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置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0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建置沿革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9
页码: 123-1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建置沿革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先秦、西汉、王莽、东汉、三国、西晋及前凉、前秦、后凉等。
关键词: 张掖 建置沿革 先秦

内容

一、先秦(公元前207年以前)
  1.〔五帝〕至〔夏〕〔商〕时期为西戎所居。禹曾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 于流沙,属禹贡雍州之域。
  2.〔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为月氏所居,周穆王曾西巡至此。
  二、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
  1.〔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据有河西,属匈奴右地。武帝元 狩二年(前121年)匈奴浑邪王归汉,匈奴统治河西55年。
  2.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以浑邪王故居觻得城初置“酒泉郡”,以郡 城泉甘似酒而名“酒泉”。
  3.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置张掖郡,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为名,郡治张掖县(址今武威市境内,多说张义堡)。同时置张掖属国,设 都尉,处理少数民族事宜。与郡治同城。郡域西至焉支山,东至黄河。元封 五年(前106年)设凉州刺史部(治在今张家川),张掖郡属凉州刺史部。 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割张掖郡所属令居、枝阳二县归属金城郡。
  4.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分张掖郡置“武威郡”,郡治武威县(在今民 勤县东北)。
  5.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在张掖郡设置骊靬县后,三郡地域大调整。酒泉 郡治由觻得城移治禄福城(今酒泉市),张掖郡治由张掖县(今武威境内) 移治觻得城,张掖县划给武威郡。调整后张掖郡辖10县:
  觻得县(址今张掖市西城驿北)
  昭武县(址今临泽县鸭暖乡昭武村)
  删丹县(址今山丹县焉支山下寺沟口近钟山寺地)
  氏池县(址今民乐县城,一说在六坝城西北)
  屋兰县(址今张掖市碱滩乡古城村)
  日勒县(址今山丹县老军乡古城洼,汉名“泽索谷”)
  骊靬县(在今永昌县城西南20里,旧名“者来寨”)
  番和县(址今永昌县城西20里)
  显美县(址今永昌县城东一里古城子)
  居延县(址今内蒙古额济纳旗)
  三、王莽(新)(公元9~24年)
  张掖郡改名“设屏郡”,觻得改为“官式”,昭武改“渠武”,删丹改“贯 虏”,氏池改“否武”,屋兰改“传武”,日勒改“勒治”,骊靬改“揭虏 ”,番和改“罗虏”,居延改“居城”,显美仍旧名。
  四、东汉(公元25~220年)
  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张掖郡、县恢复原名,张掖郡领8县:得、昭武 、删丹、氏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
  安帝延光四年(125年),张掖属国一分为二。张掖属国别领5城(城名不详 );张掖居延属国别领居延1城。
  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凉州时有乱,河西五郡去州隔远,分凉州别置雍 州(治武威)。同时分张掖郡置西郡,以日勒、删丹等县隶之。兴平二年, 另在居延置“西海郡”,3郡同隶属于雍州。
  五、三国(公元220~265年)
  张掖郡领觻得、昭武、屋兰3县。
  西郡领日勒、删丹、仙堤、万岁、兰池5县。
  西海郡领居延1县。
  雍州改称凉州(治武威),以上3郡均隶属凉州。(以下西晋、前凉、前秦 、后凉时期,诸郡均隶属于凉州)。
  六、西晋及前凉(公元265~376年)
  张掖郡领永平(觻得县改)、临泽(昭武县改)、屋兰3县。
  西郡领日勒、删丹、仙堤、万岁、兰池5县。
  西海郡领居延1县。
  建康郡领表氏(今高台骆驼城)、乐涫(今酒泉下河清)2县。
  祁连郡领汉阳(今民乐永固城)、祁连2县。
  临松郡领临松(今民乐南古城)1县。
  七、前秦(公元376~386年)
  张掖郡、西郡、西海郡、祁连郡、临松郡所领县与〔前凉〕时期同。
