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06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气候
分类号: P468.2
页数: 15
页码: 262-27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张掖地区张掖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带,深居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受青藏高原影响,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祁连山地区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具有光能丰富、温差大,夏季短而酷热,冬季长而严寒,干旱少雨、分布不均等特点。年平均气温0.2~8℃,气温年较差26~32℃,平均日较差13~16℃。极端最低气温﹣28.0~﹣33.3℃,最低值出现在山丹县;极端最高气温32.2~39.1℃,最高值出现在临泽县。7月份平均气温川区21~22℃,山区16℃;1月份平均气温﹣9.5~﹣12.0℃;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川区28~30℃,山区22℃;1月平均最低气温﹣16~﹣18℃。年降水量54.9~436.2mm,时空分布不均,自西北至向东南递增。降水年际变化大,相对变率川区17%~23%,山区12%,6~8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57%~64%,雨热同季。常出现春末夏初干旱,农作物依赖灌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气候 概况

内容

张掖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带,深居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受青藏高原影响,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祁连山地区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具有光能丰富、温差大,夏季短而酷热,冬季长而严寒,干旱少雨、分布不均等特点。年平均气温0.2~8℃,气温年较差26~32℃,平均日较差13~16℃。极端最低气温﹣28.0~﹣33.3℃,最低值出现在山丹县;极端最高气温32.2~39.1℃,最高值出现在临泽县。7月份平均气温川区21~22℃,山区16℃;1月份平均气温﹣9.5~﹣12.0℃;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川区28~30℃,山区22℃;1月平均最低气温﹣16~﹣18℃。年降水量54.9~436.2mm,时空分布不均,自西北至向东南递增。降水年际变化大,相对变率川区17%~23%,山区12%,6~8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57%~64%,雨热同季。常出现春末夏初干旱,农作物依赖灌溉。
  第一节 光照一、太阳辐射境内太阳辐射量9.4万千瓦/m2·年以上,仅次于全国太阳辐射最大的西藏和柴达木盆地。地域分布上,北部和西北部多,一般年辐射量为10.3万千瓦/m2·年,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年辐射量随之减少。浅山区一般为9.5万千瓦/m2·年左右,比川区减少约5%。在季节分布上,冬季(1月)最少,平川区为5300~5400千瓦/m2,浅山区为5400~5600千瓦/m2;夏季(7月)最多,平川区为11300~11700千瓦/m2,浅山区为10000千瓦/m2;秋季(10月),平川区为7500千瓦/m2,浅山区为7200千瓦/m2,山区为6800千瓦/m2。太阳辐射的年变化非常明显,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从1月起开始增加,从7月起开始减少。如张掖市3、4、5月平均月增加1320千瓦/m2,9、10、11月平均每月减少1230千瓦/m2。年变化幅度平川最大,浅山区次之,山区最小。
  表2—1张掖地区太阳总辐射量表单位:千瓦/m2二、日照(一)日照时数分布年平均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川区多于山区,如肃南县为2702小时,高台县为3117.7小时,两地相差415多小时。川区日照3042~3118小时,山区2702~2959小时,祁连山区2541~2908小时。
