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53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组织
分类号: E216
页数: 7
页码: 151-157
摘要: 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是设在县级行政单位的军事机关,既是同级党委的军事部和同级人民政府的兵役机构,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团级军事机构,接受地方党委、政府和上一级军事机关的双重领导。
关键词: 军事组织 新中国

内容

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是设在县级行政单位的军事机关,既是同级党委的军事部和同级人民政府的兵役机构,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团级军事机构,接受地方党委、政府和上一级军事机关的双重领导。
  1949年10月,成立了安西县人民武装部,设部长1人,部属战士30名,下辖5个区武装部。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维护社会秩序,组织和动员民兵进行军事训练,积极准备参军参战,配合部队剿匪肃特。
  1950年10月6日,全国人民武装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自上而下建立各级人民武装部,作为民兵组织的领导机构。1951年3月24日,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各级人民武装部的组织和编制问题的决定》,要求各地迅速建立人民武装部。同年5月16日,中央军委又发出《关于加强民兵建设的指示》,规定人民武装部为军事机关,隶属于军事系统领导。安西县县武装部编入部队序列,归酒泉军分区领导。武装部设部长1人,下设政治股、军事股,编制8人。其中:干部7人,职工1人,其任务不变。
  1954年8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民兵工作的指示》,指出“我国即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各级人民武装机构即改编为兵役机构”。根据西北军区指示,武装部易名为安西县兵役局。设局长1人,政治委员1人,隶属关系和任务未变。
  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地方党委对军队的领导和密切地方党委同军队关系的指示》,决定将县市兵役局改为人民武装部。
  1959年1月,根据西北军区指示,兵役局恢复为安西县人民武装部,下辖5个公社武装部。
  1975年8月,根据甘肃省军区决定,县武装部成立了组训科、政工科。
  1978年8月,又增设了后勤科。
  第二篇军事组织1985年底,武装部设部长1人,政治委员1人,副部长1人,内部机构设办公室、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共有干部14人,战士4人,工人1人。管辖12个乡镇武装部和1个国营农场武装部。
  1986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县(市)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安西县人武部于12月由部队移交地方,设部长、政委各1人,下设军事科、政工科、办公室、军械科,编制21人。其中干部13人,职工8人,实编16人。改归后人武部属副县级单位,其性质和任务不变,仍实行双重领导。部党委第一书记由县委书记兼任。
  1991年12月,根据省委(1991)70号文件精神,县人武部增设民兵训练基地,配备专职主任1名(主任为副科)。
  1995年1月,根据中央八部委《关于将甘肃、宁夏、青海、新疆4省(自治区)划归地方建制的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县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为正团级单位,设部长、政委、副部长各1人,下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编制17人。其中干部11人,职工6人,实编15人。下辖10乡3镇和2个企业共15个基层武装部。
  2004年10月,根据《酒泉军分区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实施方案》,县人武部设部长、政委各1人,副部长兼军事科长1人,军事科参谋1人,政工科科长、干事各1人,后勤科长、管理员(由士官担任)各1人,民兵训练基地和民兵装备仓库主任由军事科参谋兼任。编制16人,其中干部7人,士官1人,职工8人。
  县人武部的主要任务有:一是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二是完成历年兵员征集任务;三是协助地方民政部门安置复员退伍军人;四是组织指挥民兵、预备役军人剿匪肃特、平叛平暴,维护社会秩序;五是发挥军队与地方之间的桥梁作用,积极开展“双拥”工作,不断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六是发动组织民兵积极参加地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为当地社会发展做贡献。
  县人武部自建立以来,在军分区和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党的建军宗旨,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积极执行军队各项任务的同时,广泛组织发动民兵参加各个历史时期地方的中心工作,在保卫政权、剿匪平叛、安定社会秩序、促进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武部历任部长、政委名录第二篇军事组织第二节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在安单位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公安内卫部队)是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完成特种任务而陆续组建的一支新型部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数度列入人民解放军序列,又多次单列兵种。现驻安西的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安西县中队、武警安西县消防中队。
