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质发展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05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地质发展史
分类号: P642.4
页数: 3
页码: 257-25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地质发展史境内地质历史可追溯到20亿年前的长城纪。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地壳运动在各个阶段是不均衡的。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比较复杂,生物的演化也呈现由低级向高级的繁衍进化过程。
关键词: 张掖地区 地质 发展史

内容

境内地质历史可追溯到20亿年前的长城纪。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地壳运动在各个阶段是不均衡的。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比较复杂,生物的演化也呈现由低级向高级的繁衍进化过程。
  一、中晚远古代
  大约在19.5亿年前,境内处于古老地块边缘活动构造部位,当时是一片汪洋大海,地壳在频繁振荡运动中大幅度沉降,并伴有火山喷溢,形成海相陆源碎屑岩——火山岩建造、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建造及浅海陆棚——次深海碳酸盐——复理石建造、海相火山岩——复理石及碳酸盐——复理石建造,沉积物厚达4900~11300米。漫长的前中远古代发生多次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强烈褶皱固结和变质,形成古老基底。该时期生物简单而贫乏。在龙首山地区,仅有少量很低级的穴面球形藻类,是境内一切生物的始祖。中、晚远古代(距今19.5~6.15亿年之间)是一个重要地中阶段和成矿时期,阿拉善运动使祁连海槽规模增大。长城纪早期,祁连海槽沉降较快,接受以复理石碎屑岩和基性火山岩为主的沉积,局部形成铁矿和铜矿。长城纪晚期转为稳定的浅海碳酸盐建造。沉积旋回底部有镜铁山式铁矿富集。该时期生物单调且贫乏。仅见有少量微古植物叠层石。在距今8亿年左右的震旦纪早期,晋宁运动使境内上升,海水退出,成为陆地。当时恶劣的严寒气候,境内第一次出现大陆冰川和海洋冰川。在大量冰块和冰筏剥蚀和搬运下形成大量冰碛物和冰湖沉积。震旦纪晚期气候转暖,冰雪融化,海水入侵,形成陆缘滨海和浅海陆棚,沉积物中含大量磷矿和重晶石。该时期微古植物较繁盛,主要有粗面单穴球形藻和大量叠层石,叠层石是境内植物的始祖。
  二、早古生代(距今约6亿年左右)
  使中祁连地区隆起和南北两侧的南祁连及北祁连拗陷形成,境内的北祁连海槽在早古生代也发育到鼎盛时期。寒武纪时期海水大规模侵入和中基性火山的喷溢,沉积浅海陆棚碎屑岩夹碳酸岩复理石建造及凝灰岩沉积。海底裂隙式中基性岩浆喷溢,形成与之有关的铜矿和多金属矿产。这个时期生物有了较大进化,三叶虫、腕足类及蠕虫等动物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到鼎盛时期。奥陶纪时期北祁连海槽地区发生广泛海侵,海槽基底快速沉降,海底火山的喷溢,形成4000余米厚的浅海类复理石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细碧角岩及碳酸盐建造。海底火山沿深陷部位的走向断裂带喷溢,形成与之有关的矿产主要有铜、含铁碧玉岩、铁锰、磷及石灰岩矿。当时海水中浮游生物和三叶虫、笔石、腕足类等生物较多,珊瑚类也较繁盛。志留纪中早期,北祁连海槽继续沉陷,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熔岩沿北祁连南侧的海底走向断裂带喷溢,沉积3000余米的浅海碎屑岩、碳酸盐和火山凝灰岩。当时生物种属单调,除笔石外,偶有三叶虫繁衍。晚志留世末,发生强烈的加里东运动的最后一幕——祁连运动,使祁连山一带地史发生划时代的变化,将巨厚的25900米早古生代及其更早的沉积层形成强烈褶皱和隆起,在强大的压应力作用下形成区域性的压性和压扭性断裂带。同时以酸性岩浆岩为主,伴随大量基性和中性岩浆岩沿着这期构造薄弱地带大规模侵入,区域性的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级绿色浅变质岩系。这期构造运动使北祁连山南缘的黑河深断裂带北侧出现长达150公里的高压形成的蓝闪石绿片岩带。从此,结束北祁连地槽相沉积,北祁连褶皱隆升成为山地。
  三、晚古生代(距今4.0~2.5亿年之间)
  境内地质构造运动发育不平衡。南部与北部相比差异较大,南部地区泥盆纪时期上升,普遍遭受强烈剥蚀,在祁连山北缘山前拗陷地带堆积有厚度达3500米雪山群山麓相磨拉石建造及河湖相沉积。这个时期生物有所发展,以腕足类和珊瑚为主,并出现大量鱼类和植物,石炭纪时期古祁连山区海水南北往复,时退时进,形成稳定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早石炭世早期,曾一度上升形成沉积间断。早石炭世晚期海水广为浸漫,古祁连山全被海水淹没。中石炭世海侵达到最大,与华北海连成一片。晚石炭世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石炭纪时期龙首山地区岩浆活动强烈,海底火山大量喷溢,形成海相类火山岩建造。早石炭世时期气候曾一度寒冷,成为地球史上第二次冰期气候。中石炭世之后,气候逐渐转温暖湿润,生物有了发展。珊瑚和腕足类极为繁盛,高大而茂密的植物为煤的沉积提供丰富物源。二叠纪的地质历史基本上承袭石炭纪时期地史特征。南部古祁连山区仍为平静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沉积厚度较大的含煤建造。北部龙首山地区,岩浆活动仍然强烈,并有海底火山喷溢。二叠纪末,海西运动最后一幕的北山运动在古祁连山地区表现极为平静,但北部山区则表现强烈褶皱隆起,使龙首山一带石炭系及二叠系发生区域变质,海水从本区退出后再未进入北部境内。
  四、中生代(距今大约在2.5~0.7亿年之间)
  境内为陆相沉积,也未有岩浆侵入。三叠纪早期气候干燥,为紫红色山陆相及河湖相碎屑岩沉积。三叠纪晚期,气候转温暖湿润,降水较多,湖泊水域面积逐渐扩大,形成山间、山前盆地河湖相沉积。植被发育,高大茂密的乔木和灌木沿河湖及沼泽区分布,形成含煤建造。在温暖适宜气候条件下动物得到大量繁衍,主要有双壳类和肢介类。到早侏罗世气候转向干燥,形成山陆相和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到中侏罗世及其之后,气候又转温暖湿润,降水较多,河湖水域范围扩大,植物繁茂,形成境内第二次主要成煤期。由于这个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绿色植被茂密,动物得到发展,特别是恐龙繁衍最快,迅速达到极盛时期。当时,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都是恐龙。早白垩世气候又转为热带、亚热带的暖湿——半干旱气候。当时在低洼区形成山麓河湖相红色碎屑岩沉积。主要矿产有石膏、黏土矿、膨润土矿、含铜砂岩、煤、铀及油页岩。动物主要有恐龙、鱼类、叶肢介及介形虫。早白垩世末的燕山运动第四幕使下白垩统及其以前地层发生褶皱,并上升形成山地遭受剥蚀,境内普遍缺失中、上白垩统的堆积。
  五、新生代(距今约7000~248万年之间)
  第三纪气候呈现炎热干燥和温暖湿润相间发展,形成红色碎屑岩类和化学类沉积。第三纪晚期,气候又转向温暖湿润,在河湖沿岸地区,植被发育,形成绿色的植物世界,为食草类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犀牛、长鼻类及三趾马动物群得到较快发展。248万年之后,全球进入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其特点是干冷和暖湿频繁交替发展,从此也出现人类。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