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地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097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地震
分类号: P315-64
页数: 8
页码: 354-36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地震境内祁连山地震带从东往西横贯全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是地震多发区之一。
关键词: 张掖地区 自然灾害 地震

内容

境内祁连山地震带从东往西横贯全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是地震多发区之一。
  一、区域地震地质及活动构造(一)区域地震地质背景甘肃省在大地构造上地跨新疆亚板块的东部(天山块体东部和阿拉善块体)和青藏亚板块的甘青块体北部。自中古代以来,北、中、南祁连山联合成为祁连山地块,河西走廊强烈坳陷。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地带转移到河西走廊沉降带的周边,北祁连山断层、祁连山山前断层及走廊北山断层,构成张掖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构造背景。
  张掖地区位于祁连山地震带的中段。此地震带呈北西西向展布,东端与南北地震带相接,西邻阿尔金山地震带,北界在金塔、阿拉善以南,南界进入青海境内。带内以北西西向深大断裂为主,其次为北东向深断裂和北北西向断裂。其中北西西向断裂在更新世以来具有强烈活动,是主要的孕震构造之一。
  (二)张掖及周边地区活动构造区内及周边地区主要活动构造有北西西向、北北西向、东西向3组。
  1.北西西向活动构造a、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东起金川的白家嘴,向西经哈哈泉、草大板、骟马湖、磨台湖、黑山头,沿斜坡山及桃花拉山南缘,延至平山湖一带,全长140余公里。
  b、龙首山南缘断裂带:西起合黎山以南,向东经临泽平川、山丹北、芨岭,最后延至金昌以南地区,全长约250公里。
  c、榆木山北缘断裂带:包括南、北两条断裂。南断裂西起元山子北的苦水沟,向东经梧桐泉、石灰口、西大口至梨园河口,断裂出露长约70公里。北断裂西起骆驼城车站以东,向东南经梧桐泉、高台、明水车站以南一线,消失在南柳沟以南地区,全长约47公里。
  d、祁连山北缘断裂带:西起玉门大坝以东,向东经北大河、洪水坝河、黑河、昌大坂到古浪西部西营河一带,纵贯河西走廊南缘,为祁连山地与走廊坳陷的天然分界线,全长达600余公里。
  e、九个泉——大岔牧场断裂带:位于肃南以南的走廊南山一线,自香台子一带起,往东经摆浪河、九个泉、白泉河、大岔牧场、长干峡,延至杨哥乡以东,止于寺大隆附近,全长近百公里。
  f、皇城——土门断裂带:西起皇城以西,向东经塔尔庄、臭牛沟、沈家窝铺、水峡口到土门,全长160公里。
  2.北北西向活动构造榆木山东缘断裂带:南起班大口,向北经上龙王,过黑河,沿榆木山东麓到小磁窑口和大磁窑口,再向北至敖河山附近逐渐消失,全长约50公里,是榆木山隆起与张掖——民乐盆地的分界断裂。
  3.东西向活动构造寺大隆——大黄山南麓断裂:西起寺大隆,横切走廊南山至民乐南,呈半隐伏状态沿大黄山南麓延至永昌红山窑以东,全长约190公里。
  二、地震活动及其灾害(一)地震活动及其特点张掖位于现今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地质构造复杂,升降运动剧烈,地震活动频繁,从已发生的历次地震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地震带强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几个特点:一、大震有一定的迁移规律。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走廊南部的地震,有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如1920年海源8.5级地震后,1927年西迁古浪发生8.0级地震,1932年又西迁昌马发生7.6级地震。走廊北部地震,则由西向东迁移。如1951年12月17日肃北6.0级地震后,1954年2月11日东迁山丹发生7.25级地震,是年7月31日再东迁民勤发生7.0级地震。二、地震强度大(亦即破坏性大)、频次低的特点。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地震工作者对近代发生在区内及周边地区的破坏性地震调查表明,大地震时间段相隔数十年,区内1954年发生山丹7.25级地震至今,还未发生过类似事件。三、大震具有突发性。即大震前,事先无明显前兆,或虽有前兆,但仍不易被人们察觉,以至大震突然袭击,使人们防不胜防。
