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县(市)根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03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县(市)根况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7
页码: 161-1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县(市)根况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张掖市、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关键词: 张掖市 山丹县 民乐县

内容

第一节 张掖市
  一、自然地理
  张掖市位于张掖地区中部,东经100°6′~100°52′,北纬38°32′~39°24′。西北接临泽县,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毗连,东与东南邻山丹县、民乐县,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接壤。东西宽65公里,南北长98公里,总面积4242平方公里(636.2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9.59%。历史上,这里是古“丝绸之路”和“居延古道”的交汇点,被誉为“塞上锁钥”。境内地势开阔平坦,土壤肥沃,水利灌溉条件便利,南依祁连,北屏合黎,气候四季分明,适宜生物繁衍,素有“金张掖”之称。海拔最高为3633米(东大山),中部倾斜平原1410~2230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太阳总辐射量川区为147.99千卡/平方厘米,浅山区140.34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间长,川区日照时数3085.1小时,浅山区2932.3小时,平均气温7.3℃。年平均降水量川区129毫米,浅山区250~300毫米,山区400~500毫米。年平均气压851.6百帕。境内有5条长流水河和26条季节性小河,年总径流量25亿立方米,实用10.95亿立方米,过境流出14亿立方米,其中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黑河,在市境内流域面积3663.8平方公里,干流长52公里,年引灌河水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56万亩。地下水总排泄量为9.889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面5800亩。矿藏有煤炭、石膏、石灰石、石英、金等,石膏贮量1.2亿吨。经济林木主要有苹果、苹果梨、梨、桃、杏、楸子、红枣、葡萄等。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蚕豆、荞麦、糜子、谷子、青稞、高粱、胡麻、油菜、甜菜、葵花、瓜类、蔬菜等。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马、骡、驴、骆驼、猪、羊、鸡、鸭、鹅、兔等。野生动物有雪豹、雪鸡、盘羊、黄羊、青羊、马鹿、天鹅。水生动物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鱼、虹鳟鱼等。
  二、建置沿革
  夏朝分天下为九州,张掖属雍州之域,戎、羌人居住。〔商〕〔周〕时为西戎地。〔春秋〕至〔秦〕为乌孙、月氏人居住地。〔西汉〕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为匈奴右地。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张掖郡”(张掖之名,取“张国臂腋,以通西域”之意),领10县,市境属觻得、屋兰两县。〔西晋〕初改觻得县为“永平县”。〔东晋〕时属段业所建的北凉国。公元401年沮渠蒙逊灭段业,定永平县为国都。〔西魏〕置“西凉州”,废帝三年(554年)改为“甘州”(因甘浚山与甘泉得名),永平为州、郡治所。〔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改永平县为“酒泉县”;大业初改酒泉县为“张掖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张掖郡改称“甘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张掖郡”;代宗广德三年(765年),吐蕃攻陷甘州,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仍改为“甘州”。张掖皆为郡、州治所。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收复甘州,归〔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回鹘攻陷甘州,设“牙帐”,建立汗国。〔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西夏〕李元昊灭甘州回鹘,置甘肃军司、镇夷郡、宣化府,张掖为郡、府治所。〔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西夏〕皇帝封安全为镇夷郡王,张掖置王府,直隶五室。〔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在张掖置“甘州路总管府”。至元十四年,移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省会于张掖;至元二十二年置“甘肃行中书省”,二十三年徙宁夏行中书省于甘州,置“甘肃行省”。〔明〕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平定甘肃,置“甘肃卫”于甘州,隶陕西都司。洪武十二年(1379年)改隶陕西行都司。洪武二十三年改甘肃卫为“甘州卫”。洪武二十五年改封汉王朱楧为肃王,置肃王府于甘州。洪武二十六年,陕西行都司由庄浪(今永登)迁至甘州。永乐时置“甘肃镇”,派总兵驻甘州。〔清〕初沿用〔明〕制,甘州为甘肃镇和陕西行都司的治所。康熙二年(1663年),置“甘肃提督军门”(提台)于甘州,节制甘肃、宁夏、西宁、安西4个镇。康熙十七年(1678年),甘肃提督由兰州移驻甘州。雍正三年(1725年)废陕西行都司及卫、所制,设“甘州府”,置“张掖县”。乾隆八年(1743年),以张掖县丞分驻东乐,置“东乐分县”。乾隆十五年(1750年),从张掖县分置出抚彝厅。〔民国〕2年,废甘州府,张掖县隶河西道(甘凉道)。〔民国〕16年,废道。张掖县直隶甘肃省。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筹建张掖市(专区级),张掖县建置不变。1957年撤销筹建市。1958年撤销张掖县,成立张掖市(专区级),由张掖专区代管。1961年12月,撤销张掖市,恢复张掖县。1985年撤销张掖县,成立张掖市(县级)。1986年12月20日,国务院公布,张掖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1995年全市辖1镇、8个街道办事处,22乡、242村;人口44.9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0.24万人;汉族占99.48%,有回、蒙古、藏、满、裕固等21个少数民族人民混居、聚居和散居。
  三、经济
