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史永存 序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017
颗粒名称: 信史永存 序二
页数: 2
页码: 3-4

内容

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张掖历史上代有著述,典籍丰博。《明史》等载张掖古籍志乘有《陕西行都司志》《甘州卫志》《甘州纪变》《治甘州记》和《张掖志》等。这些方志虽为张掖最早的稀世珍籍,然已消失人间,今俱无存。流传至今的旧志尚有〔清〕顺治《重刊甘镇志》、乾隆《甘州府志》、道光《山丹县志》和民国时期的高台、临泽、张掖、东乐、民乐县志。由于多种原因,历代张掖的文书档案已荡然无存,幸存至今的文史专著,惟有仅见的这几部旧方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兴旺,盛世修志。我区近年相继新编出版了各县、市志和一批专业志、部门志,可谓“县市有志,志载古今,囊括百科,博事共鉴”。
  “地区”一级的行政建制,从〔西汉〕始设“张掖郡”就已有之。两千多年来,郡、州、路、镇、府、行政督察区和分区、专区、地区,虽称谓不同,但其“上隶省,下辖县”的关系与职能基本相同。这就是说,县要修志,地区也应修志。〔清〕顺治十四年修成《重刊甘镇志》,乾隆四十四年修成《甘州府志》,迄今时逾219年。清朝中后期、中华民国时期,追至共和国成立后近50年的两个多世纪内,地区级无志可言,志乘断代。在这漫长的跨越时空里,在此若大的区域历史上,文字稽考处于阙如,成为空白。从延续历史的角度看,地区修志,已为当务之急。
  当代“地区”建制,名为省上的派出机构,实为省辖一地统管各县(市)政治、经济、文化的督导中心;对辖县的管理职能,与实行市(州)管县体制的市(州)具有相应的职能,也是一级行政实体。从整体反映全区地情的需要看,地区也必须修志。
  1994年4月,时任中共张掖地委书记马西林,基于上述考虑,提议编修一部《张掖地区志》。此举先提交地直各主管部门负责人讨论同意,后提请地委、行署研究决定。尔后,成立机构,发布方案,拟发纲目,制订规则,编印手册,培训人员。整个编纂实行“二级承包,一笔统稿,最后总纂”。即:1994年7月,地区志编委会与70个承编单位签订责任书;1995年7月,总纂与10个分编主编签订责任书;在承编单位与分编主编相继完成初稿的基础上,由常务副总纂统盘辑稿。志稿经编委会初审,地委、行署复审,省地方史志编委会终审。
  新编地区志,载文430余万字,含辛茹苦,蔚为大观。这部巨著凝聚了70个承编单位240多位撰稿人的劳动成果,倾注了10余位分编与主编者的心血。它是众手成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方支持、通力合作的结果。当值垂誉!
  《张掖地区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秉笔直书的撰志要求,全面记述了张掖地区上下几千年的自然与社会,特别是1949~1995年共和国建立以来46年各项事业发展的成就、经验、教训,融史地风物为一体,荟图表志传于一集,是全面反映张掖全区综合地情的“博物之书”。志书编纂,基本做到观点正确,结构合理,体例得当,资料翔实,文字精炼,文约事丰,体现了时代风貌和地方特色。尽管尚有很多不妥和不足,期待贤明教正,但从资料的广度和深度而视,仍可堪称“传世之作,千古要籍”。
  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张掖地区志》发行社会后,必将产生“资治、教化、存史”之功效。愿信史永存!
  一九九八年十月(序者为中共张掖地委副书记、张掖地区志编委会主任;中共张掖地委委员、秘书长、地区志总纂)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人物

梁国安
责任者
李龙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