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居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渊泉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466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居民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14
页码: 197-210
摘要: 根据城市居民家庭经济收支抽样调查,1976年居民人均收入253.49元,1985年居民人均收入763.28元,1995年居民人均收入2754元,2000年居民人均收入5125元,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6882元。至1976年居民住房户均有30平方米,人均占有7平方米。
关键词: 社会生活 居民生活

内容

根据城市居民家庭经济收支抽样调查,1976年居民人均收入253.49元,1985年居民人均收入763.28元,1995年居民人均收入2754元,2000年居民人均收入5125元,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6882元。
  第二节居民住房从1970年起,居民开始从老城搬迁到新城居住,搬迁时新盖住房大部分用旧砖石木料,土皮盖房,结构简陋,面积窄小。至1976年居民住房户均有30平方米,人均占有7平方米。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居民住房逐年扩建,房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建筑面积大幅度增加。建房资金从三方面投入,居民住房形成三种房产权。第一种是公产房,有县财政逐步投资建成,实行分配制度,公产房只分配给家庭成员户口在城镇的职工居民。只限于安排国家机关、教育、文化、卫生等系统事业单位的职工和家属。一般以男方为主,有户主申请,单位加注意见,县城建局审查批准。分配房标准:县级60-70平方米,科级40-50平方170米,一般职工42-45平方米,住房户每平方米交租金0.03-0.05元。第二种是单位家属院,主要有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建设,只限于本单位职工家属。第三种是私人建房,根据城市统一规划,划给城镇户口居民地皮,自筹资金建筑,规定3口人以下家庭每户划给8X7=136平方米,4-5口人家庭划给12X17=204平方米,6口人以上划给15X17=255平方米。居民只交划拨手续费,不交土地使用等其它收费。
  至1985年,镇区有住宅房(平房)84527平方米,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1-47平方米,其中公产房(属房管所管理的)105幢,建筑面积23870平方米,人均9.4平方米,单位家属院12800平方米,住户人均约12平方米,私人建房29377平方米,私房住户人均17平方米。
  从1986年起,先后在交通巷、瓜州巷、福利巷、新城巷划拨私人建房用地,鼓励私人建房,县财政对国家工作人员私人建房给予补贴政策,标准是县级(包括相当县级的知识分子)每户补助1200元,科级(相当于科级的知识分子)每户补助1000元,一般职工补助800元。
  1995年停止划拨私人建房用地,修建平房住宅基本停止。是年,镇区已有居民住宅楼38幢,建筑面积62100平方米,居住690户。家属院(平房)987户,建筑面积118440平方米,私人建房231户,建筑面积251124平方米,居民住房面积人均22平方米。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居民住宅楼使用面积受政策性限制,规定县级干部不超过90平方米,科级干部不超过17170平方米,一般职工不超过50平方米。1998年不再执行。职工住宅楼建设资金采用政府拨款、单位自筹、个人集资三结合的办法,实行分期分批分配,国家干部、职工有政府审批,企事业单位自建的家属住宅楼也采取单位自筹、个人集资的办法,有本单位自定方案,分配给本单位职工,执行福利房政策。1999年,房改基本结束。原有公产房、单位家属院已全部转为私有。2001年底,福利房政策停止,全面执行商品房政策,居民住宅全部办理了《房产证》,住房质量提高,面积不受限制,一般单户在100平方米左右,房价平稳,住宅楼建筑面积价格一般在每平方米500-1000元(旧楼)左右。
  至2004年底,镇区累计有居民住宅楼139幢,建筑面积43.66万平方米,住户4347户,占总户数的57.6%,城市户口居民住房配套率达到66.3%以上,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84平方米。
