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089
颗粒名称: 第八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1
页数: 30
页码: 333-36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灾害辖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南北临高山,东西为走廊,西北部紧靠巴丹吉林沙漠,易受西伯利亚冷空气侵袭。境内沙漠连片,戈壁成滩,植被稀疏,地表裸露;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悬殊,全年最高气温在7月,最低为元月,3月以后气温很快上升,9月以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理和气候关系,极易发生干旱、洪涝、冰雹、霜冻、风暴、干热风、病虫害、地震等自然灾害。地震也偶有发生。
关键词: 张掖地区 自然灾害

内容

辖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南北临高山,东西为走廊,西北部紧靠巴丹吉林沙漠,易受西伯利亚冷空气侵袭。境内沙漠连片,戈壁成滩,植被稀疏,地表裸露;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悬殊,全年最高气温在7月,最低为元月,3月以后气温很快上升,9月以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理和气候关系,极易发生干旱、洪涝、冰雹、霜冻、风暴、干热风、病虫害、地震等自然灾害。地震也偶有发生。
  第一节干旱辖区降水量少,旱灾成为主要自然灾害。见诸史料记载,自〔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第一次旱灾到1995年的1969年间,发生重大旱灾96年(次),其中全区性的51年(次),局部性的45年(次);连续2年发生的7次,连续3年发生的3次,连续5年发生的2次,连续6年发生的1次。从历年旱灾发生时间看,四季皆有,多发生在春夏,其次为冬、秋旱较少。春旱出现时间一般为2~5月,夏旱为5~7月。一次旱季的持续时间多数为40天左右,重旱年份达80~100多天,个别也有连续数月无雨的。历史上对农作物威胁最大、造成粮食严重减产的特大旱灾有8次,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民国〕17~18年(1928~1929年),共和国成立后的1960、1962、1963年。从旱灾发生范围看,民乐、山丹、张掖3县(市)次数较多,灾情较重,临泽、高台、肃南3县次数较少,灾情较轻。
  〔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张掖郡大旱,禾歉收,民饥。
  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张掖大旱,无收,民饥,赈谷。
  顺帝汉安二年(143年)张掖大旱成灾,民甚饥,太守第五访发粟先赈后奏;粟每石数千银。〔东晋〕太和四年(369年)春至夏张掖、祁连、临松大旱,禾稼枯桎。义熙元年(405年)张掖大风、旱灾并发,春夏炎旱,禾苗多枯桎。碧原青野突为枯壤,连年不收。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六月张掖干旱,歉收,民饥。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甘州旱,民大饥。
  淳熙三年(1176年)七月甘州诸县发生旱灾、蝗灾,食稼殆尽。
  宝庆二年(1226年)三月甘州等地旱,草木枯黄,民无所食。
  宝祐元年(1253年)甘州旱,民甚饥。
  景定元年(1260年)甘州旱,民饥。
  景定三年(1262年)五月甘州旱,民饥;七月,以课银1500锭赈济。
  咸淳二年(1266年)五月甘州大旱,禾歉收,民饥,免赋赈济。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甘州旱,民饥禁酒。
  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九月甘州旱,禾无收,民饥,免赋税4400石,并赈。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甘州旱,民饥,发万锭赈济(每锭50两)。
  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三月甘州大旱,民饥,卖子为奴且度荒者甚众。
  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六月甘州等地大旱,民饥,米价腾贵。
  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五月甘州等地干旱,民饥。
  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甘州诸县干旱,民饥,赈之。
  〔明〕洪熙元年(1425年)夏甘州各卫、所不雨,耕者告病。
  正统元年(1436年)因连年旱灾,粮价腾涌,减轻甘州等临近缺粮路、卫纳粮之数。
  景泰四年(1453年)甘州南部地方夏旱。
  天顺元年(1457年)甘州诸卫、所夏旱致灾,民饥。
  正德三年(1508年)甘州大旱,民饥。
  正德十四年(1519年)甘州等处旱。
  正德十五年(1520年)春夏甘州等地大旱,禾苗枯萎,无收,民饥。
  嘉靖十七年(1538年)甘州旱灾。
  崇祯十四年(1641年)山丹县大旱致灾,民饥。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河西诸郡、县均旱,甘州致灾,伤禾,免灾赋。
  康熙四年(1665年)甘州、高台县干旱致灾,禾歉收,免灾赋。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各县大旱,民饥。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甘州、山丹县大旱,田禾歉收,赋税缓征,出粟平抑市价。
  翌年三至六月,赈济灾民,大人日给粮3合,小孩2合。
  雍正七年(1729年)山丹县大旱、致灾,应征粮草豁免。
  雍正十三年(1735年)夏山丹县旱、成灾,禾歉收,民饥。
  乾隆十七年(1752年)甘州等20县旱灾偏重,田禾歉收,减免赋额。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高台县大旱致灾。
  乾隆三十年(1765年)甘州、山丹、抚彝(今临泽)等县旱灾,民甚饥,特命加赈,除历年逋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甘州、山丹县旱灾,歉收。
  乾隆四十年(1775年)山丹县遭旱致灾,民大饥。
  嘉庆六年(1801年)夏、秋山丹县连旱成灾,禾麦歉收,民甚饥。
  嘉庆七年(1802年)甘州、山丹等县夏旱。
  道光十八年(1838年)山丹等县旱灾,民大饥,道殣相望。
  道光三十年(1850年)甘州各县大旱,饥殍载道,人相食,状极惨悯。
  同治七年(1868年)山丹县大旱,人相食。
  同治十三年(1874年)山丹县大旱,民大饥。
  光绪三年(1877年)四月抚彝厅大旱。
  光绪十八年(1892年)春夏甘州无雨,大旱。
  宣统元年(1909年)山丹县大旱成灾,民大饥。
  宣统二年(1910年)高台县沿山地区大旱成灾,减产五成,蠲免正粮13石5斗2升2合,小草450束。
  〔中华民国〕5年(1916年)山丹、东乐(今民乐)、高台县大旱;3~6月,沿山部分地区滴雨未落,草木枯黄。
  〔民国〕11年(1922年)东乐县夏旱。
  〔民国〕13年(1924年)张掖、山丹县旱灾,禾几无收。
  〔民国〕14年(1925年)山丹、东乐县旱灾,禾歉收。
  〔民国〕15年(1926年)山丹、东乐县大旱复遭雹灾,民大饥,饿殍甚多。
  〔民国〕17年(1928年)张掖、山丹、东乐、临泽、高台等县空前大旱,春不能下种。4月30日,东乐县暴风,飞沙压没民田2100余亩,损毁禾苗树木甚多。夏复亢旱,寸草不生,禾稼枯萎,全年无收,粮价昂贵,饥民遍野,为罕见灾年。
  〔民国〕18年(1929年)张掖、民乐、山丹、高台、临泽诸县奇旱,灾重民饥,树皮草根食尽,粮价飞涨,斗麦50块银元;慈善家、绅商在大佛寺、城南三公祠、朝元寺设立粥场,赈灾义捐;灾民卖儿鬻女,妻离子散,四处逃荒;牲畜宰杀死亡几尽;饥殍无数,人相食,尸横梗道,臭不可近;加之瘟疫流行,十室九空。
  〔民国〕21年(1932年)张掖各县旱魃为虐。3~6月,滴雨未落,田禾枯槁,草木黄萎,收成大减,民甚饥,流亡逃外者络绎不绝。
  〔民国〕22年(1933年)民乐县大旱,春播困难,夏禾枯死,民饥,逃荒者甚众。
  〔民国〕23年(1934年)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县大旱,禾多枯死,收成大减,旱灾重,民大饥。
  〔民国〕24年(1935年)山丹县大旱,农业歉收,灾情严重,饥民四处逃荒。高寨、四坝、十里堡外逃102户;仙堤乡逃出200多户,全县灾民3.5万余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民国〕25年(1936年)张掖、临泽、山丹、高台等县春夏大旱,民多失种,禾多枯死,收成大减,逃荒谋生者甚众,情极惨悯,施舍炒面每人每天4两。
  〔民国〕26年(1937年)山丹县大旱,田禾损伤惨重,民大饥。国民政府拨款赈济,但经办官绅互相勾结,逐层中饱,饥民所得无几。
  〔民国〕28年(1939年)张掖、山丹等县大旱,张掖复遭冰雹、洪水灾害,灾情重,民多饥。民乐县大旱,灾奇重,民众代表赴省请蠲免粮款及一切差徭,并求拨款赈济。
  〔民国〕30年(1941年)山丹、临泽县夏旱秋涝。
  〔民国〕31年(1942年)山丹、民乐、临泽县春夏大旱,秋霜冻,禾歉收,人畜死亡甚多。
  〔民国〕32年(1943年)山丹、民乐县未降雪雨,春夏亢旱,夏田不能下种,禾歉收,民多饥。政府赈济粮款,减免田赋。
  〔民国〕36年(1947年)张掖各县旱灾,风沙暴频繁,部分地区颗粒无收。
  1949年高台县新坝、红崖子遭受旱灾,个别村户颗粒未收。
  1950年高台有963户、5610人缺粮;干渴、饿死牲畜449头(匹),政府给灾民贷款赈济。
  1951年张掖大旱,旱、虫灾重,农业歉收,政府赈—济。