  农林牧副渔和工业、交通运输、商业、邮政电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三个产业构成经济的总体。全市耕地面积68.63万亩,林地56.14万亩,草地189.88万亩,荒山10.2万亩。农业占全市经济的主导地位。1956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188公斤,成为全国9个小麦高产县之一,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1986年确定为全省商品粮和商品蔬菜生产基地。1949~1990年,全市共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4.83亿公斤。1990~1995年,农业持续发展,粮食连年丰收。1995年,夺取第14个丰收年,粮食总产30055万公斤,油料969.8万公斤;农业总产值65087.91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4550元,纯收入1908元;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5095.94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92台,小型拖拉机9607台,排灌机械动力24803.2千瓦,农用电量4829.54万千瓦时;乡镇企业完成产值13.09亿元。1995年全市人工造林53.8万亩;建成6条人工防风固沙林带,1460个农田林网格,当年新增果园面积32266亩。建成小型水库4座,总库容1160万立方米;渠首工程11座;新建、改建和衬砌灌溉千亩以上的干渠34条,长252.63公里;支渠90条,长503公里,有效灌溉面积72.91万亩;打机并1015眼,修建提灌站69座;建成干渠小型水电站6座,安装发电机组22台,容量11715千瓦,年发电量6070万千瓦时;地区在黑河草滩庄建成引水枢纽工程。1995年末存栏大家畜18.02万头,羊31.65万只,生猪26.07万口;建成千头奶肉牛繁育场和万口猪场、百万只鸡繁育基地;年肉类总产量24373.20吨,牛奶2298.46吨;淡水养殖面积6200亩,水产品年产量350吨。地方工业有采矿、冶金、电力、建材、机械、化工、医药、造纸、纺织、制糖、酿造、食品等25个行业,有各级各类工业企业1648家,1995年总产值73140万元。有公路22条,长417公里,其中:国道2条,省道1条,专用公路3条,市乡公路13条;兰新铁路横贯市境,境内铁道长56.33公里,有专用线3条,车站5个;有军用的飞机场1个。1995年完成货运量72.95万吨,货运周转量4436.44万吨公里;客运量257.18万人,客运周转量5673.69万人(次)。2.4万门程控电话开通使用,现代化的通信网络覆盖全市,联通国际、国内,邮路总长度744公里,农村投递线路长1291公里,1995年邮电业务总量1309.5万元。1995年有批发贸易机构12个、网点165个、人员3398人;零售机构34个、网点4016个、人员7012人;商品购进总额48337万元,销售总额5147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742万元。1995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0539万元,比1994年增长19.65%;银行年末存款余额12.7289亿元,比1994年增长26.62%;贷款余额12.0307亿元,增长26.6%。
  名优特产:
  【丝路春曲酒】以优质高粱、糯米、小麦为原料,采用人工老窖固态发酵等工艺精酿而成,属浓香型白酒。
  【大白菜】色白质嫩、青脆、味美、品质优,产量高。
  【乌江大米】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古为朝廷贡米。
  【鸡心红枣】味道甘甜,色泽鲜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糖,具有益气、补血功能,食用药用价值高,为老小滋补佳品。
  【苹果梨】果肉白细质脆、汁多味甜,耐贮藏。
  四、文化
  张掖市是张掖地区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1995年,有幼儿园49所,入园幼儿10786人;普通小学240所,在校学生48191人;普通中学43所(其中完全中学10所),在校学生20482人;农业职业中学4所、技工学校1所,在校学生1093人。教职员工4965人,其中专任教员4103人。市区内设有省属张掖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地区属中等专业学校4所、完全中学2所。有各类科技人员4538人,其中:高级职称55人,中级1156人,初级2750人;1978~1995年,获地区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162项;1991年获“甘肃省科技工作先进市”,1995年获“全国科技先进市”称号。有医院29所,床位1026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153人;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药品检验站(所)各2个。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开展广泛,1990年建成占地面积1782平方米的体育馆1座,可进行多种球类及其他项目比赛,并可供大型文艺演出活动,90年代以来,连续4年被命名为“甘肃省体育达标先进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市)”。有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群众艺术馆、乡(镇)文化站等。地区和市建有电视接受转播塔,有线电视、无线电视覆盖全市。民间文学艺术活跃,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剪纸、刺绣,书法、诗歌、小说、曲艺等文艺作品和皮影戏、木偶戏、秧歌、社火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别具特色。历史上,民间有《狮子舞》《胡腾舞》,唐朝时曾传至京城长安;唐朝张掖人赵彦昭所作的诗收录在《全唐诗》中的有21首。境内文物古迹多,有古建筑群、古城堡、窑址、烽燧、古墓葬等。馆藏文物丰富,有石器、陶器、铜器、金银器、瓷器、玉器、竹木器、古钱币、古字画、佛经、碑刻及革命历史文物等一万余件。佛教文化占有重要地位,〔民国〕时期城乡庙宇、寺观有100余处,俗有“半城芦苇、半城塔影”之说。张掖大佛寺以其有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建筑美轮美奂而驰名省内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西来寺、万寿寺、钟鼓楼等古刹名楼。明朝皇帝英宗朱祁镇颁赐大佛寺的北藏官版佛经356种、3584卷,佛曲12部,北曲和南曲共344首,至今保存完整。
  第二节 山丹县
  一、自然地理
  山丹县位于张掖地区东部,东经100°41′~101°42′,北纬37°50′~39°03′。东连永昌县,西邻民乐县和张掖市,南依祁连山与青海省为界,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接壤,东南过西大河水库与肃南县皇城区毗邻,西北与张掖市碱滩乡相接。东西宽89公里,南北长136公里,总面积5402.43平方公里(810.36万亩),占全区总面积12.22%。其中山丹军马场使用1667平方公里。境内祁连山与龙首山巍峨耸立,南北相望。大黄山(古称焉支山、燕支山、胭脂山)孤卧于祁连、龙首二山之间,矗立于县境东南,峰峦高耸,林密花繁,水草丰盛。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成倾斜状,中间为槽形平川地带。地形较为复杂,有高山、丘陵、平川,海拔在1756~4444米之间,平均高度2500米。全境属大陆高寒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为7℃~3℃,太阳辐射量平川区143.76千卡/平方厘米,缓坡区139.33千卡/平方厘米,沿山区136.09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平川区2993小时,缓坡区2885小时,沿山区2802小时。降水量北部平川区在195~274毫米之间,南部沿山区在246.4~358.8毫米之间。无霜期平川区平均151天,沿山区102天。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南部祁连山、中部大黄山的融雪,水资源总量为1.94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457亿立方米,地下水0.488亿立方米。除出境水外,境内用水1.24亿立方米,农业人口每人占有733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有水量的26.97%。主要河流有马营河、霍城河、寺沟河、山丹河4条,其它小沟小河8条。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石灰岩、硅石、黏土、石英、金、银矿、白云岩、花岗石,还有铜、铝等。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碗豆、大麦、青稞、洋芋、胡麻、油菜等。树木有杨、榆、柳、云杉、落叶松。水果有苹果、苹果梨等。野生植物有秦艽、防风、麻黄、枸杞、甘草、益母草、发菜、蕨麻等。家畜家禽有马、骡、驴、牛、骆驼、羊、猪、鸡等。野生动物有青羊、黄羊、鹿、獐、旱獭等。
