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物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50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文物名胜
分类号: K87
页数: 2
页码: 106-107
摘要: 安西县文物遗址众多,共有石窟寺、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30余处,其中,属全国重点保护的1处,省级重点保护的5处,县级重点保护的24处。
关键词: 文物 名胜古迹

内容

安西县文物遗址众多,共有石窟寺、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30余处,其中,属全国重点保护的1处,省级重点保护的5处,县级重点保护的24处。
  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南75公里处。洞窟开凿在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而命名为“榆林窟”。
  榆林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敦煌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历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其创建年代无文字可考。据专家考证,它的开凿年代可能在隋、唐以前。从现存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西夏、宋、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现存有完整壁画的洞窟41个,其中东崖30窟、西崖11窟。据考证,大致可以断定唐代3窟、五代8窟、宋代13窟、西夏4窟、元代4窟、清代9窟。保存着塑像100余尊、壁画1000余平方米。
  在榆林窟不同风格的艺术中,包含着乡土成分、生活气息、民族特色和域外风采,是我们研究继承和弘扬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文化宝库之一。
  东千佛洞又名接引寺,位于县城东南90公里处(在桥子乡以东)。洞窟开凿在干涸河谷东西两岸的崖壁上,现存大小洞窟23个,东崖9个,分上下两层,上层6窟,下层3窟,有壁画、塑像的仅有3窟;西崖14窟,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8窟,下层6窟,有壁画、塑像的仅有5窟。所有洞窟都集中在南北长约200米的范围内。各窟正壁两侧各开一向里凿出可旋绕礼佛的马蹄形通道,前部洞顶呈覆斗藻井或窟窿顶,中央不设佛坛,现编号为3、5、7、8窟。窟前原有木构窟檐建筑,现已拆毁。
  洞窟开凿年代无资料记载,从洞窟的内容判断,当凿于西夏,清代曾有修建。洞窟壁画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价值很高,绘画技艺和手法都有独到之处,它与榆林窟一起弥补了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之不足。壁画中密宗画占据主要地位,除《净土变》、《药师变》、《说法图》等流行的主题外,《观音变》、《涅磐变》数量较多。
  兔葫芦遗址位于布隆吉乡双塔村西南5公里沙丘中,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一处规模大、文化内涵丰富的古遗址。出土文物有:新古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石镰、夹沙陶罐及少量的彩陶片,隋、唐货币、车马饰件。这一遗址的发现将给安西及甘肃西北地区古代文化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1985年11月3日,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德楼位于桥子乡政府院内,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长、宽均为7.2米,高8.76米,木质结构。二层檐下悬匾1块,上书“道德楼”。1966年“四清”运动中涂改为“四清楼”,后匾被毁。楼东侧原建有火神庙、仙姑庙、龙王庙、老君庙等。庙内有壁画、泥塑等艺术,后被全部撤除。道德楼是安西县境内现有唯一的一座木质结构古建筑。1985年11月30日,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象牙造像象牙造像是榆林窟稀世珍宝,清初由榆林窟出土,安西百姓俗称“象牙佛”。1925年至1944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的陈万里、夏鼐、向达、阎文儒等人先后在榆林窟考察文物时称其为“象牙造像”。
  象牙造像用一整块象牙雕刻而成,状如手掌,高15.9厘米,上宽11.4厘米,中宽15.7厘米,下宽14.8厘米,合厚3.5厘米,两边对合。外刻一尊持塔骑象菩萨,除象外,有人像10个,塔1座;内每边25格,共刻50个不同情节的佛传故事。计有人像279个,动物、塔、车马12个。根据阎文儒《文物参考资料》载,象牙造像有摩耶夫人入梦、太子洗浴、阿私陀罗仙人占相、姨母扶养、耶输陀罗入梦、太子学习等多个故事场面。从雕刻佛传故事内容和人像体态等特征来看,可反映出是印度恒河上流第三朝巴拉王朝(相当中国初唐)的作品。雕刻精湛,内容丰富,其手法完整地表现了印度健陀罗艺术风格。
  象牙造像重归榆林窟后,屡遭劫难。1950年,榆林窟道人郭元亨将其献给安西县人民政府,1954年移交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8年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198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委托北京牙雕厂复制一座,复制品现存安西县博物馆。
  此外,还有唐玉门关、安西老城遗址、锁阳城、六工城、布隆吉城等,在军事设施一章中已有记述。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