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在河西建立革命根据地,打通国际线路。由红四方面军的九军、五军、三十军共2.1万余人组成西路军,奉命抢渡黄河,于11月12日开始向河西进发。西路军在狭长的河西走廊,与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10万多国民党军队和大批地方武装顽强拼搏、浴血奋战。西路红军经高台、临泽、倪家营子战役之后,于1937年3月11日突围,由甘浚保西进梨园口转入祁连山。此时西路军已不足3000人。3月14日傍晚,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石窝山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决定由陈昌浩、徐向前离开部队回陕北,向党中央汇报西征情况,接着决定了保存力量,分散活动的方针。将余部二千多人编为三个支队,由李卓然、王树声、李先念、李特等七同志组成西路军工作委员会,李卓然任书记。以三十军余部和总部组成左支队,由李卓然、李先念、李特、程世才率领,由石窝山向南移动,深入祁连山向西打游击,工委大部分成员随左支队行动;以九军余部二百多步兵和百余骑兵组成右支队,由王树声、孙玉清、牛良才同志率领,从石窝山向北移动行动,依托祁连山向东打游击,牵制敌人,并设法与四方面军取得联系;以特务团、妇女团余部和部分干部组成的另一支队,由毕占荣率领随右支队行动。
由李先念率领的左支队向南行动,经过3天急行军,摆脱了尾追的敌人,深入祁连山中。西路军左支队,在冰天雪地的祁连山中,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连续的激战撤退中,部队已四十多天未见到一粒粮食,只有从依靠挖草根,杀战马和偶然猎到的野牛野羊充饥。又在雪中跋涉20余天,于4月中旬翻过乌兰达坂,进入疏勒河的考克塞。购买了蒙牧民诺尔布藏木的200多只羊,并请其做向导。沿疏勒河支流查干布尔嘎斯跨过野马河,翻大雪山,越野马滩,出公岔山口,经过石包城(现在的肃北蒙古自治县石包城乡),稍事修整后,又继续向西北进发。
第三章红西路军在安西最后一战第一节休整蘑菇台4月22日早,左支队先遣部队100余人,经一夜紧张行军,经上水峡口,横穿巴浪沟,翻越楼楼山,上下路口湾,沿着踏实河,来到蘑菇台。
蘑菇台离安西县城140里,邻近敦煌艺术石窟之一的榆林窟。这里是一道戈壁中的峡谷,南北两边是高耸的危岩峭壁,中间形成一条狭窄的走廊, 发源于大雪山野马滩的榆林河,由东向西蜿蜒流过,岸边有座古庙,名叫榆林窟(俗称万佛峡)。当时主持道士郭元亨师徒三人在这里居住,一边接待过往香客,一面种着这里的土地。西路军西进新疆,必须在此休息。
到了庙前,先遣部队就地休息。侦察连长带着两名战士上前叩门。他们叫了数声,无人答应,便又从原路折回,恰遇在树后忐忑不安、来回度步的主持道人郭元亨。
几经兵荒马乱、颠沛流离之苦的郭元亨,此时身不由己已抖个不停,语无伦次地说:“官长驾……请,请到寒舍用茶”。说着挽起袍袖又打躬又作揖。侦察连长赶前一步,双手扶起郭道长,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和气地解释说:“道长,天还没有大亮就打扰你了,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行军路过这里,请道长放心吧”。听着这似懂非懂的话语,看着他们真挚的笑脸,郭元亨紧张的心情才有点放松。他急忙上前说:“早晨,山里风硬,看我只顾说话,忘了招呼你们,快请到房内暖和暖和身子”,说着拉着侦察连长的手便向庙内走去。
上午10时许,后续部队来到万佛峡。郭道长连忙随同侦察连长前去迎接。郭道长说:“贵军远征到此,含辛茹苦,历经艰险,如有困难之处,请直言相告,贫道必将竭力帮助,义不容辞”。程世才军长紧握着郭道长的双手说: “感谢道长的好意,我们转战祁连山中40多天,现在已经到了兵困马乏的地步了”。他指着不远处空旷的沙滩上休息的战士说:“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没有盐巴,没有粮食,处境非常严重,既然道长提到这个问题,我便直言不讳地请您给予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郭元亨忙说:“贫道等三人深居山中,依靠庙产度日,承过往香客接济,生活也还过得去,虽然稼穡艰难,种有薄田几十亩,粮食牲畜也还有余,红军远涉祁连,爬冰卧血,食不果腹,挨冻受饿,但贵军军纪严明,以礼待人,虽穷极受困,但对神佛毫不相欺,对庙产毫不相侵,真乃天降义军,贫道见之甚感钦佩!