  二、建置沿革
  〔秦〕时为月氏地,〔汉〕初属匈奴右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置删丹、日勒2县,属张掖郡。因删丹古城在焉支山谷地近钟山寺处,以“晓日出映,丹碧相间如‘删’字,又名删丹山,而县以此得名”。日勒县治所在今硖口东古城洼,以驻地城堡“旗翻日勒”之景而得名。〔新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删丹为“贯虏”,日勒为“勒治”〔东汉〕时仍置“删丹”“日勒”2县。〔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从张掖郡分置出西郡,领删丹、日勒2县,治所日勒城。〔三国〕时属〔魏〕,废西郡。〔西晋〕时又恢复西郡建置,属县除删丹、日勒外,又分置“仙堤””“万岁”“兰池”3县。〔南北朝〕〔北魏〕时期,改日勒县为“永宁县”,改删丹县为山丹县。〔西魏〕时永宁县又易名为弱水县。〔北周〕时废“西郡”,境内5县隶属甘州。隋朝时合并原境内5县及民乐县境内的金山县为删丹县,属张掖郡。公元763年吐蕃陷甘州,县境隶属甘州。〔五代十国〕时期回鹘割据甘州,县境属甘州回鹘。〔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县境属西夏所置之甘肃军,删丹为甘肃军(西夏国12军司之一)治所。元朝时县境为蒙古亲王阿只吉的封地,隶属于甘州路总管府(驻张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5月,置山丹州,下不领县,治所在今县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九月废州,置山丹卫,隶属陕西行都司(治所张掖)。〔清〕雍正二年(1724年),以山丹卫及今民乐县童子坝、慕化坝之地置“山丹县”,隶属甘州府。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12月与民乐县合并为山丹县;1962年元月恢复民乐县建置,山、民分治。1995年,全县辖1镇、10乡、114村,42223户、19.09万人。除汉族外,还有回、藏、满、蒙古、苗、壮、土、土家、裕固等9个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1%。农业人口14.96万人,非农业人口4.13万人。
  三、经济
  以农业为主,林、牧业为辅,工业比重较大。1995年,全县农业耕地85.71万亩,其中:水地30.24万亩,旱地54.47万亩,草原365.83万亩。粮食总产量8472万公斤,油料1711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39元,分别依次是1978年的1.7倍、18倍、4倍、9倍。有大、中、小型拖拉机7594台,其中:大中型173台,小型7421台。各种农业机械4509台,汽车283辆。农机总动力13.47万千瓦,农机总值8257.35元。森林覆盖面积28.6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8.57万亩,果品总产量200万公斤。共和国成立以来,持续兴修水利工程,为发展农业创造条件,到1995年,兴建中、小型水库7座,塘坝23座,整治干、支渠620.3公里,修建斗、农渠2244公里;打农用机井261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2%,其中保灌面积21.4万亩。草原广阔,适宜畜牧。1978年开始,实施“农牧并举”战略,红寺湖乡为牧业乡,老军乡为半农半牧乡,位奇乡新开村等23个村为半农半牧村。鼓励农牧民大力发展畜牧业,支持养殖专业户,实行科学养畜。1995年末,全县存栏大牲畜4.57万头,羊22.07万只,生猪7.4万口,畜牧业产值6500万元。有国有工业企业22个,乡镇企业1200个,1995年工业总产值2.65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6亿元。形成以花岗岩板材、耐火材料、釉面墙地砖、水泥、砖瓦为主的建材业;以石油泥浆助剂、炭黑、日用化工、医药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镍铬管、铸铁管、硅铁为主的冶炼铸造工业;以花岗石、煤炭、高岭土、石灰石、金属矿为主的采矿业;以 陶瓷、玻璃、印刷、烙画等工艺美术品为主的轻工业;以粮油、黄参、白酒、发菜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还有省属山丹煤矿、山丹焦化厂,地属山丹水泥总厂、山丹化工厂、东水泉煤矿等。工合国际委员会在山丹建立实验区,3有12个工业合作社。交通运输畅通,兰新铁路横贯全境,长76公里,有铁路专线5条,长8公里;省际公路干线5条,长181公里;县乡公路8条,长145公里;军马场区公路115公里。1995年货运周转量91.7万吨公里,客运量75万人(次)。邮政线路总长540公里,乡、村全部通邮;3000门程控电话已投入使用,除红寺湖外,乡(镇)电话全部并网;还有无线寻呼、传真等。1995年出口函件5.7万件,包裹5670件,汇票2.8万张,发行报刊294.2万份,邮电总业务量294.4万元。商业有国营、集体、个体三种所有制,1995年有零售网点2684个,其中国有商业企业33个、集体商业企业76个、个体商业门点2575个(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亿元,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3812.6万元。1995年财政收入2511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9057.7万元。
  土特名产:
  【山丹马】由山丹军马场引进顿河马、伊犁马等,经过30多年杂交培育而成。山丹马体形粗壮,体质结实,平均体高134.4厘米,速度和持久力俱优,适应性良好,是驮拉和骑乘皆优的马种。
  【陶瓷】山丹陶瓷始于明朝,生产以缸、盆为主的粗瓷产品,以下水管为主的工业陶产品,以日用陶瓷和工艺美术品为主的细白瓷产品,以耐火黏土和耐火泥为主的耐火材料等四大类产品。
  【山丹烙画】是美化室内的优良工艺美术品,深受国内外行家和顾客的赞赏,畅销不衰。
  【菜籽油】色泽橙黄,清亮透明,为低芥酸精炼油,水分和杂质均不超过0.05%,符合国家一级油质量标准及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秦艽】野生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清热等功效。
  四、文化
  县城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书店、电影院、剧院、工人俱乐部、公园等文化设施和娱乐场所。1995年县图书馆馆藏图书5.41万册,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1.82万卷(册)。1982年建成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陈列文物3710件;1984年建成艾黎图书馆,藏书6万余册。全县有电视卫星地面接受站8座,电视差转台1个。农村文化中心4处,乡镇文化站11个,村文化室84个。境内有“四坝文化”类型青铜器时代的四坝滩、壕北滩古文化遗址,汉、明长城遗址;硖口、山羊堡、仙堤、东乐城等15处古城堡遗址;草场洼、杨家崖、驼岭等11处古墓葬;还有多处古建筑、石窟等。各级各类学校165所,其中普通中学16所(完全中学2所)、小学148所、职业中学1所;教职员工1928人,其中专任教员1557人;在校学生2655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1984年,在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的倡导下,复建培黎学校,新定名称为“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全县有科学技术推广机构48个,专业学会17个,协会4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81人;多年来累计取得科技成果71项,有117人获得了奖励。医疗 卫生机构27个,病床360张,卫生技术人员309人;私人诊所114个。县城有体育场1处,设备较为齐备。在历年参加地区以上举办的体育运动会上,女子排球获得2次冠军,男排获1次亚军;在田径、柔道、摔跤等项目中20项破地区级纪录。1993年被命名为全省“体育先进县”。
  第三节 民乐县
