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文教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志柳园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367
颗粒名称: 第十章文教卫生
分类号: D267.6
页数: 13
页码: 215-227
摘要: 本篇讲述了柳园镇的文化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
关键词: 文教 卫生

内容

柳园镇文化站始建于1986年。年92年,柳园镇投资62万元建成多功能大厅1座,而积660平方米。1998年又投资25万元新建图书室、台球室、阅览室、乒乓球室、游艺室、文化活动室,购置了舞厅内灯光、乐器、音响等设备,添置图书和民族舞蹈服装,资产总额达85万元。2001年将文化站院内地面全部硬化,并开挖花坛、树池240平方米,从安西拉土栽种花木。文化站定编4人,人员由政府聘用,实行差额补贴。1998年5月,广播站申请定编1人,经费由财政全额供给。2002年6月,机构改革时将文化站、广播站、电视台合并为文化服务中心,定编8人,设主任1人,专业技术人员7人,负责广播电视节目的接收发送,组织指导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管理本镇文化市场,开展以文补文的各种经营活动,经费自收自支。
  群众文化活动1990年以前,柳园镇区的文化活动很单一,主要是放影电影和文化站每周举办的露天舞会,另有街道上私人摆放的象棋摊点供行人娱乐。九十年代以后,文化活动趋于多元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花牛山矿、辉铜山矿各自有文艺演出队,购置有灯光、服装等道具,人数达50多人,许多企业投资兴建文化设施,建起了职工活动室。广播电视,歌厅、舞厅、歌舞晚会等陆续出现,柳园镇区当时有影剧院两座,舞厅2家, 台球城2家,蓝球场11个,体育馆一座,网球场2个,排球场3个,门球场4个,非标准足球场4个。仅私人开办的歌厅就有18家,游戏机室12家,每年外地来柳园演出的歌舞团队约30多个,文化产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000年后,国家开始取缔电子游戏厅,同时人们的娱乐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室内娱乐项目被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所取代,文化经营单位不断减少,至2004年,镇内只有大众舞厅2家,歌厅3家,网吧5家。从1992年起,镇区职工运动会连续举办了十届,项目有篮球比赛、象棋、乒乓球、拔河比赛等。每逢“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各单位和社区都要排练节目,举行文艺演出。在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时,镇区举办了大型职工文艺晚会6场次,观众达8000多人次。
  文艺作品。
  中国旅游出版社发行,乌鲁木齐铁路局印刷厂1991年6月第一次印刷的《柳园人》,共发行3000册, 主编李东平,副主编陈洪奎、白进平。
  诗词三首。
  现代张思温。
  春风有客到天崖,三十年前忆别家。
  今日柳园成小市,峡东不复再停车。
  减字木兰花.西风岭。
  现代陈靖。
  两万铁军,长征未了又长征。
  河西走廊,寒风凛冽屡建功。
  使命飘忽,朝令夕改总反复。
  挫败祁连,兵家胜败何讳言。
  不退不进,酿成一字长蛇阵。
  徘徊紧跟,凡事唯上教训深。
  恶战喋血,孤军奋斗达三月。
  内战十年,最后一枪红柳园。
  清平乐.安西陈.靖戈壁漫漫,云收雾未散。
  红柳园上驱春寒,三个最后一战。
  登上猩峡高处,眺望黄河东渡。了却内战十年,赢得攘外征途。
  电影。
  柳园影剧院修建于1983年10月,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使用面积3000平方米,影剧院座位840个,放影设备有35毫米座机一套,16毫米放映机一部,录像放映设备一套。人员编制1983年为8人,1986年减为5人,1990年减为4人,1997年编制为3人,2004年改制,经济性质由全民所有制改为私营,整体拍卖作价出售。
  第二节广播电视。
  广播。
  1978年,县广播局在柳园建立广播放大站,配备1人,接收安西的广播电讯信号,播音时间为一天三次,早、中、晚各一次,共5小时,由安西广播局派人负责播放。1996年12月撤回工作人员,播放工作交柳园镇管理。因播放设备过于陈旧,工作被迫中断。2001年柳园成功接收安西调频信号,随后镇区安装调频音响8只,广播率先实现自动化播放,覆盖率达85%。
  电视。
  1983年,柳园铁路单位建成小型差转台,1984年青海石油管理局驻柳园器材中转库也建成一座小型差转台,全镇电视无线信号覆盖率达95%。1994年10月,柳园镇政府投资50万元,镇区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集资10万元,建立了柳园镇有线电视台,开办有线电视,转播12套电视节目,发展用户800户。建台时有职工2人,1995年增加到3人,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1999年达7人,设台长1名。
  1996年,镇政府又投资12万元,电视用户集资4万元,购置中央电视台4套加密频道接收机,一台摄像机,2台编辑机,一台高放机,初步实现了简单的采编播一体化,开办了柳园自办台节目,节目套数增加到17套。1998年8月,为了加快柳园五公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电视台自筹资金8万元,架通了交警队至五公里的电视信号,10月份合并了柳园石油器材中转库差转台,基本实现了地方政府一地一网的办台方针。2002年,经镇政府多次与哈密分局电视台协商,完成了地方电视台与铁路电视台的连网工作,电视节目套数达25套,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5%。
