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军民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645
颗粒名称: 第八篇 军民关系
分类号: E225
页数: 12
页码: 307-318
摘要: 安西县位于河西走廊西端,自古为边陲咽喉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几十年来,军地双方“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了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以下简称双拥)的优良传统,相互想所想,急所急,帮所难。
关键词: 军民关系 群众工作

内容

安西县位于河西走廊西端,自古为边陲咽喉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几十年来,军地双方“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了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以下简称双拥)的优良传统,相互想所想,急所急,帮所难。围绕各个历史时期军地中心任务,与时俱进,不断开展和深化双拥工作,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地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驻军部队战斗力的提高。
  第一章组织机构与工作制度第一节组织机构解放初至20世纪80年代,部队双拥工作一般由政工部门组织牵头,部队有组织或自发地开展。地方一般由当地党委领导主抓,民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和人民群众自发开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上成立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或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人武部政委或副政委、驻军部队首长为副组长,成员有县委、政府、人武部有关部门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民政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民政局1名副局长和县人武部政工科长兼任副主任,负责双拥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其后由于军地领导经常变动,人员时有调整。
  第二节工作制度议军会每年初召开。县党政及各部门领导、人武部、驻军单位首长参加。研究解决双方有关重要问题,分析布署双拥工作。
  军地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一次,领导机构及驻军有关人员参加。分析总结年度工作,安排布署下年任务,表彰奖励先进。
  督促检查各级领导及职能部门利用春节、元旦、八一、下基层、开会等时机定时不定时地指导、检查。
  领导干部军事日每年结合纪念“八一”建军节,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军队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开展军事比武活动,增强领导干部的国防观念。
  走访慰问各级党委、政府每年至少两次走访慰问驻安部队、伤残军人、“三红三属”、在乡老复员军人、现役军人家属等,解决他们的实际困第一章组织机构与工作制度难。
  现场办公每半年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议,研究解决双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排查军地矛盾纠纷每年两次定期对军地矛盾纠纷进行专题研究,集中解决影响军地团结的具体问题,不断增进军政军民团结。
  命名表彰制度县委、县政府每年对各单位双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考核,“八一”前举行一次双拥模范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会议,每两年向上级申报一批双拥模范单位。
  第八篇军民关系第二章拥政爱民第一节解放初至20世纪80年代
  一、帮助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安西县的拥政爱民工作从帮助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开始。解放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从三军、八军所属部队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地方工作队,协助接受和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建立新生的人民政权。之后,这些干部大多安排到地方工作,成了各行业的领导干部,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深入基层访贫问苦,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发动和组织广大贫苦群众诉苦反霸,斗地主,分田地,进行土地改革,摧毁了旧政权残留的保甲制度,建立了区乡人民政府和农会、工会、共青团、民兵等群众组织。派分队协助民兵剿匪肃特,安定了社会秩序。