  一、自然地理
  民乐县位于张掖地区东南部,东经100°23′~101°13′,北纬37°56′~38°48′。东及东南与山丹、永昌县接壤,南与青海省祁连县、门源县相连,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交界,西和西北同张掖市毗邻。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分为山地和倾斜平川两大单元,海拔1589~5027米。东西宽73.8公里,南北长95.4公里,总面积3687.32平方公里(553.1万亩),占全区总面积8.34%。年太阳辐射总量127~144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2592~2997小时,平均气温4.1℃,无霜期78~140天,属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51毫米。自东向西有童子坝河、玉带河、洪水河、海潮坝河、小都麻河、大都麻河、酥油口河等7条主要河流,平均年径流量3.7819亿立方米,其他前山区小沟小河年径流量0.5978亿立方米,沟谷潜流0.2356亿立方米,前山出露水0.0202亿立方米,合计水资源总量4.6355亿立方米。农作物30多种,其中: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青稞、豌豆、玉米、谷子;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籽;瓜果蔬菜有西瓜、苹果、梨、杏和洋芋、葱、蒜等。野生植物有松、柏、榆、柳、杨和多种灌木;药材有大黄、黄芪、黄柏、甘草、羌活等70多种。家畜家禽有牛、马、骡、驴、骆驼、猪、羊、兔、鸡等。野生动物有鹿、獐、雪豹、旱獭等30多种。地下矿藏有煤、铁、金、铜、铬、石灰石、石膏等。煤储量较多,沿祁连山有6条煤矿带,分布在羊胸子、大湖窝、东沟、大河、三岔等地,煤层最厚处达10多米,总储量约2.6亿吨。
  二、建置沿革
  〔夏〕〔商〕〔周〕时,为羌、戎居住,〔春秋〕至〔秦〕为月氏驻地,〔汉〕初为匈奴牧地。旋由其右贤王领属为匈奴右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氏池县”,属张掖郡。〔新王莽〕时,改氏池县为“否武县”。〔东汉〕以后仍为“氏池县”。〔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年),〔前凉〕割据政权置汉阳县。废帝太和四年(369年),〔前凉〕置“临松郡”,领临松县(治所在今南古城)。公元398年段业建〔北凉〕政权后仍置“氏池县”。隆安五年(401年),县境属沮渠北凉,置3郡4县,即祁连郡辖汉阳县,临松郡辖临松县,金山郡辖金山县、氏池县。〔南北朝〕〔北魏〕时复置氐池县,属凉州张掖郡。另设临松郡领安平、和平2县。〔西魏〕时置临松县,属西凉州建康郡。〔北周〕时复置“金山县”。〔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县境属吐蕃所建的甘州政权。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县境归属甘州回鹘政权。〔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设祁连监于祁连城(今永固城)。〔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东乐厅”,治所东乐堡。乾隆八年(1743年)置东乐县丞,隶甘州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置“东乐县”。〔民国〕18年(1929年)3月,迁县治于洪水城。是年底,甘肃省民政厅根据孙中山学说,并撷取古语“乐于观成”之意,拟出“民治”“乐成”两个县名报省政府审批。省政府遂取两名的首字,于12月16日改东乐县办民乐县,寓人民安居乐业之意。〔清〕雍正三年划给山丹县管辖的童子、慕化归民乐管辖。〔民国〕19年6月治所因故复迁东乐堡,〔民国〕21年又迁回洪水城。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12月合并于山丹县,1962年1月1日恢复民乐县建置。1995年,全县辖1镇、13个乡、213个村,人口22.62万人,有汉、藏、回、壮、土、蒙古、白、满、裕固、维吾尔等10民族。汉族人口占99%。
  三、经济
  农业是主要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三足鼎立,地方工业有了一定基础。共和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200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3.39亿元,增长10.6倍。全县耕地面积92.33万亩,其中:山地17.01万亩,川地75.32万亩。农业基础扎实,生产水平逐年提高,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5600万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15938万公斤,油料总产由1978年的101万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2233万公斤。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6192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2.6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76元增加到1995年的1355元。截至199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96315.52千瓦,其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234台,小型拖拉机15833台,农用汽车209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759部。森林覆盖面积69.3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5.33万亩,果园面积8.96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苹果梨生产基地,各种水果年产量1168万公斤。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显著,建成双树寺、瓦房城、翟寨子3座中型水库,总库容61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45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0.7万亩,其中保灌面积32.14万亩。修建水库配套干渠6条,长192公里;支渠95条,长264公里。建成水库电站4座,安装8台发电机组,容量3164千瓦,年发电量1095万千瓦时。兴修小型水库3座及其相配套的干、支渠。发展畜牧业条件优越,1995年末存栏大牲畜7.01万头,羊19.23万只,猪13.59万口,肉类总产量8758.82吨。所产仔猪适应性好,发育快,抗病能力强,为全省仔猪繁育基地。地方工业及乡镇企业涉及酿造、食品、建材、化工、机械、印刷、煤炭、金属采矿、包装等行业,主要产品有原煤、水泥、红矾钠、高强度包装箱、白酒、粉丝、配合饲料、播种机、蛋白粉、食用植物油、面粉、皮革系列产品等。1995年工业总产值1.898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1.9%;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64亿元。交通四通八达,公路国道227线纵贯全境。扁都口是河西走廊甘肃、青海两省间的交通要冲,史称“大斗拔谷”。县、乡公路成网,总长达
  400公里。县境北端有石岗墩飞机场。电信有3000门的程控电话、无线电寻呼台、移动电话。邮路总长度200公里,农村投递线路897公里,邮电业务总量158.3万元。商业欣欣向荣,1995年全民所有制商业企业243个,集体商业企业390个,个体工商户2313户,三产从业人员达21635人,增加值达578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78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326万元。199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658万元;银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3亿元,发放各种贷款2.9699亿元。
