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工业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志柳园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359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工业交通
分类号: C913.32;F403
页数: 43
页码: 160-202
摘要: 一九五八年兰新铁路通至柳园设站后,逐步带动了柳园工商业的发展。
关键词: 工业建设 交通

内容

一九五八年兰新铁路通至柳园设站后,逐步带动了柳园工商业的发展。60年代以前,境内只有几家国营采矿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工艺落后。“文化大革命”期间,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工业生产受到影响。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成为各级部门的中心工作任务,柳园镇依托交通和矿产资源优势,相继建起了一批矿产品开采加工企业,规模较大的有石头开发公司、柳园铁厂、水泥厂等。80年代中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生产工艺不断更新,工业经济进人快速发展时期。90年代以来,国家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许多民营企业家在柳园投资建厂,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矿产品采、选、冶炼形成一定规模,成为柳园镇乃至安西县重要的支柱产业。
  一、有色金属工业。
  花牛山集团公司花牛山矿因毗邻的一座山外形远观似卧着的花牛而得名,矿区距镇区22公里,与甘新公路和镇区铁路车站有简易公路相连,交通便利。矿山地处天山大地槽东南边缘之延长地带上,地理座标东经95°32'52",北纬42°14'15",绝对标高1950~1960公尺,相对比高10~20公尺,地形平坦,波状剥蚀戈壁,气候干燥,经年多风。矿区原为旧矿场,老洞分布密集,据说约为明代时便有人来此挖铅、炼银、淘金。1955年8月,国家石油局102队外围普查时发现此古矿遗址,编制了1:20万路线地质图。1956年,国家地质部组成花牛山地质队(编名638分队),对花牛山四个矿区进行了全面的地质勘察,1958年6月完成了地质勘察工作,正式提交了《花牛山铅锌矿区地质勘探报告》。根据报告信息资料,1958年3月,甘肃省做了开挖安西县花牛山铅锌矿石,增加出口的指示,安西县组织劳力160名,由54名干部带领上山开矿,采取土法开采,数量少、速度慢,满足不了出口需要。省上要求安西增加劳力,但因安西县农村人少地多无法再抽出劳力,由省上出面协商,决定由张掖地区出领导、出劳力,与安西合作开挖铅锌矿区,盈利四、六分成。协议签定后,省商业厅派干部30人,张掖地区27人,张掖市6人,安西县3人,共计干部66人,民工1050人(其中张掖890人,安西160人),于1958年4月正式成立了“甘肃省花牛山铅锌矿生产管理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甘肃省花牛山铅锌矿总支委员会”。由范志清任主任(张掖),范清海任副主任(张掖),陆光亭任副主任(安西),寇连祥任总支书记(张掖),组成领导班子与工人同时进入矿山展开工作。后因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困难,1959年张掖的领导和工人全部撤走,剩下安西县160人继续开采,简挖贱卖,一度矿石滞销,迫使矿山暂时停产。
  1960年1月,省冶金局再次扶持花牛山铅锌矿上马,省冶金设计院也提交了建设花牛山100吨/日铅锌采选矿设计意见书,总投资额76.9万元。省上派出采、选矿技术干部4名,安西县调集劳力300人重上花牛山开矿。建设工程于当年3月份开工,修建厂房1024.94平方米,竖井挖掘30米,设备到货73台件,培训采选矿技术工50名,完成投资额50多万元,1961年3月因甘肃省遭自然灾害,省冶金局发出指示缓建,工程被迫停止,矿山二次下马。
