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62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屯田
分类号: F329.0
页数: 4
页码: 283-286
摘要: 屯田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解决军队给养,特别是解决边疆驻军给养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古代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史:屯田

内容

屯田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解决军队给养,特别是解决边疆驻军给养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古代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古代军队开边拓土、守边驻扎,给养补给困难,而边疆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就地掳掠又杯水车薪,要保卫边防,巩固边防,开发边疆,屯田实边实为上策。故古人云:屯田,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凡用兵者,“以转运为权宜,以屯田为长。
  屯田分军队屯田和移民屯田,军队屯田是最重要的形式。组织士卒一边戍守,一边屯垦,生产粮食,就地解决给养,这种融耕战于一体的军屯制度,在历代中央王朝经营、开拓边疆的事业中,发挥了持久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作用。至乾隆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军队供给有了保障,军屯逐渐废止。
  一、汉代安西屯田汉代,参加屯田的士卒叫“田卒”,修管渠道的士卒叫“河渠卒”,管理粮食的士卒叫“守谷卒”,平时务农,战时为兵。屯田指挥官叫“田官”、“农都尉”、“护田效尉”,他们平时组织士卒屯田,战时指挥打仗。汉军在安西一带的屯田有敦煌屯田区。
  有学者认为,敦煌屯田在元鼎四年以前,但大规模屯田,是在汉塞修至敦煌时开始的。据历史文献记载,在汉塞于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修至渔泽障(在今安西、敦煌间),渔泽尉(驻渔泽障的汉军指挥官)教戍卒“力田”,“以勤效得谷”,并在此设立效谷县。汉塞修至敦煌不久,大规模的屯田活动就在这一带开始了。
  根据当代学者考证及考古资料证明,敦煌屯田共有3个屯区。其中一个在宜禾、鱼泽候官辖境,即今安西县西部和敦煌市东北部地带。这里因有西水沟、东水沟和芦水沟之水源,形成几块绿洲,汉军在这里分设鱼泽候官和宜禾候官(也称尉),指挥部队戍守屯田。敦煌屯田与其他地区的屯田组织领导形式不同,未设农都尉、护田都尉和其他农官或田官,完全由军都尉和候官、燧长等领导。
  经西汉100余年的经营,河西地区得到较大发展,人口大量增加。随着河西经济的发展,军粮已能就地解决,军屯规模逐渐缩小,许多军屯土地转为民耕。
  二、元代在安西一带的屯田元代瓜沙屯田始于元世祖,发展于成宗时。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朝廷决定在沙州、瓜州立屯田,遂调蒙古军、汉军、新附军前去垦荒。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朝廷又调巩昌总帅汪惟和所部到该地区屯田,并拨白银23200余锭,以置耕牛、农具、籽种。大德七年,御史台向成宗呈奏说,瓜沙二州自古为边镇重地,今大军屯驻甘州,吏民反倒迁居边外,并非良策,应调蒙古军万人赴瓜沙,分镇险要,并立屯田;成宗同意御史台建议,即从甘州等地调蒙古军万人开赴瓜沙。瓜沙地区的军户屯田,成绩斐然,成宗初岁入粮2.5万石;仁宗时,设立粮食屯储总管万户府,统一管理该处的储粮。
  金元时期,在今安西县北立屯田,设提领所领导。至元十九年,以军站屯户到安西屯田,有军户724户,后存262户,垦田467顷78亩。不久又征发鸭池回军到此屯田。
  在朝廷的支持下,河西屯田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有些卫所已达到“军有余粮,民免供馈”。明太祖朱元璋曾说:“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反映了明初屯田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此后,历经宣、英、代、宪、孝、武6帝近百年的经营,屯田面积扩大,粮获也随之增加,不但驻军及家属的吃粮靠军队屯田解决,而且“边士用度也多以粟易之”。说明卫所驻军已经足食、足饷,屯田的目的已经达到。但另一方面,由于官豪强占屯田,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清军大举南下,卫所军士不断调遣出征,屯地逐渐荒芜,屯田制度渐废。
  三、清代安西屯田清代,安西一带仍是重要的屯田区。清初,安西人口仍很稀少,其军政建制沿袭明代的卫所制,军队仍实行卫所屯田,且耕且战。为了保障部队供给,促进屯田活动的开展,清王朝规定“计兵授田”,官方供给耕牛、种子、农具,奖励士卒多种多收。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朝廷又规定每卫设守备1员,专管屯田;接着又改卫军为屯丁,“免除军名,令种屯田”。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嘉峪关开放,关外开始屯田。
  据《重修肃州新志》载:“惟有雍正十年来,因西方用兵,军需繁重,大学士鄂公巡边,考汉、唐故事,总以屯田为第一义。于是大将军查公与都御史孔公,在嘉峪关以西屯田”。在关西的屯田,从安西、靖逆、赤金调营兵耕种,称“军屯”。为规范和鼓励户和屯户耕种,朝廷专门制定了屯田条例。为使屯田成为“久计”,雍正时,还把安西直隶州的部分屯田军户转为民户,允许带家眷到屯地,将军屯地转为民地。
  乾隆时期,关内各地屯兵有所减少,而关外屯田却大力发展。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开始,先后在布隆吉、双塔、柳沟等处屯田,国家向屯兵拨给种子、耕牛、农具,收获后除收回种子外,余粮官私各半,充作口粮,“关外兵食,全赖屯田”(见《清实录•乾隆四年》)。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

相关地名

沙州
相关地名
瓜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