  (二)地震及危害〔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九月汉阳及张掖郡诸县地震,死伤民庶,山谷坼裂,毁坏城寺。
  建康元年(144年)张掖等地自上年九月以来地震180次,山谷坼裂,毁坏城寺,人民死伤甚重,灾情严重。
  光和三年(180年)七月至次年春表氏(酒泉郡属县,今高台县西北)地震80余次,震级最高7.5级,烈度10度。震中东经99°5′,北纬39°4′,地下水涌出,城中宫寺民房皆倾,县治易处,更筑城郭。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张掖地震。
  隆安元年至三年(397~399年)张掖地震50余次,余震波及山丹县。
  义熙元年(405年)张掖地震,山崩。
  义熙四年(408年)春三月辛酉张掖地震,震级4.75级,烈度6度,震中东经100°5′,北纬39°0′。地震山崩折木,震前城内没有光色。
  义熙六年(410年)张掖地震,山崩折木。
  〔北魏〕景明四年(503年)凉州郡地震,波及山丹。
  大同十年(544年)冬十一月山丹地震陷裂,有火光出。
  〔唐〕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辛亥朔(初一)山丹、张掖地震,庐舍坍裂,有声。陷庐舍,张掖、酒泉尤甚。震级6级,烈度7度,震中东经99。5′,北纬39°2′。至次年三月十五日癸亥乃止。
  大中三年(849年)十月张掖、山丹地震,压死居民。
  〔元〕大德四年(1300年)秋七月癸未甘州地震、大风,有声如雷。
  至大二年(1309年)夏甘州各地大风如雷,地大震。
  至大三、四年(1310~1311年)甘州(含今民乐一带)、山丹地震,大风,有声如雷。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四月初一日甘州(含今民乐一带)、山丹地震有声,水泉涌出,地生白毛,冰厚五尺,间以杂沙,呈赤、红、黄、黑四色。张掖卧佛首像颓倾。
  弘治元年(1488年)八月十二日山丹卫地震有声。
  弘治九年(1496年)四月庚辰甘州一带地。
  弘治十五年(1502年)六月己酉张掖地屡震,有声。
  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己巳张掖地震。
  正德十三年(1518年)八月癸巳张掖地震。
  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甘州地震。
  嘉靖十九年(1540年)四月初九日张掖、山丹卫地震,有声。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张掖地震,壅塞川流。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二月乙亥张掖地震;四月初八日山丹卫地震。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一月初二日山丹卫地震,5.5级,烈度7度,震中东经101。1′,北纬38°8′,声如雷,城垣多坏。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七月庚午陕西行都司、山丹卫、镇夷守御千户所、高台守御千户所同时地震,有声。
  嘉靖四十年(1561年)二月戊戌山丹卫等处地震有声,坏城堡、庐舍。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辛未陕西行都司及山丹卫地震。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月十四日山丹地震。
  万历十八年(1590年)六月丙子甘州地震,坏城郭房舍,压死人畜无计。
  万历十九年(1591年)十月戊戌甘州、山丹卫地震,5.1级,烈度6度,震中东经101°1′,北纬38°8′。坏城垣。
  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丙午甘州地震。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六月辛酉甘州南部(今民乐一带)地震,南山崩。高台红崖堡东关地裂,7.25级,压死840余人,边墩毁坏870多里,东关地裂,旧堡毁;南山一带崩,托勒等河绝流3日。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六月二十九日午时红崖堡(今高台西南)地震两次,如大炮震响一声,往西北去。