  第三节食品供应供应粮:城镇居民吃供应粮是建国初期就开始实行的一种基本政策。1955年8月5日,国务院颁发《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凡城镇居民、国家职工、工商企业和农村缺粮户所需生活、生产用粮均有国家统一安排,采取按量类别差别,年龄大小,分等核定,以人定量,凭证供应的办法,规定特重体力劳动每月定量标准27.5公斤。一般重体力劳动每月定量标准22公斤。轻体力劳动172每月定量标准17.5公斤。脑力劳动每月定量标准15.5公斤。10周岁以上居民每月定量标准为13.75公斤。10周岁以下6周岁以上儿童每月定量标准为11公斤,6周岁以下儿童每月定量标准7.5公斤。3周岁以下儿童每月定量标准5公斤。1960年,粮食紧缺,机关职工定量标准12公斤。1964年粮食供应形势好转,定量标准仍恢复为15.5公斤。1975年推广粮食定量包干办法,职工每月基本口粮为14公斤,此后供应粮定量标准又定为干部职工15.5公斤,家属市民每月14公斤。在月定量标准中供应杂粮30%,按人每月供应食油0.25公斤,这一标准实行至1993年,国家粮价放开,粮食供应市场化,粮本失去作用,自行停止使用。居民供应粮价格先后进行过几次调整,二十世纪70年代,每公斤面粉价0.27元。80年代,每公斤面粉价0.548元。至2004年底,每公斤面粉价1.70元。1965年国家发行全国通用粮票。1985年凭票供应在市场消失。1993年以前居民食用蔬菜主要有城郊农村乡镇农民种植的蔬菜上市供应,上级曾经提出过建设“菜蓝子”工程。这一时期,居民的冬季蔬菜主要靠储备冬菜,在每年的10月下旬开始各单位动员车辆外出,到张掖、酒泉、哈密等地拉运大白菜、蒜苗子、洋芋等,平价分配给本单位职工,一般每户可分到大白菜200斤、蒜苗子50斤、洋芋100斤左右,每斤大白菜价格0.03-0.05元。1994年以来,农村各地温棚技术推广,反季节蔬菜上市,居民不必大量储备冬用蔬菜,至今蔬菜市场四季长青,品种繁多,价格相对稳定,任凭居民选购。173肉食:在上世纪70年代,实行大肉凭票供应,过年、过节,供应部门发给居民肉票、大米、清油供应票证,居民凭票购买。到80年代后期,肉食、副食市场放开。进入90年代,肉市繁荣,居民可以购买“手指肉” 。
  第四节衣着服饰1964年,国家实行布料按人定量供应政策,按年度发给市民布票,凭证购买衣料。每人定量4米(后又调整),随着轻工业逐步发展,布料市场繁荣。1980年,布票停止使用。
  布票 粮票服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0年以前,中山装是市民长期穿着的一种主要服式,颜色大多为蓝色、灰色、黑色、青色等,青年女式服装主要以花格浅色衣料为主。从1981年起,西装开始在镇区流行,中山装陆续被淘汰,174只有少数老年人仍有穿用,青年妇女则盛行各种各色的裙子,相继男性着装流行各种风衣、尼子大衣、皮夹克、各色夹克衫、短衬衫、直筒裤等。女性流行喇叭裤、高跟鞋、健美裤、连衣裙、旗袍等各种花色品种的服装。学生则实行统一校服着装,冬季服装长期以来用棉花装填制作棉衣被淘汰,以毛衣裤、太空棉、羽绒服等为主。1999年后,冬季服装又流行保暖内衣,穿着轻便,防寒保暖。青年结婚礼服男性为西装、领带、皮鞋,女性为白色婚纱或红色衣裙, 高跟鞋等,佩带三金(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装饰。衣着面料质量不断提高,纯毛、化纤等各种花色品种,应有尽有,服装市场上各式服装琳琅满目,居民服饰日新月异。
  中山装婚纱175第五节家庭生活设施老三大件:二十世纪70年代,居民家庭生活设施主要以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体现家庭生活水平。俗称 “三大件”。据1976年居民家庭生活水平抽样调查资料记载,当时户均有自行车0.54辆,缝纫机0.61台,手表1.21块。
  新三大件:二十世纪80年代,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家庭生活设施主要以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为标志, 俗称“新三大件”。据1986年居民生活水平抽样调查,此时镇区居民户均有电视机0.75台,录音机0.75台,洗衣机0.71台。
  现代六大件:二十世纪90年代,现代家用电器进入居民家庭,体现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主要有有线电视、家用电话、摩托车、VCD、电冰箱、太阳能热水器,俗称现代六大件。至1999年,镇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电话入户率达到70%以上,60%以上的户拥有摩托车、电冰箱等现代家用电器。