  春季(4月)228~262小时,川区261~262小时,山区228~254小时;夏季(7月)222~293小时,川区281~293小时,山区222~270小时;秋季(10月)243~269小时,川区257~269小时,山区243~252小时;冬季(1月)216~237小时,川区223~227小时,山区216~237小时。
  (二)日照时数变化各地日照时数,从3月起开始增加,最大值出现在5月或6月。从8月起开始明显减少,最小值出现在2月。日照时数年变化幅度,川区大于山区。
  (三)日照百分率分布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的空间分布趋势和日照时数大体一致,即由东南向西北增大,山区向川区增大。全区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1%~70%,川区69%~70%,山区61%~67%。
  一般来说,日照百分率的大小与云量有关,云量多的季节,日照百分率小,云量少的季节,日照百分率大。区内日照百分率以11月或12月最大,7月最小。春季(4月)日照百分率58%~66%,川区66%,山区58%~64%;夏季(7月)日照百分率49%~65%,川区62%~65%,山区49%~60%;秋季(10月)日照百分率70%~78%,川区75%~78%,山区70%~73%;冬季(1月)日照百分率72%~78%,最小肃南72%,最大民乐78%。
  张掖地区日照时数及百分率表表2—2单位:小时、%第二节 气温一、气温分布(一)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大致为自东南向西北增高,其变化范围在3.0~7.7℃,其中川区张掖、山丹、临泽、高台4县市为6.1~7.7℃,山区肃南、民乐为3.0~3.7℃,祁连山区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在0.5℃以下,3000米以下地区在0~5℃。
  (二)气温四季分布 各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趋势,大致与年平均气温相似,即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春季(4月)4.7~10.2℃,川区9.7~10.2℃,山区4.7~8.1℃,祁连山区0.5~2.0℃;夏季(7月)16.1~22.3℃,川区20.3~22.3℃,山区16.0℃左右,祁连山区12.0~14.0℃;秋季(10月)3.4~7.5℃,川区7.2~7.5℃,山区3.4~6.3℃,祁连山区0.4~1.1℃;冬季(1月)一11.7~﹣9.1℃,川区﹣9.5~﹣9.1℃,山区﹣11.7~﹣10.2℃,祁连山区为﹣14.6~﹣11.4℃。
  二、气温变化(一)气温年变化全区各地气温年内变化均为单峰型(图1)。夏季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冬季气温最低,最小值出现在1月。春温高于秋温,春季气温回升的速率小于秋季气温下降的速率。
  气温年较差,除高山区外,各地都比较大,分布趋势由山区向川区增大,由东南向西北增大。山区为26.3~27.6℃,川区为31.0~31.6℃,祁连山区为23.5~28.1℃。高台为全区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方,肃南是本区年较差最小的地方。
  (二)气温日变化气温日变化受云量影响较大,在晴天情况下,气温日变化曲线张掖地区平均气温表表2—3单位:℃呈单峰型。夏季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4~15点,冬季出现在13~14点。日最低气温不论在冬季或夏季都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张掖的情况不同,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往往比其他地方推迟,如1995年1月4日和1995年7月20日,最高气温都出现在16点~18点(图2)。
  在阴天或多云天情况下,气温日变化比较复杂,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与晴天不同,如张掖日最高气温,1995年7月30日出现在12点左右,1995年1月22日出现在14点左右,日最低气温7月30日和1月22日都出现在午夜前后。另外,晴天气温日变化幅度大,阴天日变化幅度小。