  1952年4~5月张掖县天旱无雨,黑河来水量只有10立方米/秒,部分田苗干旱枯死。民乐县夏旱连秋旱,粮食大减产。
  1953年民乐县夏旱,收成大减。1957年山丹、民乐、高台等县大旱,山丹县少种3.15万亩,减产粮食584万公斤;高台县沿山地区70%的农田颗粒未收;93%的农田减产,政府免征农业税。
  1960年山丹(含民乐)、高台、张掖(含临泽)县大旱,粮食歉收,政府调粮赈济;是年,张掖县调粮713万公斤,疾病、饥饿死亡3万余人。
  1962年春夏全区少雨、大旱,播种面积完成70%,作物缺水受旱。高台县成灾10.99万亩,有1.95万亩颗粒未收,沿山6个公社尤为严重;张掖县成灾15万亩;临泽县成灾4.02万亩,粮食产量大减;是年,山丹县成灾面积16.19万亩,产粮902.5万公斤,人民食粮不足,补食糠菜,部分群众干瘦、浮肿,数以千计人口外流。1~6月,民乐县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减少60%,成灾面积24万亩。
  1963年山丹、民乐县干旱。山丹成灾面积11.91万亩,老军、花寨等4个公社23个生产队因灾减产粮食831.87万公斤。民乐农作物受旱面积15万亩。
  1964年冬-1965年春肃南县草原遭受30年未遇的大旱。
  1965年民乐县秋旱,受灾面积9.4万亩。张掖县春夏亢旱。
  1966年山丹、民乐、高台县大旱,农业歉收。山丹县成灾面积24.96万亩,粮食减产1625万公斤,政府下拨救济款24.62万元,回销粮2690万公斤。民乐县水地头水只灌29%,1.3万亩作物未出苗。
  1968年民乐县大旱,作物受灾面积23.4万亩,2.1万亩绝收。
  1970年民乐县夏旱,河水减少,禾苗枯萎。永固公社旱地亩产仅15公斤。
  1973年春夏民乐县旱,百天无雨。
  1974年山丹、民乐县春夏少雨干旱,粮食歉收。山丹粮食比1973年减821万公斤,民乐有5.3万亩绝收。1978年春夏民乐县无雨,有5.25万亩耕地失种,19.65万亩作物禾苗枯死。
  1979年张掖县旱灾,8.8万亩冬小麦和6万亩春小麦成灾。
  1981年全区大旱。山丹县干旱持续10个月,山丹白石崖、后稍沟、瓷窑口等河断流,2.55万亩山旱地不能下种,4.2万亩水地未浇安种水,全县成灾面积18万亩,粮食减产2194万公斤,油料减产204.5万公斤;高台县粮食减产18.2%,免征农业税(粮)36.98万公斤;民乐县1~5月降水仅32.30毫米,4万亩耕地失种,2.9万亩田苗枯死;张掖县安阳、花寨、平山湖3乡受旱。
  1983年夏民乐县旱,沿山18个村粮油减产。
  1984年民乐县春旱,12万亩农田出苗不全。
  1985年山丹、民乐县大旱,滩地受灾严重。山丹成灾面积14.37万亩,其中2.96万亩绝收,粮食减产1434万公斤,大牲畜死亡660头,羊死亡8163只,老军乡减产一半以上;民乐成灾面积23.92万亩。
  1986年春张掖市、民乐县干旱少雨,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90%,土地墒情差,安阳、花寨乡2.27万亩不能下种,已播种地块30%未能出苗,普遍田苗不全,长势差。
  1987年8~11月张掖市持续干旱,秋作物受损较严重。
  1989年4~6月降水特少,张掖市出现“卡脖子”(小麦分蘖孕穗期)旱灾,安阳、花寨乡旱情尤为严重,2.07万亩禾苗枯死;民乐县13万亩农作物受灾,万亩油菜籽绝收,3.8万亩小麦干枯。
  1990年4~5月张掖市干旱少雨,全市有6.77万亩小麦黄枯,减产30%。5~7月,民乐80天干旱,粮油减产。
  1992年5~6月全区干旱少雨,山丹、民乐两县12万亩旱地作物普遍受旱,减产25%~30%;张掖市沙井、甘浚,临泽县沙河、倪家营,高台县新坝等乡8万多亩夏田受旱,减产15%,全区少收粮1500万公斤。
  1994年5~6月全区干旱少雨,山丹、民乐两县尤为严重,成灾面积11.6万亩,减产15%~20%。山丹县老军、陈户乡部分禾苗枯死,减产30%~40%。
  1995年4~6月全区干旱少雨,川区80余天滴雨未降,黑河断流多日,山丹县老军、陈户乡有1.8万亩禾苗基本枯死绝收;民乐县南古、民联、丰乐乡有2.4万亩作物减产40%~5000;临泽县沙河、新华、倪家营乡部分村社受旱严重,0.86万亩夏禾严重减产,部分麦苗枯死;张掖市安阳、甘浚、沙井乡受旱严重,部分农民两度到市政府、地区黑河管理处要求调水;高台县新坝乡及川区部分村社受旱严重,群众自发到县政府要求调水。全区夏田24万亩受旱歉收,少收粮食2000多万公斤。
  第二节洪涝辖区南北依山,中间低洼。虽年降水量少,但沿山地区常发生暴雨、山洪,且很汹猛,时有淹没村庄农田,冲毁渠路林木,危及人畜财产,造成灾害发生。张掖水灾见于史料的最早年份是魏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截至1995年共发生较大的水灾103年(次),其中全区性的11年(次),局部性的92年(次)。1949年以来特大水灾有4次,即1949年的高台县新坝、红崖乡洪水;1952年的张掖县黑河洪水和山丹县山区洪水;1974年的高台县6条河洪水。从洪水发生的地域看,民乐27次,山丹26次,张掖21次,高台16次,临泽13次。肃南山高沟深,洪水泄入河流,草原、山地一般洪灾很少,对人畜危害不大。
  〔魏〕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年)七月张掖郡柳谷河牛口洪水猛涨,有苍石立水中,长1丈6尺,高8尺,白石画之,为13马、1牛、1鸟八卦玉块之象。
  〔元〕至治三年(1323年)七月甘州路南部分(今民乐县)大雨,洪水漂没行帐牲畜。
  泰定元年(1324年)甘州路南部(今民乐)雨伤庄稼。
  泰定二年(1325年)六月甘州路大水,水漂没行帐牲畜,淹没禾苗农田,灾重民饥。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五到六月甘州大水奔腾,崩裂大山,漂流大木无数。
  〔清〕顺治元年(1644年)东乐洪水淹没田地。
  雍正十三年(1735年)甘州入夏以后,雨泽绵延成灾,麦歉收,派员赈恤。
  乾隆三年(1738年)甘州等地水灾,淹没田地,民饥,赈之。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东乐县洪水冲毁农田。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东乐洪水冲毁庄稼。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山丹县大水,洪水冲毁县城南关城郭。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东乐发洪水,农田受灾惨重。
  乾隆四十年(1775年)山丹蠲水冲地亩粮草,正粮486.81石,草12515束。
  光绪五年(1879年)夏季高台、抚彝(临泽)水灾,洪水淹没威狄堡,民房倒塌甚多,饥民流离。
  光绪十一年(1885年)秋七月山丹县大雨雪,南山禾稼灾重,歉收,洪水冲毁田亩。
  光绪十六年(1890年)六月二十三日山丹县骤雨1小时许,洪水冲毁城郭、农田、民房。
  光绪十八年(1892年)高台县北乡永源渠被洪水冲断,淹没田地,援请停止征粮73石8升,草2469束。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秋七月初四日山丹大雨,平地水深尺许,。洪水成灾,粘滞如胶漆,味腥臭,伤禾重。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高台县镇夷堡被洪水冲没村庄2处,淹没农田甚多,报请准豁正粮54石8斗8升,小草1853束。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东乐县连日大雨,洪水成灾。
  〔中华民国〕10年(1921年)东乐、山丹洪水暴涨,冲没各坝田苗。
  〔民国〕11年(1922年)6月26日高台、抚彝、张掖、山丹等县大雨滂沱,洪水成灾,民饥,蠲免粮草。
  〔民国〕13年(1924年)3月山丹、东乐、张掖县南部连日降雪15天,突然酷热,积雪融化,形成洪水1日有余。
  〔民国〕17年(1928年)张掖等县阴雨连绵,平地积水数尺,山洪暴发,冲毁农田、民房、树木,民命没,牲畜损。
  〔民国〕31年(1942年)8月高台等县阴雨连绵,山洪暴发,冲没建康、柔远两乡镇,洪水所过,户舍丘墟。临泽县南山西大口发洪,高10余尺,淹没人畜田禾。
  1949年高台县新坝、红崖乡遭受洪灾,冲毁农田7000余亩,受灾3000余户,5700多人,淹死大牲畜50多头(匹)。
  1952年7月9~12日张掖县连降大雨,降水量177毫米,祁连山山洪暴发,黑河洪峰流量达1150立方米/秒,大满等7区18乡440户2778人遭灾。洪水冲倒民房351间,树木471株,冲毁农田3137亩,冲毁西门吊桥,危及县城。
  7月9~20日张掖县阴雨连绵,不见天日,穗上麦粒生芽,受灾面积90%,减产20%~30%7月22日下午山丹县普降暴雨2时许,地面积水半尺以上,二区水深1尺多;山洪暴发,寺沟河流泻洪水充溢于60余丈宽的河床中,深5尺,汇入县城附近的沙河时,洪峰2丈多高,冲毁田禾9457亩,毁渠107处,树木3000余株。马营河流域双盘磨坝全部冲毁,冲断公路4处,冲毁路面20余公里,头坝泉地下水工程被淤报废;马营河五闸分水坝工程被水冲毁;淹死2人,窑塌压死3人,压伤1人;水至东乐平坡,与马头山洪水相汇,水势更猛,冲毁二郎庙,淹死1人,政府赈灾200万元。
  9月9~15日高台、临泽县连降大雨,榆木山山洪暴发,冲毁三清渠、柔远渠,淹没农田1万余亩,毁民房428间,受灾群众4000多人,淹死1人,淹没牲畜37头(匹),宣威区毁堤7.5公里,冲坏公路5公里。
  1953年6月16~17日民乐县连降暴雨,冻死羊1756只;7月,阴雨连绵20多天,早熟庄稼生芽霉烂。
  1954年8月15~16日张掖县连降大雨。八区、十一区成灾,淹没房屋429间,粮食8475石。
  1955年6月11日临泽县板桥降特大暴雨,洪水骤发,浪高7尺,淹没农田1355亩,倒房248间,压死2人,死畜75头,损失农具、粮食甚多;8月4~5日,山丹、张掖等县连降大雨,降水35.8毫米,山洪冲毁道路多处,山区小麦受损。8月23日,民乐县马蹄区协和乡突降暴雨冰雹,洪水淹没农田60多亩。
  1957年6月14日民乐县扁都口山洪暴发,洪峰达200立方米/秒,冲毁常乐渠300多米。
  1959年11月19日张掖县大满、盈科干渠因天冷结冰,梗阻渠道,造成水灾,淹没大满农田565亩,毁房28间,磨楼12间,冲毁什字坝小水库1座;淹没梁家墩农田3765亩,民房15间。
  1960年8月6~7日山丹县连降暴雨,降水量47.4毫米,洪水冲毁县城东门桥,南路交通中断3日,农田受损甚多。
  1963年8月13日山丹县降大雨,北山洪水暴发,靖安公社祁家店和二十里堡10户房屋倒塌,家具、粮食被水冲走。