  新世纪三大件:进入21世纪,移动电话、空调、小汽车进入居民家庭,俗称“新世纪三大件”。至2004年,城区移动电话用户(含小灵通、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已经普遍使用,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有2部手机,20%以上的户安装了空调,全城有私人小汽车108辆(包括私有出租小轿车)176家用小汽车177第六节医疗卫生镇区医疗机构主要有县医院,共有120个床位。医疗技术人员168人。2000年将原东街门诊部建为社区医院 (隶属县医院),城区设有南街门诊、妇幼保健站等。个人门诊部有老干部中心医务室、王红斌口腔门诊、张志军中西结合门诊、县中顾学明医务室、陈贤信口腔诊所、杨进国诊所、公路段王芳医务室、王艳红残联门诊、史建荣中医诊所。医药门市部有:医药公司门市部,康宁大药房、安康大药房、济世堂等。2003年,国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全部参加医疗保险。
  第七节、幼儿保育、儿童入学幼儿园:东幼儿园位于邮电巷,西幼儿园位于渊泉街西端,两园现有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43名。
  分设大、中、小班5个,现有入院儿童485名。
  小学:镇区内3所小学,渊泉第一小学(东校)位于东大街,渊泉第二小学(西校)位于渊泉街西段,城郊小学位于瓜州巷南侧。
  三所小学现有教职工83人,共有小学学生1686名。6岁以上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中学:安西县中学。从老城搬迁后建于东大街北侧。178安西县职业中学位于东大街东头(原为教师进修学校,又名红专学校)。
  安西县第二中学:建于2001年,位于瓜州巷西端(现改为榆林中学(私立))。
  初中有教职工35名,设12个班级,中学生667名。
  高中有教职工40名,10个班,高中学生424名。职中有教职工38名,7个班,学生232名。
  第八节文化娱乐体育锻炼镇区文化活动场所主要有: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社区有居民文化活动室、单位及楼院文化活动室。商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有舞厅5处、电子游戏厅8处、棋牌室36处、卡拉0K歌厅26处。体育活动场所主要有社区灯光球场、渊泉广场等。居民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形式有中老年秧歌队,有400多人参加。社火队,每年春节表演,有城区各单位分年度轮流排练演出,表演内容有现代秧歌、舞狮、耍龙、鼓号、歌舞等形式。自乐班有社区居民自演自唱自乐,表演有秦腔、眉胡、清唱,演出多在街头巷尾、社区院落或文化馆。群众体育锻炼主要形式有长跑、散步、太极拳、门球、蓝球、乒乓球、健身操等,家庭和楼院娱乐以打牌、麻将比较广泛,无论男、女、老人、青年,多以此娱乐。179第九节最低生活保障根据国家政策,从1999年起,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首先必须是城市户口,主要条件是无生活经济来源、无赡养条件、无劳动能力、月收入水平低于150元以下(后调为120元)的居民。确定程序是:个人申请,社区居委会登记、申报、镇人民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面向全社会公示,被批准对象本人直接在银行领取低保金,低保金的资金来源国家拨款,省、地、县、镇各级财政按规定比例拨付。
  1999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2户,71人,金额59770元,至2004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431户,1214人,金额616280元。
  第十节扶贫助残至2004年底,镇区有困难户431户,政府发放慰问金1500元,资助冬季燃煤36吨,捐衣物757件,登记残疾人61名,发残疾人证,捐救助款1800元,面粉2100斤。为43名下岗职工安置了公益性工作岗位。2003年组织了有8人组成的擦鞋队,免去一切税费手续,让其自谋生路。180渊泉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执行情况统计表渊泉镇慰问困难户情况统计表1812004年度城市居民家庭生活经济收支调查表182

知识出处

渊泉镇志

《渊泉镇志》

《渊泉镇志》一书对渊泉镇史志的详细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