  一、武警安西县中队为了保卫新政权,维护社会治安,1949年10月,县上将接管的旧政权自卫队编为保安队,组建了公安警卫队,全体官兵25人,隶属县公安局领导。主要任务是执勤巡逻,看守犯人,维护社会秩序。
  1950年1月,根据西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发布的“将各级公安、保卫部队统一定名为公安队”的命令,警卫队改为公安队。
  1952年6月,根据西北军区和甘肃省军区指示,对公安队进行彻底清理整顿,统一编制,安西县公安队由酒泉专区公安大队和酒泉军分区双重领导。担负内卫和执勤任务。
  1955年8月,根据国防部批准的《专县公安部队移交政府公安机关改编为人民警察实施计划》和国务院《关于专、县公安部队改编为人民警察的命令》,安西县警察队移交县公安局领导,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中队,编制50人。
  此后,随着酒泉专区隶属关系的变化,县民警部队的建制也屡有变动。先后隶属于张掖专区武装民警大队和酒泉专区人民武装警察大队。
  1961年12月,县警察队改为民警中队。
  1963年12月,根据军委、公安部《关于改变武装警察部队名称的电令》,安西县人民武装警察队改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安西县公安队。
  1966年8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撤销公安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县公安队改为县中队,并划归县武装部管辖。
  1975年11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75)160号文件精神,将县中队移交公安系统,改为安西县公安局武装民警中队。
  1983年1月,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安西县中队。设中队长、政治指导第三章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组织员、排长、司务长各一名。主要担负安西县看守所的外围武装警戒任务。
  安西县武警中队经历了由公安内卫部队到武警中队,由军队建制到地方建制的发展历程,几十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和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圆满完成了军队、公安、武警和地方赋予的各项任务,为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任领导队长:冯志军张长高贺斌邱世高李发泰指导员:王新田张志平张表文张建成任桦贺斌刘学兵二、武警安西县消防中队消防部队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一个重要警种,担负着驻地公安消防和社会抢险救灾任务。安西县消防中队于1991年4月成立以来,严格消防监督管理,防止火灾的发生;积极抢险救灾,保卫国家经济建设,保卫公共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安西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任领导队长:徐平何省省赵军指导员:余乃斌张生华赵军第三节驻军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骑三团前身为第三军独立骑兵团和独立驼兵团。195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骑三团(系独立团)奉命从高台调驻安西。下辖5个连,其中有1个安西县军事志第二篇军事组织机炮连。于1952年合编为西北军区独立骑兵团,归酒泉军分区领导,同年, 奉命调驻敦煌,安西只驻1个骑兵连。1957年全部调驻酒泉。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94005部队69分队198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94005部队69分队进驻安西县柳园镇,隶属于驻酒泉市94003部队,受国防科工委安排,主要担负着空中安全警戒任务。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68046部队77分队1983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68046部队77分队进驻安西,隶属于兰州军区通信总站,主要担负着新疆方向的通信联络和驻安部队对上通信联络任务。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63612部队1960年组建并入驻安西。
  该部入驻以来,除出色完成军事任务外,积极参与安西县的两个文明建设,在植树造林、城市建设、抢险救灾、军民共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任领导:第三章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组织张动衍 (1995年3月~1996年3月) 杜钦铎 (1996年3月~2000年9月) 邴明金(2000年9月)第四节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第六团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第六团,是在国营农、牧场和农垦分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一个农业团。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农垦建设的总方针和总任务,以农业为基础,进行工、农、兵、学、商,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集中力量大搞稳产高产农田,提高商品率,大力发展畜牧业,大搞多种经营。
  1973年10月21日,兰州军区遵照中央5月工作会议关于生产建设兵团移交地方领导的指示精神,决定撤销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将第六团改为国营小宛农场,移交酒泉地区农垦系统接管。为正县级单位,现辖场直机关及5个分场。
  历任领导李学福孟先荣许万福王永宏岳国礼詹恒荣张玉玺团长(场长):吴玉璋焦胜桐詹恒荣杨隆培政委(书记):张银虎张毅民卢兆安西县军事志副团长(副场长):李学福李振升柴啸峰李凤林曹顺田张士衡陶宝礼邹积熙王彦斌李成忠刘景斌卢兆副政委(副书记):张效贵刘哲华刘岳源。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