  气温平均日较差的分布趋势,与气温年较差大体一致,即由山区向川区增大。山区13.0℃左右,川区14.2~15.5℃,其中张掖、山丹为全区气温平均日较差最大的地方,高山区是气温平均日较差最小的地方,为7.8~14.2℃。春季(4月),全区气温日较差在13.0~16.2℃,祁连山区8.2~13.7℃;夏季(7月),11.4~15.1℃,祁连山区为7.7~13.3℃;秋季(10月),12.3~16.3℃,祁连山区为7.1~13.8℃;冬季(1月),14.0~16.7℃,祁连山区为8.1~15.4℃。其中最大值一般出现在1月,高台、临泽在4月,祁连山区在4月和6月。最小值川区出现在11月,山区在7月,祁连山区在9~10月。
  气温最大日较差,全区为27.7~44.9℃,祁连山区为22.9~30.5℃。春季24.6~图1各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图2张掖气温日变化图30.8℃,夏季19.6~29.2℃,秋季22.3~35.5℃,冬季25.0~35.4℃。最大日较差多数出现在3月,也有出现在12月和2月的。
  三、气温极值(一)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年平均最高气温,全区为10.3~15.7℃,其中川区15.4~15.7℃,山区10.3~14.5℃,祁连山区5~11℃。平均最低气温,冬季(1月)最小,夏季(7月)最大,春季(4月)大于秋季(10月)。
  (二)极端最高、最低气温 年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夏季8月,但个别出现在7月。全区32.2~39.1℃,其中川区38.6~39.1℃,山区32℃左右,临泽为39.1℃是全区极端最高气温之冠;祁连山区24.5~29.2℃。春季(4月)全区极端最高气温。
  26.7~33.9℃,夏季(7月)30.6~38.5℃,秋季(10月)22.3~29.6℃,冬季(1月)14.4~18.7℃。
  年极端最低气温均出现于冬季各月。全区为﹣33.3~﹣28.0℃,其中山丹为全区极端最低气温之冠,为﹣33.3℃,祁连山区为﹣32.7~﹣25.1℃。春季﹣20.9~﹣9.4℃,夏季2.8~7.7℃,秋季﹣19.2~﹣12.7℃,冬季﹣33.3~﹣28.0℃(三)日最高、最低气温通过各种界值的日数 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40℃的平均日数全区未曾出现过;大于等于35℃的平均日数全区仅0~3天,其中川区2~3天,山区未曾出现过。大于等于30℃的平均日数,全区0.4~38.3天,其中川区21.3~38.3天,山区0.4天,祁连山区未曾出现过。
  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的平均日数,全区164~200天,其中川区164~181天,山区195~200天,祁连山区最多205~235天。小于等于﹣10℃的平均日数,全区78.8~109.8天,其中川区78.8~87.9天,山区103.1~109.8天,祁连山区最多为101~137天。小于等于﹣20℃的平均日数,全区6.7~15.7天,其中川区6.7~9.9天,山区11~15.7天,祁连山区可达22天。小于等于﹣30℃的平均日数,山丹、民乐、高台3县出现平均不到1天,其余各地未曾出现过。
  张掖地区平均最高(低)气温表表2—4单位:℃四、气候的四季(一)气候四季划分的标准和时空分布国内气候四季的划分标准通常以日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10~22℃为春、秋季。
  高台、临泽、张掖等地有明显的四季,但四季分配不均匀,大都是冬季长、夏季短,春季长于秋季。其余各县只有春季和冬季,而无夏季和秋季。冬季全区一般在187~252天,川区187~192天,山区207~252天,高山区220~310天;夏季川区2131天,春季川区86~91天,山区春、秋相连为123~158天;秋季川区56~61天。
  四季来临的迟早,各地颇不一致,往往相差一个月左右。仅就春、冬两季而言:川区春季来得早,开始于4月中旬,结束于7月上、中旬;山区较迟,开始于4月下旬或5月中旬,结束于9月中、下旬;祁连山区开始于6月下旬或7月上旬,结束于8月中、下旬。冬季来临的迟早与春季相反。
  (二)严寒期日平均气温小于等于﹣5℃的时期为严寒期。全区为72~110天,其中川区72~92天,山区100~110天,祁连山区最长,为110~125天。严寒期开始迟早不一,高台、临泽两县开始于12月初,结束于2月中旬,其余地方开始于11月中、下旬,结束于2月下旬和3月上旬。