  崇祯七年(1634年)12月东乐地震,损坏房屋,伤亡人畜。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五月十四日甘州、东乐地震。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秋高台、山丹地震,4.75级,烈度6度,震中东经99°5′,北纬39°8′。山丹魁星楼和高台镇夷所魁星阁摇倒,损坏房屋,压伤人畜无算。
  乾隆五十年(1785年)三月初十日张掖县地震,先后两次旋震旋止,坏城堡,倒房屋。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正月初五日抚彝厅地震,有声如雷,自西北来。
  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抚彝地震如雷。
  光绪五年(1879年)五月抚彝厅地震,灾情较重,民有压死者。
  光绪十四年(1888年)抚彝微震。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二月初四日夜山丹地震,有声,自西南而东北。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初九日戌时山丹地震,有声如雷。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二十一日丑刻高台地震。
  〔中华民国〕2年(1913年)12月抚彝地震。
  〔民国〕5年(1916年)9月7日东乐地震,房屋摇动,器物动荡,坐立不稳,少顷即定。
  〔民国〕6年(1917年)高台4.75级地震,烈度6度,震中东经99°8′,北纬39。4′。西门外校场地裂寸许,人畜房屋无恙。
  〔民国〕9年(1920年)十一月初七日东乐地震。
  是年(1920年)12月16日晚6点海源大地震,8.5级,波及张掖,震约5分钟,次早3点又略震。午后黄沙黑风甚暴,昼晦,约1小时,门环作响。抚彝12月16日晚7时地大震,地裂开,出黑水,震倒房屋村庄;死900余人,压死牲畜6000余头,倒房屋十分之二,以后小震数次。高台地震轻微,震约数分钟,熟睡人未觉。
  〔民国〕10年(1921年)3月高台地震2次,每次数分钟。
  〔民国〕16年(1927年)5月23日古浪8级地震,烈度11度,为震中地带,张掖各县遂震。山丹地面有裂缝,倾坏村庄170余座,倒塌土窑200余处,民房5820间,压死居民886余人,牲畜1万余头。张掖门窗大响,如暴风雨降来,小河沟水涨上岸,树木显见摇摆,土塔塔顶摇毁三、四米,大佛寺卧佛身首分裂,东门外地裂小潭五、六处,冒黑泥沙,当日震2次,城垣倾塌,城墙垛口裂开,城西角楼倒,土墙倒塌较多;城墙震坏31处,坏城垛口134个,兵营、民房倒塌甚多,压死居民135人,受伤156人,死牲畜350余头。高台从东往西震,盆水泼出,倒城垛口八九丈,青石塔、白骨塔顶部震落,黑河水猛涨1至2公尺,南城东南角垛口摇下二三十个,砸坏民房十余间,房屋、烟筒、厩栅倒塌,人畜有伤亡。抚彝坏民房千余间,压毙10人、牲畜3050头(只)。抚彝、高台南部(今肃南)地震,声如雷,人站立不稳,盆中水泼出,房屋有倒塌,寺院墙壁裂缝,山岩崩落。东乐,天地变色,栋折檩崩,墙颓壁塌,震倒房屋3800余间,死伤300多人,死畜千余头。
  〔民国〕17年(1928年)6月24日晨6时抚彝发生4.7级地震,微灾。8月27日正午,地又震,由西北向东南。
  〔民国〕21年(1932年)12月25日昌马7.6级地震。波及张掖、临泽,上午8时地震,甚剧,大震历时10分钟,小震四五次,经1~2分钟;下午6时震动4次,每次约2~3分钟,城关房屋损坏轻微。
  高台地震约8分钟,又余震3次;震势剧烈,震波由东向西,城垛摇落,城垣亦倾圮,县府前后房屋均有摇倒者,民房倒损极多,城内人口有伤亡,四乡民房倒塌数十间,死3人,伤20人,压牲畜百余头。
  张掖、临泽、高台、南山(今肃南)地震,人发晕。山上石头、冰块落下,声大,震后山下堆积砾石;地裂缝达1米多宽,河冰直立,压死羊数十只、人3口;格里木狼尾山等处,冰山大量崩塌,尘土飞扬,填塞道路,帐篷左右摇动,河中冰块全部撞碎。
  〔民国〕22年(1933年)4月3日临泽地震,约2分钟,自东南向西北,无大损伤。
  1954年2月11日上午8时半山丹发生7.3级地震,龙首山北红寺湖为震中,震中烈度10度,震中东经101°30′,北纬38°50′。大湖、高泉山、马莲井、亚马头一带普遍出现地面裂缝,山体崩滑,民房倒塌;双窝铺及大湖一带,河槽和两岸田地里有顺河方向的大裂缝,河岸黄土普遍崩滑,沿河村庄民房几乎全部震倒,湖滩裂缝有小泉涌出。草沟、卅里堡、东乐旧城、大佛寺、小寨子一带,建筑物墙壁裂缝、倾斜或倒塌。全县地震压死50人,压伤329人,伤亡牲畜282头,倒塌房屋7277间。从2月11日至9月20日,余震达43次,其中4.5级至7.25级达7次。
  是日是时民乐地震,至15日,余震方休。有4次震感较强,长达3分钟左右。压伤1人,压死耕牛2头,绵羊6只,震塌房屋9间,县城女儿墙部分倒塌。张掖、高台个别房屋有倒塌。
  2月12日山丹发生5.5级地震。
  3月8日山丹发生4.5级地震。
  3月23日山丹发生4.5级地震。
  4月2日山丹发生4.5级地。
  