  1964年8月8日山丹县暴雨,降水30.5毫米,山洪冲断城北公路数百米,冲毁铁路桥1座,交通中断2天,淹没城北农田数百亩。
  1965年5月29日民乐县暴雨,童子坝河发洪水70立方米/秒,冲毁东干渠渠首防洪坝和西干渠浆砌陡坡。大堵麻河发洪水100多立方米/秒,冲毁渠首和排水渠,冲毁民房12间。
  8月3日山丹县清泉公社部分大队降雨成灾,倒塌房屋26间,淹没农田80亩。
  1967年5月2~4日高台县连降暴雨,山洪暴发,南华等6个公社受灾,淹没农田22733亩,倒塌房屋1411间,淹死大牲畜865头(匹),冲毁渠道75条、桥涵水闸271座,损失粮食28041公斤,化肥8075公斤,淹死农民4人。
  1971年8月30日一9月3日山丹县连降大雨,降水量达79.3毫米,山区小麦、油料作物发芽、霉变,损失很大。民乐阴雨50多天,田禾生芽,洋芋腐烂变质。
  1972年6月临泽县板桥公社突降暴雨,洪水淹没红沟等大队农田207亩,冲倒民房141间,损失农具2300件,冲走粮食、化肥等。8月全区连续降雨,4日、24日张掖、临泽县两次遭洪水袭击,部分农田和水利设施受损。
  1973年6月民乐县黄青寨、费家寨突降暴雨,山洪暴发,冲毁童子坝西干渠4公里。
  1974年7月30日高台县6条河流来水量倍增,六坝、黑泉、南华、红崖子、新坝、正远、罗城等公社26个大队,70个生产队受灾。倒塌房屋1338间,畜棚569间,损失粮食11万多公斤,淹死羊405只,猪184口。定平山水河大桥被水冲毁,新开大队水深3米,大部分民房倒塌。
  7月28~30日山丹县连降大雨,降水65.2毫米,隙高山、北山山洪暴发,清泉公社南湾村85户农民遭灾,倒塌房屋63间,淹没麦田205亩,冲走粮食1.38万公斤。8月5~6日山丹县连日大雨,降水34.7毫米,洪水淹没民房168间,县城东门桥被洪水冲断,南路交通中断数日。
  1977年6月24日高台县山洪暴发,南华、六坝、巷道、宣化等公社遭灾,洪水冲毁农田1.8万多亩、房屋78间,冲坏渠道22条,长21.8公里,冲毁桥涵19座,冲倒树木1.7万株,淹死大牲畜62头(匹)。
  7月21日山丹县突降暴雨,降水32.8毫米,洪水淹没苗地1.29万亩,冲毁房屋865间,淹死1人、猪57口,冲毁公路8公里,冲坏建筑物16座,损失粮食81万公斤,油料10.5万公斤。
  1978年6月25~26日山丹县暴雨,降水38.4毫米,洪水冲毁房屋48间,淹没田禾1222亩,冲坏渠道980米。
  1979年7月26日山丹县暴雨,降水量49.9毫米,小麦、油菜严重出芽霉烂,减产两成。
  7月30日高台县南华、六坝、黑泉发生洪灾,淹没农田1.6万亩,冲毁房屋122间,死亡牲畜23头(匹)。
  7月15~31日张掖连日降雨,洪水猛泻,南滩平地起水,淹没冲毁防洪堤坝多处,冲垮大满、龙洞等7条干渠和多条支渠、建筑物。龙渠乡淹死1人,淹没农田906亩,饲养场1处,打麦场9处。
  1980年6月下旬民乐县连降雨水;28日,瓦房城水库西山滑坡,推倒竖井,淤积输水洞口;29~30日,雨量剧增,各河水量猛涨,最大洪峰流量达200多立方米/秒。洪水大河发洪水280立方米/秒。大堵麻河灌区2名放牧员和20多只羊被冲走。
  7月2日晚8时民乐县南丰、洪水公社沿山一带普降暴雨,全县八大山口河水猛涨,总流量达440多立方米/秒,冲毁海潮坝河桥及公路7公里,桥涵18座,干渠7条2480米,支渠14条6680米,截引防汛工程3处,冲毁各种建筑物23座;冲走县水泥厂矿石5000吨,大河煤矿原煤500吨,冲毁房屋152间,淹死大牲畜40头(匹),羊238只,淹没农田2793亩,冲走林木2万多株,电杆55根。
  1981年7月13日临泽县暴雨,黑河水量猛增,31日又降大雨,洪水冲毁干渠3条36处,计8.7公里,支渠7条3.4公里;毁禾173亩,倒房数10间,冲走粮食2.5万公斤,伤畜40头(匹)。
  1983年8月9~19日民乐县阴雨连绵,降水量73.1毫米,庄稼倒伏,5万亩小麦、豌豆生芽。
  1984年6月26日民乐县降暴雨。黄草沟洪水流量145立方米/秒,冲毁拦洪坝,水漫黄草沟桥面,冲毁支渠7条。1名放牧员、21头(只)大牲畜和1093只羊被淹死,毁苗木8500株,冲倒房屋24间,受灾农田1.06万亩。
  7月3日山丹县霍城乡东山、刘庄、西坡等村,突降暴雨1小时许,起洪成灾,淹死西关村民1人,冲毁刘庄、甘泉围墙40米,倒塌房屋、畜棚多间。
  1986年6月8日民乐县顺化、丰乐、新天、李寨乡沿山村庄猛降暴雨2小时,洪水淹死2人,冲塌房屋131间,围墙6176米,院门15座,冲走淹死大牲畜4头,羊442只,猪42口,泥淤农田7049亩。
  7月1~4日民乐县降暴雨,冲毁农田1200亩。1987年6月11日山丹县龙首山、隙高山发洪,东乐乡十里堡村30户农民被淹,倒房75间,畜棚44间,损坏家具多件,淹死驴2头,13户农民63人无家可归。
  6月10~14日全区连降暴雨,6县(市)12个乡、18个村、3个水利工地的农田、牲畜、房屋及工程设施遭洪水袭击,千余亩农田被淹,数百间房屋倒塌,一些地方公路被冲坏,交通中断。张掖市甘浚乡巴吉村倒房4间,淹没麦地240亩;龙渠、靖安乡洪水冲毁防洪堤200米;平山湖洪水毁堤900米,淹死骆驼7峰,全市倒伏小麦5%~10%。
  6月11日民乐县猛降暴雨,日降水量54.6毫米。毁房屋、棚圈67间,围墙1360米,淹死、墙倒压死羊440只、猪23口,冲毁渠道81米,淤积渠道260米。
  6月23~25日黑河发洪,莺落峡洪峰750立方米/秒,黑河分洪工程溢流堰西防洪堤决口,分洪堰工委副主任唐英等29人被洪水围困。解放军驻张部队15人携橡皮舟抢救,经有关部门200多人奋战10多小时,围困干群被救,但洪水冲毁中段防洪堤50米,五里墩一带告危。
  7月1日祁连山大磁窑、小磁窑一带突降暴雨,平地起洪,张掖市西洞乡235户农民遭灾,冲没农田181亩,淹没庄稼133亩,倒伏小麦419亩,淹死2人,死驴2头、羊67只。
  6~8月张掖市先后3次大雨,洪水冲毁河堤6.7公里,毁渠13.66公里,冲坏建筑物311座,机井7眼,桥涵7座,输水管道3.3公里,倒房1388间,成灾面积3.8万亩,淹死7人,死畜296头、羊6995只、猪11口,损失惨重。
  1988年6月5~7日祁连山、龙首山普降大雨,民乐县降水量36毫米,童子坝渠冲坏20处,计1700米;海潮坝洪峰17立方米/秒,冲毁渠道23处,长185米;马营墩冲毁渠道68米,建筑物3处。
  6月5~6日临泽县合黎山降水37毫米,洪水冲断北新沟、板桥沟10处,冲坏公路15处,板桥乡土桥、红沟、友好3村洪水成灾面积1530亩,重灾890亩,绝收20亩,15户农民被淹,倒房51间,畜棚41间,死畜1头。
  1989年7月10日张掖市普降大雨,人祖山洪水猛发,靖安、三闸、乌江乡32户农民被淹。东大山口洪水15立方米/秒,冲毁国营张掖农场耕地1042亩,防护林200亩,冲坏渠道、养鱼池,直接经济损失113.5万元。
  1991年6月17日临泽县普降大雨,梁家沟洪峰达50立方米/秒,冲毁防洪堤300米,淹没农田583亩,冲毁渠道4处86米,淹没机井1眼,损失15万多元。1992年全区洪灾面积6.04万亩,成灾3.68万亩,减产粮食1866万公斤,746.7万元,5县17乡64村11830户74377人遭受洪灾。
  7月14日下午6时山丹县马营河朱湾、芦堡村普降暴雨,受灾450亩,冲毁干渠152米,防洪堤12米,损失40多万元。
  7月15日晨张掖市南、北山猛降大雨,和平、大满、龙渠、靖安、乌江、张掖农场遭灾,洪水冲毁防洪堤440米,建筑物7座,作物成灾面积8000多亩,减产800万公斤,损失360万元。
  7月15日下午9时临泽县新华乡西大山前降雨40多分钟,洪水倾泻,冲垮张家沙滩防洪堤2处35米,冲毁陈家河堤40米,干渠1480米,建筑物7座,135户被淹,毁房938间,损失粮食4000公斤,家具50多件,成灾农地4872亩;平川乡一工程移民区12户农民遭淹,倒房24间,洪灾面积640亩,损失195万元。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14968亩,鸭暖乡1000多株梨树果实被打光,损失208万元。
  7月15~16日高台县罗城、骆驼城降暴雨2小时,侯庄、天城、红崖开发区受灾750户,成灾农作物200亩,冲毁干渠6公里,倒房51间,毁林1500株,淹没小煤窑2处,建筑物7座,损失80多万元。
  1993年7月12~21日民乐县连降4次大雨,降水量94.3毫米,10乡15村受灾,洪水冲毁防洪堤9处880米,冲毁建筑物8座,饮水管道2处100余米,倒房84间,受灾作物21.8万亩,成灾面积19.2万亩。
  7月12~14日临泽县大沙河发洪,径流量90立方米/秒,冲毁新丰防洪堤3处200米,倪家营防洪堤3处70米;17日,鸭翅渠系遭洪水冲断,淹死农民2人。
  1994年6月21日、7月7日高台县新坝乡两次暴雨,山洪暴发,冲毁摆浪河东干渠4处、长150米,冲毁渡槽1座,涵洞2座;冲毁西干渠6处、长62米,冲毁涵洞1座,道路135米,防洪坝20米,淤积渠道300米,直接损失10多万元。
  7月19日临泽县平川乡降暴雨,山洪大作,淹没农田3718亩,冲毁渠系建筑物24座,防洪坝4条520米,渠道17条8050米,倒房9户,受灾农民310户,死畜9头,损失60多万元。
  7月24日张掖市西洞乡降暴雨,11个村民小组233户农民受灾,倒房79间,成灾作物1210亩,损失粮食1.6万公斤;花寨乡4个村发洪,冲毁渠道479米,建筑物6座,倒房10间,冲毁土坯45万块。
  8月11日晚9时高台县南华乡降暴雨,洪水冲毁移民基地房屋24间,洪水淹没县磷肥厂,冲走化肥100多吨,冲毁防洪坝500米,冲走粮食27600斤,损失农机具135台件,倒房401间,死畜158头,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
  第三节冰雹冰雹多发生在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等县南部沿山地区,6、7月份较多。夏秋之季空气湿度大,气温骤变,容易形成冰雹。雹粒一般似豌豆大小,大者有枣大,个别的有如鸡蛋。每次降雹时间,短则10数分钟,长则半小时。时间虽短,但破坏性大,对农作物,特别是对油菜、麦类、豆类损害极大,重者颗粒无收。冰雹来之突然,防不胜防,目前尚无科学有效方法防治。
  〔东汉〕延光元年(公元122年)四月张掖沿山地带大雹如蛋,小雹似枣,击伤田禾甚惨。
  〔元〕延祐六年(1319年)六月甘州大雨雹,殃禾致灾。
  天历三年(1330年)五月甘州东南部(今民乐)冰雹。
  至顺三年(1332年)五月甘州大雹。
  〔明〕弘治八年(1495年)七月丙戌甘州雨雹,击伤禾畜。
  正德五年(1510年)甘州雹灾,豁免粮草。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甘州各县大冰雹。