  二、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县人武部采取各种形式,经常深入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群众、改造社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社教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国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期间,县人武部及驻军各部队派出大批干部参加区乡的社教,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协助地方完成了社教任务,又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了自己,促进了部队建设,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
  路线教育20世纪70年代中期,县乡开展路线教育,驻军派出干部参加。
  三、参加精神文明建设安西县人民政权建立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拥政爱民工作紧紧围・274・第二章拥政爱民绕地方中心工作,把它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开展了大规模的活动,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其新的内容。解放初至八十年代,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一是年前组织干部战士参加慰问团,慰问驻地党政机关、友邻单位,向烈军属送慰问品,向孤寡老人和特困户送年货、食品、衣物。二是组织卫生部门工作人员,为驻地附近及贫困地区的工人、农民、教师、学生治病;组织干部战士开展卫生活动,清扫街道和公共场所,清除堆积的垃圾。三是组织文工团、宣传队,为驻地群众演出节目,放映电影,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增添节日气氛;组织军民联欢或文艺演出,慰问各界人士。四是走访群众和地方各级干部,调查部队违犯群众纪律的问题,征求对部队的批评意见。在部队内部,普遍进行拥政爱民教育,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检查群众纪律,解决好同地方单位、群众的纠纷,严肃处理违犯群众纪律的人和事,表彰拥政爱民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四、参加抢险救灾县人武部和驻安部队官兵把抢险救灾当作应尽的职责,每当灾害发生,就义无反顾,奔赴灾区、救灾第一线,救助人民群众。哪里有灾害,哪里就有人民解放军和民兵救灾,充分体现了人民子弟兵热爱人民、一心一意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品德。1971年8月,西藏一辆大型柴油载重汽车运载一台大型普通车床和两桶柴油行至安西县老城。中午饭后,司机曾庆东不慎将烟头碰落在车厢内,造成起火隐患。油车行至安敦公路5公里多时,引起车辆起火。驻军训字206部队(现63612部队)五中队战士韩西超、刘克明发现这一情况后,一面赶赴现场进行抢救,一面由刘克明驾车返回部队求援,并汇报地方政府。驻安部队官兵和当地的干部、群众共约250多人紧急赶赴火场扑救。救火军民不顾个人安危,抢救国家财产,发扬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在这场抢救国家财产中,部队官兵烧伤60人,牺牲9人。
  五、开展扶贫济困1986年以来,县乡人武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开展扶贫帮困工作的指示精神,从安西县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军民共扶,脱贫致富”活动。采取县人武部包村,人武、专武干部包户的办法,与贫困户建立帮扶关系,组织民兵扶贫帮困小组235个,每年春种秋收,为贫困户帮・275・第八篇军民关系种帮收。发动广大民兵开展捐衣捐物、拉工运肥等活动,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第二节20世纪90年代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给双拥工作赋予了新的更加广泛的内容。驻安部队和广大民兵进一步发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多渠道、深层面、大规模地积极参加地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了安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增强了军政军民和民族团结。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兴办少年军校全县各中小学每年安排一至两周时间进行学生军训。人武部和驻安部队派出教员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军事常识学习训练。全县兴办少年军校1所,部队派出官兵50多人次,帮助教育和组训,全县受训学生达2万人次。
  党政干部爱国主义教育培训1990年以来,县人武部利用每年县党校培训党政干部的时机,坚持派领导进行爱国主义、国际形势、国防知识教育。同时,利用“八一”、“学雷锋纪念日”、“春节”、“元旦”及农村集中教育等时间,在广大群众中宣传《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教程》、《甘肃国防教育大纲》、《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有关法规、政策。全县建立国防教育中心1个,青年民兵之家49个,军地各级领导为群众举办军事知识讲座17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0多万人次。
  参加“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1982年,省军区党委遵照中央书记处关于每年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的决定和总政、兰政的指示,要求广大官兵和民兵行动起来,搞好文明礼貌月活动。县人武部和驻安部队官兵立足本单位实际,把创建与开展学雷锋活动结合进来,有针对性地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出动兵力帮助地方清运垃圾、义务理发、修理电器、义务就诊、参加巡逻执勤等,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充分利用“八一”、“学雷锋纪念日”、“春节”、“元旦”等时机,派出工作队、服务队上街入村,为群众大办•276•第二章拥政爱民好人好事。