  1970年10月,安西县第三次组织劳力上山开矿,由宋天祥任组长,张红旗任副组长,带领21个民工,县财政拨款一万元,三次上马开采花牛山铅锌矿,居住在土房、坑井和地窝子之中,风餐露宿,利用旧设备,人工挖地表,沿着老洞采富矿,小打小闹,滚雪球式的不断发展壮大,五年后县上又从双井子铁矿调入200名农民采矿工支援建设。1966年底采取机械化开采,购置了空压机和发电机,做到了机械打眼,电动机提升,提高了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加强了安全生产的条件和设施,坚持贫富矿综合开采,产量不断增加。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被遗弃的含量10%以下的数万吨贫矿废石,在井口四周堆积如山,严重影响着矿山正常生产。为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1981年12月,安西县向省地有关部门上报了《关于花牛山铅锌矿建设50吨/日选矿车间的报告》,1982年省计委批准建立选厂,计划投资70万元,其中:地方自筹20万元,国家投资50万元,一年建成投产。同年5月选厂动工,矿上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施工,累计完成建筑面积3113.36平方米,蓄水池5个,供水线路1.54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0.7公里,修建坑口至选矿车间盘山公路0.3公里,供热管道427.46米,沉淀池500平方米,安装各种设备58台(件),共完成投资74.38万元,于1983年6月建成50吨/日选矿车间,一次试车成功,达到设计能力,当年实现利税30万元。选厂的建设彻底结束了花牛山采卖矿石的低级生产历史,走上了依靠科技加工,工业化生产的道路,具有划时代意义。同年对组织机构进行了整顿,矿山设一室(办公室)、两股(生产技术股、财务供销股)、三车间(坑口、选矿、机务),健全了党、团、妇、工、武装等组织。1984年,省上为解决我县财政吃补贴的问题,依据花牛山矿体二次勘探的地质储量资料,在原有50吨/日选矿车间的基础上,确定扩建100吨/日选矿厂为扭补项目,投资340万元,扩建选厂项目于1984年3月2日动工,1986年扩建项目完工,同年贷款21万元,架通了柳园至矿区17.6公里的10千伏输电线路。1987年选厂投产后,当年新增税收20万元,主要产品为铅精粉和硫精沙。1988年又自筹资金43万元,用5个月时间进行工艺改进,最终生产能力达到日处理铅矿石150吨,技术等级进一步提高,不仅能选铅锌矿石,还能选铜、铁矿石,一机多选,回收率大幅增加。
  为加快矿山工业企业的发展,1987年5月5日,经报请省、地主管部门批准,花牛山铅锌矿由县办集体企业形式转为国营企业,同年8月1日,进行了领导班子新老更替。
  为扩大企业生产规模,1988年筹资办了简易氧化池选金项目,开发花牛山金矿。1989年3月,花牛山铅锌矿上报的选金厂设计方案经地区经委批准立项上报,被省黄金公司、省计委批准列入扭补项目金选厂建设筹措资金376.6万元,其中省财政扭补拨款39万元,省财政提前付给县上定额补贴款227万元,10月23日交工投产,历时180天,共完成生产、建筑、构筑物3409.93平方米,安装设备122台(件),一次性试车投产成功,1991年生产黄金80.86公斤,金矿当年实现利税235.6万元。选金厂的投产,展现了矿山前景方兴未艾,企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随后制定了矿山近期与中期发展规划,确定了稳定铅锌,开发金银,依托资源,联合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业为主,综合经营,全方位联合,多层次开发,滚动式发展的思路。1991年6月12日兼并了安西县化工厂(原柳园磷肥厂),随后兼并了柳园花岗石公司,上马拾金坡金矿、花牛山四矿区金矿,立项筹建花岗石板材生产项目。1993年3月,花牛山板材加工厂建成投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02.6万元,可年产板材3万平方米,土建工程面积2625.9平方米。安装设备49台(套)。1992年厂部机关搬迁至柳园。为扩大企业发展空间,1993年3月,花牛山矿易名为甘肃柳园花牛山工业集团公司。同年6月29日,上报的铅冶炼项目被地计委批准后,铅冶炼破土动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50'万元,生产规模达电解铅5000吨,白银11吨,黄金30公斤,新增产值2600万元,利税320万元。项目于1994年8月建成投产,当年生产粗铅1900多吨,完成投资830万元,并筹资开工建设电解铅车间、贵金属冶炼厂、特种材料厂,1995年相继建成投产。