  5月4日山丹发生4.5级地震。
  
  9月20日山丹发生4.6级地震。
  1955年3月3日山丹发生4.7级地震。
  
  3月4日山丹发生5级地震。
  
  3月18日山丹发生4.7级地震。
  
  5月4日民乐东南及山丹发生5.0~5.1级地震。
  
  12月25日山丹发生4级地震。
  1956年山丹发生地震3次。2月3日为4.6级;3月30日为4.7级;5月4日为4.0级。
  1960年4月27日5时27分山丹县以东地震。震级为5.0级。震中位于东经104°4′,北纬39°0′。1962年6月13日肃南发生4.2级地震。
  7月11日张掖县发生3.7级地震。
  
  1963年8月31日肃南铧尖发生4.5级地震。
  
  1968年12月6日张掖发生4.5级地震。
  
  1969年10月17日山丹发生4.0级地震。
  
  1970年12月8日临泽发生4.0级地震。
  
  1973年5月28日肃南铧尖东南发生4.3级地震。
  12月6日肃南铧尖发生4.0级地震。
  1974年9月22日山丹南部冷龙岭发生4.3级地震。
  1975年7月31日山丹发生4.6级地震。
  1978年8月16日山丹、民乐地震,震级为5级。震中东经101°0′,北纬38°17′,震中烈度6度。震中区为山丹县霍城公社的西坡、泉头及山丹军马三场一带。地震时响声很大,震感强烈,货架商品倾倒,土坯墙普遍裂缝,不少房屋椽子震断,人惊醒、电灯及悬挂物摇动。
  11月17日又发生4.1级地震。
  1979年6月1日张掖县东北发生3.1级地震。
  1983年5月16日肃南县发生4.1级地震。
  1983年12月14日张掖县东北发生4.0级地震。
  
