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军需供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64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军需供给
分类号: E233
页数: 3
页码: 302-304
摘要: 人武部由后勤科负责作战、训练、生活等军需物资的供应。
关键词: 军需勤务 军需供给

内容

人武部由后勤科负责作战、训练、生活等军需物资的供应。
  一、给养给养工作,主要是保障部队吃饭问题。解放初期,人武部实行供给制,分为大灶、中灶供给。大灶为普通灶,战士和连以下干部就餐,标准为每人每天0.53元;中灶为营团级干部就餐,标准为每人每天0.63元;1955年实行薪金制,改三类灶为四类灶,到1970年,伙食费标准为:各类灶粮代金每人每天0.24元;一类灶0.45元,二类灶0.55元,三类灶0.75元,四类灶0.95元。80年代初全军伙食单位共分为五类灶,安西驻军执行四类灶标准。
  为办好伙食,人武部多年来坚持抓好农副业生产,补给供给不足。五十多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上级的要求,武装部机关的农副业生产,呈现出生产、发展、保障的“马鞍型”。
  人武部建立后,即开垦和划拨生产用地。1968年开始种地,播种面积16亩,总产3010斤,其中小麦10亩,平均亩产250斤,油籽6亩,平均亩产100斤。1969年、1970年基本保持1968年的水平。1971年,播种面积有所增加。种小麦20亩,亩产260斤,油籽10亩,亩产110斤。以后六年基本保持71年的水平,略有发展。1978年,播种面积达60亩,亩产265斤,总产20120斤。1980年,减少耕地面积,实种30亩,单产270斤,总产8100斤。从1983年开始,由于水源、肥料等条件限制,成本太高,得不偿失。所以,原有土地弃耕。1968年,部机关养猪5头,毛重650斤,价值325元。1969年至1975年,每年平均3头。1975年养羊130只。1975年以后,机关的农副业生产逐步下降,养猪平均每年2—3头。1986年6月,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机关食堂由集体灶改为职工灶,就餐人员少,养殖也停止了。1995年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后,重新开设食堂,养猪3—5头,兔9—10只,1999年停止。1998年后又在民兵武器库修建0.37亩日光蔬菜大棚1座,开垦菜地0.5亩,每年基本上保障了民兵武器库看管人员的蔬菜供给。
  开展农副业生产,培养了干部职工自力更生的作风,有效地促进了伙食的改善。
  二、被装按总后勤部1981年的划分,安西人武部及本县驻军均为寒区。每年两次按驻地区划由上级后勤部门发放被装,保证了日常应用和执行任务的需要。服装供应的数量和质量,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善和提高,先后有7次大的服装改革,即1950年统一制式服装;1955年实行军衔制后的服装;1965、1985年的服装改革;1988年换装;以及1999年的部分换装;2002年以后干部实行发放服装费。
  三、装具和给养器材装具是指部队作战、训练、执勤时随带的用具。分为人装具,即雨衣、水壶、干粮袋、挎包、背包带、茶缸、蚊帐等,人手一套;马驼装具,即鞍具、挽具、驮具、料具等;军械装具,即武器衣、弹药袋、伪装隐蔽物品等;给养器材,即行军帐蓬、行军锅灶、炊具等。装具和给养器材,是作战或战备的重要物资,人武部及时请领配发,定期检查维修并补充,保证了训练、战备和执勤的需要。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