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专业计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10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专业计划
分类号: F123.1
页数: 11
页码: 403-413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张掖地区专业计划情况包括农村经济计划、工业、运输、邮电计划、财政、金融、贸易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土地利用计划 房地产开发

内容

地区制订的历期、历年专业计划,绝大多数是同期、同年综合计划的组成部分。单独编制的有:《张掖专区1956~1967年农业发展具体规划(初稿)》《张掖专区农牧业发展十年规划(1963~1972)》《张掖地区第四个五年计划农业机械化规划初步设想(草案)》《张掖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规划(1978~1985年)》《张掖地区1991~2000年治沙工程规划》。专业计划有:
  一、农村经济计划
  (一)《农业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包括种植业、农田水利、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手工业等。
  (二)《乡镇企业计划》80年代以后,农村政策放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很快,构成农村一支包括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非农产业大军,是集体经济、股份经济、联营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所开拓的新的产业领域。1985年,地委、行署提出把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张掖经济的突破口。从是年起,乡镇企业从农业生产计划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门类,在计划中新列“乡镇企业产值”的综合指标。在工业生产计划产值中,把乡办工业分列出来。
  (三)农业、林业专项长远规划:
  1.《张掖地区第四个五年计划农业机械化规划初步设想》 1971年6月制订。发展目标是:到1975年耕作机械化水平达55%,排灌机械化水平达60%,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村运输基本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植物保护、农作物收获、畜牧、林业等方面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有很大发展。“规划”的实施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到1975年,拥有拖拉机1007台,占计划的172.4%,比1970年增长3.75倍,年均增长36.5%;手扶拖拉机637台,占计划的247.8%,增长17.2倍,年均增长78.6%;农用汽车128辆,占计划的95.5%,增长15倍,年均增长74.1%;农业机械总动力101882马力,占计划的124.5%,增长17.82倍,年均增长79.8%;农村水电站76座,装机容量4949千瓦,分别占计划的34.2%和55.7%;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276台,占计划的174.6%,增长5.12倍,年均增长43.6%。
  2.《张掖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规划(草案)1978~1985年》 1978年4月制订。其目标是:在1985年前,立足水地夺高产,广种多收保总产,川区平均亩产跨“长江”(400公斤),力争上千斤(500公斤),沿山地区亩产过“黄河”(250公斤),国营农场亩产上纲要(200公斤),林牧副渔业和支农工业有较大的发展,商品粮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这个规划中普及大寨县、实现农业机械化、条梯田化、棉花产量、翻身水利工程等,因目标过高,未能实现。其余指标比较切合实际,完成较好。至1985年,川区粮食单产455.1公斤,跨过“长江”;沿山地区单产190.3公斤,未达到过“黄河”的目标。年提供商品粮22100.5万公斤(其中向国家交售19918.5万公斤),比1977年翻1.07番。人均产粮637.5公斤,占计划的87.3%。人均向国家交售粮食237公斤,占计划的90.5%。