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结构进行整合,建立了综合办公室,企业管理部、财务部、安全保卫部、项目部,成立了铅锌矿、铅锌选厂、拾金坡金矿、选金厂,铅冶炼厂、贵金属冶炼厂、磷肥厂、石材公司、供销公司、矿山工程技术服务部,实行分级管理,促进了企业发展。1996年3月6日,公司兼并了柳园宾馆和柳园饮食服务公司停车场。6月7日,花牛山工业集团易名为甘肃柳园花牛山集团公司。1996年8月19日开始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试点改制,1997年11月10日结束,1996年8月19日工业产值和利税成立花牛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总公司下属16个分厂(矿)、分公司和6个股份制公司。1999年底,以优良资产4371万元联合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甘工大等五家兰州单位,控股58%,在兰州创建了甘肃西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记忆合金等高科技产品。2001年,花牛山集团公司分设花牛山工业集团公司和西脉矿业公司。2004年,花牛山集团公司生产铅金属4786吨,锌金属2655吨,黄金166.85公斤, 白银2吨。工业总值8160.9万元,销售收入6150万元,实现利润445.9万元,纳税813万元,成为安西县的骨干企业。
  辉铜山集团公司辉铜山位居柳园镇区西25公里处,交通便利,地名因铜矿得名。1956年,国家地质队在花牛山铅锌矿地质勘察时,对辉铜矿区古采洞也进行了普查,发现了储量较丰富的辉铜山矿区。1958年勘察工作结束后,国家有色金属总公司立即安排下属的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采矿经营,成立了白银公司辉铜矿, 投入巨资用于矿山开采,陆续建起了配套完善的供水、供电、生活办公设施,学校、医院等后勤服务机构,后因矿体资源枯竭,经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批准,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于1986年12月31日将辉铜山矿移交安西县经营。1987年1月,该矿更名为甘肃柳园辉铜山矿。同年5月,为接受辉铜山矿,县上成立了安西县辉铜矿筹备工作小组,接收固定资产约150万元。移交结束后,1987年6月,县上任命候春山同志任矿长兼党支部书记,王邦成、刘怀东、刘宏伟任副矿长,下设“四科一室三车间”,招募工人100多名,开始二次创业。辉铜矿床共有三个矿段,其中一、二矿段移交前已由白银公司辉铜山矿基本开采殆尽,二矿段残留矿量12.5万吨,仅供矿山维持生产四至五年。矿上坚持依托资源,多业并举,滚动发展的办企方针,积极恢复生产。1988年企业生产利润达到32万元,1989年编制上报了对三矿段进行技术改造的项目建议书,并委托西北矿冶研究院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工程设计。1988年12月31日,该矿更名为甘肃省柳园辉铜山矿,1990年2月,辉铜山矿经地县主管部门批准,由县办集体企业形式转为国营企业。1992年6月,辉铜矿上马新金厂17~24号矿脉线,采选生产黄金,同年2月3日上马南金滩金矿,与县城建局合资筹建柳园供水工程,走多业并举的路子。1992年12月因铜矿主井崩塌,辉铜矿封闭井口,正式闭坑。1993年完成了红柳园至柳园镇区10公里供水线路建设,在柳园成立了股份制供水公司,工程总投资205.1万元,日供水能力达到1600立方/日,当年架设入户管线1268米,发展用户127户。1994年4月1日,辉铜山矿易名为甘肃省柳园辉铜山矿业公司。公司加大项目投资,相继动工古堡泉铁矿开采及选厂建设、金属镁厂建设,金属镁厂投资427万元,6月底投产,当年生产镁金属50吨,1995年投资326万元的铁选厂建成投产,投资330万元,在镇区建成了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辉铜山庄。
  1995年9月,公司兼并柳园建材厂后,生产石灰、石米、石灰粉等产品。随后该厂有偿转让于县水利机械工程公司。1996年6月19日,公司易名为甘肃柳园辉铜山集团公司,建起了安西县福利液化气站。1997年6月5日,公司改制为柳园辉铜山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资产总额达2654.6万元,固定资产2019万元,流动资金1077.21万元,公司净值1355.35万元。改制后企业面对后续资源缺乏的困难,拓宽思路,转变经营模式,将几个生产经营单位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经营。2002年后,资源枯竭的困难日显突出,企业发展陷入低谷,2004年完成工业产值599.6万元。
