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490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
页数: 8
页码: 37-44
摘要: 安西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最西端,位于东经95。45’~97。,北纬39。52’~41。53,间,东靠玉门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相连,西南与敦煌市毗邻。全县辖13个乡镇、49个村、28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413万平方公里,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概述

内容

安西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最西端,位于东经95。45’~97。,北纬39。52’~41。53,间,东靠玉门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相连,西南与敦煌市毗邻。全县辖13个乡镇、49个村、28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413万平方公里,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
  安西县地势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境内高山错落,丘陵密布,南北高,中间低,呈喇叭口状。地貌单元分三部分:北部山区戈壁倾斜平原,一般海拔1150-2000米;南部山区戈壁倾斜平原,一般海拔1259-1750米;中部为走廊平原,又分为三个次一级的地貌单元:即南端为踏实盆地,一般海拔1259~1750米;东部为昌马洪积冲积扇扇沿平原,一般海拔1060-1300米;截山子概述北部为疏勒河中下游干三角洲,一般海拔1060-1300米。
  气候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很大。安西县属中温干旱气候,日照时间长,光资源丰富,相对温度低,冬冷夏热,风大沙多,昼夜温差显著,年内8级以上大风平均69天,素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均降水量45.3毫米,年蒸发量平均3140.6毫米,年平均气温8.8度。由于远离海洋,且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海洋暖湿气流不易到达,下垫面又为戈壁、沙漠所包围,所以气候异常干燥。
  安西县境内河流主要有疏勒河、榆林河2条内陆河流。发源于祁连山,最后流入内陆湖或消失在沙漠戈壁之中,其特点是流程短、流速急、蒸发量大。地下水分布以桥湾、柳园一线为分界,分为南北两个层面。北部地区由于远离地面水源,天旱少雨,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故地下水位深,水质差;南部地下水来源可分为三个区域:由疏勒河出山后渗入昌马洪积扇形成的三道沟、河东、布隆吉和桥子的地下水;由榆林河地下径流形成的踏实地下水;由渠道和灌溉渗漏形成县城附近的地下水,水质好,可供人畜饮用。
  安西县经济基础雄厚,战略资源丰富。经过50多年的建设,农业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推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棉花种植大面积推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经济繁荣, 物价稳定,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矿产资源丰富,金、银、铜、铁、锰、锌、铅等得到合理开发,记忆合金的加工生产技术位于世界前列。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国防建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安西县扼丝绸之路要隘,居交通古道,是内地连接甘、青、新三省和通往马鬃山边境口岸的枢纽地区,自古以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兰新铁路横贯安西县境,途设21个火车站,均属乌鲁木齐铁路局管辖。县境内有312、313,215共3条国道线共537.78公里,县乡公路15条共213.96公里,简易公路6条312.9公里,极大地方便了各地的交通,具有承东接西、聚散转运的功能,加强了安西县同各地的联系。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县内已形成光缆、微波、卫星等现代化通信网。多种通信手段互为补充,相互协调,覆盖全县,联通四海。交通和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为军队的机动运转、通讯联络、信息传递提供了有力保障。
  安西县名取为国家统一,安定西方之意。
  早在四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属西戎之地,秦被月氏人占领,汉初为匈奴属地。
  汉初,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为适应巩固政权、开疆拓土的需要,军事体制也得到新的发展。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打败匈奴贵族,在河西置武威、酒泉郡,安西地属酒泉郡。东汉时,匈奴占据此地。晋帝元康五年(公元220年),晋王朝在安西境内设置广至、冥安、渊泉、宜禾四县。西晋末期,朝廷腐败,引起社会矛盾激化,北方少数民族乘机作乱,出现了许多割据政权。河西的少数民族杂居日久,势力渐强,也相互攻伐,在安西一带先后建立的政权有后凉、西凉、北凉。设置有晋昌、凉兴、广夏等郡。东晋二年(公元398年),北凉段业遣沮渠蒙逊攻西郡,执后凉吕光子吕纯,后继续攻张掖郡,晋昌(今安西县锁阳城)太守王德降段业。北凉占领了河西走廊6郡,安西地归北凉所有。直至6世纪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为止。割据政权的出现、争夺和兴替,一方面使生活在这里的广大人民遭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又引起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及各种经济、文化的大交流,为国家、民族的大统一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隋唐时期国家实现大统一,特别是唐代前期,是我国古代封建制度国家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时期。当时强大的军力是其主要的保证。作为军队主力的府兵,初创于西魏,发展于隋唐。这种兵制,寓兵于农,寓兵于民,平时生产,定期训练,战时出征,既节省了大量军费,减轻了人民负担,又储备了充足可靠、训练有素的常备兵源,从而保证了军队的持续强盛。唐初,朝廷大力发展河西,使之很快繁荣起来,成为经略西域的前进基地。在这一时期,安西的军力和国防有了进一步加强。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军平定河西后,设置了瓜州(今锁阳城),驻官军镇守。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9月,吐蕃兵攻占瓜州,执刺史田元献及河西节度使王君之父,又攻常乐县(今安西县踏实乡),县令贾师顺拒守,吐蕃不能克,乃退。大中五年(公元851年)10月,张议潮克复瓜、伊、甘、肃、兰、河、岷、廓10州,向唐朝廷献瓜、沙等11州图籍。11月唐置归义军于沙州,以张议潮为节度使、11州观察安西县军事志・3・概述使。至此,安西辖属归义军。