  第三节 降水一、降水地区分布年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趋势,大致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多,西北少;山区多,川区少。其变化范围约在54.9~436.2毫米之间。民乐最多,为331.8毫米;高台最少,为105.4毫米。同一地区,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增,在山区迎风面多于背风面,表2—5张掖地区各地四季日数及严寒期(日/月)表浅山区254~332毫米;川区105.4~127毫米,是全区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也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祁连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为340.5~500毫米,分布特点南坡多于北坡,山丹军马场降水量在360~400毫米,肃南县马蹄区大都麻一带,降水量为全区最多的地方,最多年份可达500毫米以上。
  降水量四季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下半年(4~9月),占全年的87%~91%,其中7~9月尤为集中,占全年的54%~59%。
  春季(3~5月),平均降水18.4~66.6毫米,其中川区18.4~20.1毫米,山区31.3~66.6毫米,祁连山区63.4~77.5毫米。各地春季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6%~20%。
  夏季(6~8月),平均降水63.8~191.0毫米,其中川区63.8~77.2毫米,山区119.1~191.0毫米,祁连山区193.2~223.7毫米。各地夏季降水量最多,约占年降水量的57%~64%。但在初夏(6月上、中旬)和盛夏伏期(8月上、中旬)有两个相对少雨段,前者称为初夏旱,后者谓之伏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较大。
  秋季(9~11月),平均降水17.6~64.5毫米,其中川区17.6~23.6毫米,山区38.1~64.5毫米,祁连山区60.4~79.5毫米。全区各地秋季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6%~21%,秋季降水主要集中在9月。
  冬季(12~2月),平均降水4.0~9.7毫米,川区不足5毫米,山区不足10毫米,祁连山区为9.3~18.2毫米,是全区降水量最少的季节。
  各月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趋势,大体与年降水量相同,由东南向西北减少,自山区向平川减少。
  二、降水量变化(一)降水全的年变化全区降水量的年变化大都为单峰型(图3)。1月或12月最少,7月或8月最多。春季从3月份开始逐渐增加,6月或7月增加更为迅速,大都比前一月增加40%~80%左右。秋季从9月开始减少,10月份减少最多,大都比9月减少61%~75%。降水集中于夏季的现象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
  (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年际变化的标准是:年或月的降水距平均百分率在﹣60%以下为特少,﹣50%~﹣20%为偏少;在﹣20%~20%为正常,21%~60%为偏多,60%以上为特多。张掖是本省降水量年际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正常的年份占总年数的1/2图3各地降水量年变化曲线图~4/5,降水量多于正常的年份占1/5~1/10,少于正常年的年份占1/3~1/10,变化量2~4倍,其中川区3~4倍,山区2~3倍。
  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区内各地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不稳定。下半年(4~9月)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少于正常年份的情况是:4月,降水量少于正常年份的频数占总年数的42%~62%;5月,占37%~59%;6月占41%55%;7月占26~56%;8月占32%~56%;9月占41%~55%。
  (三)降水量的相对变率年降水量相对变率,山区为12%,川区为17%~23%,空间分布趋势大致是自东南向西北增大;自山区向川区增大。
