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粮:城镇居民吃供应粮是建国初期就开始实行的一种基本政策。1955年8月5日,国务院颁发《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凡城镇居民、国家职工、工商企业和农村缺粮户所需生活、生产用粮均有国家统一安排,采取按量类别差别,年龄大小,分等核定,以人定量,凭证供应的办法,规定特重体力劳动每月定量标准27.5公斤。一般重体力劳动每月定量标准22公斤。轻体力劳动172每月定量标准17.5公斤。脑力劳动每月定量标准15.5公斤。10周岁以上居民每月定量标准为13.75公斤。10周岁以下6周岁以上儿童每月定量标准为11公斤,6周岁以下儿童每月定量标准7.5公斤。3周岁以下儿童每月定量标准5公斤。1960年,粮食紧缺,机关职工定量标准12公斤。1964年粮食供应形势好转,定量标准仍恢复为15.5公斤。1975年推广粮食定量包干办法,职工每月基本口粮为14公斤,此后供应粮定量标准又定为干部职工15.5公斤,家属市民每月14公斤。在月定量标准中供应杂粮30%,按人每月供应食油0.25公斤,这一标准实行至1993年,国家粮价放开,粮食供应市场化,粮本失去作用,自行停止使用。居民供应粮价格先后进行过几次调整,二十世纪70年代,每公斤面粉价0.27元。80年代,每公斤面粉价0.548元。至2004年底,每公斤面粉价1.70元。1965年国家发行全国通用粮票。1985年凭票供应在市场消失。1993年以前居民食用蔬菜主要有城郊农村乡镇农民种植的蔬菜上市供应,上级曾经提出过建设“菜蓝子”工程。这一时期,居民的冬季蔬菜主要靠储备冬菜,在每年的10月下旬开始各单位动员车辆外出,到张掖、酒泉、哈密等地拉运大白菜、蒜苗子、洋芋等,平价分配给本单位职工,一般每户可分到大白菜200斤、蒜苗子50斤、洋芋100斤左右,每斤大白菜价格0.03-0.05元。1994年以来,农村各地温棚技术推广,反季节蔬菜上市,居民不必大量储备冬用蔬菜,至今蔬菜市场四季长青,品种繁多,价格相对稳定,任凭居民选购。173肉食:在上世纪70年代,实行大肉凭票供应,过年、过节,供应部门发给居民肉票、大米、清油供应票证,居民凭票购买。到80年代后期,肉食、副食市场放开。进入90年代,肉市繁荣,居民可以购买“手指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