  宋元时代,安西作为西北边关地区曾两次受到战火的侵扰。仁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王李元昊率兵占领瓜州。安西属西夏国所辖。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西将军冯胜率部5000余人平定瓜、沙二州,安西归元朝。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6月,朝廷决定瓜、沙为边镇重地,派出蒙古兵万余人,驻扎二州,分镇险隘,兼立屯田。
  明朝军队实行都、司、卫、所制度,屯垦与守御相结合。在安西设置卫、所。但由于明朝奉行“来则御之,去勿穷追”的御敌于长城之外的消极防御政策,因而未能从根本上解除鞑靼、瓦剌对边疆地区的威胁。明洪武九年 (公元1376年)、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和正德十二年,安西先后四次受到吐鲁番人的侵略,并多次被吐鲁番人所占据。
  清朝是满州贵族为主建立的封建制国家。公元1644年,清王朝乘农民起义政权未稳之机,凭借满、蒙、汉24旗强大的军力,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建立了全国性政权,实现了全国的空前大统一。初期实行军事统治的卫、所制度,雍正初裁撤卫、所,建立府、州、县政权。其军事组织在安西始见于雍正元年(1723年),置安西直隶厅,设安西卫,治所在布隆吉城。六年(1728年)移治所于大湾(今安西县老城),遂移旧安西文武,驻扎本城,屹为重镇。十一年(1733年),改为安西兵备道。高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废道改安西卫为渊泉县,改安西厅为安西府,领渊泉、敦煌、玉门三县,次年废县。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裁渊泉县,改安西府为安西直隶州,领敦煌、玉门县。清王朝在安西统治长达170多年,直到中华民国建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一一中华民国。其间,由于军阀混战,势力割据, 给安西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民国18年5月,肃州(今酒泉)驻防军第二混成旅三营排长吴廷璋在玉门集结两千余人攻占安西县城,自称安国军总司令,在安西驻扎3月之久。8月,省府令第一混成旅旅长雷中田征剿,在三道沟交战,吴廷璋兵败逃往新疆,被新疆主席金树仁派员收编。民国20年,马步芳突袭马仲英,马仲英于是年7月进驻安西,率800轻骑攻进新疆。民国21年,国民党南京政府任马仲英为新编36师师长,以安西、玉门、酒泉、高台、临泽、鼎新为其驻地,占据安西3年。在此期间,马仲英抓丁拉马,强夺民财,摊派军需,加之安西县伤寒病流行和地震,使安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安西县军事志概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策动陕甘宁3省驻军,对陕甘、陕北两块根据地再次进行大规模“围剿”。红军会宁会师后,为了执行中共中央赋予的打通苏联、开辟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任务,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作战,同年12月改称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西路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与数倍于己的马步芳、马步青军队顽强拼搏,浴血奋战,历时7个月,大小70余战,毙敌2.5万余人,给敌军以沉重打击。但由于多种客观因素和主观指挥的失误,西路军损失惨重。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西路军1000余人在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的带领下沿河西走廊西进新疆,于1937年4月22日抵距安西县城75公里的蘑菇台,受到了道人郭元亨的资助。25日,西路军来到县城南面的十工村,决定攻打安西县城,但由于敌增援部队先期到达,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红军取道甘新公路西进。26日晨,与敌追兵在红柳园激战两小时后,终于摆脱敌人西进。此时红军尚有400多人。1937年5月1日,西路军抵达星星峡,与党中央派来的陈云、滕代远会合后,转至迪化(乌鲁木齐),结束了悲壮的西行历程。在西征中,西路军全体指战员以不怕艰难险阻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同凶恶的敌人、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一幕。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8月21日,苏联为支援我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开辟了由阿拉木图经乌鲁木齐运抵兰州的“苏联国际交通线”,也称“第三国际交通线”,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提供了大批作战急需的军用物资。安西虽然没有发生大的战事,但由于安西是乌鲁木齐至兰州的必停站点之一。因此,安西被选定为第三国际交通线上空运和陆运的中转站,于1937年开始修建安西机场,并相应建立了“空军四十五站”、“空军招待所”、“战地服务团安西招待所”,承担空、陆中转的接待和服务任务,为支援前线作战和沟通苏联与兰州的运输畅通起到了积极作用。1942年,由于新疆的盛世才对这条运输线进行干扰破坏,苏联物资基本停运,机场逐渐冷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便不再停落飞机,机构相继裁撤。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上世纪60至70年代,人民民航曾利用这个机场执行飞播和灭虫任务。现在机场已不复存在。机场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但在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于1946年6月发・5・概述动全面内战,我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经3年英勇奋战,歼灭了国民党大部主力,解放了祖国内陆大部分地区。1949年8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一举攻克西北军事重镇兰州,打开了解放大西北的大门,捣毁了蒋马反动势力的据点,奠定了解放大西北的基础。新疆警备司令兼河西警备司令陶峙岳准备全军起义迎接解放军和平解放新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部抽调人员组成接受地方工作队,于1949年9月28日抵达安西,接受陶峙岳驻安西部队的投诚整编工作。至此,安西全境解放。