  二、黑色金属工业。
  柳园钢铁公司前身为安西县双井子铁矿。1969年6月,县上根据“大办地方小工业、大打矿山之仗、支援国家钢铁工业”的精神,自筹资金2000元,购买钢钎、大锤、锅碗和生活必需品,借了三顶帐篷,由付强同志带领5名干部,30多个劳力,由县运输队的大卡车拉运上山开挖双井子铁矿,并筹建了矿山指挥部。广大干部群众以大庆工人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三个石头支起锅,青石板上把面和”,凭着吃苦耐劳的拓荒精神土法上马,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在实践中学习掌握开矿的各门技术,当年建矿,当年见效,年底共开挖矿石4.53万吨,矿石供应酒泉钢铁公司和河西堡炼铁厂。1972年,矿山国家干部增加到10多名,亦工亦农的工人增加到291人,铺筑了小钢轨,购置小矿车、发电机、卷扬机、车床、汽车,修建土木结构的住房, 矿山开采初具规模。据1972年该矿统计资料反映,矿山总收入516.75万元,上交县财政190万元,购置农用拖拉机26台,电动机、柴油机270多台,有力地支援了全县农业生产。矿山曾多次被国家冶金部和省、地、县评为先进单位,受到表彰奖励,《人民日报》、《甘肃日报》以铁山红花为题报道了矿山开拓者的先进事迹。后因“文革”影响及国家钢铁工业布局的调整,1977年10月,县上决定下马停采,人员解散,设备调至其它矿区。
  1984年,安西县为了开辟财源,增加收入,改变县财政长期吃补贴的困难,决定重新上马开采双井子铁矿,计划投资300万元,形成年产矿石5万吨,新增工业产值125万元,利润12万元的生产能力。任命齐国明同志为矿长,招募工人,抽调技术人员和干部上山二次创业。至1985年,上矿职工达90人,其中干部和技术人员10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1万元。1993年11月,双井子铁矿上报铁冶炼项目,计划总投资2463万元,新建年产3.5万吨的炼铁高炉,当年12月地区经委批准了该项目。1994年5月成立了柳园炼铁建设指挥部,双井子铁矿与江苏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苏物资公司签定协议,合作投资铁冶炼项目。
  5月11日铁厂破土动工,次年12月28日竣工投产,历时一年半,新建30立方米炼铁高炉2台,安装各类机械设备234台(件),厂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20万元,年底共产生铁800多吨。1995年11月,县政府批准成立柳园钢铁公司,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注销了双井子铁矿法人资格。公司下设生产技术部、财务部、企业管理部、保卫部、项目开发部、行政办公室,下属柳园炼铁厂、双井子铁矿、保温材料厂、供销公司、机修厂和汽车队6个企业。1994年3月份立项上报高炉煤气发电项目,炼铁投产一年后,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滞后,钢材价格大幅下滑等诸多原因,企业生产呈亏损状态,高炉被迫停产,1996年底交由花牛山集团公司委托管理。1997年5月,柳园钢铁公司全部资产整体出售,由酒泉万鑫达工贸有限公司民营企业整体买断,1998年5月移交完毕。经清查,铁厂资产3035.7万元,双井子铁矿资产96.3157万元,市场评估价值2425.4129万元,企业更名为柳园铁厂。2000年铁厂业主投资500万元,新建了铁选厂,现柳园铁厂以生产铁精粉为主。
  90年代末期,黑色金属工业逐步呈蓬勃发展之势, 大批民营业主自筹资金新办铁精粉生产项目。1999年本县业主赵明自筹资金在镇区建起了聚鑫矿业公司铁选厂,固定资产投资400万元,2004年生产铁锌精粉4万吨,产值达到600多万元;2003年2月,河南民营业主袁长庆投资300多万元,新建古堡泉铁选厂,当年投产见效;2004年4月,河南民营业主袁长明投资200多万元, 改造新建永鑫铁选厂。
  三、化学工业。