  从2000年开始,因镇内许多石棉、芒硝经营单位撤离柳园,常住人口也不断减少,电视台用户由原来的800多户减少到500户,出现了工资发放难问题。2002年全台工作人员集资1万元,开办了柳园电视台音响总汇,由电视台职工轮流负责经营。2003年,柳园电视台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方针,实行竞争上岗,工资待遇与绩效挂钩,提高了全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节教育。
  柳园学校。
  学校建设柳园学校原属西藏职工子弟小学,1966年西藏自治区与柳园镇政府协商,将西藏小学交于地方政府管理,同年更名为柳园学校。1988年政府筹资20多万元将学校搬迁至现址,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师34人,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分别达到93%、100%。教学班16个(含幼儿园),学生600人。2002年,柳园镇政府为缓解校舍不够、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新建教学大楼一栋,总投资200万,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建成高标准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小学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架设远程教育信息网。教师办公设备齐全,实验、体育器材完备,学校师资力量逐步走向专业化、高学历化。
  捐资助学自建校以来,新疆、青海、西藏及其它省市职工子女均在该校上学,学校建设也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形成了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捐助为辅的办学模式。1988年搬迁学校时各单位捐款11.5万元,1991年捐助14万元扩建校园,2002年新建教学楼,收到社会各界捐款20万元,许多单位为学校解决用水、用电取暖等困难,学校发展与社会各方面支持密切相关。.教学管理多年来,学校秉承“以人为本、提高教学、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紧紧抓住“一个任务”(培养21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 “两个质量”(教育质量、教学质量),把握“三个面向”(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坚持 “四个育人”(体制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学生关心政治时事,积极锻炼身体,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师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突破口,废除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上学得好,知识学得活,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教学质量逐年得到了提高。
  学制、课程小学教育采取六年制,一、二、三年级设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术、思品、社会等;四、五、六年级增设有英语、历史、自然。学生在校时间为六个半小时,成绩考核为平时、期中、期末三次,计分为百分制。自1976年以来,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1985年达到了99.8%。
  1969年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学校办起了戴帽子的初中班,70年代又增设了高中班,1982年开始教育结构调整,撤销了高中班,普及了初等教育。
  铁路小学。
  柳园铁路学校成立于1959年5月,七十年代曾办高中班,八十年代后撤消,于1990年整合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学生400多名。学校占地1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61平方米,拥有两幢教学楼,23间教室,还设有电教室、微机室、生化实验室、物理实验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等专业化教室。九十年代末期,铁路系统实行企业化改革,撤并机构,裁减人员,大量职工家属迁往新疆各地,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减少,2000年7月改为柳园铁路小学。
  幼儿教育。
  柳园幼儿教育起步较晚,70年代建起了铁路幼儿园,但招生仅限于铁路系统,地方单位职工子女入园受到限制。80年代初,镇政府扶持私人办起了地方托儿所,因规模小,设施简陋,不能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随着后来人口的逐渐增多,镇政府日益关注幼儿教育的发展,于1993年,柳园镇投资20万元修建了柳园幼儿园,当年入园学生达100余人,设有幼儿小班、中班和大班,课程设置有语言、计算、常识、美工、体育、英语等。至2003年有学生70人,专职教职员工5人,其中教师3人,保育员2名。开办之初归柳园镇政府管理,于2004年底移交安西县教育局管理。
  第四节医疗卫生。
  柳园卫生院。
  柳园群众最早看病是在辉铜山矿区医院门诊,随着镇区人口的增加,1972年,县文化教育卫生局在柳园建立了柳园卫生院,占地4800多平方米,修建土坯房屋200多平方米。1987年,县卫生局扩建各乡镇卫生院、卫生所,将第一批外出学成的业务人员分配到各乡镇,先后增设了口腔科、中医、妇产科、外科、儿科等业务科室,使柳园的医疗服务上了一个新台阶。1996年,医院达标评审为一级乙等医院后,正式挂牌为柳园中心卫生院,承担柳园地区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卫生防疫等公共卫生事业,基本满足了柳园镇人民的看病就医。
