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志柳园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3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教育
分类号: C40
页数: 3
页码: 221-223
摘要: 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学生关心政治时事,积极锻炼身体,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教育 学校

内容

学校建设柳园学校原属西藏职工子弟小学,1966年西藏自治区与柳园镇政府协商,将西藏小学交于地方政府管理,同年更名为柳园学校。1988年政府筹资20多万元将学校搬迁至现址,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师34人,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分别达到93%、100%。教学班16个(含幼儿园),学生600人。2002年,柳园镇政府为缓解校舍不够、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新建教学大楼一栋,总投资200万,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建成高标准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小学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架设远程教育信息网。教师办公设备齐全,实验、体育器材完备,学校师资力量逐步走向专业化、高学历化。
  捐资助学自建校以来,新疆、青海、西藏及其它省市职工子女均在该校上学,学校建设也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形成了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捐助为辅的办学模式。1988年搬迁学校时各单位捐款11.5万元,1991年捐助14万元扩建校园,2002年新建教学楼,收到社会各界捐款20万元,许多单位为学校解决用水、用电取暖等困难,学校发展与社会各方面支持密切相关。.教学管理多年来,学校秉承“以人为本、提高教学、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紧紧抓住“一个任务”(培养21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 “两个质量”(教育质量、教学质量),把握“三个面向”(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坚持 “四个育人”(体制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学生关心政治时事,积极锻炼身体,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师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突破口,废除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上学得好,知识学得活,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教学质量逐年得到了提高。
  学制、课程小学教育采取六年制,一、二、三年级设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术、思品、社会等; 四、五、六年级增设有英语、历史、自然。学生在校时间为六个半小时,成绩考核为平时、期中、期末三次, 计分为百分制。自1976年以来,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1985年达到了99.8%。
  1969年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学校办起了戴帽子的初中班,70年代又增设了高中班,1982年开始教育结构调整,撤销了高中班,普及了初等教育。铁路小学柳园铁路学校成立于1959年5月,七十年代曾办高中班,八十年代后撤消,于1990年整合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学生400多名。学校占地1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61平方米,拥有两幢教学楼,23间教室,还设有电教室、微机室、生化实验室、物理实验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等专业化教室。九十年代末期,铁路系统实行企业化改革,撤并机构,裁减人员,大量职工家属迁往新疆各地,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减少,2000年7月改为柳园铁路小学。
  幼儿教育柳园幼儿教育起步较晚,70年代建起了铁路幼儿园,但招生仅限于铁路系统,地方单位职工子女入园受到限制。80年代初,镇政府扶持私人办起了地方托儿所,因规模小,设施简陋,不能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随着后来人口的逐渐增多,镇政府日益关注幼儿教育的发展,于1993年,柳园镇投资20万元修建了柳园幼儿园,当年入园学生达100余人,设有幼儿小班、中班和大班,课程设置有语言、计算、常识、美工、体育、英语等。至2003年有学生70人,专职教职员工5人,其中教师3人,保育员2名。开办之初归柳园镇政府管理,于2004年底移交安西县教育局管理。

知识出处

安西县志柳园镇志

《安西县志柳园镇志》

柳园镇建镇历史虽短,但其重要的军事要冲、交通枢纽和区位优势从未改变,途经柳园的甘新公路是运送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兰新铁路、 国道312、215线相继贯通全境,是内地通往新疆、青 海、西藏的重要通道,成为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园镇因铁路开通而兴建,揭开了柳园镇建设发展的序幕。全镇人民依托优越的交通和矿产资源优势,经济、社会事业、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柳园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