  1984年1月6日肃南铧尖发生5.3级地震。
  
  1985年7月14日肃南铧尖发生4.1级地震。
  
  1987年9月12、14日张掖发生4.5级和3.6级地震。
  
  1988年10月1日肃南发生4.2级地震。
  11月22日肃南县杨哥发生5.7级地震,震中裂度6度。震中东经99。32′,北纬38°35′。县政府办公楼裂缝,山体滑坡,个别房上烟囱倒塌。张掖市区以北、高台县城以北部分人有感。
  12月4日肃南发生5.1级地震。
  12月26日下午3时34分临泽发生4.7级地震。
  1991年10月1日肃南皇城发生5.1级地震。
  1992年1月2日肃南祁丰发生5.6级地震。
  (三)烈度区划及地震危险区划烈度区划——地区地震防震部门遵照《中国第四代烈度区划》,根据区内地震历史资料,确定烈度区划,为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为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地震设防、为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提供依据。辖区山丹、肃南县基本烈度为七度,高台、临泽、民乐县和张掖市为八度。
  地震危险区划——以区内翔实的地震记载,通过综合类比分析,运用多种数学方法计算,并经专家评估,对辖区50年和100年内有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危险区加以预测划分A、。冷龙岭6.0级地震危险区:未来50年内,发生6.0级地震的概率为68%。
  B、肃南6.5~7.0级地震危险区:未来100年内,发生6.5~7.0级地震的概率为77%。若小于6.5级地震的发震概率达90%。
  C、永昌6.0级地震危险区(包括山丹东部及肃南皇城一带):未来100年内7.0级地震的发生概率为37%,而6.0级地震概率则应大于37%。
  三、防震事业〔民国〕以前,政府对地震不重视,对防震无所作为。民众毫无防震意识,不震时听天由命,地震时束手无策。区内各县一无地震防震的专门机构,二无专业人员,政府办事序列也无此项议程。
  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级人民政府把地震防震工作纳入议事日程,高度重视。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加强对防震事业的领导,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实施“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预防,震后救灾与重建”四项任务,防震事业持续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掖被列为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全区上下全方位加强防震减灾工作。
  (一)建立防震机构 1975年3月,地、县革命委员会分别成立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地震的革委会副主任担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担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地区地震办公室为处级建制,设在地区气象局,局长丁兆林兼任主任。1976年11月,地区地震办公室从气象局析出,直接隶属地区革委会,遂将办公室迁入。1980年11月机构改革中,撤销地震办公室,业务并入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对外称谓仍旧,对内为地震科,由科委统一管理。1987年3月,成立张掖地区地震局,县级建制,与科委(科技处)分离,直属地区行署领导,编制15人,内设办公室和业务科。各县(市)地震办公室亦相应改为地震局,科级建制,编制3~5人,直属县市政府。
  (二)完善防震体系监测预报区内地震前兆监测台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中期,对原有科学性较差的土地电、土应力、土地磁进行清理。到90年代中期,逐步建起一批较科学、物理量比较清楚、布局比较合理的观测台、站。1995年,全区拥有水氡、断层气、电磁波、水位、地温、地电、磁偏角等7种观测手段18个台项的前兆观测手段。对监视区6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监测能力。
  甘肃省地震局布设在张掖的地震台网有:张掖中心地震台 建于1977年,位于张掖市城区南5公里处。占地6.5亩,建筑面积495平方米。地理坐标北纬38°55.23′,东经100。24.18′;海拔高程1570米。具有测震项目、电磁波观测等手段。
  高台地震台 1965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高台地震台,1974年移交兰州地震大队。台址位于高台县城北7公里处,占地3.8亩,建筑面积590平方米。地理坐标北纬39°24′,东经99°51.5″,海拔高程1345米。有测震、地倾斜项目,38.4″48′短周期地震仪可放大30余万倍。1981年加入国际地震资料交换,属全国基准台。
  山丹地震台 建于1970年,位于山丹县城西7公里处,占地2亩,建筑面积380平方米。地理坐标北纬38°46′27″,东经101°02′16.9″,海拔高程1760米。有测震、地电项目。地电测区基本上属第三系地层,岩性为黏土沙砾岩,地势低凹地段有极薄的第四系坡残积层,为极弱含水区。布设测线两道,1972年10月用电子自动补偿仪开始观测,为全国基本地电台,1989年9月换用ZD8型地电仪。
  防震减灾体系 为保障防震事业持续有效进行,把防震救灾纳入各级行政管理之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地区行署成立“张掖地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行署主管副专员担任,成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领导成员随着岗位变动进行调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10个专业组,即震情监测、工程抗震、抢险救灾、医疗救护、治安保卫、社会保障、物资供应、通讯交通、水电保障、防震减灾宣传组。
  抗震防灾规划及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张掖被国家地震局划定为全国九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存在着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鉴此,肃南、民乐县列为七度烈度设防区,张掖市、高台、临泽、山丹县列入八度烈度设防区。根据烈度区划分,1991年制定《张掖地区综合防御对策及震时应急预案》。实施坚持“预防为主,全民动员,专群结合,综合防御”的方针,具体措施是:普及地震科学知识,提高全区干部群众的防震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加强监测预报,实现有效的防御;加强工程抗震,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制订震时应急对策方案,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即按预定方案迅速开展有效的救灾工作。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