  1996年底,因原有办公房屋已破旧不堪,医院用房紧张,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柳园镇政府拨款70多万元,修建了集门诊、住院、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楼,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设内科、儿科、妇科、外科、中医、口腔科及防疫妇幼、计生技术服务等科室,并先后设置了B超、心电图、化验、X光等辅助科室。2001年,由于镇区人口大量减少,再加上医改,医院受市场竞争所迫,为方便群众就医买药,在街面设门诊一所,主要以内儿科疾病的诊治及零售药为主,其他行政管理及公共卫生事业仍保留于中心大楼。
  医院有医务人员8名,均取得初级以上专业资格。卫生事业经费最初为财政全额供给,80年代改为差额补贴,2001年实行医改,逐步降低补贴数额,向实现自收自支过渡,但仍给予最低限度的事业保障经费。
  铁路医院。
  柳园铁路医院是乌鲁木齐铁路局最东端的一所基层医院。1983年,为适应铁路快速发展需要,满足职工家属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由卫生所扩建为柳园铁路医院,承担东起疏勒河、西至红柳河230公里,1000多名铁路职工家属的医疗保健任务,同时也为地方单位、流动人口及过往旅客服务。
  医院占地482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开设病床60张,有工作人员11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7名,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占全院医务人员的35%。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有内、外、妇、儿、中医、口腔等临床科室及相应的手术、放射检验、功能、防保、药剂、供应等辅助科室,年门诊量在19万人次,年住院病人2000人次左右,拥有各种先进医疗设备,总资产达651万元。
  2001年后,由于铁路运输大改革,柳园铁路人口逐年减少。2004年,哈铁分局将该院移交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管理。
  第五节检疫。
  工作机构。
  1958年因铁路运输检疫工作的需要,甘肃省农牧厅在柳园设立动物检疫站,派赵华民同志在柳园开展检疫工作,为全额供给事业单位,当时只有一名技术人员。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也由1名增至5名。2004年4月,根据安西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安机编(2004)05号《关于撤销柳园动物检疫站成立安西县动物检疫中心的通知》,正式成立安西县动物检疫中心,撤销柳园动物检疫站,只在柳园派驻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检疫工作。
  工作职责。
  检疫站位于柳园镇南大街65号,占地面积3432平方米,建筑面积808.02平方米,有办公室9间,化验室、消毒室、库房及其他建筑21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之规定,主要负责对动物疫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和技术指导、咨询服务,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开展疫病监测并按规定上报疫情;为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情执行监督;实行生猪等动物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对铁路动物运输检疫、监督;畜产品消毒、市场肉检、屠宰场活畜检疫、防疫等。
  疫病防治建站后至70年代,检疫范围仅限公路、铁路运输的活畜。80年代后,镇内有了市场,养殖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又增加了对上市肉制品和存栏活畜检疫。至2004年,镇内有地方与铁路两处集贸市场,生猪定点屠宰场1家,养牛场1家,猪场1家,鸡场1家,家畜存栏量4000多头只。
  由于柳园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在畜病防治上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以“早治、治小、治快、治严”为原则,采取了检疫消毒、隔离、封锁、尸体处理、预防注射等综合措施,使一些危害严重的疫病基本得到控制。90年代以前,境内未发生重大疫情,2001年由外地传入“口蹄疫”,镇政府及防疫部门及时进行防治,宰杀活畜110多头,对尸体进行焚烧、填埋处理。2004年5月本县南部乡镇发生“口蹄疫”,7月份亚洲地区东南亚一带发生“禽流感”,柳园镇建立防治机构,抽调工作人员,设立检查站,开展消毒、注射疫苗等防治工作,使疫情未传入本镇。

知识出处

安西县志柳园镇志

《安西县志柳园镇志》

柳园镇建镇历史虽短,但其重要的军事要冲、交通枢纽和区位优势从未改变,途经柳园的甘新公路是运送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兰新铁路、 国道312、215线相继贯通全境,是内地通往新疆、青 海、西藏的重要通道,成为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园镇因铁路开通而兴建,揭开了柳园镇建设发展的序幕。全镇人民依托优越的交通和矿产资源优势,经济、社会事业、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柳园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