  〔清〕乾隆四年(1739年)山丹、东乐(今民乐)、张掖、抚彝(临泽)等地雨加冰雹,伤禾歉收,民饥赈济。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甘州各县遭雹成灾,禾稼无收,民饥。
  道光三年(1823年)高台降雹,大如桃杏,平地积深五寸,击毁禾苗,打伤牧童数人。
  光绪三年(1877年)五月临泽黑河一带降雹,大如桃、杏,平地积深五寸许,击毁田禾,打伤牧童数人。
  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初四日山丹县雨夹冰雹,雹如鸡蛋,伤禾甚重,岁饥。
  光绪十二年(1886年)山丹县大雨雹,伤禾甚重。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七月山丹县大雨雹,南山禾稼灾重。
  光绪十六年(1890年)甘州冰雹成灾,伤禾歉收,民饥赈之。
  光绪三十年(1904年)山丹县大雨雹,禾尽伤。
  〔中华民国〕15年(1926年)秋山丹、东乐雹灾,民大饥。
  〔民国〕17年(1928年)张掖各地阴雨连绵,复降冰雹,大如鸡蛋,平地积深数尺。〔民国〕18年(1929年)山丹、东乐雹灾,民大饥。〔民国〕23年(1934年)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雹灾。〔民国〕24年(1935年)山丹、民乐、张掖3县春遭霜冻,秋遇雹灾,禾歉收,民饥馑。
  〔民国〕25年(1936年)民乐旱后冰雹。
  〔民国〕28年(1939年)山丹、民乐、临泽县冰雹如卵,打毁田禾人畜,灾情重,民饥馑。
  〔民国〕30年(1941年)山丹县降雹成灾。
  〔民国〕34年(1945年)山丹县雹灾、水灾,损失颇重。
  1952年5月23日下午6时张掖县城郊降冰雹2分钟。
  1953年7月22日下午山丹县夹河、花寨子、周家河湾、陈家河湾、下寨子一带,冰倾盆而下,大如杏核,降雹1小时,成灾面积959.5亩。民乐县城、鹿中一带雹灾。
  1955年8月21、23日高台县红崖子、新坝等沿山地区降雹,部分作物成灾。
  1956年7月张掖、临泽、民乐县降雹。临泽县鸭暖650亩果园、8万株枣树惨遭雹打。民乐永城(今永固)、聚联部分地区降雹持续20分钟,田禾遭灾。
  1958年8月6日民乐县城周围降冰雹6分钟,8月20日下午南丰降冰雹20分钟。
  1959年6月29日下午7时民乐沿山一带降冰雹,历时20分钟,大如红枣,受灾2.5万亩。
  1960年8月张掖、民乐县沿山地区降雹,局部成灾。
  1965年7月16日,8月3日民乐县永固、南丰、丰乐、南古等沿山社、队3次降雹,受灾面积1.27万亩,减产4~5成。
  是年7月31日山丹县李桥、霍城、老军等公社降雹,受灾面积6407亩。
  1970年7月张掖、民乐沿山地区降雹,局部成灾。
  1976年6月13日下午3时许民乐县南丰、永固公社、冰沟、总寨等4个大队降冰雹1小时之久,有的地方积雹30厘米上下,打毁田禾1240亩,打死马1匹、羊59只。
  1977年6月23日高台县六坝公社五坝一带降雹15分钟,3113亩农作物受害成灾。7月8日,民乐县南丰公社炒面庄等7个大队降雹,受灾面积1.77万亩。
  1979年6月19日张掖城郊降雹。7月30日,高台县正远公社7个大队降雹20分钟,大如枣,小雹如豆,田禾遭击,成灾面积8330亩。
  1980年8月23日下午民乐县南丰、洪水、顺化、丰乐公社沿山地区猛降冰雹,历20分钟左右,积雹30厘米,受灾面积4.62万亩。
  1982年7月2日下午民乐县新天公社中部地区降雹约8分钟,遭灾4000亩。
  1983年7月2日下午民乐县顺化、丰乐、新天、杨坊4公社15个大队降雹8分钟,雹大如豆,受灾面积2.4万亩。8月23日下午4时,张掖县小河、沙井、乌江、靖安、平山湖等乡降雹,雹径3厘米,大如核桃,小如蚕豆,191个生产队遭灾;成灾面积1.51万亩,1.38万株枣树的枣子被打落,损失14.3万元。
  1984年6月13日山丹县老军乡降雹,小麦、胡麻、油菜遭打成灾,死羊70只。6月30日山丹县陈户、位奇乡620亩西瓜被雹击毁;霍城乡暴雨加冰雹,2100亩油菜遭受雹打成灾,死羊108只。全县受灾面积3840亩。
  1986年7月3日下午3时许民乐县永固、南丰、洪水、顺化4个乡,沿山22个村降雹,遭灾6.56万亩。
  1987年7月1日下午民乐县永固、洪水、顺化、李寨4个乡降雹,击伤庄稼1.24万亩。
  1988年6月21~22日张掖市安阳、花寨乡降雹,雹径8毫米,局部成灾。6月21日、24日,民乐县南丰乡沿山村社两次降雹,1.89万亩农田受灾;8月7日,北滩、三堡、民联乡降雹,1.2万亩受灾。
  1989年5月11日张掖市安阳乡苗家堡降雹,雹径4毫米,200多亩禾苗被打成灾;7月12日下午6时,民乐县顺化、永固、南丰乡沿山村降雹,雹径10毫米,受灾面积1.49万亩。
  1990年7月3日民乐县顺化乡天乐村一带降雹,局部成灾;7月5日,永固乡降雹,小麦小穗被打落,油菜花台遭打几尽,洋芋茎叶被雹打破,成灾面积2000多亩,其中910亩减产40%以上;7月15日肃南县祁丰区降雹1小时,洪水毁渠2条5公里,防洪堤430米,损失粮食2800公斤,经济损失9.75万元。大河区韭菜沟洪水冲毁防洪堤223米,饮水管道1.8公里,损失15.8万元。
  8月18日、9月4日民乐县南丰、永固、洪水、顺化、丰乐5乡、40多村降雹,受灾面积6万多亩。马营墩村1位妇女和牛庄村1匹骡子被雷电击死。
  1993年7月15日高台县新坝、红崖子乡降雹,雹径8~12毫米,受灾1.8万亩。
  第四节霜冻区内初夏和仲秋,大气环流发生回变,导致较强冷空气入侵,局部出现强烈降温,形成霜冻。由于气候干燥,有时不出现白霜却仍有冻害,故以日最低气温≤1℃为霜冻指标。
  霜冻是春、秋两季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农作物幼苗、果花易受冻害,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据文献记载,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川区春季的晚霜冻结束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对作物危害最大;山丹、民乐、肃南3县山区在5月中、下旬,对作物危害较大。秋季早霜冻沿山区较早,大马营一带出现在9月上旬,为全区早霜冻最早地区;民乐、山丹出现在9月中、下旬;张掖、临泽、高台3县川区出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1988年3月17日、4月1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大雪成灾,死亡牲畜562头(只)。
  平均霜冻初、终日和无霜日数表表2—23(总计)〔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甘州大雪,霜冻成灾。秋,降大雪,吐蕃被冻如积。
  〔元〕至顺三年(1332年)七月甘州、山丹大雨雪,南山禾稼遭冻成灾,歉收。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秋七月山丹大雨雪,南山庄稼受冻,歉收。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七月山丹大雨雹,禾稼冻秕;七月二十二日,东乐等地大雪,积雪深数尺,禾尽蔫。
  〔中华民国〕24年(1935年)5月山丹县黑霜成灾,二区各村灾情尤重。
  1951年5月13日张掖县祁连一带突降大雪,安阳乡冻死羊2000多只。
  1952年5月山丹、张掖、高台等县出现霜冻,禾苗受灾甚重。
  1953年5月张掖、高台等县出现强霜冻,禾苗受损。
  1956年9月临泽县出现霜冻,3.02万亩秋禾遭冻成灾。
  1957年5月26日山丹县霜冻,作物受损惨重;9月25日早,秋霜冻。
  1959年5月张掖、临泽、高台霜冻,禾苗受损;9月7日,山丹霜冻,油菜受害。
  1962年5月上旬张掖、临泽、高台等县霜冻,禾苗受损;18日,山丹县霜冻成灾。
  1968年5月上旬张掖、高台县霜冻,禾苗受害。5月24日,山丹县霜冻;9月4日,山丹县霜冻,马营、霍城等乡尤重,小麦和豌豆减产,是年无霜期只有96天。
  1970年5月12日、19日山丹、民乐县遭受霜冻,禾苗受害,粮食减产1600万公斤;9月,山区油菜遭受霜冻。
  1971年5月27日张掖、山丹等县出现霜冻,成灾面积1.89万亩。
  是年9月23~26日张掖县霜冻,玉米减产2000,复种荞麦减产50%1972年5月25日山丹、民乐县霜冻,夏田减产;8月22~24日,张掖、临泽、高台县霜冻,秋禾成灾。
  9月1~3日民乐、山丹县等沿山地区出现霜冻,地面气温降至﹣2℃—3℃,是40年来出现最早、危害作物最大的一次冻害,粮食减产1500~2000万公斤。
  1973年5月17日民乐县气温下降到﹣8℃,三堡、六坝公社糜谷和南丰油菜幼苗严重受冻。
  1974年5月上旬出现3次霜冻,山丹、民乐地面气温降至﹣7℃~﹣8℃,农作物受冻甚重;是年9月14日,出现早霜冻,秋作物受损,粮食歉收。
  1975年4~5月肃南县低温冷冻,牲畜总增率下降4.1%,羔羊成活率下降5.5%;5月17日,川区霜冻,小麦减产10%;9月25日霜冻,秋作物受损。
  1976年9月7日山丹、民乐县沿山一带发生霜冻。山丹大马营公社马营大队粮食作物6557亩受冻,减产15万公斤。
  1977年5月22日山丹县霜冻,农作物受损减产。
  1979年5月12~14日张掖、临泽、高台县霜冻,受灾面积27.7万亩。
  5月15日全区出现强降温和强霜冻,各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2.74万亩。
  9月12日凌展民乐县沿山一带地表温度降为﹣5℃~﹣7℃,麦穗冻成冰棒,受冻面积12万余亩。
  9月1日、12日山丹县霜冻,全县粮食受灾减产1079万公斤。
  1980年6月1日张掖县霜冻,各类农作物受灾面积4.53万亩,小满、大满、花寨、长安等9个乡受灾严重。同时民乐县中部以南地区地冻3厘米上下,沿山一带油菜受冻。
  1981年5月1日张掖、临泽、高台、山丹等县霜冻,受灾面积30万亩,果树花果冻坏90%1982年5月9~15日张掖、山丹、民乐等县霜冻,作物受损,受灾面积10万余亩。民乐县降雪深达14厘米,蔬菜、谷类作物全部冻死,冻死牛200多头,羊6500余只。5月11日至12日,张掖出现强降温,降雪量12.6毫米,冻坏玉米4.07万亩,谷子1万亩,油料9944亩,瓜类2725亩,果树1136亩;倒塌房屋21间,折树100~500;死大牲畜27头(匹),死羊528只。
  1989年5月12~13日张掖市连续两次霜冻,成灾2300亩,玉米、蔬菜、瓜类、豆类作物受损。