  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1990年以来,驻安部队积极参与县上重点工程建设,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力支援小康工程建设驻安部队和广大民兵主动请缨,承担小康建设中急难险重任务。完成重点工程3项,出动官兵8220多人次,车辆813台次,投工2.8万个,修筑公路58公里,整修农田500亩,开挖水渠200多公里,植树5.6万株。县人武部成建制组织民兵参加了农田水利改造、县乡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项目,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1997年,驻军63612部队(原89791部队)投资投劳,修建了1公里的城区道路,被县政府命名为 “爱民路”。1995年,县人武部动用车辆,为桥子乡拉用建筑材料,为该乡捐助打字机1台。1997年,在河东乡五道沟村的小康建设中,发动干部职工捐款3000元,较好地支持了该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参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活动安西县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素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平均有风日172天,8级以上大风69天。大风起时,黄沙蔽日,房屋被吹,农田被毁,给安西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从50年代开始,县人武部及驻安部队广大官兵,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绿化祖国”的号召,克服困难,植树造林,为绿化安西大地做出了贡献。进入九十年代后,县上把风沙治理作为“八大重点工程”之一,全力发动干部和群众开展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活动。县人武部积极响应县政府的号召,组织民兵、协调部队广泛参与。每年3至4月份,驻安部队和广大民兵都要集中近一周时间进行植树造林。截止目前,县人武部和驻安部队官兵先后参加了“二十四个风沙口”治理、石岗墩开发区治理和“绿色通道”等大项工程的建设,共植树30多万株,人均1000多株。
  参与地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程县人武部把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作为锻炼民兵队伍、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为重要内容,以民兵连排为单位,建立民兵联户联防小组239个,坚持执勤巡逻,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仅1997年以来协助地方公安部门破获大案要案15起,抓获犯罪分子10名,捣毁犯罪窝点11个。各乡镇人武部均组织民兵巡逻小分队,定时不定时地对重要目标巡逻、守护。1995年12月18日,河东乡民兵护路分队在巡逻执勤安西县军事志第八篇军民关系中,发现有6名不法分子,盗窃列车上运送的棉包,护路民兵一方面与不法分子展开搏斗,另一方面及时与铁路公安派出所取得联系,共同配合抓获了不法分子,挽回经济损失30多万元。安西县民兵护路分队建立多年来,日夜守护在兰新铁路疏勒河至柳园段,配合公安部门抓获犯罪分子15人,救助困难群众140多人次,清理炸药、雷管等危险物品30多公斤,为维护列车的安全运行和车站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受到乌鲁木齐铁路局表彰。
  资助兴办希望工程1996至1997两年,各部队为希望工程捐资14.8万元,扶助28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并为贫困户和贫困地区捐款4.8万元,衣被500余件。驻军63612部队与县希望小学建立军民共建关系,先后出动车辆36台次,官兵300多人次,为希望小学清理校园、开垦土地、捐款28万多元,为希望小学修建教室1幢,购置桌椅40多套;发动官兵资助腰站子学校、希望小学21名学生重返校园。1996年,驻安89791部队(现63612部队)出资修建长约1公里的县城道路,被喻为“爱民路”。县武警中队发动官兵坚持每周为环城乡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
  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县人武部从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能力入手,广泛开展科技扶贫、知识扶贫等活动。协调县科委、县农业部门等单位,在青年民兵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2场次,使2500多名民兵和群众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12名民兵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环城乡民兵马全智开办金矿致富后,先后接收5名贫困户从事矿业生产。四工村青年民兵李军从外地引进“七彩山鸡”试养成功后,在全乡掀起了养殖热潮。