  月降水量相对变率,区内各地月降水量相对变率比较大,最大的月份都出现在冬半年(10~3月),最小的月份出现在夏半年(4~9月),其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大。下半年各月降水相对变率的分布情况是:4月山区在52%~55%,川区61%~85%;5月山区41%~44%,川区52%~86%;6月山区37%左右,川区47%~53%之间;7月山区27%~32%,川区43%~57%;8月山区28%~36%,川区39%~55%;9月山区53%~55%,川区63%~78%。7、8月份是相对变率最小的月份。
  三、降水日数(一)年平均降水日数区内年平均降水日数的地区分布趋势与年平均降水量大体一致,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区多于川区。全区年平均降水日数为45~92天,是全省降水日数较少的地区之一。其中山区年平均降水日数68~92天,川区45~52天。
  (二)各季降水日数分布各季降水日数的分布趋势大体和年降水日数一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日数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比秋季稍多。
  春季全区3~7天,祁连山区9~15天,川区3~4天,山区7天左右;夏季全区7~14天,祁连山区20~51天,川区7~8天,山区10~14天;秋季全区2.5~6.4天,祁连山区6~33天,川区2.5~3.3天,山区4.5~6.4天;冬季全区2.2~4.6天,祁张掖地区各季及夏半年降水量与年降水量的百分比表
  表2—6
  连山区10~15天,川区2.2~2.4天,山区3.3~4.6天。
  四、降水强度降水强度表示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是反映降水量利用价值的重要参数。
  (一)平均降水强度分布各地年平均降水强度均不大,比同纬度的华北平原小得多。川区2.3~2.5毫米/日,山区在2.9~3.6毫米/日之间。春季各地均在1.9~3.2毫米/日之间;夏季川区小于3.5毫米/日,山区在4~5毫米/日之间;秋夏各地均在2.3~3.4毫米/日之间;冬季各地均在0.6~0.7毫米/日之间。月平均降水强度最小值各地都出现在12月或1、2月,均在1毫米/日以下。月平均降水强度最大值,肃南出现在6月份,其余各地出现在8月份,在3.5~5.2毫米/日之间。
  (二)不同强度降水的出现频率按服务规定日降水量0.1~9.9毫米为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50.0~99.9毫米为暴雨;大于或等于100.0毫米为特大暴雨。
  全区降水绝大部分为小雨量级,出现频率在91%~96%,中雨3.2%~9.1%,大雨0.3%~1.0%。暴雨几乎绝迹,仅高台、民乐各出现过1次。其中,川区小雨出现频率在93%~96%之间,中雨3.2%~5%,大雨0.3%~0.5%。山区小雨出现频率在91%~92%,中雨6.2%~9.1%,大雨0.7%~1.0%之间。
  (三)各时段最大降水量5分钟最大降水量4~9毫米;10分钟最大降水量7~21毫米;30分钟最大降水量12~33毫米;60分钟最大降水量16~34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32.8~65.5毫米。出现时间大都在6~8月之间。
  五、降雪和积雪(一)降雪日数及其初、终期全区降雪期比较长,开始于9月末到11月初,结束于4月中旬—5月中旬,其中山区开始于9月底、10月初,结束于5月中旬;川区开始于10月下旬到11月初,结束于4月中、下旬;降雪期长达164~233天,年平均降雪日数15~43天。祁连山区开始于8月中旬—9月中旬,结束于5月下旬—6月中旬,个别到7月中旬,降雪期248~300天,年平均降雪日数51~60天。
  (二)积雪日数及初终期积雪期比降雪期短,积雪初日比降雪初日推迟15天左右,积雪终日较降雪终日提前20天左右,由于气候寒冷,故积雪日较降雪日数多。辖全区一日最大降水量表表2—7单位:毫米区积雪期开始于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结束于3月下旬到5月中旬,积雪期为134213天,年平均积雪日数23~64天,最大积雪深度9~18厘米;祁连山区积雪期开始于9月中旬到下旬,结束于5月中旬到下旬,积雪期长达234~254天。
  第四节 相对湿度一、相对湿度分布(一)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分布趋势 山区和川区不均匀,变化范围46%~55%,最小肃南,最大是民乐。
  (二)各季相对湿度分布 春季(4月)相对湿度在35%~47%,夏季(7月)为51%~65%,春、夏季最小为临泽,最大民乐;秋季(10月)相对湿度在47%~58%,最小肃南,最大民乐;冬季(1月)相对湿度在41%~58%,最小肃南,最大高台。