贫道虽山野道人,也日诵经文,晓义道理,扶助义军乃我道门责无旁贷的义务,望长官不必客第三篇重要战事气,贫道愿奉献粮食、牲畜,以解红军燃眉之急”。不一会儿,郭道长就送来了小麦2石4斗、黄米6斗、胡麻油15公斤。随后,郭元亨和另外两个道士赶来2头黄牛、20只羊,还用马驮来4口袋硝盐。最后,郭元亨牵过一匹棕红色马说:“这匹马虽体单毛长,但脚力颇佳,长官此次西征,任重而道远,安西过后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滩,贫道愿将此马相赠,以供长官长途驱使,万望长官笑纳”。程军长坚辞不受,郭道长定要相赠,程军长遂致谢意后将马收下。这时,参谋将郭道长送给红军的粮油、牲畜列成清单递交给程军长,程世才看过,在后面签名后,对郭道长说:“我代表我军全体将士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不久的将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这张便条请您妥为保存,所送粮油、牲畜,革命胜利后如数奉还”。说着,他郑重地将便条送到郭道长手中。程世才写给郭元亨的这张收条,由郭元亨一直保存到解放后,是一份珍贵的革命史料。
左支队在蘑茹台稍事修整后,于当夜集合起程,由熟悉道路的当地青年毛牛娃做向导,出水峡口,过下洞子。于4月23日清晨,终于走出了祁连山区,来到了踏实乡南面的戈壁平川地带。在榆林河滩上,左支队集合清点人数,这时的左支队,尚余903人(见程世才《悲壮的历程》,又说700多人(见吕黎平《星光照西陲》。
经过两个多小时行军,左支队来到踏实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支援,他们分别住在吕家庄子、财神庙和老爷庙。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公买公卖的严明纪律,使当地群众加深了对红军的了解。于是纷纷从少得可怜的吃食中拿出面、盐等支援红军。
第二节攻打安西城西路军左支队在踏实休整后,于1937年4月24日下午开始行军。过破城子、八隆墩、出十工山口,日刚偏西到距安西县城南12公里的十工村。总部驻刘家庄子和马家庄子,部队就地休息。为了补充给养,尽快进疆,经研究决定攻打安西县城。
1937年3月,马步芳通电河西各地驻军:“剩余红军约一千四、五百人,潜入祁连山,经过陶功勒地区,将从嘉峪关外奔入安西、敦煌,西入新疆” 。又命驻西宁团长李增荫团尾随追击,命马忠义骑兵团取道嘉峪关前往堵截,并电令驻防肃州第一百师二九八旅马步康尽快派兵防守安西。马步康在安西最后一战接到电话后,即派五九六团团长刘呈德率两个步兵营和旅直属骑兵手枪连于1937年4月20日从肃州起行,星夜兼程赶往安西。
时任安西县县长尹尚谦,得悉红军已出祁连山的消息,非常恐慌,找到了当时驻军通讯排长和警察局长商量对策。一面在城内抓人,强迫居民守城,一面给马步康打电话敦促援兵。随后,令城内一位湖北红安人刘永超前往十工村等候,和红军联络谈判。
肃州马步康增援安西的部队在刘呈德带领下,以三日二夜的急行军于23日中午到达安西。此时,县长殷尚谦及各机关人员都已弃城逃匿,只有骑兵通信排20多人留守。刘呈德听通信排长说:“红军从祁连山北进,已抵距安西七十里的踏实,即将到达安西”。刘遂将所属部队分为两队,在城头轮流防守,接着派骑兵通信排前往打探消息,并命令在城周围加强警戒,接着派骑兵通讯排前往十工山口打探消息。
刘永超23日晚骑毛驴到达十工,当晚借宿在一农民家中,24日晨来到十工红军驻地刘家庄子与红军谈判代表见面。正在此时,被刘呈德派往十工窥探红军行动的马军骑兵出现在远外的大车道上,警戒部队发现后立即开枪迎击,敌骑见势不妙,飞奔而逃。
在左支队总部驻地,李先念亲自接见了刘永超。此时刘尚不知敌人援兵已到安西城。因此,当左支队首长询问守城部队时,刘永超回答说“安西城内只有一个通讯排”。这就使左支队首长更加下定了攻打安西城的决心, 遂令部队做好一切攻城准备。
左支队组成两个梯队,由三十军二六八团三营周纯麟担任主攻,向安西城运动。
在夜幕降临时,部队集结于安西县城西南1.5公里的梧桐树窝和彭家庄子(今安西县园艺场所在地)一带。
安西县城用板土筑成,除南门和西门外,东城墙和北城墙有很长一段被流沙掩埋,特别是东段城墙外围天长日久被风沙吹成一个斜坡。攻城的战士几次快到城墙顶上,就又从上面滑落下来。很快,先头部队就与守城敌军接上火,顿时枪声大作,攻城部队还未接近西门,敌人便打起炮来,紧接着机枪吐着火舌,压得攻城部队抬不起头来。红军攻打西关受挫,后又转攻东门。三营在团长杨秀坤、营长赵正洪、教导员周纯麟同志指挥下,几次都快到城墙顶上,就又从沙坡上滑落下来。在东门外的战斗刚一打响,敌人就进行猛烈的还击,机关枪猛烈的扫射,迫击炮弹一颗接一颗地落下来。三营又连续发起几次冲锋,终因守城敌军火力太强,攻城不下。这时,他们估计第三篇重要战事敌人至少有一个旅以上的兵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敌人分成几队,冲出城门,猛烈反扑。红军则依靠大刀、钢叉、手榴弹,与敌人作战,阻击着敌人的反扑。至此,红军才知道敌情已发生了变化,敌增援部队已据守安西城中。由于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红军虽然奋战了一夜,反复进攻了几次,都未能打下安西城。天将拂晓,西路军左支队决定,弃城不攻,在二六八团的掩护下进行转移。