  3.《张掖地区1991~2000年治沙工程规划》 1991年制订。依据全区总土地面积中沙区面积(2712万亩)占43.13%的自然地理状况,确定10年间综合治理开发沙漠化土地182.5万亩。实施6个重点项目:人工造林34万亩(包括防风固沙林23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4万亩,经济林7万亩),封沙育林育草106万亩,人工种草及改良草场25万亩,治沙造田和改造低产田10万亩,种植药材及发展经济作物7万亩,开发利用水面0.5万亩。要求在“八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13.6万亩(包括防风固沙林9.2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1.6万亩,经济林2.8万亩),封沙育林育草79.5万亩,人工种草及改良草场10万亩,治沙造田及改良低产田4万亩,种植药材及经济作物2.8万亩,开发利用水田面积0.2万亩。至1995年底,完成人工造林63.51万亩,占计划的480.2%。其中:防风固沙林56.01万亩,占计划的608.8%;速生丰产用材林7.5万亩,占计划的468.8%;经济林8.31万亩,占计划的296.8%。封沙育林育草76万亩,占计划的95.6%。人工种草及改良草场2.78万亩,占计划的27.8%。治沙造田及改良低产田7.15万亩,占计划的178.8%。种植药材及经济作物0.42万亩,占计划的15%。开发利用水田面积0.17万亩,占计划的34%。建立小泉子滩、石岗墩滩两个试验示范区的规划项目已付诸实施。
  二、工业、运输、邮电计划
  内容有:(一)工业计划;(二)交通运输计划;(三)邮电事业计划。
  三、财政、金融、贸易计划
  内容有:(一)财政收支计划;(二)银行信贷计划;(三)商品流转计划;(四)外贸、外经计划。
  四、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共和国成立46年来,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9872.68万元,其中:基本建设137643.18万元,更新改造66237万元,房地产开发25992.5万元。
  (一)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1.基建投资规模计划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济困难,生产力水平低,财政收入少,积累率低,用于基建的投资很少。全区3年投资额只有62.03万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12.89%、支出的9.2%、国民收入的5.25%。1952年的投资额大增,占3年合计的72.8%,经济恢复得很快。
  “一五”时期,国家进入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基建投资增长较快,总额达3835.07万元,比恢复期增长5.18倍,年均增长1.11倍。基建投资额占国民收入的18.61%。
  “二五”时期,前三年“大跃进”,投资急剧增长,每年在2000万元以上,规模过大,投资膨胀。后两年紧缩,一批项目被迫下马。5年投资7160.13万元,占国民收入的22.76%,占财政收入的74.83%。1963~1965年调整时期继续缩小投资规模,投资额1626.6万元,占国民收入的8.27%,财政收入的55.83%。
  “三五”时期,投资总额4209.77万元,年均增长5%,占国民收入的10.5%,比“二五”期下降12.26个百分点,占财政收入的85.67%;其中国家投资2918.51万元,占总投资的69.33%。
  “四五”时期,投资额明显增多,从1970年起逐年增加,总投资达11849.73万元,年均增长25.61%,比“三五”期提高20.61个百分点。占国民收入的16.15%,比“三五”期上升5.5个百分点,占财政收入的124.77%。其中1975年的投资额3852.6万元,为历史最高点,占5年总和的32.51%。总投资中国家投资6886.6万元,占58.12%。
  “五五”时期,总投资额12071.43万元,占国民收入的11.47%,财政收入的103.7%;其中,国家投资8311.09万元,占总投资的68.85%。规模与“四五”基本持平,平均增长率和占国民收入的比率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六五”时期,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总投资15781.52万元,增长30.73%,年均增长11.89%,占国民收入的8.8%、财政收入的101.77%,完成计划投资45664.9万元的34.56%。总投资中国家投资9479.68万元,占60%。期末的1985年投资4154万元,比期初的1981年增长74%。
  “七五”时期,总投资25668万元,增长61.48%,年均增长9.69%,占国民收入的5.5%,财政收入的73.57%,完成计划投资39860万元的64.39%。其中,国家投资11914万元,占46.41%。
  “八五”时期,总投资57005.5万元,增长1.22倍,年均增长17.3%,占财政收入的71.86%,按国民生产总值换算为国民收入等值可比,占国民收入的5.1%,其中,国家预算内拨款14232万元,占24.97%。完成计划投资102579万元的55.57%。“八五”期内基建投资是共和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的5年,出现一定程度的经济过热,规模过大。
