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干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09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干旱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5
页码: 333-33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干旱辖区降水量少,旱灾成为主要自然灾害。
关键词: 张掖地区 自然灾害 干旱

内容

辖区降水量少,旱灾成为主要自然灾害。见诸史料记载,自〔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第一次旱灾到1995年的1969年间,发生重大旱灾96年(次),其中全区性的51年(次),局部性的45年(次);连续2年发生的7次,连续3年发生的3次,连续5年发生的2次,连续6年发生的1次。从历年旱灾发生时间看,四季皆有,多发生在春夏,其次为冬、秋旱较少。春旱出现时间一般为2~5月,夏旱为5~7月。一次旱季的持续时间多数为40天左右,重旱年份达80~100多天,个别也有连续数月无雨的。历史上对农作物威胁最大、造成粮食严重减产的特大旱灾有8次,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民国〕17~18年(1928~1929年),共和国成立后的1960、1962、1963年。从旱灾发生范围看,民乐、山丹、张掖3县(市)次数较多,灾情较重,临泽、高台、肃南3县次数较少,灾情较轻。
  〔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张掖郡大旱,禾歉收,民饥。
  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张掖大旱,无收,民饥,赈谷。
  顺帝汉安二年(143年)张掖大旱成灾,民甚饥,太守第五访发粟先赈后奏;粟每石数千银。〔东晋〕太和四年(369年)春至夏张掖、祁连、临松大旱,禾稼枯桎。义熙元年(405年)张掖大风、旱灾并发,春夏炎旱,禾苗多枯桎。碧原青野突为枯壤,连年不收。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六月张掖干旱,歉收,民饥。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甘州旱,民大饥。
  淳熙三年(1176年)七月甘州诸县发生旱灾、蝗灾,食稼殆尽。
  宝庆二年(1226年)三月甘州等地旱,草木枯黄,民无所食。
  宝祐元年(1253年)甘州旱,民甚饥。
  景定元年(1260年)甘州旱,民饥。
  景定三年(1262年)五月甘州旱,民饥;七月,以课银1500锭赈济。
  咸淳二年(1266年)五月甘州大旱,禾歉收,民饥,免赋赈济。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甘州旱,民饥禁酒。
  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九月甘州旱,禾无收,民饥,免赋税4400石,并赈。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甘州旱,民饥,发万锭赈济(每锭50两)。
  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三月甘州大旱,民饥,卖子为奴且度荒者甚众。
  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六月甘州等地大旱,民饥,米价腾贵。
  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五月甘州等地干旱,民饥。
  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甘州诸县干旱,民饥,赈之。
  〔明〕洪熙元年(1425年)夏甘州各卫、所不雨,耕者告病。
  正统元年(1436年)因连年旱灾,粮价腾涌,减轻甘州等临近缺粮路、卫纳粮之数。
  景泰四年(1453年)甘州南部地方夏旱。
  天顺元年(1457年)甘州诸卫、所夏旱致灾,民饥。
  正德三年(1508年)甘州大旱,民饥。
  正德十四年(1519年)甘州等处旱。
  正德十五年(1520年)春夏甘州等地大旱,禾苗枯萎,无收,民饥。
  嘉靖十七年(1538年)甘州旱灾。
