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留千古 序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018
颗粒名称: 志留千古 序三
页数: 2
页码: 5-6

内容

“历史长河一面镜,社会百科集方志。”通合远近、综述上下,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张掖地区志》,在原中共张掖地委、张掖地区行政公署的高度重视和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地区志编委会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充分发挥全体修志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专业才干,一拟纲目,历经三审,十余度寒暑,终成其著,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
  这是一部载籍丰博的地方志乘。编纂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和立足当代、略古详今的原则,在继承传统旧方志长处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外地新方志的经验,注重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通俗易懂、简明朴实的语体文记录了张掖自西汉建郡以来到1995年两千多年的自然全貌、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民族人口、杰出人物等各方面的大量资料。志设10编、81章、478节,总量430多万字。志书结构本着先自然、后经济、再社会的程序,横排纵列,浑然一体。首冠《概述》,统以全志总纲;次为《大事记》,贯以全志之经;中为行业分编,门别类析,赋以全志之纬;后缀《文录》,续以全志之尾。前后左右,经纬交错,首尾贯通;篇章节目鳞次栉比,环环相扣,体现了志书横排的有序性和纵辖的层次性。内容涉及经、政、文、社、史诸领域,既记纵向的世世代代,又述横向的方方面面。此书是一部包蕴宏富、务实存真的地情全书。
  这也是一部通古贯今的一方全史。张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两千多年,有文物可证的历史四千多年,悠约五千年上下。而数千年幸存史籍,仅为〔清〕顺治《重刊甘镇志》和乾隆《甘州府志》,此虽属善本珍籍,但所载述史实却非“朝朝相继”,而是“代有所缺”也非“百科全书”,而是“侧有所记”。《镇志》专载明朝九边戍镇之一的“甘肃镇”镇,辖地域,《府志》限于清朝中期的州辖范围。而《张掖地区志》以记述近现代为主、承载历代为辅的方法,立足当代全区地、县(市)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着眼〔西汉〕张掖建郡以来历朝诸代国都省会、设州置府、建镇立司、易制移治的厚重历史资料,承前启后,绵延古今。这里可看到张掖先秦畜牧业的萌芽,两汉、魏晋农业的开发,唐至明朝畜牧业的发展,近现代农林水牧的变化,也看到当代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经济腾飞、人民康泰、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科教振兴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地区志充分体现了人民性。全志专设一编《人物》,收录了张掖两千多年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中涌现出的五千多名典型人物。收录范围体现了以本地为重点、近现代为主、人民大众为主的原则,载录体例或立传,或入录,或列表,收有所稽。人物酷似血脉,渗透于人体各部位、各细胞,养育着整个肌体,使张掖历史“有筋、有骨、有肉”,从而看出历史与现状有物、有事、有人,人的活动贯穿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
  这还是一部价值珍贵的科学文献。志之重要,首先在于资料;据实载述,关键在于资料。地区志的编者们,前瞻后顾,着眼实用,资料采集狠下功夫,上至天文,下迄地理,既涉自然,又及社会,纵述历史,横陈百科,万事尽录,体现了志书范围的区域性,内容的广泛性,时代的连续性,资料的原始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所录文献资料做到了搜集时广征博采,务必其全;鉴别时反复考证,务求其真;筛选时去粗取精,务得其要;使用时精益求精,务述其当的要求,全面、真实、系统地吸收和记载了张掖地区的地情、史情、社情、人情、文情。全书上承府镇志精华,下纳县市志卓著,荟萃四方举要,纂辑古今文献,网络周全,储备宏富。纵观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地区志都为今人和后人提供与留下了一部鉴古知今、承前启后的综合性史志著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代在不断前进,历史在持续发展。共和国成立以来,张掖行政建制由省上派驻“区”演绎了五十三年之后,为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2002年已“撤区建市”。地区志作为前史缩影传承于后世,以垂久远,明鉴得失。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张掖人民定将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出更加辉煌的历史,谱写更加壮丽动人的诗篇。
  二〇〇五年八月(序者为中共张掖市委书记;张掖市市长)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人物

田宝忠
责任者
何振中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