  土特名产:
  【紫皮大蒜】个大、瓣肥、汁浓、味辣;具有调味、医疗、保健之功效;既能食用、又可入药,防癌治癌,维生素含量高;蜚声省内外,国内市场享有盛誉,远销青海、陕西、山东、辽宁、北京、广东和东南亚国家。
  【苹果梨】果形美观、色泽鲜艳、皮薄核小、果肉细嫩、质脆汁多、甘酸适度、营养丰富、耐贮久藏,被评为全省、全国优质产品。
  【滨河系列白酒】具有醇香浓郁、清冽甘爽、回味悠长等风格,荣获“中国优质白酒驰名精品金奖”。
  【银河粉丝、粉皮】色亮、质柔、耐煮、料纯、营养高,荣获20世纪90年代国内首届美化生活商品大奖赛“金杯奖”和“全国最受消费者欢迎产品奖”。
  【仔猪】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发育快、抗疾病等特点,远销河西走廊和青海等地。
  四、文化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较快,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1995年,全县有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3所,小学227所,幼儿园5所,职业中学1所,教职员工2035人,其中专任教员1880人,在校学生3762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8%,高中5科全地区会考成绩居于前列。全县已有9个乡达到“普九”标准。有科技推广服务站(所)4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19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中级447人,初级1349人。近年来围绕苹果梨、紫皮大蒜、低芥酸菜油等优质产品资源进行科技攻关,累计取得科研成果52项,获省、地奖励的25项。县、乡医院15所,县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药品检验所各1所,病床356张,各类技术人员444人,其中主治医师63人,医师105人,医士114人。个体诊所377个,医护人员396人。有体育运动队28个,其中篮球队15个、田径队13个,1995年在张掖地区第六届体育运动会上取得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二名的成绩。县城建有占地面积2183平方米的体育场1座,影剧院1座,县文化馆、档案馆各1所。乡文化站13个。县图书馆1个、学校和厂矿图书室188个。共有馆藏图书365532册,其中县图书馆藏1.96万册;档案资料3.62万册。电视差转台9座,电视覆盖率85%;调频广播发射塔4座,乡广播站11个。文物古迹有东、西灰山遗址、八卦营〔汉〕墓群、六坝圆通寺塔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祁连古城遗址等10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玉器、骨器、铁器、木器、兵器、金铢、古钱币、字画、古籍、汉朝犁等3600余种。可供游览观瞻的还有童子寺石窟、明朝的宣德铁钟、清朝的四家村魁星楼等。
  第四节 临泽县
  一、自然地理
  临泽县位于张掖地区中北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东经99°51′~100°30′,北纬38°57′~39°42′之间,属张掖盆地的一部分。东连张掖市,西接高台县,南依祁连山,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邻,北蔽合黎山,毗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北长77公里,东西宽49.7公里,总面积3148.8平方公里(472.32万亩),占全区总面积7.12%。地形地貌由河流冲积平原、戈壁边缘细土平原、戈壁、山间盆地、低山丘陵区组成,海拔高度在1360~2084米之间。属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147千卡/平方厘米,平均气温在7.1℃~8.5℃之间,月平均气温最低为﹣8.8℃,最高为22℃,极端最大差值66.4℃,昼夜平均温差12℃~15℃。降水少而集中,年平均降水134毫米,6
  8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1%。黑河横贯县境,梨园河纵穿南北,年可利用地表水总量7亿立方米,并有一定数量的地下水补充。耕作区多集中于平原地带,灌溉种植面积34万余亩,园林地近3万亩,林地20余万亩。低小丘陵地带蕴藏石膏、煤炭、铁、钛、锰、沙金、莹石、蛭石、海泡石、石英石、白云岩、凹凸棒石等多种矿藏,其中石膏的储量在1亿吨以上,是目前甘肃省最大的石膏矿床,硫酸钙含量97%。生物种类多,分布广,主要有荒漠沙生植物13种,盐沼植物21种,果木28种,粮食作物16种,经济作物7种,药用植物13种;人工饲养的家畜16种,家禽3种、野生动物29种;鱼类有鲫鱼、鳟鱼、鲢鱼、草鱼等。
  二、建置沿革
  〔西汉〕武帝时,县境置昭武县,隶张掖郡。王莽时改昭武为渠武。〔东汉〕时仍改渠武为昭武。〔西晋〕武帝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因避司马昭之讳,改昭武为“临泽”,以昭武城东有一临泽亭而取县名,安张隆安元年(397年),以临泽县置“临池郡”,隆安五年废。〔北魏〕太平真君十年(449年),临泽县并入永平县。〔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自张掖县析出前甘州右卫地置“甘州府抚彝分府”(又称“抚彝厅”),治所设抚彝堡(今蓼泉)。〔民国〕2年(1913年)改设“抚彝县”,〔民国〕18年(1929年)复易名为“临泽县”。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治所由蓼泉迁至沙河堡。1958年撤销临泽县,县境分别合并于张掖、高台2县,1962年恢复临泽县建置。1995年,全县辖9个乡(镇)、103个行政村、4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4.07万人,汉族占总人口的99.9%。
  二、经济
  临泽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粟、黍、菽、高粱、亚麻、棉花、洋芋等。小麦在历史上以质优享有盛誉,称为“名麦”。枣、杏、桃、李等果树广栽普植,誉为“花果之乡”。共和国成立后,农、林、牧全面发展,逐步向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迈进。
  1955年,临泽县粮食丰产,荣获“甘肃省高额丰产县”称号;1969年小麦亩产228.5公斤,1970年251公斤,1978年413.5公斤,先后上“纲要”(《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亩产200公斤指标、“过黄河”250公斤、“跨长江”400公斤);1988年粮食亩产617公斤,获得“全国粮食一熟制单产冠军”称号。1995年,粮食总产量1.28亿公斤,油料200万公斤,糖料4600万公斤,棉花17万公斤。农业总产值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3元。农业机械总动力8.645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76台,小型拖拉机3760台,农用载重汽车141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72部(套)。林业建设20世纪50年代起步。1953年制定第一个防护林带营造方案,经过40余年的实施,形成防沙林带、水源林带、田间林带、道路林带。到1995年,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8.24万亩,其中经济林9万亩,水果年产量1400万公斤。建成鹦哥嘴中型水库,总库容2500万立米,兴利库容2100万立方米,增加保灌面积7.6万亩;整修干、支、斗、农渠系总长2000余公里,排阴工程长400余公里。存栏大牲畜6.06万头,羊7.24万只,生猪8.69万口,肉类年产量9714.13吨、鲜奶305万公斤。80年代以后地方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先后建成乳品厂(年产奶粉300吨)、玉米淀粉厂(年产1.5万吨)、葡萄糖厂(年产800吨)等一批骨干企业,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3.7%。兰新铁路、甘新公路横贯全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总长233公里;1995年完成公路运输货运量142.7万吨,客运量93.4万人(次)。有邮电局、所10个,邮路里程222公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762公里,邮电业务总量206.4万元。商业兴旺,1995年国营、集体批发贸易机构12个,网点54个,从业人员659人;零售贸易机构19个,网点133个,从业人员451人。个体商业单位899个。商品销售总额2.67亿元。全县1995年财政收入2702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亿元。