25日凌晨,左支队停止攻城,向通往新疆的必经之路王家屯庄转移。部队撤到城西南焉营村王家屯庄、康家楼庄一带。左支队在王家屯庄召开紧急会议。李先念、陈世才同志认为:安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偏僻荒凉,群众对红军不了解,没有党的工作基础,加之地形不熟,拖时太久,敌援军一到,不但不能按即定方针进疆,反而有招致全军覆没的危险,必须尽快摆脱敌人,抢时间向新疆前进。
是日上午,马匪骑兵二千余人相继出城对红军发起进攻。担任掩护任务的二六八团且战且走,刚刚撤到离城东南一公里多的时候,敌人就追了上来。二六八团住在靠城最近的一个圩子,其他部队住在另外两上圩子里。敌人依仗人多势重,发起攻击。红军则以土坎、围墙、房屋作屏障,充分运用大刀、钢叉、手榴弹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战斗间隙,红军一边修筑工事, 一边随时准备打击敌人。虽然连续四次击退敌人进攻,但至晚,王家屯陷入敌包围之中。在阻击战中,红二六八团政治处主任钟立彬不幸中弹牺牲。半夜,左支队首长发出命令,待机突围。一声令下,战士们豁开围墙,摆脱包围敌军,向西北方向急进。
第三节血战红柳园“晚上,红西路军重新编为3个分队:原三十军的一个分队,打前;原九军的是二分队,殿后;总部和直属队是三分队,走中间。11时,西路军撤出庄子(王家屯庄),向新疆方向撤退”(见董汉河《西路军沉浮录》)。
1937年4月26日黎明时,西路军左支队800余人来到了距安西县城西北方向45公里、由甘入新的要隘白墩子准备休息,突然间,警戒部队发现马步芳的步骑兵2000余人向白墩子扑来。开始行军时,总部和直属队走在前面, 那里有总部直属队的电台和机关的勤杂人员。这时,为了掩护总部直属队,•134•安西县军事志第三章红西路军在安西最后一战军部首长决定由二六八团一营负责阻击敌人,挡住敌人的进攻。
就在红军准备反击的时候,敌人又从东南方向发起了进攻。军首长决定:不要反击,边打边走,集体行动,向总部直属队靠拢。于是红军边打边撤,一直到红柳园子东南的红土山和乱石山。可是不久,又遭到了敌人的分割包围,形势非常危险。程世才和李先念命令红军撤到白墩子外围,依托自然形成的灰褐色沙岭,构筑简易工事,对敌骑展开猛烈打击。敌人发现正面进攻不行,便从侧翼包抄过来。程世才跨上战马,握起“快慢机”指挥战斗,在红军战士步机枪、手榴弹狠狠打击下,敌人丢下200多具尸体,狼狈而逃。利用两路敌人被击退的间隙,程世才与李先念率领的掩护部队二六八团三营合为一处,迅速向西北方向转移。
由于敌贯于骑射,对徒步而行的红军威胁很大,为保存实力,部队边战边退,天快黑时转移到距白墩子25公里的红柳园。
红柳园虽小,却是西进新疆的必由之路。这里只有几家小泥房、客栈,供过往旅客休息。周围全是青沙石戈壁和历经多年风雨剥蚀、裸露着风化岩石的沙丘。甘新公路居中而过。
红军利用起伏的沙丘阻击敌人,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红军战士的子弹基本打光了,仅有的一些手榴弹也投进了敌群,火力渐渐减弱。马部骑兵冲破红军防线,把一、二支队分割开来。程世才一面组织有子弹的战士向敌人反冲击,一面令饶子健带领一个连在侧沙包上组织排子枪射击。二六八团三营副营长饶子健带着九连在前面拼杀时,机枪被敌人夺去,他们用大刀砍杀了十多个敌人后,又把机枪夺了回来。直到黄昏时分,红军击退敌骑兵多次冲锋,击毙敌骑兵近百名,敌五九五团二营营长马如良等数名军官被击毙于沙山。我军二百多名将士血染沙场。这时敌人又改变了进攻方式,纠集大批骑兵和步兵向红军阵地上反复冲杀。当夜雾来临时,红军后卫部队在饶子健的带领下,掩护总部首长和其他同志向西北方向转移,后卫部队被马部骑兵冲散,按照总部指定的方向进入戈壁,沿着甘新公路边的电杆,加快向西北方向转移。
第三篇重要战事第四节进入星星峡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等从红柳园突围后,在戈壁滩上走了二天三夜,行至马莲井东,被新疆盛世才(时统治新疆与中共友好)派来的汽车接入星星峡。二六八团团长杨秀坤等50余人于26日下午到达星星峡,其余人员零散行动,陆续于4月底抵达星星峡。