  1990年5月3日张掖市出现霜冻,地表最低温度﹣3.4℃,玉米、黄豆受冻;同时临泽霜冻成灾23760亩,瓜类、玉米、黄豆等作物受害。7月5日,民乐县永固乡降雹,次日出现霜冻,地表冻结1~2厘米深,作物遭冻惨重。
  1991年5月6~8日高台县连续三天出现霜冻,地表温度最低﹣4.5℃,受灾11641亩,玉米、黄豆、胡麻、油菜等作物受冻,减产300~40%,损失38.4万元。
  1992年5月上旬张掖市出现霜冻,玉米、黄豆、瓜菜等作物受害,成灾面积7万多亩;是年春季,临泽县鸭暖乡大片幼龄枣树、桃树枝条冻枯,造成树冠残缺。
  1993年5月5日下午出现8~9级大风;6日晨,地面温度降到﹣5℃,伴有霜冻,造成玉米、瓜菜等作物受害,冻害面积16.98万亩,损失1757.3万元。大风吹毁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塑料大棚9816亩,直接损失785.3万元;地膜瓜菜成灾9410亩,损失132万元;棉花成灾1.33万亩,损失46.5万元;全区5.76万亩苹果、8.24万亩苹果梨减产30%;2.2万亩黄豆、3.6万亩玉米、10万亩甜菜、10万亩胡麻受冻减产。
  1994年5月3日出现霜冻,临泽县农作物受冻38526亩,经济作物遭冻9034亩,各类果树受冻22683亩。
  5月11日张掖市出现晚霜,玉米、黄豆、瓜菜等作物受冻,成灾面积9万多亩,减产10%~15%。
  第五节风暴张掖春季和夏初多风,4~6级风每月都有。历史上有记载的大风44次,其中8~9级28次。大风飞沙走石,拔树折木;刮倒房屋,击打禾苗,埋压农田,破坏设施,危害生命财产安全。大风过后,多要降雨,很多地震与刮风相连,先风后震。高台、临泽、张掖、山丹县风次较多,民乐、肃南较少。
  〔西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四月壬寅晨张掖大风从西北起,天气赤黄,夜雨,落地为黄土。
  〔东汉〕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春张掖等地,大风拔树。
  〔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夜张掖大风由西北向东南猛刮,折木,飞沙走石,次日方息。
  〔东晋〕义熙太上元年(405年)张掖风灾、旱灾严重。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山丹耀碑谷大风昼晦。
  〔元〕至大四年(1311年)七月癸未甘州、山丹等地大风成灾。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冬十二月辛卯甘州各卫、所狂风,昼晦,翌日方散,毁坏居民庐舍、树木无数。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七月己丑甘州五卫风霾昼晦,色赤复黄。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正月高台阴障天,狂风逾月,至二月初又降大雪,山川禽兽,死者不计其数。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七月张掖、东乐、山丹等地大风,昼晦,五色如电,三、四时后,鸡早鸣。
  道光六年(1826年)五月高台等地黄雾漫天,烈风拔树,3日始息,禾稼受损。
  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高台等地狂风大作,刮倒树木近千株。
  咸丰七年(1857年)春抚彝大风,拔树。
  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抚彝烈风昼晦。
  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月二十七日甘州府各县恶风暴起,天昼黑,人不相见。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二日下午山丹县狂风暴雨,昼晦。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七月二十二日东乐、洪水、南古等地大风拔木,雪深尺余,禾苗尽偃。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抚彝烈风拔树数百株。
  〔中华民国〕9年(1920年)11月8日张掖大风昼晦。
  〔民国〕16年(1927年)5月高台、张掖大风拔树无计。
  〔民国〕17年(1928年)5月张掖、东乐、山丹等县,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历时3天,压没民乐、山丹县农田各2100亩,禾苗、果树受损惨重。
  〔民国〕19年(1930年)4月18日临泽大风,天昏地暗,自辰至酉,风息天始明。
  〔民国〕23年(1934年)4月15日高台、临泽、张掖、民乐、山丹等县狂风大作,历时1昼夜,飞沙走石,灾情甚重。6月6日上午,临泽县骤起怪风,阴霾黑暗,历时2小时;6月18日,狂风数时;7月23日,狂风不息,地暗天昏。
  〔民国〕31年(1942年)张掖诸县均遭风旱灾害。
  1952年4月9日下午2~4时全区发生9级以上黑风,由西北而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昏黑1小时20分,损失惨重。张掖县大风致死35人,伤18人;死牲畜1162头,倒塌房屋57间,西门、南门城楼被刮倒;沙压农田103亩。临泽县淹死1人,死牲畜若干。山丹大风历50分钟左右,牧童堕水死亡10人,损失耕牛33头,马19匹,驴3头,羊425只,刮倒房屋两间,风后大雪。
  1954年2月10日子夜山丹县黑风骤起;11日上午8时半,发生7.3级地震。
  1958年4月4日张掖县大风,风速达30米/秒,作物成灾面积509亩;4月28日,又刮大风。8月6日,民乐县大风折木甚多。
  1961年6月1日张掖县8~9级大风,小满乡小麦被风刮倒8154亩,造成减产。
  1962年5月28日张掖县8级大风,碱滩、沙井等公社冬小麦8100亩,被风折断30%~40%,造成减产。
  1964年4月下旬肃南县康乐区部分山区遭到持续5天3夜的暴风雪袭击。
  1969年3月肃南部分地区遭受大风雪袭击。
  1971年4月5~6日傍晚高台县自西而来狂风大作,最大风速36米/秒,致使马尾湖水库决口;县化工厂烟囱倒塌,引起火灾,烧毁畜棚29间,车16辆,烧死驴6头,羊46只。大风拔树无数。
  1971年5月25日张掖县8级大风;7月12日,张掖县8级大风,作物倒伏严重,部分成灾。
  1972年1月27日8级大风;2月10日8级大风刮倒树木若干,死牛1头,羊2只,田禾受损。
  1977年4月22日下午5时50分全区大风突起,风速34米/秒,伴有尘沙,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持续1小时。大风致全区死亡54人,伤91人,毁坏房屋146间。死大牲畜274头,死羊1547只。刮倒电线杆293根,刮倒树木甚多。沙压麦田5158亩。引发火灾3起,损失惨重。
  1981年6月22日张掖、山丹等县出现8~9级大风,小麦倒伏数万亩,减产1成;7月20日,张掖县8~9级大风,小麦造成落粒,每亩减产50~70市斤。是年,山丹刮8级以上大风17次,比历年同期多7次。
  1983年5月18日张掖县9级黑风,风速31米/秒,作物受损。
  1987年4月1日临泽县8级大风。
  1989年4月19~20日张掖、高台、临泽出现9级大风,张掖市大风吹毁棚膜1094亩,地膜2150亩,覆盖的蔬菜冻死,经济损失23万元。高台、临泽损失均重。
  1993年5月5日下午天气突变,自西北起狂风大作,风沙交加,持续3个多小时,风力8~9级,地面温度降至﹣5.4℃,玉米、黄豆、瓜菜等作物受害,成灾面积16.89万亩,经济损失1757.3万元。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塑料大棚2万余亩,大风吹毁9816亩,其中张掖市6473亩,损失785.3万元;地膜瓜菜4.5万亩,成灾9410亩,损失132万元;高台县辣子3962亩,成灾2830亩;全区棉花2.2万亩,成灾1.33万亩,损失46.5万元;10多万亩果树减产30%;2.2万亩黄豆、3.6万亩玉米、10多万亩胡麻受冻。肃南县刮倒电杆28根,刮断电线25公里,倒塌畜棚55间,死大牲畜80头,死羊235只,损失142万元。
  5月11日中午1时高台县出现9级大风,夜间气温降至﹣5.4℃,63个村农作物遭冻,成灾5.13万亩,经济损失477万元。
  1994年4月6~7日全区出现罕见的沙尘暴,天昏地暗,人不相见,影响交通和农业生产。尘暴过后,地表降落赤黄色尘土一层,环境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牲畜在草场采食。
  第六节干热风干热风又名“热东风”,主要发生在张掖、临泽、高台、山丹4县(市)的川区,民乐个别年份偶有发生,是小麦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干热风的气象指标是平均日气温30℃以上,持续48小时以上,大气湿度低于30%,每天14时有偏东风或静风的天气过程。干热风一般发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正值小麦灌浆时期,造成小麦千粒重下降,青秕减产。1954~1980年的26年中,出现干热风的次数:高台49次,临泽23次,张掖49次,山丹31次,共计152次,年均5.8次,其中重型年均1.8次、2.8天。张掖市1957~1960年,每年出现4次干热风过程。
  1951年6~7月川区出现干热风,小麦受损。
  1952年6~7月川区出现干热风,小麦受损。
  1953年6~7月川区出现干热风,小麦受损。
  1957年6~7月川区出现4次干热风,小麦减产20%以上。
  1960年6~7月出现4次干热风,小麦减产30%~50%。
  1961年6月8~11日全区出现干热风,小麦成灾面积80%,减产20%以上。
  1962年6月下旬张掖、临泽、高台等县出现干热风,小麦减产严重。
  1963年7月民乐发生干热风。
  1965年6月下旬高台、张掖、民乐等县出现干热风,张掖县的甘浚、沙井、小河、上秦、廿里堡、大满、小满等公社261个生产队受灾,小麦减产809.5万斤。1974年6~7月高台、临泽、张掖出现干热风,川区小麦减产。1975年7月13~16日张掖、临泽、高台出现干热风,春小麦千粒重下降8~10克,减产10%~15%,其中临泽县春小麦平均亩减产131斤。
  1979年6~7月川区出现干热风,小麦受损。