  柳园磷肥厂是镇内唯一的化工企业。1968年,根据上级新办“五小工业”的精神,安西县决定开发利用方山口磷矿资源,在柳园兴建年产量5000吨磷肥厂一座。1968年5月,县上抽调6名干部筹建磷肥厂,并派3人到兰州、江苏等地考察磷肥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设备、技术和投资额等事宜。按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土法上马的指导思想,开始磷肥厂的筹建工作。.从兰州购回小球磨机一台(1吨/小时),大锅20个,瓦盆40个,盛酸瓦罐60个。建成投产后,当年试制磷肥68吨,经农技部门在全县东、西、南三地进行对比实验,其增产效果比较明显。1969年生产的400吨磷肥销售一空,产品供不应求。为扩大再生产,1970年3月,厂里购买了900x1500毫米球磨机一台,48千瓦柴油发电机一台,修建100平方米贮酸池和搅拌池各1个,采取人工搅拌的方法进行批量生产。10月份试制安装了皮带运输搅拌机和卸酸管道,改变人工投料不准的问题,并建立了化验室,按班定时抽样化验登记,产品质量明显提高。1971年改进球磨机进、出口装置,使矿粉由原来每小时500公斤提高到1080公斤,同时还新建了180吨的贮酸池,铺设了210米输酸管道线,改进了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1973年县上投拨技改维修费1.7万元,修建厂房306平方米,粉库511平方米,蓄水池112平方米,安装输水管道137米,新购120马力柴油机发电机组1台。1974年,上级投拨更新改造资金2.5万元,购置柴油发电机组1台,100吨酸罐1个。自此以后,破碎、投料、酸比、搅拌4个环节实现半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年产5000吨磷肥设计生产能力,有效磷保持在6~8%之间,质量稳定,生产正常, 产品畅销。
  建厂初期对环境污染考虑不周,厂址选在了柳园镇中心的闹市区。随着镇区规模的逐年扩大,厂子被包在单位和居民住户中间,每逢厂里开始生产,硫酸挥发出刺鼻的气味,过路行人和住户反映强烈。为解决污染问题,1982年,省、地投资和企业自筹资金35.6万元,将磷肥厂整体搬迁至镇区边缘,新建厂房1180.62平方米,锅炉房、食堂、澡堂283.34平方米,宿舍、办公楼897.28平方米,晒场1500平方米,安装酸罐8个,球磨机2台,发电机组5台,200吨地磅一台。1985年底,全厂有职工241人(固定职工210人,合同工31人),工业总产值30.20万元。1985年后磷肥滞销,被迫停产。1987年厂内新上混配肥生产项目,当年生产混配肥3000吨。1990年4月,磷肥厂易名为安西柳园化工厂,生产磷肥、混配肥,试产纯碱、烧碱、硅酸钠等产品,当年生产磷肥312吨,复合混配肥675吨。1991年6月磷肥厂被花牛山公司兼并,外挂甘肃柳园花牛山磷肥化工厂牌子,1993年停止磷肥及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
  四、建材工业。
  石头开发公司1985年由安西县与省西进开发公司联合办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联营企业,主要开发加工玉石山石材资源。当年公司落实投资89.5万元,其中安西县49.5万元,西进公司40万元,招聘职工40人,定购设备6台,生产荒料400立方米。至1986年,共投资300万元,9月份全部建成投产。因设备不配套,试产2个月后被迫停产,公司以出售荒料为主。1989年,省西进公司撤股后,成为县属集体企业。
  1990年12月,玉石山高级石头开发公司更名为甘肃省柳园花岗石公司。1991年5月重新上报花岗石板材加工项目,同年6月,花岗石公司被花牛山集团兼并,动工新建板材加工设施,安装加工设备,至1993年3月,新建厂房及附属设施2125.9平方米,安装切割、打磨等设备49台(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6万元,建成投产后,日产110~120平方米花岗石板材。1997年后,因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滞销,板材加工被迫停产至今。
  石料厂1984年3月由安西县投资在柳园开工筹建,总投资25万元,修建厂房386平方米,安装设备11台(件),当年10月份建成投产后,主要生产建筑用米石,完成工业产值1.9万元。1985年扩大生产规模,年产米石4700吨,销售收入7.5万元,实现利润1.33万元。
  1989年6月,柳园石料厂更名为安西县柳园建材厂,新上水磨石、人造大理石、涂料生产等项目。1997年12月,建材厂与酒泉西峰水泥厂以股份形式合作,新建万吨水泥生产线,土法上马,3月份动工新建,7月份建成投产,当年生产325水泥200吨,425水泥800吨,产值27万元。企业生产一年后,因产品销路不畅,企业长期亏损,1994年底水泥厂被迫停产。1996年3月,建材厂被辉铜山集团公司兼并后,以生产石灰、石米为主。