  二、相对湿度年变化(一)相对湿度月变化 相对湿度大部地方从6月起开始增大,山区以7~8月最大,其余各地12月最大。山区从9月开始逐渐减小,川区从1月开始减小,全区以4月最小。
  (二)相对湿度日变化 随季节而不同,各地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一般从18点到翌日清晨7点逐渐增大,从10点到19点逐渐减小。最大值冬季出现在7~9点,夏季出现在5~7点,春、秋季节出现在6~8点。最小值各季一般都出现在16点左右,各月相对湿度日变化与气温有密切的关系。气温的最高点,一般为相对湿度最低点;气温的最低点,为相对湿度的最高点。气温升高的时段,为相对湿度降低的时段,气温降低的时段,为相对湿度升高的时段。
  张掖地区降雪、积雪日数及其初、终期、最大积雪深度表
  表2—8
  全区相对湿度表表2—9单位:%第五节 蒸发一、蒸发量分布(一)年蒸发量分布 年蒸发量的地区分布趋势,与年降水量的分布相反,自东南向西北增大,山区最小为1625~1798毫米,川区最大1843~2280毫米,全区年蒸发量1625~2280毫米,祁连山区1535~1729毫米。
  (二)各季蒸发量分布 春季(4月)蒸发量176~256毫米,最小民乐,最大临泽;夏季(7月)蒸发量203~312毫米,最小民乐,最大山丹;秋季(10月)114~156毫米,最小民乐、最大山丹;冬季(1月)32~46毫米,最小高台,最大肃南。
  年蒸发量,山丹最大,为2279.9毫米;民乐最小,为1625.2毫米。
  二、蒸发量变化全区各地蒸发量均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大于秋季。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除张掖出现在12月,其余各县出现在1月。2~5月蒸发量迅速增加,9~11月迅速减小。年变化幅度山区最小,川区最大。
  全区蒸发量表表2—10单位:毫米第六节 地温和冻土一、地面温度(一)地面温度分布 年平均地面温度分布,年平均地面温度的空间分布趋势大体与气温一致。全区6~11℃,其中山区6~9℃,川区10~11℃,祁连山区1~9℃,是地面温度最低的地区。
  各季地面温度分布,春季(4月)全区9~15℃,其中山区9~12℃,川区13~15℃,祁连山区2~8℃;夏季(7月)全区21~29℃,其中山区21~26℃,川区28~29℃,祁连山区6~11℃;秋季(10月)6~10℃,其中山区6~9℃,川区9~10℃,祁连山区1~8℃;冬季(1月)﹣11~﹣9℃,山区为﹣11~﹣10℃,川区﹣9℃左右,祁连山区﹣12~﹣8℃。
  (二)地面温度年变化 地面温度年变化与气温大体一致,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高于秋季。但地面温度的年变化幅度,却比气温大得多,各地极端最低、最高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或低于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地面温度的极端年变幅,可达80~100℃,远远超过气温的极端年变幅。
  (三)平均最高、最低地面湿度 年平均最高地温全区28~36℃,山区28~29℃,川区32~36℃,平均最高地温冬季(12月)最小,夏季山区6月,川区7月最大,春季(4月)大于秋季(10月)。平均最低地温全区﹣7.0~﹣1.0℃,山区﹣7.0~—4.0℃,川区﹣3.0~﹣1.0℃,平均最低地温冬季(1月)最小,夏季(7月)最大,春季(4月)大于秋季(10月)。
  (四)极端最高、最低地面温度年极端最高地温均出现于夏季(7月)。全区64~74℃,其中川区70℃以上,山区64~69℃;春季(4月)53~64℃,秋季(10月)44~52℃,冬季(1月)23~27℃。年极端最低地温张掖出现在12月,其余各地出现于1月或2月。全区﹣39~﹣32℃,其中山区﹣39~﹣34℃,川区﹣34~﹣32℃。春季(4月)﹣22~﹣15℃,夏季(7月)0~5℃,秋季(10月)﹣27~﹣15℃,冬季(1月)﹣37~﹣31℃。
  二、地中温度(一)地中温度及其年变化地下不同深度变化特征是同一层次冬冷夏暖,从地表到深层,冬半年为增温,夏半年为减温。地温的年变化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全区地中5、10、15、20厘米处的年平均地温为5~11℃,其中5厘米处年较差28~33℃,10厘米为27~32℃,15厘米25~30℃,地中20厘米25~29℃,40厘米26℃,80厘米为21℃,160厘米为14℃,320厘米处则为8℃。