  综观8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建投资总规模,明显呈现出偏大、偏小、适度的时序曲线,“一五”时期比较偏大;“二五”时期严重膨胀;调整时期和“三五”时期比较偏小;“四五”和“五五”时期的规模基本持平,是财力、物力条件限制下的偏小;”六五”和“七五”相对比较接近适度;“八五”时期又比较偏大。总的过程是在波动起伏中实现接近适度,促进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2.基本建设资金构成和投资分配计划
  70年代以前,除1958年有过发行国家建设公债和动员社会集资外,长时期内投资来源比较单一,国家财政拨款占主要地位。在1980年前的31年中,财政拨款基建投资40814.76万元,分为中央财政预算内拨款和地方财政拨款,占基建总投资的
  75.46%。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新时期加快经济建设的需要。从“六五”计划起,投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大多数基建项目都是多渠道筹资的拼盘。资金来源主要有4个渠道: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地方、部门和企业自筹。
  财政拨款,46年达66235.2万元,占基建资金构成的30.88%。采用两种形式:一是甘肃省财政将中央财政分配给全省的预算内基建拨款切块分配给地区部分,共47318.83万元;二是中央和省财政专项分配、条条下达的专项建设资金。(1)国务院“三西”(甘肃河西、定西、宁夏西海固)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分配给地区的部分。从1983~1995年拨款24877.66万元,其中专项基建投资14542.37万元;(2)省农业专项建设资金。1989~1995年拨款2770万元;(3)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牧区专项资金。1992~1995年拨款346万元,全部用于肃南县的经济建设;(4)以工代赈建设资金。1992、1994、1995年拨款1428万元。4项专项资金合计19086.37万元。
  银行贷款是基建投资的另一个主要来源。从1985年开始发放基建贷款,当年底余额320万元,1990年末余额3175.2万元,比1985年增长9.9倍,年均增长158.24%。1995年末中长期基建贷款余额10159万元,比1990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26.19%。11年的基建贷款周转总额57100万元,占总投资的26.41%。
  利用境外资金是一个新的渠道。80年代至1995年,全区共利用区外资金38385.5万元,占基建总投资的17.97%,其中:利用外资1099万美元,吸引区外资金29492万元。
  地方、部门、企业自筹的基建资金也增加很快。1979~1990年,自筹14854万元,比1978年增加7.7倍,年均增长18.59%。“八五”期间,自筹基建资金32349万元,加上1978年以前的自筹基建资金5604万元,总计自筹基建资金52807万元,占总投资的24.73%。
  基本建设投资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旨在达到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与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基建投资额的分配比例为:工业占61.1%,农林水牧气象17.1%,运输邮电0.6%,财贸5.2%,科研文教卫生8.2%,其他7.8%“二五”时期,工业占70.7%,农林水牧气象15.8%,运输邮电3.6%,财贸4.6%,科研文教卫生3.9%,其他1.3%。“一五”“二五”期间工业投资比重偏大,虽然符合推进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但用于农业的投资比重则偏低。三年调整时期,工业投资比例降低为5.9%,农林水牧气象提高为73.6%(其中水利投资占58%),其他部门基本与“二五”接近。“三五”“四五”时期部门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接近,工业分别占40.3%、44.3%,农林水牧气象37.8%、38.4%(其中水利31.7%、32.9%),运输邮电11.2%、4.2%,财贸3.5%、8.6%,科研文教卫生3.5%、3.2%,其他3.7%、1.3%。“五五”时期,工业占11.4%,农业62.6%(其中水利50.3%),运输邮电2.4%,财贸11.6%,科研文教卫生6.3%,其他5.7%。“一五”至“五五”间28年合计,工业基建投资15835.29万元,占总投资的38.86%;农林水牧气象16677.18万元,占40.92%(其中水利投资12246.61万元);运输邮电1609.52万元,占3.95%;财贸3146.43万元,占7.72%;科研文教卫生1953.53万元,占4.79%;其他1531.04万元,占3.76%。基本体现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指导思想,综合平衡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六五”时期,工业投资占10.08%,农林水牧气象51.88%(其中水利占39.61%),运输邮电1.04%,财贸11.12%,科研文教卫生11.99%;其他13.89%。