  1996年9月,建材厂有偿转让给县水利机械工程公司。1997年,县水利机械工程公司与酒泉地区水泥厂股份合作,投资450万元,建起了水泥粉磨站,项目于1998年竣工投产,当年生产水泥1800吨,建材厂更名为柳园水泥粉磨厂,此后由酒泉水泥厂独立经营。2004年,水泥粉磨厂生产普硅325#、425#水泥约1万吨,产值280万元。
  第二节商业。
  建镇后,为保障柳园居民的生活供应,1961年10月,安西县商业局在柳园成立了柳园商店,1965年9月更名为柳园综合商店,1981年6月又改为柳园综合批发部。1977年9月,柳园饮食业由综合商店分出,成立饮食服务商店,1985年改为柳园饮食服务公司。1980年3月成立了柳园糖烟酒商店,1981年6月设糖烟酒批发部,1985年成立烟草副食品公司。八十年代末期,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国营商业受到市场冲击,镇内五大商业公司相继改制解散。
  百货五金交电公司前身为柳园商店,主营批发零售百货、五金、交电商品,兼营糖烟酒、医药、肉食、农付日杂、小农具等。1965年至1966年投资9.6万元,修建了旅社、理发馆、门市部、职工宿舍,经营饮食服务业,主要为过往旅客供应饮食,经营品种有大饼、油饼、麻花三种。期间争取省商业厅拨款修建仓库5栋,总面积1459平方米;修建门市部4处面积800平方米。1981年6月更名为甘肃省安西县柳园综合批发部,专营百货、五金交电。至1985年,批发部固定资产达188万元,为1965年的4.5倍;商品销售额556.8万元,是1964年的22倍;实现利润13.6万元,为全县国营商业之首。1986年成立柳园五金交电百货公司,职工增至56人,经营商品2203种,经营范围不断扩大。1990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后,经营政策全面放开,个体私营商业蓬勃发展,公司经营陷入低谷,内部实行了以资产挂帐、限期扭亏为主要内容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又于1996年推行“国有民营”改革,但成效甚微。期间贷款修建了营业大楼,公司因资不抵债,1999年2月20日被依法宣告破产。
  柳园饮食服务公司1977年9月成立柳园饮食服务商店,王来强任主任,时有职工25人,经营饭馆、旅社、理发店、照相馆和火车站台食品供应。1984年后又增设门市部,兼营小百货、五金交电、糖烟酒副食品和农副日杂等商品。1984年固定资产达11.4万元,营业收入逐年增加,1985年达到41.9万元,实现利润4.6万元,职工增加到44人,成立柳园饮食服务公司。同年从省商业厅争取资金,动工修建营业大楼,1986年投入运营。九十年代以后,效益每况愈下,公司采取承包、租赁等经营方式,但效益不佳。1996年5月将企业闲置的房地产出售,为企业改制、改组、改造筹措启动资金。1998年6月企业进行改制,改称安西柳园祥龙服务有限公司,为股份民营企业。公司职工全部置换身份,买断工龄,并对营业大楼旅店部及楼下门点实行租赁承包经营。2003年引资30多万元,改建出租房屋,公司经营状况逐步好转,营业收入达到12万元。
  柳园糖烟酒副食品公司1980年由柳园综合商店划分出糖烟酒经营业务后,成立了柳园糖烟酒商店,王德寿任主任。1981年6月改称甘肃省安西县柳园镇糖烟酒批发部,成为三级批发企业,主营糖、烟、酒、盐、肉食、副食品和蔬菜,共有干部职工29人,固定资产4.8万元,当年销售收入100万元,实现利润3万元。发展至1985年,企业固定资产达7.4万元,新建仓库2栋,面积402平方米,地下烟酒库1栋,面积192平方米;副食品库1栋,面积210平方米;门市部3处,面积500平方米;商品销售总额548.8万元,实现利润9.5万元。企业以扩大流通,提高效益为目地,打破条块分割界限,开展纵横联营,商品购进面向全国,面向产地,先后与全国八省市的11个厂家及二级站建立了业务联系,商品销售至邻近县市,批发、零售业务量为全县第一。1986年成立柳园糖烟酒副食品公司,经营糖业、烟酒、副食品等,投资修建了综合营业大楼和办公用房。1992年烟草经营上划,该公司从事糖酒副食品批零业务,分别在酒泉、玉门等地分设经销部,公司多种经营,新建了汽车修理部,食盐加工房等。1993年5月,酒泉、玉门两个经销部分设为酒泉商贸公司和玉门商贸公司,成为两个独立核算分公司。1995年4月10日,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依法宣告破产,1997年9月12日,酒泉商贸公司、玉门商贸公司依法宣告破产。
