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基础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渊泉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38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基础设施
分类号: F490.3
页数: 4
页码: 58-61
摘要: 城区市民用水供应设施先后进行四次建设改造。但浅层地下水质较差,居民盼望用上自来水。
关键词: 城市用水 供应设施

内容

城区市民用水供应设施先后进行四次建设改造。1973年以前,居民就地掘井用水桶提吊,井深者6米,浅者4米。地下水源充足。但浅层地下水质较差,居民盼望用上自来水。第一次供水建设是在1973年,省地投资7.33万元,在今供水所院内打95米深井1眼,建18米高,容积50吨水塔一座。1974年7月建成水泵房,同时,铺设输水管道,8月投入使用,文化街、县府街市民从此喝上了自来水。第二次建设是在1981年,随着城市人口增加,用水量相应增大,原先一个水塔已满足不了用户需求,县上又投资5万元在今市政公司地址上打100米深井一眼,建22米高容积80吨水塔一座,南市街、祁连街市民全用上了自来水。另外有部队等五个单位建了单位自用井和水塔。除居住在城区边缘地带的少数居民,基本上解决了自来水供应。
  第三次建设是在1992年,随着城市规模快速发展,为了解决原建水塔不抗地震和设备陈旧,供水不足等问题, 在省、地、县的支持下,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容积为400立方米水塔一座,水源井4眼,350-100#输水主管网12公里,100#以下配水管网22.8公里,月供水能力达到4500立方米。
  第四次建设工程从2002年起勘测设计,论证。2004年5月获上级批准,8月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863.49万元,完成打取水深井3眼,建成1000立方米蓄水池2座,此项工程,全部完工后,可供6万以上人口用水,供水设施固定资产达到1050多万元,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发挥了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排水新城区建设初期,由于结构松散,平房多,地层为戈壁,面积大,比较干燥,污水随地排放,不足为患,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人口剧增,建设加快,致使居民区域狭小密集起来,污水排放受到地域限制,污水排放集中于居住巷道内,冬季结冰,春季消融,有许多巷道积水如池,车人不能行走,已建起的楼房,只能用污水车拉运化粪池内污水,鉴于上述问题,建设排水设施,亟待解决。
  1995年4月,经多方筹集,其中:县级干部每人集资200元,科级干部每人集资150-200元,一般干部职工每人集资100元,个体工商户每户集资150元,居民每人集资20元。污水排放管网工程开工。当年9月完工投入使用,总投资500余万元,架设5条街道排水管道8.075公里,架设平房区管道排水管道2.6公里。建排输明水渠2.7公里,安装铁井盖、砖砌检查井258座,在平房巷道建40X60厘米见方倒水井130座,日排污量为2030吨。
  针对原排水管道被污水腐蚀的问题,2003年8月动工,对县府街东段、文化街西段、渊泉街东段、南市街东段进行了改造建设。这次改造采用了新材料双壁波纹管材,改造排水管道3.85公里,其中:D500#0.04公里,改建工程于2004年9月完工投入运行,总投资200万元,工程有市政公司负责施工完成。通过排水设施改建,城区污水排放功能增强,运行正常。排出的污水灌溉农田530亩,污水处理利用率为70%。
  供电自1958年,居民开始用电照明,老城有一台180马力的柴油发电机。1973年搬迁到新城,1979年榆林河电站建成,装机两台1000千瓦,架设输变线路52.3公里,向县城送电,解决了居民生活用电不足的问题。1986年从803电厂架设11万伏输电线路一条,实现了南北连接,水、火并输的电网。至今,城区供电量9046千瓦,其中,居民生活用电量4201千瓦,城区生产供电量5641千瓦。
  供暖从新城搬迁至1993年以前,城市居民取暖,有县煤碳公司供应平价煤1-1.5吨,凭供应证购买。1994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居民取暖用煤和生活用煤价格实行市场价格,每个国家职工发给取暖补贴30元,1999年每人每年调整为170元。
  1997年之前,城区所建楼房,均在建楼时,建小型锅炉自行供热,城区各处都有烟囱高耸,黑烟升天,1998年县永盛水利机械公司投资建成集中供热锅炉,架设供暖输送管道,全城实行集中供暖,小型锅炉陆续拆除。2000年10月,成立供暖公司,至今全城架通输暖管道,供热能量57.4万兆瓦,供暖面积53万平方米。

知识出处

渊泉镇志

《渊泉镇志》

《渊泉镇志》一书对渊泉镇史志的详细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