  八、后凉(公元386~397年)
  张掖郡领永平、金泽、丘池3县。
  西郡领日勒、删丹、仙堤、万岁、兰池5县。
  西海郡领居延1县。
  建康郡领表氏、乐涫2县。
  祁连郡领汉阳、祁连2县。
  临池郡领临泽1县。
  西安郡领屋兰1县。
  九、北凉(公元397~412年)
  段业、沮渠蒙逊建都张掖,称“凉州”,自兼州牧,以武威为秦州。凉州辖 11郡。
  张掖郡(治永安,永平县改“永安县”)
  临池郡(治临泽)
  西安郡(治屋兰)
  西郡(治永宁,日勒县改永宁县)
  建康郡(治表氏)
  临松郡(治临松)
  祁连郡(治汉阳)
  金山郡(治兰池,原氏池县)
  西海郡(治居延)
  酒泉郡(治福禄县)
  凉宁郡(治玉门县)
  十、北凉后期(公元412~439年)
  沮渠蒙逊移都武威,以武威为“凉州”,张掖为“秦州”(丹岭以西),酒 泉为“沙州”(建康以西)。秦州领张掖、临池、西安、西郡、临松、祁连 、金山、西海8郡。
  十一、北魏前期(公元439~524年)
  〔北魏〕灭〔北凉〕后,凉州州治由武威移张掖,称“西凉州”,官方仍称 “凉州”。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实行军事管制,一些州、郡、县改称镇、军或戍 。凉州辖:武威镇(含张掖军)、敦煌镇(含酒泉军)、改河州为枹罕镇( 今临夏市)、改乐都郡为“鄯善镇”(在今青海乐都)。
  十二、北魏后期(公元524~535年)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解除军事管制,恢复州、郡、县建制 。改武威镇为“凉州”,改敦煌镇为“瓜州”,改枹罕镇为“河州”,改鄯 善镇为“鄯州”,张掖保留“西凉州”称号。西凉州辖张掖、西郡、临松、 建康、酒泉5郡。
  十三、西魏(公元535~554年)
  西凉州(治张掖)辖张掖、西郡、临松、建康、酒泉5郡。
  十四、西魏后期至北周(公元554~581年)
  〔西魏〕废帝三年,改西凉州为“甘州”,以境内有甘浚山而名(或以甘泉 因名)。
  〔北周〕时,甘州领张掖、酒泉、建康3郡。
  张掖郡辖永平、山丹、兰池、万岁、仙堤、金山。
  酒泉郡辖福禄、安弥、乐涫。
  建康郡辖表氏。
  另在居延(今额济纳旗)设同城戍,驻军镇守。
  十五、隋朝(公元581~618年)
  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并县,甘州直辖永平、删丹、福禄3县。
  开皇十七年(597年),改永平县为“酒泉县”。
  大业初废州改郡,改甘州为“张掖郡”,改酒泉县为“张掖县”,改山丹县 为“删丹县”,张掖郡辖张掖、删丹、福禄3县。
  十六、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武德二年(619年),改〔隋〕张掖郡为“甘州”,并分出甘州之福禄县与 瓜州之玉门县另置肃州。甘州只辖张掖、删丹2县。天宝元年(742年),又 改甘州为“张掖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甘州。
  建中二年(781年),甘州陷于吐蕃,甘州节儿伦(吐蕃驻州长官)属驻武 威的节度使(德伦)管领。
  大中二年(848年),黄头回进入删丹驻牧。
  大中五年(851年),沙州张议潮起义,甘州城归张议潮义军管辖,删丹仍 由回鹘驻牧。
  十七、五代(907~960年)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归义军张承奉立“西汉金山国”,东征回失 败。甘州回鹘据有甘、肃二州及合罗川(今额济纳旗)之地。
  十八、宋朝(公元960~1279年)
  〔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甘州回被〔西夏〕李元昊所灭。〔西夏〕在 原回鹘删丹城置甘肃监军司、镇夷郡、宣化府。将删丹城移建今山丹城址。 后〔西夏〕又派镇夷郡王坐镇,改镇夷郡为“镇夷州”,改宣化府为“甘州 城司”。
  〔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破甘州,甘州进入蒙元时期。
  十九、蒙元(公元1226~1368年)
  至元元年(1264年),置甘肃路总管府,至元八年(1271年),改为“甘州 路总管府”。至元十八年(1281年),立“甘肃行中书省”,辖甘州路、永 昌路、肃州路、沙州路、亦集乃路、宁夏府路、兀剌海路共7路及山丹、西 宁2直隶州。
  二十、明朝(公元1368~1644年)
  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将军冯胜取甘州,设置“甘肃卫”,二十五年( 1392年)改为甘州卫。二十六年将原驻庄浪(今永登)的陕西行都司移至甘 州,辖甘州左、右、中、前、后5卫及永昌、凉州、庄浪、西宁、山丹、肃 州、镇番共12卫及镇夷、古浪、高台、碾伯4守御千户所。永乐年间,以重 地不可无心膂之托,设镇守太监及甘肃镇总兵共同镇守。正统年间,以庶务 不可无综理纠察之任,设甘肃巡抚都御使巡抚之。下分4道:分巡西宁道驻 甘州,辖甘州5卫、山丹卫及高台千户所;分守西宁道驻凉州,辖凉州、永 昌、镇番、庄浪4卫及古浪千户所;肃州兵备道,辖肃州卫、镇夷千户所, 抚安罕东、曲先、安定、阿端、沙州(后为罕东左卫)、赤金蒙古、哈密7 个羁縻卫;西宁兵备道,辖西宁卫、碾伯千户所,抚安西番13族。