  土特名产:
  【红枣】“临泽红枣”以核小、肉厚、色鲜、味甜、含糖量高、营养丰富而驰名省内外。《甘肃风物志》专条记载,《中国名产架珍》列为中华名枣之一,年产160多万公斤。
  【紫皮元肉桃】果实略呈圆球形,顶端微尖,淡黄色;向阳面带紫晕,熟后柔软多汁,味甜美,平均果重200~250克,最大重300克以上,年总产量50多万公斤。
  四、文化有普通中学9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小学95所,职业中学3所;各类学校教职员工1273人,其中专任教员1134人,在校学生1.6万人。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51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65人,获得省级科研成果4项,地区级21项。县、乡医疗卫生机构14个,卫生技术人员375人;个体诊所195个。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蓬勃开展,1986年和1987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体委授予“体育先进县”称号。在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期间举办的中国体育成就展览中,展出有临泽县的群众体育成就。县城建有训练、竞赛、生活设施齐备的体育活动中心。1983~1995年间承办省级体育比赛10次;1988年承办第一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乒乓球预赛甘肃省赛区的比赛。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县城有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俱乐部等设施。1995年县图书馆馆藏图书3.24万册,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3.02万卷册。农村有文化站8个、文化室101个、露天舞台10个。历年来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作者在省、地级刊物上发表文学艺术作品300余篇,其中多篇获省级和国家级奖励。
  第五节 高台县
  一、自然地理
  高台县位于张掖地区西部,在东经98°57′03″~100°06′42″、北纬39°03′50″~39°59′52”之间,位于祁连山之北,巴丹吉林沙漠之南,河西走廊中段。西连酒泉市和肃南县明花区,南与肃南县毗邻,西北与金塔县交界,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接壤,东接临泽县。县境东西宽98.4公里,南北长103.5公里,总面积4312.18平方公里(646.83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9.75%。其中耕地43.3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7%;林地10.62万亩,占1.64%;园地0.56万亩,占0.09%;草地311.33万亩,占48.13%;水域9.85万亩,占1.52%;居民点、工矿、道路面积7.6万亩,占1.17%;戈壁、沙漠、山地、丘陵等难利用地263.51万亩,占40.75%。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若马鞍。南部祁连山北麓洪积平原带海拔在1500~2600米之间,中部平原1260~1600米,北部和东北部合黎山地为1350~1800米。属北温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降雨量、无霜期在各类地形中分别为:黑河沿岸7.8℃~8℃、70~124毫米、149天,南部铁路沿线和北部合黎山区6℃~7℃、125~160毫米、140天,新坝乡元山子以南、上坝以北5℃~6℃,160~215毫米、130天,上坝以南3℃~5℃、215~301毫米、120天,全县年平均气温7.6℃,年日照平均3088小时,无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3毫米。主要河流有黑河及其支流摆浪河、西大河、石灰关河、水关河、红沙河。地表水年入境总量12.108亿立方米(其中黑河干流为11.34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为年3.2亿立方米,大气降水年补给0.32亿立方米,合计水资源15.628亿立方米,其中可供利用的水量为4.26亿立方米,农业人口平均水利用量3285.7立方米。主要矿藏有芒硝、原盐、钾盐、萤石、蛭石、石英石、重晶石、石灰岩、花岗石和钛铁、铜、煤等,芒硝储量3000万吨,占甘肃省储量的一半以上;原盐储量1168万吨,是甘肃省最大的产盐地;莹石储量170万吨。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蚕豆、豌豆、青稞、高粱、谷子、水稻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甜菜、葵花、籽瓜、西瓜、甜瓜、蔬菜等。水果有苹果、梨、杏、桃、葡萄等。林木树种有杨、柳、榆、沙枣、柽柳等。药用植物主要有甘草、小茴香、麻黄、茵陈蒿、蒲公英、车前子等。家畜有牛、马、骡、驴、骆驼、猪、羊等。家禽有鸡、鸭等。鱼类有鲫鱼、鲤鱼、鲢鱼、草鱼等。
  二、建置沿革
  〔商〕〔西周〕时,境内为羌人所居,〔春秋〕至〔秦〕为月氏和乌孙人居地。〔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县境始建表是县,辖县境的大部分区域,小部分区域为周围乐涫、绥弥两县的属地,均属酒泉郡。〔东汉〕时改表是为表氏县,沿续到〔北周〕。东晋十六国时期,县境先后为〔前凉〕〔前秦〕〔后凉〕〔北凉〕〔西凉〕等割据政权统治。〔东晋〕咸康元年(335年),〔前凉〕张骏在今骆驼城地置建康郡,领乐涫一县,包括现高台县的新坝、红崖子地区和酒泉市的下河清、清水、屯升(又名“九家窑”等地。〔后周〕时废建康郡,归入张掖郡。〔魏〕太武帝平沮渠茂虔后改乐涫县为乐涫戍,隶属敦煌镇。孝文帝时复置乐涫县。〔隋〕初废表氏县。〔唐〕武德二年(619年),于乐涫故城置福禄县,隶于肃州,辖地为今骆驼城以西及今酒泉市区域,其东属张掖县。武后证圣元年(695年)在建康故城置建康军,隶属河西节度使(驻凉州),天宝后废。〔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后,县境先后属吐蕃、回鹘所建的甘州政权。〔宋〕属〔西夏〕。元朝时属甘州路总管府。〔明〕洪武五年(1372年),右副将军冯胜率军统一河西,在今县城地筑堡,设置高台站,隶属甘肃卫(因以西面7.5公里处有一古高台基,相传为西凉李暠所筑,其上建有一座台子寺,因此而取名高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甘肃卫裁革,高台站改隶属甘州中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又在今天城村址设哨马营,翌年扩建设置为镇夷守御千户所,隶属陕西行都司。景泰七年(1456年)改高台站为高台守御千户所,隶属陕西行都司。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仍为高台、镇夷2所。雍正三年(1725年)废卫所制,改设府、县,2所合并设置为高台县,隶属甘州府。雍正七年(1729年)改属直隶肃州。〔民国〕元年(1912年),高台县隶属安肃道;〔民国〕16年隶属安肃区;〔民国〕25年隶属甘肃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9月归属张掖分区。1995年,全县辖12个乡(镇),133个行政村,人口15.3万人,除汉族外,有满、回、藏、裕固、朝鲜、维吾尔等11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300。