“七五”时期与“六五”比较,工业的投资比重上升幅度较大,为52.2%,上升42.18个百分点;农林水牧气象比重下降为20.6%,下降31.82个百分点(其中水利14.1%,下降25.51个百分点);其他方面变动幅度不大。1991年,投资总额5263万元,工业占38.17%,农林水牧气象22%,运输邮电8.6%,财贸1.8%,科研文教卫生12.8%。1992年投资总额30170万元,工业占57.24%,农林水牧气象25.87%,运输邮电1.4%,财贸0.59%,科研文教卫生9.02%,其他5.88%。从1993年起,基建投资分配按三项产业划分,至1995年的3年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共投资61429.5万元,其中投向第一产业10971.5万元,占17.86%;第二产业15741万元,占25.62%;第三产业21579万元,占35.13%,住宅13198万元,占21.48%。
  基本建设资金投向按所有制划分,1984年以前都投向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1985年开始增加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当年为916万元。“七五”期间,用于城镇集体所有制的基建投资2089万元。从1986年开始有城乡个人的基建投资,至1990年合计9336.6万元。“八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基建投资57005.5万元,占总投资的47.18%;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31229万元,占25.84%;城乡个人投资23602万元,占19.53%。表明“七五”和“八五”期间,政策放宽,改革步伐加快,推动多种经济成分的蓬勃发展,城乡集体、私营和个体的投资额大幅度增长,形成全社会多元化投资的新格局。
  基建投资按用途划分,1963~1979年,总投资27338.42万元,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23693.7万元,占86.51%;非生产性建设投资3694.72万元,占13.49%(其中住宅1113.45万元)。80年代至1992年,基建总投资101908.62万元,其中:生产性建设66650.37万元,占65.4%;非生产性建设35258.25万元,占34.6%(其中住宅15533.1万元)。这期间非生产性投资额的比重上升21.29个百分点,升幅较大,原因是补偿过去由于片面重生产轻生活而造成的较多欠账。
  3.基本建设项目计划
  【工业建设项目】50年代,专、县列入地方工业计划建成和在建的基建项目共60个,其中新建项目56个,改建和扩建的4个。56个项目建设集中在1958~1959两年。在“大跃进”中,大搞小土群,盲目大铺摊子,为了“钢铁元帅升帐”,开办4个炼铁厂、2个炼焦厂、1个铁矿、1个铅锌矿。
  60年代初,继续“大跃进”,1960年又上马4个工业基建项目。1961年起开始缩短基建战线,关停撤销1958年以来上马的29个工业基建项目。此后至1969年期间,新增项目少,扩建项目多,摊子收拢,规模压缩。60年代合计基建项目42个,其中新建14个,扩建28个;地区直属12个,县属30个。有煤炭、炼焦、电力、建材、农具制造、机械修配、化工、制药、造纸、纺织、榨油11类。重点项目有山丹矿务局续建;新建地区氮肥厂、地区造纸厂、地区东水泉煤矿。
  1970~1978年工业基建项目71个,其中:新建项目65个、续建和扩建项目6个;地属18个,县属53个。原有门类继续发展,增加冶炼、塑料制品、五金制品、皮革和针织品、轮胎翻修等企业。重点项目有:地区东水泉煤矿、地区纸板厂、永昌——山丹——张掖送变电工程、地区农业机械厂、山丹耐火材料厂、地区氮肥厂、地区电厂。这一时期的投资重点集中在地区,共计3715万元,占同期全区工业基建总投资的72.88%。在总投资中用于续建和扩建项目的2764.02万元,占54.22%。
  80年代以来,地方工业基建新项目47个,扩建续建项目11个,合计58个,其中已建成39个。建成张掖糖厂、临泽玉米淀粉厂、临泽葡萄糖厂、临泽乳品厂、张掖乳品厂、张掖番茄制品厂、民乐铬盐厂、张掖农药厂、民乐大河煤矿、肃南灰大坂煤矿、山丹羊虎沟煤矿火烧沟矿井、井湾矿井、东水泉煤矿青沙梁矿井恢复、张掖面粉厂4万吨等级粉生产线。建成河西堡——山丹——张掖110千伏二回输电线路,张掖——高台110千伏一回输电线路,肃南红湾水电站,临泽鹦哥嘴水电站、张掖龙渠水电站扩建。
  【交通建设项目】始于1956年的高台县地方道路建设。到1995年的40年中,共列基建项目70个,其中:公路修建29个,桥梁涵洞9个,农村牧区道路19个,汽车运输站、队、公司11个,搬运站、驮运队2个。按时间顺序划分,50年代12个项目,主要有高台黑河大桥、张掖县内公路、元山子至肃南公路等;60年代34个,主要有张掖黑河大桥、寺大隆公路等;70年代15个,主要有寺大隆公路续建、地区汽车运输公司、肃南大岔至杨哥公路等;80年代以来9个,主要有民乐大河公路二期工程、高台公路、盐池石泉子公路、民乐至花寨公路、山丹新马公路陈户段、肃南皇城河大桥引道、白银至康乐公路等。
  【邮电基建项目】始于1952年修建张掖县邮电局,44年来共列23个项目,有全区地、县、乡邮电局、所建设和电话线路建设。1993~1995年用西班牙政府贷款建成8000门程控电话,用澳大利亚政府贷款建成14000门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达到22000门。
