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安西县剿匪肃特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56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安西县剿匪肃特记
分类号: E289
页数: 7
页码: 178-184
摘要: 安西县位于甘、青、新三省(区)交界,是内地通往新疆的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解放前国民党在这里设军事要隘,不仅派驻军队,而且密布中统、军统特务组织,反动势力有较深的根基。
关键词: 地方军事 安西县剿匪肃特记

内容

安西县位于甘、青、新三省(区)交界,是内地通往新疆的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解放前国民党在这里设军事要隘,不仅派驻军队,而且密布中统、军统特务组织,反动势力有较深的根基。
  安西县南邻肃北县,北邻马鬃山区,为蒙古簇游牧地,西南的阿克塞为哈萨克族自治县,西端紧靠多民族的哈密地区。解放前和解放初,本县有多种民族杂居,民族关系历来比较复杂。
  解放初期,被人民解放军打散的国民党军队残兵游勇、国民党政府中的一些顽固分子、政治特务、当地的部分土豪劣绅、少数民族中的一些反动头人和民族分裂分子,纷纷逃来安西、肃北、敦煌三县交汇的深山大漠中,前后共集结了数千人大肆抢劫,制造骚乱,企图背靠尚未解放的西藏建立基地,与人民抗衡。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政府,为了解放大西北,巩固人民政权,于1949年到1950年底开展了剿匪肃特斗争。这场斗争发生在甘青新三省(区)边沿,由三省(区)共同会剿。甘肃方面主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和酒泉专署、酒泉军分区指挥,由酒泉地区各县(市)人民政府和民兵协助正规部队完成进剿任务。
  安西县地处斗争前沿,是匪特活动和抢劫的重点地区,受害极为严重。因此,剿匪肃特成为当时的中心任务。全县人民在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 与匪特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取得卓著战果。
  第一节主要股匪及危害据1950年9月侦察得悉,安西县境内及邻近地带活动着大小10余股土匪,约6000余人,千余支枪,另有数百散兵游勇。其中成股的有:国民党残余部队新疆和平解放后,吐鲁番专员乌斯满、哈密专员尧乐博斯和马步芳骑马兵在新疆叛乱,在解放军进剿下溃不成军,无处立足,・142・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后安西县剿匪肃特记200多名散兵流窜出疆,在安西一带形成匪患。
  被反动头人胁迫的少数民族部落尕斯地区有胡赛英、胡思曼1800多人,轻机枪2挺、步枪300余支,活动于安西、敦煌等地;长草沟、博罗转井、鄂博图、毛坝地区有楷板、莫里莫克汗、沙哈都拉依、马霍杜巴依胁迫的男女1300余人,拥有步枪90余支,常侵扰安西;毕善录、解维贞、韩进录及骑五军散兵共100人,机枪2挺、步枪20多支,在安西、敦煌两县抢劫;马鬃山区有德五沙格拉,人枪170余,出没安西、玉门一带抢劫;盐池湾有原肃北设置局民团团长、伪国大代表包布拉和尕布增及包的弟弟火台、女婿旦大苏龙、党九等400余人,各种枪80余支,出没安西、敦煌、玉门等地。
  地主武装以国民党安西伪参议长马应蛟,伪乡长陈培才、党其昌、赵存江及反动地主李耀、李茂为骨干的地主武装30余人,有机枪1挺、步枪20余支,盘踞盐池湾,与潜伏在安西城的国民党特务黄狱麓勾结成立“西北剿共纵队第一军”,黄充军长、马任师长、陈、党任旅长,后又与包布拉纠合成立“反共救国第四军”,包任军长、马任师长、党任旅长,陈任团长。以后又改成“混成旅” 。