  三、经济
  经济以农业为主。199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56亿公斤,蔬菜产量6.3万吨、果品产量4385吨,肉类产量8418.4吨;农业总产值达24661.4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69.2%,畜牧业产值占29.2%,林果业产值占1.43%;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31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4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2.71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16台,小型拖拉机7552台,各种农业机械3815台,农用汽车100辆。林地面积44.9万亩,木材蓄积量73万立方米。改建小型水库1座,新建17座,总库容376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456.5万立方米;浆砌渠道488.5公里;打机井1700余眼;建成南华排水工程160.62公里,使1.66万亩盐碱地的矿化度降低1/3~1/2;修水平梯田5.02万亩,条田20.98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30.5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83%,其中保灌面积26.66万亩。有牧草地311万亩,各类牲畜年饲养量达40.7万头(匹)。1995年末,大家畜存栏5.74万头(匹),羊12.71万只,生猪9.43万口。地方工业有机械、采掘、化工、煤炭、食品、酿造、印刷、纺织、服装等行业76家企业,从业人员5000余人。产品100多种,主要有莹石、氟石粉、粉精盐、电线电缆、硫化碱、元明粉等。1995年工业总产值2.3549亿元;乡镇企业发展到2612家,从业人员2466人,总产值5.54亿元,总收入3.91亿元。形成建筑建材、盐硝化工、采矿、农副产品加工、第三产业五大产业体系。宣化建筑安装工程集团总公司承建的工程遍布河西走廊,走向青海、新疆、陕西等省区,成为闻名西北的“建筑之乡”。交通便利,兰新铁路、甘新公路横贯全境;县级公路10条,乡村道路46条,总通车里程430公里。1995年货运周转量3563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270万人公里。3000门程控电话于1994年投入使用;邮路总长度125公里,农村投递线路488公里;邮电业务总量191.3万元。商业日益兴旺,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99万元。财政收入2503万元。银行各类存款余额2.062亿元。
  名特土产:
  【辣椒干】体形细长,色泽鲜红,肉厚辛辣味香。晾制后的辣椒干,质优耐贮,是上乘调味品。
  【白兰瓜】1983年从美国引进绿肉白兰瓜新品种,在骆驼城种植,色鲜味佳,含糖量平均16.3%。
  【发菜】藻体细长,黑绿色,呈毛发状,味道鲜美,为中西餐菜肴佳品。
  【甘草】性味甘平、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等功效。
  四、文化
  全县有普通中学14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32所,业余体校1所;各类学校教职员工1309人,其中专任教员1196人。有各类科技人员1700余人,专业学会13个,乡科学普及协会11个,村科普分会123个。县医院2所,乡镇卫生院11所(中心卫生院3所),县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各1所,体育运动设施有篮球场111个,排球场14个,400米长6跑道的田径场3个,小运动场8个,武术馆1个;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广播体操、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门球、武术、柔道、摔跤、射击等。县城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各1所,乡文化站11个;县图书馆馆藏图书6万册,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2.76万卷册,文物有书画、陶、木、金、石器等1700余件。古遗迹有北凉故城、西寺崇台、建康文塔、太上灵岩、梧桐仙境、建康古城、许三湾城、羊蹄鼓城等遗城。新建有广播电视综合楼1座,设有电视卫星地面接受站;有乡办电视差转台1个。
  1937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五军军长董振堂,率3000名将士与国民党军血战高台,留下光荣而悲壮的一段历史。为了世世代代缅怀先烈、告慰英灵,1956年建成高台烈士陵园。园地东西长276米,南北宽161米,面积44436平方米。陵园大门门楣有朱德亲笔“烈士陵园”额,后有郭沫若手迹“浩气长存”额。1963年,陵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瞻仰者达10万人(次)以上。
  第六节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一、自然地理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中段北麓、河西走廊南部,呈“一”字形由东向西横贯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5地(市)。地理坐标为东经97°20′~102°13′,北纬37°28′~39°49′之间。东西长约650公里,南北宽约120~200公里,总面积23430平方公里(3514.5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52.98%。辖区由四块不连片的地域组成,由西向东为祁丰、大河、康乐、马蹄区块,明花区块,大泉沟乡块,皇城区块。同甘、青两省7个地、州、市的15个县(市)接壤,东临武威市,南连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天峻县,西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北自西向东与玉门市、嘉峪关市、酒泉市、高台县、临泽县、张掖市、民乐县、山丹县、永昌县为邻。地形分为祁连山中、高山区和山前倾斜平原区两个单元,南高北低,自南向北呈带状起伏,海拔在1327~5564米之间。境内祁连山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自西向东有狼豺沟脑(4479)、镜铁山(5205)、托勒南山(5148)、班赛尔山(5329)、祁连山(又称“素珠链峰”)(5547)、分水梁(4145)、柴达诺山(4764)、扎科山(4825)、野牛山(4612)、老君山(4453)、景阳岭(4353)。年日照时数在2200~3100小时之间,太阳辐射年总量110~150千卡/平方厘米,平均气温8℃~-3.1℃,最热地区平均气温8℃,最冷地区-3.1℃。年降水量66~600毫米,蒸发量250~2900毫米。水资源丰富,有冰川964条,面积408.68平方公里,冰储量159亿立方米;河流分属疏勒河、黑河、石羊河三大水系,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有石油河、托勒河、洪水坝河、丰乐河、马营河、梨园河、黑河、大都麻河、洪水河、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等。天然植物共有4门、71科、302属、706种,其中饲用植物378种,总储草量18亿公斤,理论载畜总量为123.4万只羊单位。已查清的药用植物有52科、94属、155种,雪莲、黄芪、羌活、升麻、锁阳、秦艽、大黄等质优。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白唇鹿、雪豹、野驴、野牛等,二类保护动物有马麝、蓝马鸡、藏雪鸡、藏原羚、马熊等。乔灌木树种103种,以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为主,云杉占90%以上。天然森林302.41万亩,有松科、柏科、杨柳科等6科7属13种,林木总蓄积量989.37立方米。矿藏资源已发现的有27种、矿点288处,其中金属矿11种、非金属矿16种。玉门油矿的石油沟油田在肃南县祁文藏族乡境内。镜铁山和西沟是铁矿石和石灰石的主要矿区。全县可利用的草原面积2133万亩,耕地面积4.55万亩。
