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小吃馓子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二辑》
唯一号: 291934020220000468
专题名称: 回民小吃馓子
文件路径: 2919/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136.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馓子,因股条细而松散得名,也称“馓枝”“馓股”是回族 群众的节日传统食品之一,据说始于南北朝时,距今已有1400多 年历史。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写诗赞美儆子:“纤手搓成玉数寻, 碧油炸出嫩黄深,夜来春水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回族的油馓, 以股条细匀、香酥脆甜、金黄亮润、轻巧美观着著,很受人们青睐。 有个故事说,元代有位阿拉伯人来中国定居后与当地一女子成婚 多年,膝下无子,一次在古尔邦节,向真主祈求赐子,敬献油馓, 后得一子,合家欢乐,第二年孩子满周岁时,众亲友来贺,感谢 真主赐子之恩,特炸油馓子招待客人,从此之后,凡回民过节或 举办喜庆大事都炸馓子庆贺,以示吉利,相沿成习。 油炸馓子的关键是要有娴熟的技巧,处理好同料,和面前先 熬一锅放有一定比例量的花椒和红糖、蜂蜜的开水,冷却后再将面粉和成面团,由男子用木杠在案板上反复揉压,使面团又软又 精富有弹性,然后切成小块,再搓成筷子粗的面条,拌少许食油 放入盆中醒面,到一定程度烧油锅,以纯胡麻油为好,也有用菜 籽油、棉籽油炸的,但食味欠佳,当看到油烟冲起,油沸腾时, 掌锅人将面条扯成圆形或椭圆形馓坯,套在筷子上边摆边扯,放 入油锅,馓子炸硬时即可抽出筷子,再炸成棕黄色即成。回族炸 油馓多有中老年妇女掌锅,在炸油馓时必需要洗一次大净(全身 及头、脚)否则,不能接近油锅。回族油馓、造型独特,有糖馓子、 咸馓子、麻花馓子、细股馓子,形状上有圆馓、花边馓、长椭圆馓子, 各有风味。“吃席嗑馓子,大人娃娃长胆子”,意思是说吃了油 馓子,大人小孩身体健康吉利。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二辑

《瓜州文史第二辑》

瓜州文史第二辑讲述了瓜州的文化历史;历史纪事和人物春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