工农业产品,增加储备作为贷款的重点。至年底,国营商业贷款余额12753万元。1959年实行“全额信贷”,对商业企业的资金需求尽量予以满足,使贷款额继续上升。两年间,全区增加商业贷款8641万元。1961~1963年,贯彻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银行把支持国营商业企业减少库存积压,增加适销对路商品购进,改善经营管理作为工作重点,贷款额下降,到1965年,全区国营商业企业贷款余额1315万元。
  3.“文革”时期 前期,商品流通不畅,库存下降,销售增幅趋缓,商业企业占用银行贷款虽呈上升趋势,但增幅较小。1970年后,随着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正常,商品销售转旺,占用银行贷款日趋增多,1978年国营商业贷款余额9150万元,比1966年增长1.56倍。
  4.改革开放时期 1979~1995年,随着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商品购销体制发生很大变化,国营商业企业增设商业网点,购销业务不断发展,所需贷款逐年增加。1995年贷款42664万元,比1978年增长3.66倍。
  (二)粮食贷款 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银行向国营粮食部门发放贷款,支持收购。1955~1957年,全区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连年丰收。银行对粮食部门所需收购资金充分供应,1957年粮食贷款余额3179万元。1958年受“大跃进”浮夸风影响,粮食征购增加,粮食贷款增长,至1959年,粮食贷款额4054万元。1960年因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下降,收购、库存减少,贷款也相应下降,至1961年底余额416万元。1962~1965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农业生产得以恢复。随着农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粮油产量逐年上升,粮油收购量增加,粮食贷款呈上升趋势,1976年贷款额4048万元。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全区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粮油收购逐年增加,收购贷款亦逐年上升,1986年贷款余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之后,粮食购销体制变革,在粮食企业经营亏损,财政拨补不能及时到位,收购资金单靠银行一家无力承担的情况下,为确保收购,保护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人民银行张掖地区分行提出对粮油收购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制订《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专项管理实施细则》,对粮油收购资金采取“多方筹措,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体内循环”的办法,有效防止收购资金被挤占2用,支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1990年全区收购粮食、油料贷款27259万元;1995年收购粮食、油料贷款66291万元。
  (三)集体商业贷款 集体商业贷款主要分为供销社贷款和合作集体商业贷款两部分。
  1.供销社贷款 始于1952年。1955年后,在农村经济日益活跃,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民购买力提高的情况下,银行支持供销社补充商品库存,购进和推广新式农机具,扩大农副产品收购,贷款连年增加。1958年供销社并入商业局,贷款由商业局办理。1961年,供销社与商业局分设,银行恢复对供销社的贷款,支持供销社统筹安排肥料、籽种、耕畜、农机具的供应,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促进作用。1965年供销社贷款余额1311万元,比1961年增长1.45倍。“文革”时期,供销社贷款增加较快,1970年达1615万元。1971年,供销社再次并入商业局,1976年供销社再度与商业局分设。1979年农业银行恢复后,供销社贷款交由农业银行办理,是年贷款余额2267万元。1980年后,银行对供销社购进化肥、收购农副产品所需资金及时给予支持,1990年全区供销社贷款12395万元,比1980年增长4.6倍。1995年贷款余额16733万元,比1990年增长35.8%。
  2.合作商业贷款 1955年下半年,银行开办对城镇合作商业企业贷款。19561957年,集体商业发展较快,银行对城镇合作商业贷款优先给予支持。1958年,国营商业企业和国营零售网点增多,城镇合作商业贷款逐渐减少,1959年基本停止。1979年后,城镇合作商业又有较快发展,银行亦相应增加贷款,支持集体合作商业企业扩大经营范围,打破区域、行业界限,实行多渠道进货,多形式经营。对各部门为安置待业青年而创办的集体商业企业,凡符合国家政策,且经济效益好的,均给予贷款扶持。1985年城镇集体商业企业贷款501万元,1990年为655万元,1995年为2225万元。
  四、固定资产贷款
  【基本建设贷款】1981年,建行地区中心支行发放基建贷款38.7万元,到1985年利用信贷资金发放基本建设贷款320万元。其后,随着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建行资金实力的增强,贷款逐步增加,至1995年基本建设贷款项目达2100个,贷款余额13111万元,重点支持张掖糖厂、地区化肥厂、丝路春酒厂、张掖市有色金属总公司及城市建设和住房建设。
  【技术改造贷款】1980年后为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能力,人民银行张掖地区中心支行先后发放工业企业中、短期设备贷款、县办小水电设备贷款、工业企业中、短期设备优惠贷款、商业技术改造贴息贷款、城镇集体企业技改贷款、城镇集体企业技改贴息贷款。1984年工商银行分设后,各种中、短期设备贷款业务转交工商银行办理,统称为“技术改造贷款”。至1995年底,全区技术改造贷款余额达18045万元。
  【基本建设“拨改贷”】1980年建设银行张掖地区中心支行根据改革投资管理体制的有关规定,对部分投资项目办理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拨改贷”业务,是年发放贷款120万元。1985年,办理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拨改贷”1338万元,占预算拨、贷款总额的98%。从1986年起,对无偿还能力的非经营性投资,恢复拨款。至1995年底,建设银行办理“拨改贷”业务5049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基建贷款220万元,特种贷款1100万元,地方预算基建贷款3229万元,“两西”(定西、河西)专项基建贷款230万元,地方机动财力基建贷款270万元。
  【专项贷款】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张掖地区中心支行开始发放固定资产投资性质的专项贷款,主要有支持老、少、边、穷地区(老解放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穷地区)发展经济贷款、地方经济开发贷款、贫困县县办工业贷款。至1993年共支持新建、扩建、改造项目48个,发放贷款4858万元。
  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贷款——1983年以独立核算的国营工业和二轻系统的大集体企业为对象,发放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贷款148万元,支持地区化肥厂、地区印刷厂、张掖市皮鞋厂等10户企业进行项目扩建和技术改造,收到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10户企业年增产值350万元,利税70万元。1984年,向省轻工机械厂贷款200万元,支持调整生产结构,从日本引进1000万条塑料编织袋生产线配套设备。以后,又分别向地区化肥厂1.5万吨合成氨配套改造、临泽乳品厂、肃南铜矿、地区造纸厂、地区水泥厂、张掖市百货公司飞天大楼、民乐铬盐厂、张掖市番茄酱厂等40个项目,发放贷款3606万元。1995年末贷款余额2556万元。
  地方经济开发贷款——1983~1994年向地区水泥厂张掖分厂、张掖市百货公司、国茂大厦、临泽水泥厂、张掖市选矿厂、地区东水泉煤矿、高台五金厂、高台盐化公司等7个项目发放贷款1207万元。
  贫困县县办工业贷款一1988年由人行张掖市支行发放贷款45万元,支持张掖市工商局续建南关蔬菜批发市场,于1989年建成。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