  二、建置与民族县
  境自汉朝以来,分别隶属酒泉(肃州)、张掖(甘州)、武威(凉州)郡、州、县。地域在疏勒、托勒、八字墩、黄蕃寺以及祁连山走廊南山北麓和东、西海子一带。
  1954年2月,根据国家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将当时分属于酒泉县的祁明区(今祁丰区、明花区)、高台县的第六区(今大河区)、张掖县的康乐区分别析出合并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因其位于肃州之南而得县名。1957年6月划入原属民乐县的马蹄区,1959年2月划入原属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泱翔、铧尖两个公社,设立皇城区。1971年,肃南祁丰区所属4个公社分别划归嘉峪关市和酒泉县管辖,皇城区划归永昌县管辖;1972年复归肃南。
  聚居于肃南县的裕固族,是全国独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又称“撒里畏吾尔”,元朝时称“撒里畏吾”,明朝称“撒里畏兀尔”,清朝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尔黄番”。1953年经聚居区人民协商,同意以“尧乎尔”音相近的汉字“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裕固族溯源于公元前3世纪末的古老民族——丁零。唐朝时,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大批迁入河西走廊,游牧于甘、凉一带。公元840年前后,漠北的回纥汗国崩溃,回纥的一支回鹘部又迁入河西地区,继之建立甘州回鹘汗国。至公元11世纪30年代亡于〔西夏〕,又被迫迁徙,大部分向西迁至沙州以南及罗布淖尔一带,史称“黄头回纥”,是裕固族的直接祖先。从公元13世纪起,他们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发生冲突,引起战争。到明朝时,为了躲避长期的宗教战乱,过安定生活,遂请求明朝廷准许,举族东迁,先后进入嘉峪关,定居甘州、肃州南山。县境藏族来源有二:祁丰区和水关乡藏族,祖先原居康木地区(在前西康省境内)的窝绒宗喀,元朝时奉命击羌,辗转来此,约300余人,因所用的长矛系有黑牛毛缨,藏族称为“东纳克”,后以此语的变音称为“东乐克”藏族;铧尖和泱翔乡藏族属安木多藏族,俗称“华锐”;马蹄区的藏族是安木多与东乐克的融合。白银乡的蒙古族于〔民国〕13年由蒙古人民共和国迁来,他们当时是蒙古国执政新党的反对派,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被迫外迁,聚居于今康乐区东、西牛毛山。1995年全县辖1镇、6区、23乡。人口35408人,其中:裕固族9222人、藏族8824人、汉族16118人、蒙古族285人、回族553人、土族276人、满族20人,东乡族和保安族在10人以下。人口密度1.041人/平方公里。
  三、经济
  畜牧业是全县的主体经济。主要畜种有羊、牛、马,绵羊所占比例由“一五”末的59.6%,上升到“六五”末的80.8%。1986年全县有各类牲畜71.2万头(只),绵羊占80.3%。20世纪80年代育成“甘肃高山细毛羊”,引进澳大利亚绵羊美利奴进行改良,同时进行绒山羊和黄牛的品种改良,畜产品质量和产量显著提高。1995年,各类牲畜存栏51.48万头(只),其中:大牲畜4.73万头,羊46.75万只,生猪0.47万口。农牧业总产值6336.72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585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03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7台,小型拖拉机491台,农用汽车92辆,各种农副加工机械78台(套)。1954~1995年间,建成水利工程782项,其中:小1Ⅱ型水库1座,库容18万立方米;塘坝8座,蓄水量43.8万立方米;引水渠102条,长381.27公里,其中衬砌90.59公里;涝池9座,扬水站2座;人畜饮用水管道64条,长289.6公里,水窖220个,机井194眼,沙漠轻型井29眼,土井136眼;防洪堤28处,长18公里。水利工程总投资2699.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98.2万元,乡村及群众自筹401万元。水利工程效益显著,开发利用无水草原184万亩,改善供水不足草原127万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30万亩,其中:林地1.72万亩,农业及种植饲料地1.58万亩。人工造林面积1.09万亩。地方民族工业有铜矿、煤矿、皮毛加工、地毯、农机、乳品、洗毛、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等企业,1995年工业总产值8453.8万元。乡镇企业总数300个,年产值1.01亿元。公路建设从无到有,逐步改变交通阻塞状况,有元(山子)肃(南)、马(营)皇(城)、梨(园河)康(乐)、肃(县城)白(泉)、大(河)水(关)、大(岔)杨(哥)6条公路干线;嘉峪关至镜铁山、西沟矿区铁路专线与公路;玉门至青海公路。1995年完成公路货运量1.2万吨、客运量11万人(次)。邮路总长度578公里,祁丰、大河、马蹄3区的电讯实现集镇程控化改造,祁文藏族乡堡子滩村实现全省第一个电话普及村,1995年全县邮电总业务量132.2万元。牧区商业贸易蒸蒸日上,1995年全县国营零售网点17个,集体41个,个体697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34.4万元。1995年财政收入2814万元。
  土特名产:
  【甘肃高山细毛羊】系毛、肉兼优之品种,合群性、适应性好,采食力强;脂肪沉积能力强,肉质纤维微细肥嫩,产毛量高,毛长7厘米以上,细度以60~64支为主,油汗适中。
  【鹿茸】雄鹿含血带茸毛的嫩角,为滋补性名贵药材。
  【锁阳】有固本、涩精、强腰膝、治遗尿之功效。
  【矿泉水】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健脾开胃、增进食欲、清脑提神之功效,对慢性胃炎、肥胖病、糖尿病等有辅助性疗效。
  【老山玉】产于祁丰区老山玉石梁及洪水坝河一带,故名“老山玉”。此玉富有韧性,透明或不透明,有乳、灰、褐、苹果绿、墨绿等颜色,为制作夜光杯之上乘原料。
  四、文化
  全县有普通中学9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31所,教职工506人,其中专任教员427人。科技推广站64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15人,历年来共取得主要科技成果26项。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区卫生院、乡卫生所、个体医疗站36个,卫生技术人员179人,病床215张。体育运动活跃,区、乡政府驻地学校和有条件的村建有篮球、乒乓球、足球、田径等场地。县运动队在张掖地区第六届体育运动会上夺得金牌1枚、银牌2枚。县文化馆、图书馆、民族博物馆、档案馆、民族歌舞团、影剧院各1个;区中心文化站13个,村文化室57个;区乡和牧场电影放映队32个。电视卫星地面单收站和接受站28个。文物古迹103处,其中有著名的金塔寺、马蹄寺、千佛洞、文殊寺、观音阁的石窟艺术等。境内居民的语言有尧呼尔语、恩格尔语、藏语、蒙古语和汉语,分别属阿尔泰和汉藏两个族系,蒙古、突厥、藏缅、汉4个语族。由于地理和社会环境及各民族之间交往的需要,汉语早已成为各少数民族共同使用的第二语言。文字有汉、藏、蒙古3种,开设有藏文课和蒙古文班的中学各1所,设藏文课的小学4所,蒙古文课的小学1所,汉文是各民族人民通用的文字。藏传佛教——喇嘛教是裕固、藏、蒙古、土等民族信奉的宗教,历史悠久。草原民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裕固族虽无文字,但民歌及其他口头说唱艺术丰富多彩,流行普遍,并有可观的历史文化遗产。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