  【农林水牧气象项目】50年代,农林水牧气象基建项目59个,其中:种植业26个,林业8个,水利12个,畜牧8个,气象4个,水产1个。重点项目有:新建农场16个,林场2个,水产养殖场1个;修水库6座,干支渠6条。同时,畜牧、兽医、园艺、农业技术推广、林业技术推广、农业试验站、家畜人工授精站、气象站、农业学校等农业服务体系也开始全面建设。
  60年代,农业基建项目163个,其中:新建129个,扩建和续建34个;种植业44个,林业39个,畜牧业26个,水利50个,渔业3个,气象1个。农业内部各业之间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水利排在首位,是投资重点。10年间水利项目投资2085.25万元,占总投资的79.19%。百万元以上的水利工程有民乐童子坝东干渠、临泽沙河干渠、山丹白石崖干渠等,临泽鹦哥嘴水库、张掖与民乐两县共用的酥油口水库开始建设。
  70年代,农业基建共安排369个项目,其中:新建196个,续建和扩建173个;种植业59个(新建30个),林业61个(新建42个),畜牧业24个(新建8个),水利168个(新建89个),农垦18个(新建3个),农用输电线路8个(新建),渔业1个。总投资8921.67万元,其中前3年仅676.3万元,占6.8%,后7年有较多的增加。水利建设仍然是投资重点,投资6542.95万元,占农业基建总投资的73.34%,较大的项目有:民乐双树寺水库、瓦房城水库,临泽鹦哥嘴水库,张掖县盈科干渠、龙渠水电站、盈科一号电站,建设6~10千伏农电线路540公里,从1973年起计划编列打井投资,主要用于设备购置,至1976年,打井4668眼。
  80年代至1995年,农业基建170个项目,其中:新建项目82个,续建和扩建项目88个;种植业36个,畜牧业35个,林业38个,水利36个,水产养殖业3个,农垦11个,农电线路11个。农业基建投资向重点项目集中,项目总数虽然有所减少,但投资额大幅度增加,绝对值年均达2330万元,比70年代年均640万元增长2.64倍。农业基建项目安排适应农业综合、深层发展的新趋向,水利建设项目投资比重由70年代的78.78%改变为52.34%,农、林、牧名优特新产品开发、集约经营、规模经营项目大量增加。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水利工程有5项:民乐翟寨子水库、海潮坝水库,黑河草滩庄枢纽工程,加固加高临泽鹦哥嘴水库,张掖黑河西总干渠上段改建工程。千万元以下、百万元以上的水利工程12项:民乐双树寺水库溢洪道扩建、瓦房城水库滑坡处理、益民西干渠改建,高台摆浪河水库扩建、黑大坂水库加固、水关河水库加固,新建张掖大野口水库、改建大满干渠、新建西洞倒虹吸管工程,山丹寺沟水库加固、白石崖引水渠改建、流水口水库加固。种植业、畜牧业、农用电力方面,投资百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5个:张掖石岗墩输变电工程、张掖——高台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临泽牛场一期工程、肃南红湾水电站、山丹种草养畜公司,张掖、临泽、高台奶肉牛基地,地区种子基地建设、肃南养鹿基地、张掖石岗墩土地开发,水稻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临泽新华猪场,高台南华种猪场,张掖市东关农贸市场,民乐县园艺场。还有瘦肉猪基地建设、苹果梨基地建设、细毛羊基地建设、“三北”林带建设、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仔猪繁育、种鸡繁育、沙漠绿洲生态试验,美利奴羊、小尾寒羊、土吉代羊、卡拉库尔羊的引进繁育,奶肉牛饲养示范,鱼种繁育,贫困山区土地开发,农作物良种繁育,种子“四化一供”,云杉种子园,以及农村智力开发、人才培训等项目,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乡镇企业基建项目】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农业基建投资的一部分用来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1987~1995年,甘肃省“两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安排重点扶持的乡镇企业项目64个,投资1291.1万元。有冶金、煤炭、建材、食品、皮革、造纸、纺织、粮油加工、塑料制品、水果蔬菜保鲜、养鸡、养猪等12类。重点扶持的项目有:肃南马苏河煤矿,张掖三闸造纸厂、水泥厂、碱滩食品厂,山丹联办玻璃制品厂、东乐静安花岗岩板材厂,临泽地毯厂、奶牛场,民乐李寨乡综合加工厂,高台合黎乡酿造厂、宣化综合建材厂、石英砂厂。
  【商业建设项目】50年代,共28个项目。主要有粮食仓库9座,商业仓库5座,石油库和供销社仓库各1座。建设县百货、医药、食品、石油公司各1个,县供销社3个,乡供销社2个,地区百货二级站、采购站等。
  60年代,设57个项目,其中新建54个、扩建和续建3个。重点仍是仓储设施,建设石油、粮食、日杂、农药、化肥等仓库22座。其余为6个县的商业、粮食、外贸系统的商业公司、营业网点建设和地区商业、物资机构建设。
  70年代,设45个项目,其中新建43个、续建2个。重点项目有地区山丹石油库、地区冷库。
