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武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63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武器
分类号: E92
页数: 2
页码: 296-297
摘要: 民国时期是我国军队武器装备大发展的时期。一方面从国外进口了很多先进武器;另一方面历届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都兴办兵工厂,仿造各种先进武器装备部队。
关键词: 武器 兵器

内容

民国时期是我国军队武器装备大发展的时期。一方面从国外进口了很多先进武器;另一方面历届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都兴办兵工厂,仿造各种先进武器装备部队。到民国10年(1921年)前后,不论中央政府的部队,还是地方部队,已淘汰了刀、矛、剑、戟等冷兵器,改装为新式火枪、火炮,只有个别部队保留大刀作为辅助兵器。各种火器品种庞杂,一个部队既装备有国产武器,又装备有进口武器,世界各先进国家的产品一般都有。就其发展过程来说,民国后期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已大大优于民国初期。
  一、民国初期驻安部队的武器装备民国初期,驻安部队隶属于北洋军阀系统。最初的武器装备基本上是接受清末驻安绿营的武器。火枪、火炮占80%,尚有少量刀、矛一类的冷兵器。
  此后,北洋军政府陆续拨来较先进的武器装备部队,其中大部分是仿造的德式、日式、俄式、英式非自动步枪和手枪;少部分是进口的德制毛瑟手枪、美制左轮手枪、德制毛瑟“九八式”和“二四”式步枪、日制“三八式”步枪、英制“3MKI式”步枪、美制“三0式”步枪等。民国5年(1916年)张广建任甘肃督军后,将甘肃机器局扩充,制造新式枪炮,仿造了很多捷克式、“三八式”、“二四式”步枪,以此陆续更新部队装备。与此同时,驻军和地方武装为了发展势力,争夺地盘,也都通过各种渠道,购买进口武器,其中购买最多的要数德国和西班牙制造的毛瑟手枪(又名盒子炮、驳壳枪)。
  二、驻安国民军武器装备国民军原系北洋军阀的军队,装备有国内仿造和进口的各式步枪和手枪;团编有迫击炮连、机枪连,配备的重武器有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60迫击炮、82迫击炮和轻重机枪。
  三、驻安国民党中央军武器装备抗战前,中央军装备的武器品种繁多,步枪基本上是非自动的,国产的有汉阳厂制造的“仿二四式”,粤厂制造的“元年式”;进口的有德制毛瑟“八八式”、“九八式”和“二四式”、英制“3MKI式”、美制“三0式”、奥制“曼利夏”、日制“三八式”和“九九式”等。手枪主要是驳壳枪、白朗宁和左轮,也有德造帕拉贝隆自动手枪。轻机枪主要是我国各厂仿造的捷克式、麦德森式、哈其开斯式等,也有进口的加制勃然式、比制白朗宁、美制白朗宁、日制7.7毫米等轻机枪。重机枪主要是我国仿造的古瓦兹式、白朗宁1917式、马克沁、哈其开斯、“大正三年式”等,其中白朗宁和马克沁两种制造较多,装备较普遍。火炮主要有国内各厂生产的“克虏伯式”75毫米山炮和野炮,仿日“三八式”75毫米野炮和“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进口的有奥制77毫米野炮和105毫米榴弹炮,日制105毫米加农炮和150毫米榴弹炮。
  抗战胜利后,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支援了大量美械装备国民党军队,组建了一批“美械化”部队,使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大为提高。据史料记载,第三次内战时期,驻安中央军中出现的武器新品种有:手提式冲锋枪、美制“Ml式”半自动步枪、美制“Ml式”和“M2式”卡宾枪、美制汤坶森冲锋枪、美制“M3式”冲锋枪、法制柏格门冲锋枪、英制司登式冲锋枪;美制和英制的轻重机枪、迫击炮和各种型号的火炮也成批出现。与此同时,因国民党政府大力加强各兵工厂的生产,自制了大批较先进的武器,其中汉阳厂制造的7.9毫米步枪,不但数量有很大增长,而且质量有较大提高,成为国民党部队的常规制式武器。除外,抗战时期研制成功的枪榴弹和掷弹筒也大批生产,并装备部队。
  四、地方武装武器装备安西地方自卫队武器装备。一是收集当地豪绅保家护院购买的武器;二是政府少量配发的武器;三是收集部队散落民间的武器;四是集资购置的武器。品种杂乱、繁多。部分自卫队、民团为弥补火器的不足,还配有刀、矛等冷兵器。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

相关地名

张广建
相关人物
甘肃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