星星峡是继玉门关、阳关冷落之后,座落在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关口,甘新公路从群山中穿过,为由甘入疆之要隘。当时,新疆盛世才的部队驻守在这里,由于受我党政策影响,和我党建立了统一战线。西路军左支队到星星峡时,受到了盛世才驻星星峡办事处主任王孝典的热情接待。并为左支队安排住房,以丰盛饭菜款待战士。
5月1日下午3时许,党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来到星星峡,向经历了悲壮历程,经过艰苦卓绝战斗,终于回到党的怀抱的西路军左支队的同志表示亲切慰问。
5月4日,西路军左支队三百余人乘汽车出发,于5月7日到达乌鲁木齐。在李先念、陈云同志的带领下,组成了新兵营进行政治、军事学习。李先念、程世才等同志于12月返回延安,其余同志以后也陆续回到陕北。
李先念等总部领导抵星星峡后,即派王国梁、王明朝等返回柳园一带收容失散战友,在安西一家赵姓农民的帮助下,有13名失散战士被护送过红柳园。在安西战斗中100多名红军战士被俘,被解往青海修公路。有18名红军战士流落到安西,在当地群众和各界人士的营救掩护下,分别在安西、敦煌安家落户。三十军王大奎、潘明珍、李文华、李树觉、吴在起、张玉明等11名指战员,在掩护部队撤离王家屯后,掩埋了牺牲战士的遗体,追赶大部队到了红柳园,又在红柳园战斗中被冲散,迷失了方向,折回安西近郊,后转到六工村,躲在庞德祥老先生家中。其后,他们为了缩小敌人搜捕目标,便分为3组,分散在六工村、七工村、八工村。同年7月,经庞德祥老先生多次探听,得悉马步芳已撤走安西一带驻军,星星峡也有我党收容离散红军的工作组。这11名同志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涉过疏勒河,经星星峡到了迪化 (乌鲁木齐),回到了党的怀抱。
•136•第三章红西路军在安西最后一战第五节缅怀西路军红军西征中,除先后进入新疆和返回陕北的人员外,尚有部分同志因伤重和失散在西征路上。解放后,酒泉地区和各县政府专门组织力量,深入农村、牧区,寻找这些革命有功之人。经详细调查,全部找到了尚在人世的同志,分别给予了优厚的安置。对曾帮助过红军的群众,分别给予褒奖;对曾参与围剿的民团首恶分子坚决作了镇压。
为了缅怀西路军的丰功伟绩,教育安西人民继承先烈遗志,1984年春天,共青团安西县委发出了《致全县青少年和干部的公开信》,首倡在安西境内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修建一座纪念碑。同年10月,安西县委、县政府根据在张掖召开的三省区“西路军有关史料协作座谈会议”要求,决定在安西县建立纪念碑,经过多次会议研究,定名为“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碑”。为了严肃认真地建好纪念碑,时任县长张世雄亲自带领县委、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勘察地形设计规划,初步确定在县城辟地二十亩,修建纪念园。
1984年12月21日,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应安西县的请求,为修建的纪念碑作了“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的题词。
1985年6月6日,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安西县西路红军最后一战纪念碑筹建委员会”,张学礼任主任,安明哲、他维新、许德礼、范国斌、李志明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委员会由45人组成。
1987年4月27日,安西县组织全县各界群众和驻安部队共1500余人,在县城影剧院隆重集会,纪念红西路军安西最后一战50周年,并举行了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碑奠基仪式。
1987年10月6日,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开工典礼在县城南郊公园举行。
1987年11月,县委、县政府根据纪念塔的设计,给徐向前元帅发出请求题写“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塔名的信件。
1987年12月29日,老红军、离休将军陈靖率重走长征路小组来到安西, 为正在建设中的纪念塔题写《清平乐•安西》词一首。