  80年代以来,商业体制改革,基建以自筹资金为主,自主修建。计划仅列7个项目,其中新建4个,扩建和续建3个。重点项目有张掖市县府街百货大楼,地区冷库续建,肃南冷库续建,地区物资局物资营业综合楼、贸易中心楼。
  【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项目】文教系列基建项目除体育设施基建始于80年代,其他行业的基建项目均先后始于50年代。
  教育 1952~1995年,设105个项目,投资4378.45万元。新建省属高等学校1所,新建与扩建中等专业学校5所,农林牧职业中学10所,普通中学103所(其中高中24所),小学826所,聋哑学校1所,幼儿园7所。地区属重点建设项目有:新建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农业学校、张掖师范、张掖中学、育才中学、聋哑学校、张掖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各县(市)所属的重点项目有:张掖市第二中学、职业中学,临泽县中学,高台县宣化中学,山丹县第一中学,民乐县第一中学,肃南县第一中学。
  卫生 从1953年扩建高台县医院起,至1995年,设110个项目,其中新建108个,扩建和续建2个,包括中西医院、防疫站、妇幼卫生保健站、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药品检验所、病区改水6类。新建地区级医疗卫生单位4个,县(市)级29个,乡(镇)级79个。病床位达2611张。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农村、牧区乡(镇)(肃南为区)全部建起卫生院(所),其后继续扩建充实,基本改变农村、牧区缺医少药的面貌。
  科学技术 1986年以来,新建6个项目。建成地区科技情报资料室,地区科学技术中心,山丹、民乐、临泽3县科学技术开发中心,高台县科学技术服务中心。
  文化 从1955年修建山丹县文化会堂起,至1995年,设66个项目。新建群众艺术馆1个,图书馆5个,文化馆6个,档案馆7个,博物馆3个,革命历史纪念建筑(陵园、纪念碑)4个,县城影剧院10个,新华书店6个,地区电视转播台、地区广播转播台、张掖微波基地,高台、临泽微波站,5个县广播站等。还有工人俱乐部、青少年宫、城市公园、农村放大站、文化站等。
  体育 80年代以来,建起张掖市体育馆、临泽县体育馆、临泽县游泳池等几个较大的体育运动设施。
  其他 1954年以来,其他行业建设项目有:银行8个,工商税务6个,审计、物价各1个,旅游1个,地震监测4个,住宅建设17个,城市公用事业项目17个,殡仪馆1个,城市社会福利院1个,敬老院1个。
  (二)更新改造计划
  1978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中,开始编列《技措及“五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计划表》,是年技措计划有临泽、民乐、张掖3县农业机械厂的大修车间,肃南县的水泥厂。“五小”补助中,有民乐、山丹、肃南3县的5个小水电站,张掖县的针织厂、皮革厂、铁厂,肃南县铜矿。
  从1982年起,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编列更新改造措施投资计划。1985年编列《技术进步项目计划(草案)》,1987年编列《技术改造项目计划》,1993年有省列项目、地列项目的划分。
  更新改造措施项目的投资额,1982~1985年为4935万元,“七五”期间为16179万元,比“六五”期增长2.28倍,年均增长26.8%,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38.66%。“八五”期间投资43087万元,比“七五”期增长1.66倍,年均增长21.6%,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43.01%。加上1981年前的投资1916万元,更新改造措施投资总额为66237万元。技术更新改造措施投资额的快速增长和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由偏重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走向外延与内涵相结合的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方式转变,注重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表明着手改变一些老企业的技术落后状况已成为经济增长中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更新改造措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以银行贷款、地方自筹、企业自筹为主,财政拨款所占比例很小,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中地方、企业积极性的提高和企业自我发展活力的增强。据1979~1994年的不完全统计,更新改造投资40692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677.5万元,只占4.12%;经济部门自筹9194.7万元,占22.59%;国内贷款20993万元,占51.59%;企业自筹8254.2万元,占20.28%;其他资金572.6万元,占1.4%。