  散兵游勇原国民党驻安西警备团机炮四连和步兵二连在反动军官王纪国的煽惑下,于1949年10月6日拖枪叛变,事态很快被平息,叛变士兵大部归队,部分逃跑回家,一部分流窜为匪;吐鲁番专员乌斯满、哈密专员尧乐博斯及骑五军南窜时被打散不能归队的散兵。
  惯匪惯匪有2股20人,一股以高木坎为首的匪徒9人(均系安西居民),解放前在安西境内抢劫商贾和群众;一股系张才初、杨占魁等11名无业游民。
  特务组织主要有军统、中统及“安西通讯小组”、“保防情报所”、“冬防小组”。操纵土匪组织和反动武装,与新生的人民政权对抗。
  安西县属半农半牧区,牲畜众多,因而受害殊深。据不完全史料记载,自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安西境内发生匪特破坏和抢劫事件45次。
  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抢劫42次,政治性破坏3次,出现土匪1370人次。抢去骡马450头(匹)、牛(驴)287头、骆驼482峰、羊230多只、银元677块、面粉数千斤以及黄金、白银、衣物等财物,烧毁公路桥涵2座,打死打伤群众35人,抢去民兵步枪3支,策反民兵干部向土匪交枪12支,在进剿和阻击战中,我方牺牲连指导员2名、战士5名、民兵4名。较大的事件有:安西县军事志第三篇重要战事1950年1月9日,惯匪高木坎等9人在南干沟抢劫张掖、高台商车9辆,抢去骡马15匹及财物一批。
  1950年3月2日,土匪5人,持步枪5支,在布隆吉公路路北抢劫打柴牛车5辆,抢去牛10头,将打柴人绑带北山(一人半路逃回)。
  1950年3月10日,土匪4人,持枪4支,在北桥子北湖抢去骡马131匹。
  1950年3月13日,土匪7人,携手枪2支,步枪4支,抢去桥子群众大畜100多头(匹)。
  1950年3月,南山蒙匪数人,抢去桥子群众大畜30多头(匹)。
  1950年6月,匪首党其昌纠合散兵抢去桥踏区群众骡马60多头(匹)、牛20多头。马应蛟、陈培才匪帮袭击东巴兔乡,该乡地主李耀胁迫,策反民兵队长先后向土匪交出步枪12支。
  1950年6月19日,尧乐博斯和骑五军叛兵南窜,途经安西大肆抢劫,打死瓜州群众2名,在干河口抢群众羊两群。
  1950年6月21日,新疆叛兵130多人袭击东巴兔乡,打死民兵3人(其中村干部2人)、群众4人,抢去步枪3支,马11匹,驴10头,羊120只,面粉数百斤,烧毁民房6间,草棚2间。
  1950年7月,马应蛟匪徒抢去桥子乡马、骡60余头匹,粮食数千斤。
  1951年春,蒙匪10余人抢去渊泉区西南乡农会没收待分的胜利果实及一批牲畜。3月,土匪在柳沟区抢骆驼数十匹,向昌马逃跑,途经二家台煤窑打死民工1人。
  1952年9月,土匪8人,在布隆吉草原抢去大畜200多头。
  土匪猖獗期间,特务和各类反动人物紧密配合,遥相呼应,在群众中大肆散布谣言,进行反动宣传,吹嘘侵朝战争,散布战争恐怖,并为土匪提供窝点,装神弄鬼,暗杀革命干部。特务黄狱麓更为嚣张,在当地发展特务骨干,为土匪招募匪徒,给土匪输送驼马39峰(匹),粮食1600多斤,步枪6支,子弹数百发。特务黄文义策反我公安干部拖枪投匪被挫。小宛反革命分子曾篡夺该乡政权两天。特务的疯狂,曾一度使安西的社会秩序不稳,人心不安。
  •144•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后安西县剿匪肃特记第二节剿匪主要战斗安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酒泉专区、酒泉军分区的统一部署和酒泉专区剿匪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自1949年10月起,县、区成立了剿匪肃特指挥部、治安工作委员会,由县长、区长,县、区武装部长担任正副指挥和人民解放军驼兵一营密切配合,开展声势浩大的剿匪斗争。