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兵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63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兵器
分类号: E92
页数: 4
页码: 288-291
摘要: 我国古代兵器分为冷兵器与热兵器两大类。冷兵器主要有石兵器、铜兵器、铁兵器;热兵器以火药为发动力,故又称“火器”。唐代以前,我国一直处于冷兵器时代,唐代后期出现火器,开始了冷兵器与热兵器并用时代。清朝末期新式火器不断出现,冷兵器逐步淘汰。民国成立后,大量火器装备部队,并施用于战争,我国进入热兵器时代。
关键词: 兵器 武器

内容

我国古代兵器分为冷兵器与热兵器两大类。冷兵器主要有石兵器、铜兵器、铁兵器;热兵器以火药为发动力,故又称“火器”。唐代以前,我国一直处于冷兵器时代,唐代后期出现火器,开始了冷兵器与热兵器并用时代。清朝末期新式火器不断出现,冷兵器逐步淘汰。民国成立后,大量火器装备部队,并施用于战争,我国进入热兵器时代。
  一、铁兵器铁兵器是在铜兵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保留了铜兵器的特点,又根据铁的特性和作战形式的发展,有较大改进。比起铜兵器来,铁兵器有如下优点:一是锐利,杀伤力较大;二是耐用,不易断裂;三是重量轻,一般比铜兵器轻三分之一,便于挥舞;四是比铜兵器容易制造,成本较低。
  我国在商代中期就已出现铁质兵器。战国时期,由于冶铁业有了很大发展出现尖利的铁质兵器,并装备部队;到汉代,铁兵器基本上代替了铜兵器。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铁兵器经历了它的辉煌,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直到清末,随着各种火器的发展,铁兵器进入衰落时期。民国时期虽然进入火器时代,但铁兵器还占有一定地位,直到全国解放,铁兵器才最终被送进历史博物馆。
  铁兵器主要有刀、矛、枪、剑、戈、戟、鞭、斧等。
  二、复合兵器复合兵器是指用金属、优质木材和兽皮等物混合制成的武器,如弓箭、弩、炮车等。因这些武器是在较远的距离上抛射箭石,以杀伤敌人。因此,又称“抛射武器” 。
  三、汉代边防部队的守御器物汉代驻守西北长城烽燧的边防部队,除配备刀、矛、剑、弓箭、弩机等兵器外,还根据边防守备任务的需要,配备大批守御器械和物资,以供警戒、防御使用。
  长斧斧头装以长柄,是守御长城、烽燧、城池的重要工具。《墨子•城门篇》云:“长斧柄长八尺”,“城上备之” 。
  长椎在长木柄的顶端安装铁制尖锥,用来刺杀敌人。这对于攀缘长城、烽燧的敌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武器。
  长棍俗称长棒。《六韬•军用篇》载:“重十二斤,柄长五尺。”在长棍顶端裹铁,以增强攻击力。长棍是对付偷袭敌人的一种工具,使用轻便,在防守战斗中便于挥斥,扫荡敌人。
  连梃犹如打禾的连枷,亦称节棍,主要用来打击攀城至女墙外的敌人,便于隐蔽自己,不致被敌人击伤。
  长抖即长柄斗勺。古时守城,或以沸油、滚汤之类,用长抖浇灌登城之敌;也可用来浇水,对付敌人的进攻。
  转射是安装在烽燧、堠坞之上的一种木质器具,一般固定在墙壁上,供发射箭矢、候望烽火、观察敌情之用。根据出土的实物看,转射一般高20~44厘米,由大小不等的两件木料复合而成。较大的一块木材中间凿有一个框匣,匣高15厘米,宽3.7厘米;较小的一块木材制成可转动的木柱,上下端制轴,装于前者的框匣中;框匣与木柱均凿有大小相等的长方形望孔,木柱下面安装一小木把。使用时,转动木把,使木把框孔与外框望孔对正,即可看到外面的一切;停止使用时向反向转动木把,使木轴框孔与外套的框孔错位,关闭框孔,以防敌箭射入。
  垒石又称雷石、羊头石,即在城头、烽墩顶上预放石块,当敌人进攻时,投石击敌。《左传•襄公十年》文中有服虔注语,曰:“兵法,守城用垒石,以击攻者”。《墨子•轩城门篇》云:“城上皆积累石”,“积石,重十钧以上者五百枚”。石块过大,不易抛发;过小,则威力不大,羊头大小者为宜,故名“羊头石”。
  虎落是在烽燧、障城、堠坞外围设置的木尖桩之类的障碍物。《汉书・晁错传》云:“中周虎落”,郑注:“外藩也,若今时竹落”。
  积薪是烽燧戍卒用来施放烟火的柴草。
  烽笼是烽燧戍卒用来施放烟火的一种器具。烽燧戍卒传送信号,白天放烟,黑夜需用烽笼。烽笼系于烽竿顶端,竿长三至四丈,笼内装薪柴,点燃后举起,以通消息。
  四、火器火器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基本原料是硝石、硫磺和木炭。火药出现于西汉,到唐代末期始用于战争。当时,用火药制成杀弹,杀伤敌人。到了宋代,始发展成为管状火枪、火炮和火箭。火器的威力远远大于冷兵器,其特点是射点较准,杀伤力大。火器的出现,是古代兵器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兵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火弹火弹是最先利用火药制成的武器,先有燃烧性火弹,其后才在燃烧性火弹的基础上制成爆炸性火弹。投放火弹的方法,一是靠人的臂力投掷,二是利用抛石机发射,三是把火药包或火弹捆绑在火箭上发射。驻防安西县的明军、清军大多装备这些火弹。
  火箭火箭始于宋代,当时称“火药箭”。起初是把火药捆绑在箭杆上,点燃后用弓箭射出去,烧杀敌人。后来,人们利用火药气体向后喷发的反作用力,制成火箭,装载火弹,袭击敌人。由于火箭的大量使用,使抛石机、弓弩等抛射武器逐步被淘汰。古代火箭的制造和发射,还为现代火箭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基本原理。
  火枪是在以竹木为弹体的火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于南宋时期。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南宋火器专家陈规制成了用竹管做枪筒的火枪,称之为“长竹火枪”,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火枪。当时的火枪是以喷射的火焰来烧杀敌人的。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南宋制成“突火枪”,并用于抗击蒙古军的作战中。这种火枪开始使用“子窠”(弹丸),利用火药的推动力,驱动弹丸与火焰一起喷射出去,用其冲击杀伤敌人。明代是我国火枪发展的重要时期,先后制造的火枪有神枪、单眼铳、手把铜铳、击贼砭铳、神火素龙枪、夹把铳、七星铳、三眼铳、十眼铳、大追风枪、剑枪、迅雷铳、鲁密铳等二三十种。清朝初期对火枪的研究制造比较重视,经过百余年的积累,步骑兵分队中装备的各类火枪约40%~50%,主要有兵丁鸟枪、抬枪、花枪、撞击式燧发枪等40余种。
  火炮火炮在明代发展很快。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王朝成立军器局,专门负责制造兵器。洪武年末,明王朝又成立了兵仗局,负责研究制造火炮。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