  (二)地湿.随深度的变化夏半年(4~10月),地中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8月地中160厘米处的地温比地面低8~9℃左右,320厘米处比地面低13℃左右。冬半年(11~3月),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如1月地中160厘米处的地温比地面高13℃左右,320厘米处比地面高18℃左右。可见,冬半年地中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的幅度较大,夏半年地中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低的幅度较小。
  (三)地.0℃层出现的深度冬季地中温度0℃层出现的深度,全区平均在106245厘米,其中川区106~123厘米,山区143~245厘米,祁连山区245~250厘米之间。
  第七节 气压年平均气压主要受海拔高度影响,川区三县一般为850~866百帕,浅山区的民乐为774百帕。四季气压,夏季气压最低,7月平川区一般为840~860百帕;浅山区民乐为770百帕,肃南为768百帕;秋季气压最高,10月平川区为856~870百帕,浅山区民乐为778百帕,肃南为774百帕;冬季气压,大部分地区高于春季,1月平川区为856~871百帕,浅山区民乐为778百帕;4月平川区为850~860百帕,浅山区民乐为773百帕,肃南为769百帕左右,气压年内变化趋势是从冬到夏逐月下降,从夏到冬逐月上升,最大值出现在11月,最小值出现在7月。年变化幅度高原、高山地区一般比较小,河川、盆地较大。
  年均气压高台最大,为866.0百帕;肃南最小,为770.5百帕。
  第八节 风和风能一、风辖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地域面积不大,常处于一个天气系统之下,各地年平均风速变化不大,一般在2~3米/秒之间。由于受地形影响年最多风向,各地不一致。高台多东风,张掖、临泽、山丹县大马营多西北风,山丹、民乐多东南风,肃南多东北风,张掖地区平均气压表表2—11单位:百帕祁连山多西南风。全区大多数地方以春季风速最大,在3米/秒以上,最大值一般出现在4月;夏季次之,为2.5~3.4米/秒;冬、秋两季最小。风向的年变化不甚明显,高台各季盛行东风,临泽各季盛行西北风,祁连山各季盛行西南风,张掖除夏季盛行东南风外,其余各季盛行西北风,民乐春、夏两季盛行西北风,秋季盛行偏东风,肃南春、夏两季盛行南风和东北风。
  二、风能资源分布(一)有效风能年贮量的地区分布 分布趋势:东南部和北纬40度以北地区较为丰富,有效风能年贮量达400千瓦·小时/米2以上。山丹军马二场、三场在500千瓦·小时/米2左右,山丹、民乐达400千瓦·小时/米2左右,其余地方为200~300千瓦·小时/米2。
  (二)有效风能密度分布 分布趋势与有效风能年贮量大体一致,东南部和北纬40度以北地区较大。辖区东南部为80瓦/米2左右,其余各地65~80瓦/米2之间。
  (三)有效风能可利用时数的分布辖区东南部为6000小时左右,风能可利用时间频率在60%以上,其余各地为3000~4500小时,可利用时间频率为35%~58%。
  三、风能资源区划根据经验,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才有开发价值,地区内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民乐、军马场以及山丹以东地区和高山峡谷地带。其余地方年平均风速都在3米/秒以下,基本无开发利用价值。
  (一)风能资源分区指标以有效风能年贮量、有效风能密度,有效风能可利用时数3个参数作为风能资源分区指标。
  张掖地区风能资源表
  表2—12
  张掖地区风能资源分区指标表表2—13(二)风能资源区划1.风能丰富区 有效风能密度150瓦/米2以上,有效风能可利用时数6000小时以上,有效风能年贮量800千瓦·小时/米2以上。本区没有。
  2.风能可利用区 有效风能密度80~150瓦/米2,有效风能可利用时数4500~6000小时,风能年贮量400~800千瓦·小时/米2,风能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主要分布在民乐、军马场及山丹东部和高台西北部地区。
  3.风能季节利用区 有效风能密度55~80瓦/米2,有效风能可利用时数2500~4500小时,风能年贮量150~400千瓦·小时/米2。风能资源虽不太丰富,但从有效风能密度和可利用时数看,在冬、春季节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高台、临泽、张掖及肃南的部分地区。
  4.风能贫乏区 有效风能密度25~60瓦/米2,有效风能可利用时数2500小时以下,有效风能年贮量150千瓦·小时/米2以下,风能一般没有开发利用价值,但个别地方也有季节性利用的可能。辖区没有。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