  甘州五卫指挥使司驻所与卫辖范围
  明朝甘州设左、右、中、前、后5个卫,卫机关(指挥使司)都驻于陕西行 都司驻地——张掖城内南隅。甘州左卫指挥使司位于都司左侧,甘州右卫指 挥使司位于左卫指挥使司之东,甘州中卫指挥使司位于都司西面,甘州前卫 指挥使司位于都司西南方,甘州后卫指挥使司位于都司东南。5卫集驻1城, 指挥四方,各卫各自行使对本卫的管理事务。各卫的辖属范围是:
  左卫:辖今张掖城长沙门至民乐县南古、丰乐、顺化及肃南县马蹄寺一带以 及当时的甘泉驿、甘泉递运所。
  右卫:辖今张掖城北、城南郊区、古浪、小满、大满、龙渠、东古城以及当 时的东乐递运所。
  中卫:辖今临泽黑河以北的旧明沙堡、板桥渠、二、三、四坝以及当时的仁 寿递运所、小沙河驿、沙河驿。
  前卫:辖今临泽黑河以南的鸭翅渠、威狄渠(委的渠)、抚彝渠(伏一渠) 、沤波渠、倪家营以及仁寿驿、沙河递运所。
  后卫:辖今民乐境内的童子坝渠、洪水、山丹黑城(霍城)、东乐驿、抚彝 驿、抚彝递运所(今蓼泉)。
  二十一、清朝(公元1644~1911年)
  〔清〕初沿〔明〕制。顺治七年(1650年),罢甘州前卫、后卫。顺治十五 年(1658年),甘肃巡抚东移凉州(后又移驻兰州)。康熙二年(1663年) ,甘肃提督驻甘州,辖甘肃镇、宁夏镇、西宁镇、安西镇4镇总兵。翌年, 甘肃镇总兵移驻凉州;厥后,安西别置“提督”而肃州复置“总兵”,甘肃 提督仍领凉州、宁夏、西宁、肃州4总兵。
  康熙二年,改分巡西宁道为甘山道,仍驻甘州。十四年(1675年)罢甘州中 卫。
  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所制为府县制。废“陕西行都司”置“甘州府” ;废甘州左、右2卫置“张掖县”;改山丹卫为“山丹县”;改高台、镇夷2 千户所置“高台县”。
  雍正七年(1729年),析甘州府的高台县隶于肃州直隶州。
  乾隆八年(1743年),改甘山道为甘肃道,移肃州(后又改称“甘凉道”, 移治凉州)。是年以张掖县分驻东乐,置张掖东乐分县,领1驿14堡。乾隆 十五年(1750年),甘州府分张掖置抚夷厅(后改称“抚彝厅”),领2驿 24堡。至此,甘州府下辖张掖县、抚彝厅(甘州分府)、山丹县、东乐分县 (张掖县)。
  二十二、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
  〔民国〕2年(1913年)2月7日,废府存道,州、厅、分县一律改称“县” 。原抚彝厅改称“抚彝县”,原高台的毛目分县改称“毛目县”,张掖的东 乐分县改称“东乐县”。废甘州府,张掖、山丹、抚彝、东乐4县改由设在 武威的甘凉道所辖,原肃州所辖高台及毛目县由设在酒泉的安肃道所辖。
  〔民国〕16年(1927年)7月18日,改道为“行政区”,裁甘凉道。张掖、 东乐、山丹、抚彝4县由省政府直辖;高台及毛目县由安肃行政区管辖。
  〔民国〕18年(1929年)1月1日,改抚彝县为“临泽县”。12月16日移东乐 县治于洪水镇,改名“民乐县”。
  〔民国〕25年(1936年),全省分7个行政区。张掖、山丹、临泽、民乐属 设在武威的第六行政区;高台属设在酒泉的第七行政区。
  二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公元1949年~)
  1949年9月建立张掖分区,行政建置谓张掖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 改为张掖专区,辖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5县。是年5月25日,撤销 张掖专区,张掖、山丹、民乐划归武威专区;临泽、高台划归酒泉专区。 1954年2月20日设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县),由酒泉专区 领导。
  1955年10月10日,酒泉、武威两专区合并成立张掖专区(专署驻张掖县), 行政建置谓“张掖专区专员公署”。辖张掖、临泽、高台、酒泉、金塔、玉 门、安西、敦煌、肃南、肃北、阿克塞、额济纳旗、山丹、民乐、永昌、武 威、民勤、古浪、天祝、永登、景泰共21县及玉门市(是年在玉门矿区成立 玉门市)。
  1956年3月9日,鼎新县并入金塔县。8月6日,筹备设立张掖市(地级)。
  1958年2月12日,撤销“临泽县”,分别划入张掖市及高台县;9月5日,撤 销“玉门县”,并入玉门市,升格为地级市;11月21日,酒泉、金塔两县撤 销,合并成立酒泉市;12月20日,撤销民乐县,并入山丹县;撤销“古浪县 ”,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景泰县划归白银市,永登县划归兰州市。
  1961年11月25日,恢复酒泉、武威专区建制,保留张掖专区建制。12月15日 ,恢复民乐、临泽、张掖县,撤销“张掖市”。张掖专区辖张掖、山丹、民 乐、临泽、高台、肃南6县。
  1969年10月,改张掖专区为“张掖地区”。
  1985年5月14日,张掖县改称“张掖市”(县级)。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