  崇祯十四年(1641年)山丹县大旱致灾,民饥。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河西诸郡、县均旱,甘州致灾,伤禾,免灾赋。
  康熙四年(1665年)甘州、高台县干旱致灾,禾歉收,免灾赋。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各县大旱,民饥。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甘州、山丹县大旱,田禾歉收,赋税缓征,出粟平抑市价。
  翌年三至六月,赈济灾民,大人日给粮3合,小孩2合。
  雍正七年(1729年)山丹县大旱、致灾,应征粮草豁免。
  雍正十三年(1735年)夏山丹县旱、成灾,禾歉收,民饥。
  乾隆十七年(1752年)甘州等20县旱灾偏重,田禾歉收,减免赋额。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高台县大旱致灾。
  乾隆三十年(1765年)甘州、山丹、抚彝(今临泽)等县旱灾,民甚饥,特命加赈,除历年逋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甘州、山丹县旱灾,歉收。
  乾隆四十年(1775年)山丹县遭旱致灾,民大饥。
  嘉庆六年(1801年)夏、秋山丹县连旱成灾,禾麦歉收,民甚饥。
  嘉庆七年(1802年)甘州、山丹等县夏旱。
  道光十八年(1838年)山丹等县旱灾,民大饥,道殣相望。
  道光三十年(1850年)甘州各县大旱,饥殍载道,人相食,状极惨悯。
  同治七年(1868年)山丹县大旱,人相食。
  同治十三年(1874年)山丹县大旱,民大饥。
  光绪三年(1877年)四月抚彝厅大旱。
  光绪十八年(1892年)春夏甘州无雨,大旱。
  宣统元年(1909年)山丹县大旱成灾,民大饥。
  宣统二年(1910年)高台县沿山地区大旱成灾,减产五成,蠲免正粮13石5斗2升2合,小草450束。
  〔中华民国〕5年(1916年)山丹、东乐(今民乐)、高台县大旱;3~6月,沿山部分地区滴雨未落,草木枯黄。
  〔民国〕11年(1922年)东乐县夏旱。
  〔民国〕13年(1924年)张掖、山丹县旱灾,禾几无收。
  〔民国〕14年(1925年)山丹、东乐县旱灾,禾歉收。
  〔民国〕15年(1926年)山丹、东乐县大旱复遭雹灾,民大饥,饿殍甚多。
  〔民国〕17年(1928年)张掖、山丹、东乐、临泽、高台等县空前大旱,春不能下种。4月30日,东乐县暴风,飞沙压没民田2100余亩,损毁禾苗树木甚多。夏复亢旱,寸草不生,禾稼枯萎,全年无收,粮价昂贵,饥民遍野,为罕见灾年。
  〔民国〕18年(1929年)张掖、民乐、山丹、高台、临泽诸县奇旱,灾重民饥,树皮草根食尽,粮价飞涨,斗麦50块银元;慈善家、绅商在大佛寺、城南三公祠、朝元寺设立粥场,赈灾义捐;灾民卖儿鬻女,妻离子散,四处逃荒;牲畜宰杀死亡几尽;饥殍无数,人相食,尸横梗道,臭不可近;加之瘟疫流行,十室九空。
  〔民国〕21年(1932年)张掖各县旱魃为虐。3~6月,滴雨未落,田禾枯槁,草木黄萎,收成大减,民甚饥,流亡逃外者络绎不绝。
  〔民国〕22年(1933年)民乐县大旱,春播困难,夏禾枯死,民饥,逃荒者甚众。
  〔民国〕23年(1934年)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县大旱,禾多枯死,收成大减,旱灾重,民大饥。
  〔民国〕24年(1935年)山丹县大旱,农业歉收,灾情严重,饥民四处逃荒。高寨、四坝、十里堡外逃102户;仙堤乡逃出200多户,全县灾民3.5万余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民国〕25年(1936年)张掖、临泽、山丹、高台等县春夏大旱,民多失种,禾多枯死,收成大减,逃荒谋生者甚众,情极惨悯,施舍炒面每人每天4两。
  〔民国〕26年(1937年)山丹县大旱,田禾损伤惨重,民大饥。国民政府拨款赈济,但经办官绅互相勾结,逐层中饱,饥民所得无几。
  〔民国〕28年(1939年)张掖、山丹等县大旱,张掖复遭冰雹、洪水灾害,灾情重,民多饥。民乐县大旱,灾奇重,民众代表赴省请蠲免粮款及一切差徭,并求拨款赈济。
  〔民国〕30年(1941年)山丹、临泽县夏旱秋涝。
  〔民国〕31年(1942年)山丹、民乐、临泽县春夏大旱,秋霜冻,禾歉收,人畜死亡甚多。
  〔民国〕32年(1943年)山丹、民乐县未降雪雨,春夏亢旱,夏田不能下种,禾歉收,民多饥。政府赈济粮款,减免田赋。
  〔民国〕36年(1947年)张掖各县旱灾,风沙暴频繁,部分地区颗粒无收。
  1949年高台县新坝、红崖子遭受旱灾,个别村户颗粒未收。
