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募兵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56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募兵制
分类号: E265
页数: 2
页码: 187-188
摘要: 实行过募兵制的,有汉、北魏、唐、宋、清。募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种原因“自愿”为军。如逢国家有难挺身报国的;生活所迫,当兵吃粮,养家糊口的;投身军伍,希图建功疆场、博取功名富贵的等。
关键词: 兵役制度 古代兵役 募兵制

内容

实行过募兵制的,有汉、北魏、唐、宋、清。募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种原因“自愿”为军。如逢国家有难挺身报国的;生活所迫,当兵吃粮,养家糊口的;投身军伍,希图建功疆场、博取功名富贵的等。
  西汉王朝抵抗匈奴侵略的战争,符合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利益,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因此,人民愿意应召从军,有的还自己带良马,要求从军参战。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西汉王朝开始大规模讨伐匈奴,陇西成纪人李广,就自动应募从军,后来成为有名的“飞将军”。骑都尉李陵从楚地招募“勇士、奇才、剑客”5000多名,在酒泉、张掖间驻防练兵,防备匈奴入侵。这些勇士都是自愿来保卫国家边疆的,一般都有较高的武艺,而且体格强健,任侠好义,重名轻利,作战勇敢。到东汉时,由于朝廷长期废弛地方军事工作,致使民不习战,官不知兵,发生外族犯边和内乱等突发事件后,各郡无以承担作战任务,朝廷只好实行募兵制度,招募能战之兵。从安帝永初起,“羌乱”不止,募兵的规模越来越大。募兵,往往是临战前的应急措施,无暇严格选择,以致有很多社会闲散人员、无业游民、痞子无赖等社会渣滓,都应召从军。这样招募来的士卒,素质不高,无论是军纪,还是武艺,都远远赶不上西汉时招募的兵员。有些官员还纵容士兵掠夺民间财物,为非作歹,以引诱更多的人应募从军。招募的士兵一般都是终身从军,因而军队中老弱之卒越集越多,大大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以致在多次“征羌” 战争中遭受失败,这是东汉王朝衰败的突出表现。
  北魏在北中国确立统治地位后,由于不断对南朝和西北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用兵,光靠鲜卑人当兵,已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到太武帝拓拔焘时,开始实行募兵制,招募大量汉人服兵役,补充常备军。
  唐代前期,在实行府兵制的同时,也实行募兵制,但这时的募兵,仅是府兵制的一种补充手段、辅助措施,府兵制遭到破坏后,募兵制就成了唐王朝的主要兵役制度。高宗李治执政时期,府兵制就已经开始衰落,而边防又多事端,边境之军、守捉、镇大量增加,常年驻戍的军队有60多万人。这些戍边兵大多是招募来的。玄宗李隆基时,罢边镇兵20多万人,使之还农,但戍边兵仍然不少。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河西节度使,即辖10军、14守捉,统兵7.3万人;陇右节度使,辖18军、3守捉,统兵7.5万人。两镇合计28军、17守捉,共有边兵14.8万余人,这些边兵全靠招募而来的。
  公元848年,张议潮率众起义时,其基本部队都是招募的“瓜沙子弟”(今敦煌市、安西县),被唐王朝命名为“归义军”。张议潮依靠这支队伍,驱逐吐蕃势力,每到一地,广大人民一呼百应,纷纷参加归义军,吐蕃兵望风披靡,河西、陇右很快光复。
  宋代时期募兵制比较盛行。北宋时,朝廷直接管辖的禁军,从全国各地招募;守卫各州的厢兵,在本州范围内招募;守卫边疆地区的蕃兵,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招募;保卫家乡的乡兵,由各地按户籍抽调的壮丁组成。此外, 还强迫罪徒当兵,士兵的社会地位低下。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