1999年以来,县人武部与环城乡四工村2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针对贫困户的实际,不仅发动干部职工捐款捐物,而且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积极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章拥军优属安西县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素有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是驻安部队几十年来得以完成军事任务的坚强后盾。多年的拥军优属实践,地方普遍形成了“多为尽义务者尽义务、多为奉献者做奉献”的共识,坚持了 “军地都有困难,优先解决部队的困难;地方部队都需要,先照顾部队的需要”的传统作法。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驻安部队移防频繁,加之当时国民经济状况不佳,部队的后勤保障困难很大。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地方各级政府总是千方百计地动员群众支援部队建设,在划定粮油、菜、肉等生活用品、划拨土地等方面给予部队优惠。
  1990年前,驻安部队干部家属大都在农村、外地,随军来安后,地方各级领导亲自过问,制定优惠政策,使随军家属基本上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子女入学问题得到了较好地解决。
  1990年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军队体制调整改革和地方人事制度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地方党委、政府针对驻安部队干部家属知识水平和自身特长,有针对性地安置在县企事业单位任职,解除了军人的后顾之忧,促进了部队的整体建设。
  第二节20世纪90年代以来1991年县双拥办成立后,双拥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广角度、深层面的发展轨道,地方为驻军办了六个方面的实事:第八篇军民关系一是多方面筹集资金、为部队修建营房、购置营具。县财政共筹资金近百万元,为武警中队、消防中队兴建办公楼、宿舍,配备了消防车;1996年后陆续投资200万元,为县人武部改造、修建独立营院、训练基地和民兵武器库,配备了基本的办公和生活、训练设施;为部队购置办公和生活用具50余件。
  二是为部队提供修建训练场的土地,保障部队军事训练。无偿为部队划拨场地2万多平方米,帮助修建训练场1个。
  三是支援铺设国防通讯线路。312国道沿线的安西县农民自发投入200多个劳动日,帮助部队开挖西兰乌光缆线路10多公里。
  四是帮助部队建设“菜蓝子”工程。全县通过农技服务组织和技术人员传授技术,帮助指导63612部队、县武警中队建起了蔬菜基地和温室温棚,划拨生产用地25亩。
  五是建章立规、高标准地落实优抚安置工作。为进一步搞好优抚安置工作,县委、县政府结合全县经济发展实际,先后制定出台和修订完善了 《优抚安置工作暂行办法》、《军人抚恤优待规定》、《关于做好随军家属子女安置就业工作的意见》、《义务兵优待制度》、《军转干部和复退军人安置制度》、《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制度》等,保证了优抚工作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在优待抚恤安置工作方面,县每年投入经费1.5万元用于提高在乡复员军人定补和西路军在安西的红军老战士生活补助。红军西路军在安老战士八十年代尚在世3名,2004年健在的2人,全部安置入城建房居住,并落实了优抚政策。在落实现役军人家属优待标准上,1997年各乡镇已平均达到1700元以上,以后逐年都有所增加。对服役期间立功受奖的战士实行退伍后给予现金奖励制度。在退伍军人安置方面,1992年至1997年五年安置志愿兵2名,义务兵50多人。两用人才使用中有60名退伍军人被提拔担任乡镇、村组、企业党政领导和厂长经理。从1993年起,在乡老复退军人定额补贴面、现役军人家属群众优待面、“三属”及伤残人员抚恤面、退役义务兵和转业志愿兵安置率连续保持100%。
  六是开设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红军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等处设立教育基地2处,教育引导全县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广大民兵了解国情,了解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守土之责。驻军充分利用这些基地,组织广大官兵参观,进行献身国防事业、热爱大西北教育,受教育面达95%以上。
  •280•第四章开展“创建河西千里双拥模范走廊”活动第四章开展“创建河西千里双拥模范走廊”活动1992年起,在省政府、省军区的倡导下,开展了 “创建河西千里双拥模范走廊”活动,赋予了双拥工作新内涵。双拥工作内容从单一的相互做好事向军地思想、文化交往,技术互补发展;双拥形式从军地互补向广角度联片拓展;双拥活动范围从一城一乡向沿走廊大范围扩展。县上制定了《安西县1994—1997年创建河西千里双拥模范走廊三年规划》、《1997—2000年创建千里双拥模范走廊长远规划》和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模范乡镇的标准,开展涵盖双拥各方面工作的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模范乡镇活动。地区两年、县 (市)一年评定表彰一次,实行动态管理,达不到创建要求的通报批评,限期达标。对已评定但工作又滞后的摘牌警告。
  创建河西千里双拥模范走廊活动,为进一步增强军政军民团结,增强军地凝聚力,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注入了新的活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使全县双拥工作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
  附:县人武部所属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一、县人武部所属受地级以上表彰的单位第八篇军民关系(续表)・282・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