  1981年6~7月川区出现干热风,小麦受损。
  1986年5月19~20日民乐县发生强热东风,农作物青枯;6~7月,川区干热风,小麦受损。
  1989年6~7月川区出现干热风,小麦受损。
  1990年6~7月川区出现干热风,小麦受损。
  1994年7月6~8日高台、临泽、张掖出现干热风,春小麦受损,减产10%~15%。
  第七节病虫害区内1959年查出农作物病害23种,1984年有374种;各种虫害1959年为60种,1984年有580种。病虫害常发生在大旱之年或旱年之后,也有的发生在雨涝之季。病虫害多为本地原有,也有通过引进种苗等渠道传入。病虫害与气候关系密切,繁衍生存随气候变化而变化。
  一、病害〔中华民国〕35~38年(1946~1949年)山丹县小麦发生腥黑穗病,芦家堡等村尤为严重,发病率60%,小麦连年歉收。1953年夏民乐县豆类作物发生虫害,万亩豌豆受灾减产。
  1954年山丹、民乐等县,小麦发生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发病率15%~20%,小麦歉收。
  1961~1962年民乐、山丹县小麦发生黑穗病。民乐发病率25%~40%,最高达50%,受灾面积20.9万亩,减产15%~20%;是年,山丹县洋芋发生环腐病、黑茎病,成灾1万多亩。
  1963年民乐县发生锈病。青稞发病率50%,糜子近乎绝收。
  1964年全区小麦锈病大流行,沿山地区尤为严重,成灾面积10万多亩,减产10%以上;是年,民乐县新天、六坝、三堡、杨坊公社的340亩小麦发生锈病,新天公社1450亩小麦发生根腐病,死苗60%,减产严重。山丹县小麦锈病大流行,造成麦粒秕瘦,减产10%。
  1974年山丹、民乐等县洋芋发生病毒病,植株萎黄,叶片卷曲,产量下降。
  1975年民乐县六坝公社东上坝开洼地100亩冬小麦发生腥黑穗病,发病率70%以上。张掖等县冬小麦发生腥黑穗病,成灾1万多亩。
  1979年民乐县杨坊公社冬麦发生腥黑穗病,发病率21.5%,成灾2758亩。
  1982年6~7月民乐县9万多亩小麦发生全蚀病,发病率50%,小麦发病面积占播种面积的24.3%。山丹县良种场、大马营、花寨乡洋芋发生环腐病、黑茎病,发病率23%。
  1984年5~6月民乐、山丹、张掖等县,小麦蚜虫大流行,引起小麦黄矮病,成灾面积20多万亩,减产10%~15%。
  1984年临泽县唐湾村73户农民种植Sc704(南斯拉夫玉米)制种玉米142亩;7~8月,发生罕见的病毒病(黑束病),经省、地专家研究决定全部销毁。
  1986年5~6月全区发生麦蚜及小麦黄矮病,成灾面积10万多亩,有1万多亩减产30%以上。
  1987年7月民乐、山丹、张掖3县(市)沿山麦区,发生小麦条锈病,成灾30多万亩,发病率15%~20%。
  1988~1990年民乐、张掖等县(市)苹果梨初结果树大量发生茎腐病,死亡严重。后采取砧木分枝高接,或树基筑土围圈,防止茎部浸水,控制了病害发生。
  1990~1993年7~8月辣椒疫病普遍发生,张掖市年成灾3000余亩,减产20%~25%。
  1994年10月张掖大白菜发生霜霉病、根腐病,发病率80%以上,2万多亩大白菜减产30%,腐烂损失惨重。
  二、虫鼠害〔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夏蝗虫从关东飞到河西,禾稼遭害。山丹、张掖、昭武(临泽)受害严重。
  元寿二年(前2年)秋河西蝗害,蝻遍田野,食禾稼,麦谷歉收。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五月山丹、张掖土蝗遍野,密如牛毛,草木叶尽,民饥并疫。
  建兴四年(316年)七月甘州、山丹等地螽蝗食禾。
  〔南北朝〕宋昇明二年(478年)夏山丹蝗食禾稼。
  〔唐〕永徽元年(650年)夏山丹、甘州蝗害成灾。
  永淳元年(682年)闰七月山丹、甘州蝗害成灾。
  贞元二年(786年)夏甘州等地蝗灾,伤禾殃农。
  〔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七月山丹、甘州蝗害禾稼。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七月河西蝗虫为害。
  天福七年(942年)七月山丹、甘州飞蝗害田,食草木尽,时蝗相继,人民流徙,饥者盈路。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六月甘州各地普遍遭蝗为害,食禾苗,稼歉收。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西夏乾祐七年)甘州大地蝗虫肆起,食稼殆尽。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蝗虫由嘉峪关以西徙入而东,蝗飞蔽日,禾稼受损。崇祯十四年(1641年)甘州初夏起蝗,灾重民饥。
  〔清〕同治五年(1866年)山丹、东乐鼠害严重,夏苗被啮,黍粒殆尽。
  同治七年(1868年)山丹、东乐田鼠食苗,雀食粟殆尽。
  同治十三年(1874年)山丹蝗灾,禾无收,民饥。
  光绪三年(1877年)四月蝗虫遍地,抚彝、张掖受害尤为严重,邑宰率众逐蝗。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山丹硖口、老军等地,蝗虫食禾,禾稼殆尽,蝗蝻积地尺许。
  1953年6月民乐县豆类发生虫害,成灾1万多亩。
  1954年民乐县马蹄、城关、永固、顺化、南古等区(乡)发生蝗灾,受灾面积50万亩。八卦营村草滩上每平方米有蝗虫720~1080头。
  1955年山丹县霍城、李桥、马营等5个乡发生土蝗,受害作物15万亩,受害草原20万亩,部分乡村小麦叶片被蝗虫吃光,几乎绝收。
  1958年民乐县城关区的小麦、青稞发生吸浆虫,受害面积2万多亩。▲山丹县发生鼠害,长沙鼠、土鼠、草原黄鼠、鸣声鼠、中华鼢鼠危害农作物30多万亩,损失粮食100多万公斤。农业部在此召开防鼠现场会,当年实现无鼠县。
  1960年山丹县清泉等地发生蝗灾,每平方米有蝗虫150~200头,最高达1100头,受害面积5.8万亩。
  1966年民乐县六坝公社发生麦蚜,每平方米卵块达162粒,部分麦田受害严重。
  1967年5月下旬民乐全县发生豌豆潜叶蝇,受害4万多亩,受害率100%。
  1981年山丹县清泉乡等地蚜虫大发生,发蚜率85%,小麦百株有蚜1380头;蚕豆百株蚜705头,受害3万多亩。是年,李桥、霍城、马营、清泉等乡黄条跳蚤危害严重,部分田块禾叶被食尽,严重减产。
  1984年民乐县发生胡麻蚜虫,受害面积3.5万多亩。
  1988年山丹县大黄山林区发生云杉阿扁叶蜂危害云杉9468亩,占乔木林面积5.93万亩的15.9%;受害严重的5264亩,占虫害面积的59.4%。
  1989、1990年秋肃南县发生蝗灾,危害草原300多万亩,草场产草量减少30%,使10万多头(只)牲畜缺草乏弱。
  1990年6月张掖市平山湖蝗虫漫延,危害草场11.5万亩,市政府组织人力直接防治3.7万亩。▲山丹、民乐等县发生麦蚜,危害36.6万亩,减产10%~15%。
  1994年9月高台、临泽、张掖等县市发生玉米红蜘蛛,成灾面积16.2万亩,其中6.4万亩减产20%~30%。
  8~9月张掖、临泽梨树普遍发生黄粉蚜,小满乡康宁村梨树减产30万公斤,烂果数万斤,经济损失30多万元。倪家营乡部分梨园因黄粉蚜危害,果品大量腐烂,损失惨重。
  1995年4~6月苹果、梨、杏、桃树介壳虫发生普遍,危害严重;9月,高台、临泽、张掖3县市玉米红蜘蛛大发生,尤以张掖市受害最重,全区成灾18.6万亩,其中8.8万亩减产20%~30%。
  第八节地震境内祁连山地震带从东往西横贯全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是地震多发区之一。
  一、区域地震地质及活动构造(一)区域地震地质背景甘肃省在大地构造上地跨新疆亚板块的东部(天山块体东部和阿拉善块体)和青藏亚板块的甘青块体北部。自中古代以来,北、中、南祁连山联合成为祁连山地块,河西走廊强烈坳陷。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地带转移到河西走廊沉降带的周边,北祁连山断层、祁连山山前断层及走廊北山断层,构成张掖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构造背景。
  张掖地区位于祁连山地震带的中段。此地震带呈北西西向展布,东端与南北地震带相接,西邻阿尔金山地震带,北界在金塔、阿拉善以南,南界进入青海境内。带内以北西西向深大断裂为主,其次为北东向深断裂和北北西向断裂。其中北西西向断裂在更新世以来具有强烈活动,是主要的孕震构造之一。
  (二)张掖及周边地区活动构造区内及周边地区主要活动构造有北西西向、北北西向、东西向3组。
  1.北西西向活动构造a、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东起金川的白家嘴,向西经哈哈泉、草大板、骟马湖、磨台湖、黑山头,沿斜坡山及桃花拉山南缘,延至平山湖一带,全长140余公里。
  b、龙首山南缘断裂带:西起合黎山以南,向东经临泽平川、山丹北、芨岭,最后延至金昌以南地区,全长约250公里。
  c、榆木山北缘断裂带:包括南、北两条断裂。南断裂西起元山子北的苦水沟,向东经梧桐泉、石灰口、西大口至梨园河口,断裂出露长约70公里。北断裂西起骆驼城车站以东,向东南经梧桐泉、高台、明水车站以南一线,消失在南柳沟以南地区,全长约47公里。
  d、祁连山北缘断裂带:西起玉门大坝以东,向东经北大河、洪水坝河、黑河、昌大坂到古浪西部西营河一带,纵贯河西走廊南缘,为祁连山地与走廊坳陷的天然分界线,全长达600余公里。
  e、九个泉——大岔牧场断裂带:位于肃南以南的走廊南山一线,自香台子一带起,往东经摆浪河、九个泉、白泉河、大岔牧场、长干峡,延至杨哥乡以东,止于寺大隆附近,全长近百公里。
  f、皇城——土门断裂带:西起皇城以西,向东经塔尔庄、臭牛沟、沈家窝铺、水峡口到土门,全长160公里。
  2.北北西向活动构造榆木山东缘断裂带:南起班大口,向北经上龙王,过黑河,沿榆木山东麓到小磁窑口和大磁窑口,再向北至敖河山附近逐渐消失,全长约50公里,是榆木山隆起与张掖——民乐盆地的分界断裂。
  3.东西向活动构造寺大隆——大黄山南麓断裂:西起寺大隆,横切走廊南山至民乐南,呈半隐伏状态沿大黄山南麓延至永昌红山窑以东,全长约190公里。