历经苦难的安西人民,从此跨入了新的历史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安西县人民政权的建立,人民解放军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分裂、反颠覆,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社会历史重任。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00年,安西的军事工作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9年,是安西武装力量由革命战争向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逐步转变和打基础的阶段。在此期间,全县建立了5个民兵队,配合人民解放军和公安部队开展土地改革、剿匪肃特、抗美援朝、维护治安等活动,安定了社会秩序,为巩固政权和发展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认真执行军委的建军方针,建立健全了兵役工作和民兵工作机构,在全县范围内实行普遍民兵制与义务兵役制。建立了国防后备力量动员体制,大力开展民兵军政训练,增强了民兵队伍的战斗能力。
  第二阶段,1960年至1966年,是驻安部队和广大民兵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各级党委不断排除“左”倾思想干扰,领导部队、民兵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并取得了较好成绩。部队和民兵广泛掀起了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政治思想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较好地发挥了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增进了官兵团结;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大办民兵师”的号召,积极组建民兵师,大力推进民兵工作“三落实”,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练兵活动,并在民兵中进行了对空射击、抢险、抢修、救护、通信等方面的训练,增强了民兵队伍的战斗能力。
  安西县军事志概述第三阶段,1966年10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驻安部队和民兵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左”倾思想的影响,部队和民兵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在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被“夺权”、工作陷于瘫痪的情况下,县人武部组成“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担负起组织领导工农业生产的重任。部队和民兵在制止派性武斗、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要准备打仗”的号召,加强战备训练,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民兵工作“三落实”不断深入,普遍组建武装基干团(营),配发常规武器,战备训练深入进行。
  第四阶段,1976年10月至今,是驻安部队和民兵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军事工作新局面,向现代化、正规化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
  现代化、正规化军事训练取得重大成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部队和民兵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部队和民兵工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的重要指示,以战术为经,技术为纬,突出训练重点,注重训练改革,普遍加强技战术和“三打三防”训练,增大战术训练与应用训练的比重,使技术与战术、基础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加强了现代化战争理论的学习和军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探索,深入开展实兵演习和指挥演练,全面提高了作战能力。加强外军研究,开阔眼界,增强了现代化训练、作战的意识。民兵训练由原来的“立足于大打、早打、打核战争”转向服从服务于“四化”建设。对民兵组织进行调整,缩小组建范围,简化组织层次,将民兵组织与预备役制度、战时兵员动员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训练重点,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并着重抓了基干民兵专业分队的组织建设和训练。开展了对退伍军官和士兵的预备役登记统计工作,把预备役军人编入民兵组织,使民兵组织战斗力得到了提过。
  政治工作在拨乱反正、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与创新。遵照军委指示,在干部工作制度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按照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要求,认真贯彻《军官服役条例》、《预备役军官条例》等规定指示,规范干部的选拔、考核、交流、配备和转业、复员等工作,使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紧贴官兵实际,深入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光荣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形安西县军事志・7・概述势战备教育,在部队、民兵中形成了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潮、积极履行兵役义务、努力学习、追求进步的良好氛围。
  后勤保障工作全面加强,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总要求,驻安部队官兵大抓后勤建设,调整后勤供应体制,注重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和手段,掌管各项业务,增强了后勤工作的科学性、计划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了后勤保障管理水平。注重了基本建设,积极筹措资金,狠抓以机关营院、民兵训练基地、民兵装备仓库和基层民兵正规化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生活、工作条件。加强各类技术训练,针对现代战争特点,深入开展后勤工作研究,努力探索后勤保障的新思路、新办法,使后勤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各类事故明显减少,达到了随时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的要求,遂行保障任务的能力明显增强。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