  1950年高台有963户、5610人缺粮;干渴、饿死牲畜449头(匹),政府给灾民贷款赈济。
  1951年张掖大旱,旱、虫灾重,农业歉收,政府赈—济。
  1952年4~5月张掖县天旱无雨,黑河来水量只有10立方米/秒,部分田苗干旱枯死。民乐县夏旱连秋旱,粮食大减产。
  1953年民乐县夏旱,收成大减。1957年山丹、民乐、高台等县大旱,山丹县少种3.15万亩,减产粮食584万公斤;高台县沿山地区70%的农田颗粒未收;93%的农田减产,政府免征农业税。
  1960年山丹(含民乐)、高台、张掖(含临泽)县大旱,粮食歉收,政府调粮赈济;是年,张掖县调粮713万公斤,疾病、饥饿死亡3万余人。
  1962年春夏全区少雨、大旱,播种面积完成70%,作物缺水受旱。高台县成灾10.99万亩,有1.95万亩颗粒未收,沿山6个公社尤为严重;张掖县成灾15万亩;临泽县成灾4.02万亩,粮食产量大减;是年,山丹县成灾面积16.19万亩,产粮902.5万公斤,人民食粮不足,补食糠菜,部分群众干瘦、浮肿,数以千计人口外流。1~6月,民乐县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减少60%,成灾面积24万亩。
  1963年山丹、民乐县干旱。山丹成灾面积11.91万亩,老军、花寨等4个公社23个生产队因灾减产粮食831.87万公斤。民乐农作物受旱面积15万亩。
  1964年冬-1965年春肃南县草原遭受30年未遇的大旱。
  1965年民乐县秋旱,受灾面积9.4万亩。张掖县春夏亢旱。
  1966年山丹、民乐、高台县大旱,农业歉收。山丹县成灾面积24.96万亩,粮食减产1625万公斤,政府下拨救济款24.62万元,回销粮2690万公斤。民乐县水地头水只灌29%,1.3万亩作物未出苗。
  1968年民乐县大旱,作物受灾面积23.4万亩,2.1万亩绝收。
  1970年民乐县夏旱,河水减少,禾苗枯萎。永固公社旱地亩产仅15公斤。
  1973年春夏民乐县旱,百天无雨。
  1974年山丹、民乐县春夏少雨干旱,粮食歉收。山丹粮食比1973年减821万公斤,民乐有5.3万亩绝收。1978年春夏民乐县无雨,有5.25万亩耕地失种,19.65万亩作物禾苗枯死。
  1979年张掖县旱灾,8.8万亩冬小麦和6万亩春小麦成灾。
  1981年全区大旱。山丹县干旱持续10个月,山丹白石崖、后稍沟、瓷窑口等河断流,2.55万亩山旱地不能下种,4.2万亩水地未浇安种水,全县成灾面积18万亩,粮食减产2194万公斤,油料减产204.5万公斤;高台县粮食减产18.2%,免征农业税(粮)36.98万公斤;民乐县1~5月降水仅32.30毫米,4万亩耕地失种,2.9万亩田苗枯死;张掖县安阳、花寨、平山湖3乡受旱。
  1983年夏民乐县旱,沿山18个村粮油减产。
  1984年民乐县春旱,12万亩农田出苗不全。
  1985年山丹、民乐县大旱,滩地受灾严重。山丹成灾面积14.37万亩,其中2.96万亩绝收,粮食减产1434万公斤,大牲畜死亡660头,羊死亡8163只,老军乡减产一半以上;民乐成灾面积23.92万亩。
  1986年春张掖市、民乐县干旱少雨,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90%,土地墒情差,安阳、花寨乡2.27万亩不能下种,已播种地块30%未能出苗,普遍田苗不全,长势差。
  1987年8~11月张掖市持续干旱,秋作物受损较严重。
  1989年4~6月降水特少,张掖市出现“卡脖子”(小麦分蘖孕穗期)旱灾,安阳、花寨乡旱情尤为严重,2.07万亩禾苗枯死;民乐县13万亩农作物受灾,万亩油菜籽绝收,3.8万亩小麦干枯。
  1990年4~5月张掖市干旱少雨,全市有6.77万亩小麦黄枯,减产30%。5~7月,民乐80天干旱,粮油减产。
  1992年5~6月全区干旱少雨,山丹、民乐两县12万亩旱地作物普遍受旱,减产25%~30%;张掖市沙井、甘浚,临泽县沙河、倪家营,高台县新坝等乡8万多亩夏田受旱,减产15%,全区少收粮1500万公斤。
  1994年5~6月全区干旱少雨,山丹、民乐两县尤为严重,成灾面积11.6万亩,减产15%~20%。山丹县老军、陈户乡部分禾苗枯死,减产30%~40%。
  1995年4~6月全区干旱少雨,川区80余天滴雨未降,黑河断流多日,山丹县老军、陈户乡有1.8万亩禾苗基本枯死绝收;民乐县南古、民联、丰乐乡有2.4万亩作物减产40%~5000;临泽县沙河、新华、倪家营乡部分村社受旱严重,0.86万亩夏禾严重减产,部分麦苗枯死;张掖市安阳、甘浚、沙井乡受旱严重,部分农民两度到市政府、地区黑河管理处要求调水;高台县新坝乡及川区部分村社受旱严重,群众自发到县政府要求调水。全区夏田24万亩受旱歉收,少收粮食2000多万公斤。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