1952年8月,为协调军地行动,便于统一指挥,由县委、政府、驼兵一团一营、县武装部、县公安局组成联合剿匪指挥部,县长张文阁、县武装部长张维库、驼兵一营营长分别担任正副指挥,由武装部分管剿匪工作,公安局分管肃特工作,驻军承担军事任务。还成立了一些群众性的组织,开展了群众性的剿匪肃特活动: 一是组建民兵武装。区成立民兵大队,乡成立民兵中队,行政村建立民兵分队,自然村建立民兵小队。二是以民兵为基础,建立群众性的敌情监测站,情报传递网。三是从县至村建立治安委员会和治保小组,发展农会中的积极分子担任治安员。四是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各种临时机构。女如1951年8月成立了以县长为首的战勤支前领导小组,各区成立了5至7人的战勤支前动员工作队、慰问团等。五是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检举、揭发、斗争各类反革命分子,使剿匪肃特斗争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剿匪斗争开展以后,经过多次战斗,在安西境内全歼国民党残匪1股,击溃成建制的土匪5股,共消灭各类匪徒541人。其中击毙16人,击伤36人,俘虏489人。活捉敌副师长1名,缴获六0迫击炮1门,轻机枪6挺,各种枪支226支,子弹数千发,手榴弹数百枚,骡马132匹(头),骆驼105峰及一批物资;破获特务案5起,捕获特工人员38名。在安西境内主要剿匪战斗有:一、碱泉子歼灭战1950年1月9日,安西惯匪高木坎、黄胡子、拉卡等9人,于南干沟抢劫张掖、高台商车9辆,劫得骡马15匹及一批商品向南山逃窜。驻桥子保安队一个班和该乡民兵4人,奉命追剿。民兵副队长聂发岗率民兵周长录为尖兵,跟踪前导,至碱泉子发现土匪在红柳沟里做饭,二人隐蔽爬上东岸,被匪发觉并先开枪,子弹落于周的跨下,二人被迫还击,4枪击倒4匪并饭锅,后续部队将匪包围,打死6人,击伤后俘虏1人,东眼睛等2匪逃脱,其中1匪逃至第三篇重要战事瓜州乡被捕。
  二、截山子围歼战1950年6月19日(阴历端午),尧乐博斯等部叛兵数百人,经安西的环城、瓜州、南岔乡向南山逃窜,沿路大肆抢劫,杀害百姓,围攻民兵。人民解放军驻安骑兵大队和驼二连尾随追击,并分兵乘汽车过十工山口堵截。当晚,将匪徒夹击于截山口之南。战斗至拂晓,马树森部170余人被歼,副师长马树森化装逃至酒泉被降兵揭发抓获。其余沿五个泉、东巴兔逃入南山,此战俘匪140人,缴步枪66支、手枪9支、冲锋枪5支、机枪5挺、弹药一批,马77匹、骆驼57峰、骡子21头、驴12头。当地民兵配合作战,打死土匪1名,缴步枪1支,马1匹。县中队战士秦智业(共青团员)为部队带路光荣牺牲。战斗结束后,城乡军民在西龙王庙召开万人祝捷大会。
  三、东巴兔阻击战1950年6月19日,新疆叛兵拟假道东巴兔进南山,该乡民兵日夜戒备,随时准备配合部队歼敌。
  6月21日,民兵陈占军等二人奉命到距乡政府10公里外的浪柴沟侦察,行至中途,见红柳墩上拴着一匹马,疑是敌人,便隐蔽接近,果然发现一人头枕步枪沉沉昏睡,经审问是匪兵侦探,匪兵招供:叛匪尖兵一个班昨夜进驻浪柴沟孟家庄,大股匪徒将随后通过东巴兔。两民兵缴了匪徒枪马,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击土匪。于是,将匪哨绑蔽于红柳墩内,急驰浪柴沟, 利用熟悉地形地物的优势,迅速占领了孟家庄门前沙丘。一阵乱枪把土匪打了个懵头转向,趁机喊话:“你们被包围了,我们来了一个连,赶快投降吧! ”匪徒摸不着头脑,央求庄主孟老汉把枪送出去。民兵将枪栓卸下挂于腰上,冲入院内搜索,又从一个小头目身上搜出手枪1支,匕首1把,将土匪押解送回乡。路上,土匪发现仅有2个民兵,气得跺脚。
