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兵工作在拨乱反正中健康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59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民兵工作在拨乱反正中健康发展
分类号: E28
页数: 3
页码: 221-223
摘要: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民兵工作开始调整改革。调整改革大体分为三个步骤:1977年至1978年,一方面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民兵建设,企图建立“第二武装”的罪行;另一方面继续进行“三落实”工作。
关键词: 民兵工作 民兵制度

内容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民兵工作开始调整改革。调整改革大体分为三个步骤:1977年至1978年,一方面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民兵建设,企图建立“第二武装”的罪行;另一方面继续进行“三落实”工作。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举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新的工作方针,民兵工作开始摸索改革的路子。1981年中央11号文件下发后,全面调整民兵组织,减少民兵数量,改革民兵工作。
  一、全面恢复民兵工作领导制度1978年底,为了加强党管武装搞好民兵建设,县委第一书记被任命兼安西县军事志第五篇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任县人民武装部第一政委。1979年5月,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全面恢复,并召开会议,协调各方面力量,开展民兵工作。1980年8月,安西县人武部第一政委郭振江被省军区评为“尽职尽责抓民兵工作的好政委”。
  1982年,安西县人民武装委员会认真贯彻甘肃省委民兵工作会议精神,协调各方面力量,及时解决民兵建设中的新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民兵建设。一是认真抓了民兵组织建设,解决了民兵建设上的一些实际问题;二是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抓了民兵武器装备仓库建设;三是加强了民兵武器装备的管理;四是认真解决了民兵活动中的误工补贴;五是加强了乡镇村级武装干部队伍建设,调整配备了一批年轻的复转军人。
  二、组织建设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民兵工作会议,批判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民兵建设的罪行,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颁布了《民兵工作条例》。根据省军区的部署,系统地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了整顿。县以下取消了师团建制,并将民兵组织同预备役制度、战时兵员动员紧密结合,使之更加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民兵数量上适当减缩,主要抓基干民兵队伍的建设。经过整顿,安西民兵组织更加健全,军事素质不断提高。截止1978年,全县民兵总数为25867人。其中:基干民兵15326人,普通民兵10541人,编制民兵师1个,基干团11个,营9个,连101个,排484个,排以上干部1882人, 武装基干民兵4064人。
  198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调整民兵组织问题的报告》(中发[1981]11号文件)。省军区根据中央文件精神部署了民兵组织调整工作。这次调整,一是缩小组建民兵的范围,取消党政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和街道办事处的民兵组织,解决民兵组织过于庞大的问题;二是压缩民兵年龄,由原来的16岁至45岁压缩为18岁至35岁,其中基干民兵的年龄为18至28岁,解决了民兵人数过多的问题;三是简化民兵组织层次,取消民兵师、团组织,武装基干民兵并入基干民兵之中,解决编组复杂的问题;四是严格民兵条件,提高民兵质量。是年,民兵组织调整后,全县编制民兵4个营、16个连、51个排,共有民兵6240人,其中,基干民兵2475人,普通民兵3467人,民兵干部298人。
  经过多次的不断调整,民兵工作的领导体系更加顺畅,民兵组织的编安西县军事志第二章民兵工作的发展变化制更加合理,民兵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