  二、地震活动及其灾害(一)地震活动及其特点张掖位于现今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地质构造复杂,升降运动剧烈,地震活动频繁,从已发生的历次地震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地震带强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几个特点:一、大震有一定的迁移规律。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走廊南部的地震,有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如1920年海源8.5级地震后,1927年西迁古浪发生8.0级地震,1932年又西迁昌马发生7.6级地震。走廊北部地震,则由西向东迁移。如1951年12月17日肃北6.0级地震后,1954年2月11日东迁山丹发生7.25级地震,是年7月31日再东迁民勤发生7.0级地震。二、地震强度大(亦即破坏性大)、频次低的特点。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地震工作者对近代发生在区内及周边地区的破坏性地震调查表明,大地震时间段相隔数十年,区内1954年发生山丹7.25级地震至今,还未发生过类似事件。三、大震具有突发性。即大震前,事先无明显前兆,或虽有前兆,但仍不易被人们察觉,以至大震突然袭击,使人们防不胜防。
  (二)地震及危害〔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九月汉阳及张掖郡诸县地震,死伤民庶,山谷坼裂,毁坏城寺。
  建康元年(144年)张掖等地自上年九月以来地震180次,山谷坼裂,毁坏城寺,人民死伤甚重,灾情严重。
  光和三年(180年)七月至次年春表氏(酒泉郡属县,今高台县西北)地震80余次,震级最高7.5级,烈度10度。震中东经99°5′,北纬39°4′,地下水涌出,城中宫寺民房皆倾,县治易处,更筑城郭。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张掖地震。
  隆安元年至三年(397~399年)张掖地震50余次,余震波及山丹县。
  义熙元年(405年)张掖地震,山崩。
  义熙四年(408年)春三月辛酉张掖地震,震级4.75级,烈度6度,震中东经100°5′,北纬39°0′。地震山崩折木,震前城内没有光色。
  义熙六年(410年)张掖地震,山崩折木。
  〔北魏〕景明四年(503年)凉州郡地震,波及山丹。
  大同十年(544年)冬十一月山丹地震陷裂,有火光出。
  〔唐〕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辛亥朔(初一)山丹、张掖地震,庐舍坍裂,有声。陷庐舍,张掖、酒泉尤甚。震级6级,烈度7度,震中东经99。5′,北纬39°2′。至次年三月十五日癸亥乃止。
  大中三年(849年)十月张掖、山丹地震,压死居民。
  〔元〕大德四年(1300年)秋七月癸未甘州地震、大风,有声如雷。
  至大二年(1309年)夏甘州各地大风如雷,地大震。
  至大三、四年(1310~1311年)甘州(含今民乐一带)、山丹地震,大风,有声如雷。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四月初一日甘州(含今民乐一带)、山丹地震有声,水泉涌出,地生白毛,冰厚五尺,间以杂沙,呈赤、红、黄、黑四色。张掖卧佛首像颓倾。
  弘治元年(1488年)八月十二日山丹卫地震有声。
  弘治九年(1496年)四月庚辰甘州一带地。
  弘治十五年(1502年)六月己酉张掖地屡震,有声。
  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己巳张掖地震。
  正德十三年(1518年)八月癸巳张掖地震。
  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甘州地震。
  嘉靖十九年(1540年)四月初九日张掖、山丹卫地震,有声。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张掖地震,壅塞川流。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二月乙亥张掖地震;四月初八日山丹卫地震。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一月初二日山丹卫地震,5.5级,烈度7度,震中东经101。1′,北纬38°8′,声如雷,城垣多坏。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七月庚午陕西行都司、山丹卫、镇夷守御千户所、高台守御千户所同时地震,有声。
  嘉靖四十年(1561年)二月戊戌山丹卫等处地震有声,坏城堡、庐舍。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辛未陕西行都司及山丹卫地震。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月十四日山丹地震。
  万历十八年(1590年)六月丙子甘州地震,坏城郭房舍,压死人畜无计。
  万历十九年(1591年)十月戊戌甘州、山丹卫地震,5.1级,烈度6度,震中东经101°1′,北纬38°8′。坏城垣。
  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丙午甘州地震。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六月辛酉甘州南部(今民乐一带)地震,南山崩。高台红崖堡东关地裂,7.25级,压死840余人,边墩毁坏870多里,东关地裂,旧堡毁;南山一带崩,托勒等河绝流3日。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六月二十九日午时红崖堡(今高台西南)地震两次,如大炮震响一声,往西北去。
  崇祯七年(1634年)12月东乐地震,损坏房屋,伤亡人畜。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五月十四日甘州、东乐地震。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秋高台、山丹地震,4.75级,烈度6度,震中东经99°5′,北纬39°8′。山丹魁星楼和高台镇夷所魁星阁摇倒,损坏房屋,压伤人畜无算。
  乾隆五十年(1785年)三月初十日张掖县地震,先后两次旋震旋止,坏城堡,倒房屋。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正月初五日抚彝厅地震,有声如雷,自西北来。
  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抚彝地震如雷。
  光绪五年(1879年)五月抚彝厅地震,灾情较重,民有压死者。
  光绪十四年(1888年)抚彝微震。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二月初四日夜山丹地震,有声,自西南而东北。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初九日戌时山丹地震,有声如雷。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二十一日丑刻高台地震。
  〔中华民国〕2年(1913年)12月抚彝地震。
  〔民国〕5年(1916年)9月7日东乐地震,房屋摇动,器物动荡,坐立不稳,少顷即定。
  〔民国〕6年(1917年)高台4.75级地震,烈度6度,震中东经99°8′,北纬39。4′。西门外校场地裂寸许,人畜房屋无恙。
  〔民国〕9年(1920年)十一月初七日东乐地震。
  是年(1920年)12月16日晚6点海源大地震,8.5级,波及张掖,震约5分钟,次早3点又略震。午后黄沙黑风甚暴,昼晦,约1小时,门环作响。抚彝12月16日晚7时地大震,地裂开,出黑水,震倒房屋村庄;死900余人,压死牲畜6000余头,倒房屋十分之二,以后小震数次。高台地震轻微,震约数分钟,熟睡人未觉。
  〔民国〕10年(1921年)3月高台地震2次,每次数分钟。
  〔民国〕16年(1927年)5月23日古浪8级地震,烈度11度,为震中地带,张掖各县遂震。山丹地面有裂缝,倾坏村庄170余座,倒塌土窑200余处,民房5820间,压死居民886余人,牲畜1万余头。张掖门窗大响,如暴风雨降来,小河沟水涨上岸,树木显见摇摆,土塔塔顶摇毁三、四米,大佛寺卧佛身首分裂,东门外地裂小潭五、六处,冒黑泥沙,当日震2次,城垣倾塌,城墙垛口裂开,城西角楼倒,土墙倒塌较多;城墙震坏31处,坏城垛口134个,兵营、民房倒塌甚多,压死居民135人,受伤156人,死牲畜350余头。高台从东往西震,盆水泼出,倒城垛口八九丈,青石塔、白骨塔顶部震落,黑河水猛涨1至2公尺,南城东南角垛口摇下二三十个,砸坏民房十余间,房屋、烟筒、厩栅倒塌,人畜有伤亡。抚彝坏民房千余间,压毙10人、牲畜3050头(只)。抚彝、高台南部(今肃南)地震,声如雷,人站立不稳,盆中水泼出,房屋有倒塌,寺院墙壁裂缝,山岩崩落。东乐,天地变色,栋折檩崩,墙颓壁塌,震倒房屋3800余间,死伤300多人,死畜千余头。
  〔民国〕17年(1928年)6月24日晨6时抚彝发生4.7级地震,微灾。8月27日正午,地又震,由西北向东南。
  〔民国〕21年(1932年)12月25日昌马7.6级地震。波及张掖、临泽,上午8时地震,甚剧,大震历时10分钟,小震四五次,经1~2分钟;下午6时震动4次,每次约2~3分钟,城关房屋损坏轻微。
  高台地震约8分钟,又余震3次;震势剧烈,震波由东向西,城垛摇落,城垣亦倾圮,县府前后房屋均有摇倒者,民房倒损极多,城内人口有伤亡,四乡民房倒塌数十间,死3人,伤20人,压牲畜百余头。
  张掖、临泽、高台、南山(今肃南)地震,人发晕。山上石头、冰块落下,声大,震后山下堆积砾石;地裂缝达1米多宽,河冰直立,压死羊数十只、人3口;格里木狼尾山等处,冰山大量崩塌,尘土飞扬,填塞道路,帐篷左右摇动,河中冰块全部撞碎。
  〔民国〕22年(1933年)4月3日临泽地震,约2分钟,自东南向西北,无大损伤。
  1954年2月11日上午8时半山丹发生7.3级地震,龙首山北红寺湖为震中,震中烈度10度,震中东经101°30′,北纬38°50′。大湖、高泉山、马莲井、亚马头一带普遍出现地面裂缝,山体崩滑,民房倒塌;双窝铺及大湖一带,河槽和两岸田地里有顺河方向的大裂缝,河岸黄土普遍崩滑,沿河村庄民房几乎全部震倒,湖滩裂缝有小泉涌出。草沟、卅里堡、东乐旧城、大佛寺、小寨子一带,建筑物墙壁裂缝、倾斜或倒塌。全县地震压死50人,压伤329人,伤亡牲畜282头,倒塌房屋7277间。从2月11日至9月20日,余震达43次,其中4.5级至7.25级达7次。
  是日是时民乐地震,至15日,余震方休。有4次震感较强,长达3分钟左右。压伤1人,压死耕牛2头,绵羊6只,震塌房屋9间,县城女儿墙部分倒塌。张掖、高台个别房屋有倒塌。