  柳园粮油贸易公司始建于1960年,当时由峡东站搬迁至柳园,名为柳园粮食转运站,主要负责安西粮食外调,负责铁路职工及沿线居民、白银公司、辉铜山矿及镇区居民国家计划内粮食供应。1985年由省粮油议价公司、地区粮食处、县粮食局投资65万元,在粮食转运站旧址新建营业大楼,企业更名为柳园粮油贸易公司,除主营城镇居民计划内粮油供应外,兼营议价粮油,餐饮、商业、旅店接待等服务业。1997年12月企业改制后,成为民营企业。
  柳园农副日杂公司始建于1972年,最初为安西县农副公司在柳园设立的货物转运站、废品收购站。1980年县农副公司又在柳园新建门市部2个,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主营农副日杂商品及农资的转运、废品收购。1987年3月,县供销社将柳园农副日杂门市部从县农副公司分离出来,成立了柳园农副日杂公司,成为独立核算的集体企业,扩建经营门点和网站。1988年更名为柳园土产日杂公司,投资新建经营门点4个,批发部1个,废品收购站1个,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企业职工28人,年销售额200万元,经营土产、日杂、农副产品、工业品、调味品、干鲜果、茶叶、烟花爆竹等,兼营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同年,西湖供销社撤社留站后,归柳园公司管理。1997年5月企业改制后,职工整体置换身份,企业产权被县棉花公司兼并,1998年,企业改名为安西县棉花公司柳园转运站。
  柳园农机转运站1985年1月,安西县农机公司投资1.8万元在柳园新建农机转运站,修建门市部160平方米,货场120平方米,1985年7月建成使用,时有职工4人,主营农机转运,农业机械及农机配件、汽车配件销售。1987年又投资修建营业办公楼一座,面积312平方米,停车场250平方米,生活用房60平方米,1988年6月建成使用,职工增加到14人。1988年2月,转运站更名为安西县农机公司柳园分公司,当年企业销售额达到190多万元。2000年县农机公司破产后,柳园农机分公司撤销,房地产整体出售给花牛山集团公司。
  第三节工业园区。
  2000年,柳园镇被酒泉地委、行署确定为矿产品贸易加工工业小区,成立了小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李红伟同志任主任。2001年制定了工业小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为加快市级工业小区建设,2003年,县上将建设市级工业小区的任务交由柳园镇政府负责实施,并确定为矿产品加工工业园区。2004年3月8日,县委、县政府在柳园召开了工业园区建设现场办公会议, 明确了工业园区建设任务、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确定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约3000亩用地,范围是南大街以东,柳新东路以南的大片空地和闲置货场。确定园区建设以矿产品加工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主导的发展思路。会议之后,园区各项建设进度加快。2004年启动建设基础设施,投资150万元,整修主干道2.5公里,铺人行道1公里,架设1.14公里双回路10千伏供电线路1条,架设供水主管道800米,支管线1公里,维修开通管径200毫米的小区供水主管线,架设通讯主干线1公里,闭路电视主干线1.5公里,平整场地312亩,拆除旧建筑317平方米,修建了公厕,架设园区标志牌、宣传牌4幅。至8月份,引资入园新建和技改项目7户,固定资产投资2377万元,其中6户建成投产。鼎鑫冶炼公司硅镒合金项目从3月份动工,5月中旬便完成了全部土建工程和冶炼炉安装,6月6日正式投产,年底生产硅镒合金1900吨,销售收入1292万元;永鑫选矿厂3月中旬动工新建,4月底建成,以生产铁精粉为主。截止2004年底,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达到了 “五通一平”,初步形成了矿产品冶炼、初选、石棉加工和矿产品贸易四个产业区。入住企业有柳园铁厂、柳园水泥工业有限公司、江油恒益重晶石粉厂、天龙耐磨材料厂,金源铁球团烧结厂,鼎鑫冶炼有限责任公司、腾飞矿业公司、永鑫选矿厂、聚鑫矿业公司及6户石棉加工企业,共16户,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6235万元, 工业产品8种,工业总产值5910万元。
  第四节工商行政管理及市场。