  根据土匪招供,民兵分析认为,股匪可能由上口子进村,便将主力部署于上口子、岳家口子、下口子(三口子相距几十公里)放监视哨。21日晚,在截山口被击溃的130余匪徒,急急如漏网之鱼直向岳家口子窜来,在岳家口子烧了农民刘学礼兄弟的两个草棚。民兵从火光中看清了匪兵,便开枪射击,匪徒跟着枪声向山内突窜,半路被民兵炸死一人。拂晓冲过山口,进入•146•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后安西县剿匪肃特记村寨烧杀抢掠,大发淫威,打死民兵3人(其中村长、村主任各一人),群众4人,烧毁房屋6间,抢去步枪3支,马11匹,驴10头,羊120只以及粮食、实物等,被俘土匪随之逃去。
  四、桥子反击战1950年7月,包布拉和马应蛟联合成立“混成旅”,有200多人,他们和桥子乡反动地主张德才父子串通,决定袭击桥子乡。7月中旬从盐池湾出发,经石包城时,纠合该处散兵200多人,共约500人于7月25日夜抵达桥子南面的锁阳城,扬言血洗桥子,杀尽民兵。
  桥子乡民兵早有戒备,日夜巡逻放哨,每夜几次转移宿营地,以防偷袭。26日拂晓,副队长聂发刚率队南巡,刚到大泉湾便见大队土匪朝北涌来,他估量了自己的力量只有30余人枪,每枪仅5发子弹,不可正面对抗,便下令北撤,掩护群众转移。匪首包布拉女婿党九率一队骑兵咬着民兵尾追, 民兵指挥部决定由聂发刚率8个民兵诱敌,其他分散隐蔽,避其锋芒。民兵坐骑全是役马,速度远不如常喂肉干、惯于驰骋的匪骑,眼看要追上了,在跨越北桥子河时,民兵的马得乡土之利,一冲而过,匪徒的马临水趑趄,民兵争得了这宝贵的一刻,使双方的距离拉大。诱敌至乱山子,人骑均十分疲惫,聂决定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敌人,派2人控马,6人上山。当敌人进入射程后,聂下令以排枪射击匪首,每人两枪过后,敌匪被击伤,堕落马下,挫其锐气,遏止追赶,聂等得以赶赴小宛,借长途电话向县武装部报告。驻安骑兵连在县武装部长张维库配合下,急驰60公里,当日傍晚赶到桥子马圈滩,距匪集结地平头树五公里,午夜发起攻击,匪徒措手不及,人慌马乱,仓惶应战,边打边撤,丢下两具尸体,一门六0迫击炮,一挺轻机枪,狼狈逃跑,被抢财物大部分夺回。
  这伙匪徒,系一群乌合之众,以流动抢劫为目的,因而一击即溃,以一个连的兵力打败了三倍于我的敌人。但因地形不熟,骑兵连指导员张宝生同志英勇牺牲。后来,平头树初级合作社成立,命名为“宝生社”,纪念这位人民功臣。
  五、进头沟追击战1950年8月,乌斯满股匪从马鬃山窜出,在安西抢马50余匹、牛20多头第三篇重要战事回逃,驼二连根据群众报告追至白墩子——土墩子,匪退路被截,改逃南山,部队尾追,经踏实一一五个泉——东巴兔——进头沟追击,连续两昼夜,行程300多公里,战士们不顾疲劳,连续作战。凌晨,趁匪徒熟睡之机,采用摸索、活捉战术,捕获了七、八人。由于一副班长夺取土匪枪支时走火,惊醒了群匪,匪徒慌忙逃进山沟,依托屏障,阻我追击。随后,向深山逃遁。此战,俘匪4名,缴枪4支,望远镜3具,夺回马50多匹,牛12头,原被俘4匪在混乱中逃脱。
  曾荣立三次大功、五次小功的驼兵二连指导员刘谢明同志,在攻击敌火力点时英勇献身,时年24岁。先葬于东巴兔,1984年迁厝于安西烈士陵园。
  六、黑山口截击战1950年冬,10余匪徒沿疏勒河头道湾等地抢得一批牲畜经西南乡时, 又抢了张万录的庄院,并在该院抢去了农会一批胜利果实。骑兵连闻报出击,急追60公里,于黑山口接敌,双方展开了激战,土匪弃物潜逃,战士张志爱、杨元吉牺牲。两战士遗体葬于安西城西门外,几年后迁回金塔故乡。
  七、平定小宛反革命事件1949年12月10日,小宛乡人民政府成立后,实行征集公粮、支援前线。对大户赵存元、张根虎(土改时均被定为地主)分配公粮100石至150石。赵、张二人串通纠集原任的保长刘安太,国民党员“一贯道”道首王元青迷惑群众,发动农民抗粮。经过一个月的私下活动,10日,在小宛庙内召开群众大会,将民兵的枪支收缴,切断电话线路,发表反动讲话。并宣布王元青为乡农会主任,刘安太为乡长。并将乡人民政府的两名领导轰出会场。夺权后,驻乡政府就职办公。后经县、区派人调查,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揭露敌人的阴谋,粉碎了反革命事件。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