  1982~1995年,列入更新改造措施的工业企业项目106个,包括冶金、煤炭、采掘、建材、化工、机械、印刷、食品、纺织10类。内容有节能、新产品试制、创优质产品、国内外技术引进、采用国际标准、科技成果转化生产、企业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新增生产能力、新产品生产线、设备更新、改造旧的工艺流程,以及转产、搬迁等,以新增产品、产量、产值、利税为目标。
  重点技术更新改造的项目有:地区化肥厂,为省列重点项目。从1989年10月—1991年9月,新建4万吨尿素和4万吨碳铵两条生产线;新增2万吨合成氨生产能力,在原有1.5万吨基础上扩大到3.5万吨。从1995年起开始建设新增尿素2万吨的工程,计划于1996年完成。张掖有色金属公司从1992~1994年7月,建成年产粗铅5000吨的铅冶炼厂,年产粗铜5000吨(含有共生贵金属黄金和白银)、副产品硫酸3万吨、亚硫酸铵3000吨的粗铜冶炼厂。规模较大的项目还有张掖市丝路春酒厂、民乐县滨河酒厂新增白酒生产能力,地区东水泉煤矿高岭土资源开发,建设地区硫酸铝厂、地区张掖糖厂颗粒粕生产线,地区山丹化工厂改产硫化碱,地区山丹水泥厂新增生产能力,地区建材总厂增加新产品项目,民乐县纸箱厂,张掖市针织厂万条毛巾生产线,山丹县陶瓷厂的产品结构调整和隧道窑改造,民乐县大河煤矿新增3万吨原煤生产能力,肃南县灰大坂煤矿新增原煤生产能力。
  (三)房地产开发和土地利用计划
  1984年10月26日,国家计委、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出《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暂行办法》。从1988年起在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编列商品房屋建设计划,由行署计划处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张掖中心支行联合编制下达。当年计划施工面积28200平方米,投资516.6万元,其中:银行贷款282.1万元,预收购房款205.5万元,开发公司自有资金25万元。1989年后由地区计委编制下达计划。1985~1995年总投资25992.5万元(包括地价),开发土地面积81.24万平方米,已竣工面积36.79万平方米。注册经营的房地产开发公司8个:张掖地区房地产开发公司、金张掖房地产开发公司、张掖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张掖市市场建设开发公司、张掖市上秦房地产开发公司、山丹县房地产开发公司、肃南县房地产开发公司、临泽县房地产开发公司,其中,国营5个、集体2个、股份制1个;3级企业4个,4级企业1个,5级企业3个。
  从1988年起,国家执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尽量减少占用耕地的政策,建设用地遂纳入计划管理,占用耕地列为指令性计划,占用非耕地作为指导性计划。列有非农业建设用地、乡(镇)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个人建房用地、农业建设用地4个指令性计划指标,1个土地开发利用指导性计划指标。
  1989年,计划建设用地面积比上年减少9.2%,其中占用耕地减少64.7%。根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用地,优先安排省、地列建设项目、外资项目、乡镇企业和学校建设用地。
  1990年,增加农业建设用地指标。计划建设用地面积继续减少,比1989年减少40.2%,其中占用耕地减少23.3%。优先安排能源、交通和农业建设用地。
  1991年,计划建设用地面积比1990年压缩36%,其中国家建设用地面积压缩77.8%。
  1992年,计划建设用地面积比1991年实际用地面积增加12%。
  1993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增加开发区建设用地和土地使用权出让2个指标。计划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大,比1992年增长63.3%。
  1994年,严格控制建设用地,除农业建设用地和农户个人建房用地面积计划有所增加外,国家建设用地和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大幅度减少,分别减少72.3%和38%。
  1995年,土地使用制度进行改革,除政策另有规定的外,所有用地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占用重点农田须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
  五、社会事业计划
  内容有:
  (一)教育事业计划;
  (二)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三)文化、体育、卫生事业计划;
  (四)劳动工资计划;
  (五)人口计划;
  (六)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计划;
  (七)环境保护计划。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