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缅怀西路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55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缅怀西路军
分类号: E289
页数: 3
页码: 173-175
摘要: 红军西征中,除先后进入新疆和返回陕北的人员外,尚有部分同志因伤重和失散在西征路上。解放后,酒泉地区和各县政府专门组织力量,深入农村、牧区,寻找这些革命有功之人。
关键词: 地方军事 缅怀西路军

内容

红军西征中,除先后进入新疆和返回陕北的人员外,尚有部分同志因伤重和失散在西征路上。解放后,酒泉地区和各县政府专门组织力量,深入农村、牧区,寻找这些革命有功之人。经详细调查,全部找到了尚在人世的同志,分别给予了优厚的安置。对曾帮助过红军的群众,分别给予褒奖;对曾参与围剿的民团首恶分子坚决作了镇压。
  为了缅怀西路军的丰功伟绩,教育安西人民继承先烈遗志,1984年春天,共青团安西县委发出了《致全县青少年和干部的公开信》,首倡在安西境内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修建一座纪念碑。同年10月,安西县委、县政府根据在张掖召开的三省区“西路军有关史料协作座谈会议”要求,决定在安西县建立纪念碑,经过多次会议研究,定名为“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碑”。为了严肃认真地建好纪念碑,时任县长张世雄亲自带领县委、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勘察地形设计规划,初步确定在县城辟地二十亩,修建纪念园。
  1984年12月21日,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应安西县的请求,为修建的纪念碑作了“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的题词。
  1985年6月6日,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安西县西路红军最后一战纪念碑筹建委员会”,张学礼任主任,安明哲、他维新、许德礼、范国斌、李志明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委员会由45人组成。
  1987年4月27日,安西县组织全县各界群众和驻安部队共1500余人,在县城影剧院隆重集会,纪念红西路军安西最后一战50周年,并举行了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碑奠基仪式。
  1987年10月6日,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开工典礼在县城南郊公园举行。
  1987年11月,县委、县政府根据纪念塔的设计,给徐向前元帅发出请求题写“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塔名的信件。
  1987年12月29日,老红军、离休将军陈靖率重走长征路小组来到安西,为正在建设中的纪念塔题写《清平乐•安西》词一首。
  1988年1月,徐向前元帅题写了 “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塔名。
  1988年5月,程世才在北京西郊装甲兵司令部接见安西县代表姜荣治、第三篇重要战事张长江、秦安平,在听取姜荣治等人的汇报后,挥笔为安西红西路军纪念陵园写下“安西之战,击退敌人进攻,我军胜利西进,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同志功绩长存”和“浩气贯祁连,高风亮后人”两幅题词。
  1988年10月18日,安西县5000多人聚会,庆祝“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揭幕落成。
  红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成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军英勇悲壮的战斗历程,成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教材。
  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于1988年10月18日建成,该塔采用碑塔结合的形式,背立面为15.54米的汉白玉大理石碑,上刻有李先念的题词,正面横楣装设有徐向前元帅题定的塔名。塔体为正六边形几何体的九层建筑,塔心设置转梯立柱,可供参观者登塔眺望。纪念塔自下而上,由大渐小,斜率1.5%,塔顶指示灯高程为25米,塔顶五角星高程26.5米,抗震按8度设计,抗风按12级强风设计。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