1988年1月,徐向前元帅题写了 “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塔名。
1988年5月,程世才在北京西郊装甲兵司令部接见安西县代表姜荣治、第三篇重要战事张长江、秦安平,在听取姜荣治等人的汇报后,挥笔为安西红西路军纪念陵园写下“安西之战,击退敌人进攻,我军胜利西进,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同志功绩长存”和“浩气贯祁连,高风亮后人”两幅题词。
1988年10月18日,安西县5000多人聚会,庆祝“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揭幕落成。
红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成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军英勇悲壮的战斗历程,成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教材。
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于1988年10月18日建成,该塔采用碑塔结合的形式,背立面为15.54米的汉白玉大理石碑,上刻有李先念的题词,正面横楣装设有徐向前元帅题定的塔名。塔体为正六边形几何体的九层建筑,塔心设置转梯立柱,可供参观者登塔眺望。纪念塔自下而上,由大渐小,斜率1.5%,塔顶指示灯高程为25米,塔顶五角星高程26.5米,抗震按8度设计,抗风按12级强风设计。
解放后寻找到在安西失散的红军人员统计(表一)第三章红西路军在安西最后一战(表二)第三篇重要战事第四章安西解放1949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兰州、西宁相继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二兵团沿兰新公路和宁(西宁)张(张掖)公路,以钳形攻势,追击败退河西的国民党军队,解放河西大地。此时,国民党在兰州以西的机构大多解体,军队溃不成军。在解放军大军压境的形势下,以新疆警备总部司令、河西警备总部司令陶峙岳为首的甘、新国民党军政要员,开始准备起义。1949年9月21日,陶峙岳派第八补给区中将曾震五为代表到张掖,晋见解放军一兵团司令员王震,汇报陶峙岳起义的意向,并商谈起义事宜。9月25日,陶峙岳等率部3.8万余人起义,酒泉宣告和平解放。
酒泉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部本着一面打仗,一面建立地方政权的原则,积极从野战军三军七师、八师、九师和二军十二团抽调部分同志,组成了起义部队改编工作队和地方接收工作队。安西工作队由20多人组成,大多数同志是从三军八师各团营抽调的,队长是八师卫生部副政委贾悦西,副队长是八师政治部协理员傅仁杰。工作队随先头部队二军十二团进军安西,同行的还有二军十二团团长刘亚民和康焉吾带领的70余名干部战士组成的起义整编工作队。
为领导安西和平解放,支持人民解放军进疆。解放军派科长薛益、荆指导员作为联络官,秘密来到安西,与国民党驻安西警备团团长毛熙舆、国民党政府县长吴文清接头,商谈和平解放安西事宜。毛、吴二人决心弃暗投明,共同促成安西的和平解放。25日,毛、吴接到部队和平起义的命令。
28日,部队到达安西县北大桥。进步学生、群众、起义部队和县长吴文清等到北大桥欢迎,吴文清亲自组织接待。部队进驻安西后,按照和平起义双方谈判条约,刘亚民和康焉吾带领70多名整编工作队进驻安西警备团,整编工作队广泛宣传我党政策,讲解全国形势,稳定起义官兵情绪,并正式宣布原陶峙岳驻安西警备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四师独立四团,配备了我方政委、政治部主任、后勤处长和各连指导员。地方接收工作队的22名干部接管了安西县政府和自卫队。八师卫生部副政委贾悦西担•140•第四章安西解放任县委书记,司令部协理员傅仁杰担任县长,严风鸣接管公安局和自卫队,兼任自卫队长。10月,自卫队改编为保安队,1950年2月,保安队改编为独立营三连。是年7月,又改编为三军骑兵团特务连,驻守民乐县。
安西县政府领导班子成立后,国民党政府县长吴文清带领13名革委会人员,向新的人民政府移交了一切财产、粮食、档案和少量的金银、鸦片等,国民党政府移交于10月6日结束,10月7日中国共产党安西县委、安西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办公,从这一天起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