  2月12日山丹发生5.5级地震。
  3月8日山丹发生4.5级地震。
  3月23日山丹发生4.5级地震。
  4月2日山丹发生4.5级地。5月4日山丹发生4.5级地震。9月20日山丹发生4.6级地震。
  1955年3月3日山丹发生4.7级地震。3月4日山丹发生5级地震。3月18日山丹发生4.7级地震。5月4日民乐东南及山丹发生5.0~5.1级地震。12月25日山丹发生4级地震。
  1956年山丹发生地震3次。2月3日为4.6级;3月30日为4.7级;5月4日为4.0级。
  1960年4月27日5时27分山丹县以东地震。震级为5.0级。震中位于东经104°4′,北纬39°0′。1962年6月13日肃南发生4.2级地震。
  7月11日张掖县发生3.7级地震。1963年8月31日肃南铧尖发生4.5级地震。1968年12月6日张掖发生4.5级地震。1969年10月17日山丹发生4.0级地震。1970年12月8日临泽发生4.0级地震。1973年5月28日肃南铧尖东南发生4.3级地震。
  12月6日肃南铧尖发生4.0级地震。
  1974年9月22日山丹南部冷龙岭发生4.3级地震。
  1975年7月31日山丹发生4.6级地震。
  1978年8月16日山丹、民乐地震,震级为5级。震中东经101°0′,北纬38°17′,震中烈度6度。震中区为山丹县霍城公社的西坡、泉头及山丹军马三场一带。地震时响声很大,震感强烈,货架商品倾倒,土坯墙普遍裂缝,不少房屋椽子震断,人惊醒、电灯及悬挂物摇动。
  11月17日又发生4.1级地震。
  1979年6月1日张掖县东北发生3.1级地震。
  1983年5月16日肃南县发生4.1级地震。
  1983年12月14日张掖县东北发生4.0级地震。1984年1月6日肃南铧尖发生5.3级地震。1985年7月14日肃南铧尖发生4.1级地震。1987年9月12、14日张掖发生4.5级和3.6级地震。1988年10月1日肃南发生4.2级地震。
  11月22日肃南县杨哥发生5.7级地震,震中裂度6度。震中东经99。32′,北纬38°35′。县政府办公楼裂缝,山体滑坡,个别房上烟囱倒塌。张掖市区以北、高台县城以北部分人有感。
  12月4日肃南发生5.1级地震。
  12月26日下午3时34分临泽发生4.7级地震。
  1991年10月1日肃南皇城发生5.1级地震。
  1992年1月2日肃南祁丰发生5.6级地震。
  (三)烈度区划及地震危险区划烈度区划——地区地震防震部门遵照《中国第四代烈度区划》,根据区内地震历史资料,确定烈度区划,为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为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地震设防、为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提供依据。辖区山丹、肃南县基本烈度为七度,高台、临泽、民乐县和张掖市为八度。
  地震危险区划——以区内翔实的地震记载,通过综合类比分析,运用多种数学方法计算,并经专家评估,对辖区50年和100年内有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危险区加以预测划分A、。冷龙岭6.0级地震危险区:未来50年内,发生6.0级地震的概率为68%。
  B、肃南6.5~7.0级地震危险区:未来100年内,发生6.5~7.0级地震的概率为77%。若小于6.5级地震的发震概率达90%。
  C、永昌6.0级地震危险区(包括山丹东部及肃南皇城一带):未来100年内7.0级地震的发生概率为37%,而6.0级地震概率则应大于37%。
  三、防震事业〔民国〕以前,政府对地震不重视,对防震无所作为。民众毫无防震意识,不震时听天由命,地震时束手无策。区内各县一无地震防震的专门机构,二无专业人员,政府办事序列也无此项议程。
  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级人民政府把地震防震工作纳入议事日程,高度重视。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加强对防震事业的领导,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实施“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预防,震后救灾与重建”四项任务,防震事业持续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掖被列为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全区上下全方位加强防震减灾工作。
  (一)建立防震机构1975年3月,地、县革命委员会分别成立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地震的革委会副主任担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担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地区地震办公室为处级建制,设在地区气象局,局长丁兆林兼任主任。1976年11月,地区地震办公室从气象局析出,直接隶属地区革委会,遂将办公室迁入。1980年11月机构改革中,撤销地震办公室,业务并入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对外称谓仍旧,对内为地震科,由科委统一管理。1987年3月,成立张掖地区地震局,县级建制,与科委(科技处)分离,直属地区行署领导,编制15人,内设办公室和业务科。各县(市)地震办公室亦相应改为地震局,科级建制,编制3~5人,直属县市政府。
  (二)完善防震体系监测预报区内地震前兆监测台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中期,对原有科学性较差的土地电、土应力、土地磁进行清理。到90年代中期,逐步建起一批较科学、物理量比较清楚、布局比较合理的观测台、站。1995年,全区拥有水氡、断层气、电磁波、水位、地温、地电、磁偏角等7种观测手段18个台项的前兆观测手段。对监视区6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监测能力。
  甘肃省地震局布设在张掖的地震台网有:张掖中心地震台建于1977年,位于张掖市城区南5公里处。占地6.5亩,建筑面积495平方米。地理坐标北纬38°55.23′,东经100。24.18′;海拔高程1570米。具有测震项目、电磁波观测等手段。
  高台地震台1965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高台地震台,1974年移交兰州地震大队。台址位于高台县城北7公里处,占地3.8亩,建筑面积590平方米。地理坐标北纬39°24′,东经99°51.5″,海拔高程1345米。有测震、地倾斜项目,38.4″48′短周期地震仪可放大30余万倍。1981年加入国际地震资料交换,属全国基准台。
  山丹地震台建于1970年,位于山丹县城西7公里处,占地2亩,建筑面积380平方米。地理坐标北纬38°46′27″,东经101°02′16.9″,海拔高程1760米。有测震、地电项目。地电测区基本上属第三系地层,岩性为黏土沙砾岩,地势低凹地段有极薄的第四系坡残积层,为极弱含水区。布设测线两道,1972年10月用电子自动补偿仪开始观测,为全国基本地电台,1989年9月换用ZD8型地电仪。
  防震减灾体系为保障防震事业持续有效进行,把防震救灾纳入各级行政管理之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地区行署成立“张掖地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行署主管副专员担任,成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领导成员随着岗位变动进行调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10个专业组,即震情监测、工程抗震、抢险救灾、医疗救护、治安保卫、社会保障、物资供应、通讯交通、水电保障、防震减灾宣传组。
  抗震防灾规划及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张掖被国家地震局划定为全国九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存在着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鉴此,肃南、民乐县列为七度烈度设防区,张掖市、高台、临泽、山丹县列入八度烈度设防区。根据烈度区划分,1991年制定《张掖地区综合防御对策及震时应急预案》。实施坚持“预防为主,全民动员,专群结合,综合防御”的方针,具体措施是:普及地震科学知识,提高全区干部群众的防震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加强监测预报,实现有效的防御;加强工程抗震,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制订震时应急对策方案,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即按预定方案迅速开展有效的救灾工作。
  山丹县一九五四年地震碑文纪念碑(一)一九五四年二月十一日上午八时半,因受猛烈地震,房屋倒塌。经上级拨款,群众支援,重新修建房屋七十一间,于同年四月三十日开工,十月一日全部落成。特立此碑,以兹纪念。
  中共山丹县委员会公元一九五四年十月一日(碑立新建中共山丹县委大门口左侧)纪念碑(二)山丹于一九五四年二月十一日八时半发生地震,部分建筑被毁,压死人五十名,压伤人三百三十九名,并伤亡牲畜二百八十二头,倒塌房屋七千二百七十七间,人民财产损失极大。本府房屋亦全部摧毁,遂于同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拨款,在山丹县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重建房屋八十八间。于同年四月三十日开工,十一月十日竣工,特立卧碑,以志纪念。
  山丹县人民政府公元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十日(碑立新建山丹县人民政府大门口左侧)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