  1980年1月1日,安西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与县商业局正式分设,挂牌成立。1月5日,县委(1980)3号文件批准在柳园设立工商行政管理所,其主要职责是:依法监督管理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市场竞争行为。
  柳园工商所建成初期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在柳园税务所(柳园镇南大街公安派出所南侧)租用房屋办公。1985年,县工商局在柳园镇团结巷修建一座四合院,为工商所办公场所。1990年8月15日,在集贸市场内动工修建办公楼,1991年10月,办公楼建成投入使用。
  市场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日益增长,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出现了贩卖商品的小商、小贩。1985年之前,柳园镇没有固定的集贸市场,小商、小贩只能在柳园汽车站门前沿街摆摊,销售蔬菜、水果和零星小商品,镇区内从事贩菜、修理、商业、服务业的个体工商户不足50户。1985年8月9日,甘肃省两西农业建设指挥部、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1985)14号、23号文件批复,同意安西县政府在柳园镇建立小商品市场,并投放无息贷款10万元,在柳园镇修建小商品市场。1986年柳园镇有了正规的综合集贸市场。此后,经过1987年、1990年、1997年的三次改造、扩建、维修,柳园农贸市场面积达到5256平方米,货棚面积达1663平方米,地坪2616平方米,可容纳摊位85个,各类经营门点60个。2001年市场商品成交额达到1666万元,2004年增加到1802万元。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柳园镇五公里交易点也逐渐兴起,1994年由个体工商户个人投资建点,至2004年,五公里从事餐饮、商业、修理、住宿等服务行业的个体工商户达35户。1997年,为了方便东大街铁路职工家属的生活,铁路地区党委投资建起了铁路市场。该市场总面积1962平方米,其中货棚面积272平方米,可容纳摊位25个,经营门点20个。
  个体私营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方针,个体工商业开始恢复发展。1985年之前,柳园镇个体工商户不足50户,1986年发展到112户,从业人员187人,注册资金33万元,2004年达到354户,从业人员866人,注册资金312万元,分别是1986年的3.16倍、4.6倍、9.45倍。
  1995年柳园出现第一家私营企业,即付越南登记的 “柳园酒家”,到2004年,柳园镇私营企业发展到28家。这些私营企业充分利用柳园镇境内和周边的矿山资源优势、铁路运输优势积极发展生产,为柳园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五节铁路建设运输。
  铁路建设。
  铁路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铁路通、百业兴。早在二十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大纲上提出了兴建铁路的长远规划设想,“横贯中国八千里,联接世界两洲”,确定修建陇海铁路和兰新铁路线的长远设想和宏伟目标,直到1949年甘肃无一寸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人民政府就开始规划这一功垂千秋的事业,提出支援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口号。1950年兰新铁路测量完毕,1952年10月1日,陇海铁路通车兰州后,毛泽东主席亲手题词:“庆祝天兰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铁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工程开始动工。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组织施工,当时施工机械少,全凭人拉肩运,但兰新铁路向西进展极快。
  1956年5月,西北铁路工程局兰新铁路安西境内的修建任务,分别由第四工程段和第五工程段担任,其中第五工程段进驻桥湾,负责兰新铁路868~1022公里的修建工程,这段铁路均为平原戈壁,全长153.069公里。第四工程段进驻小泉,负责兰新铁路1022~1144.5公里的修建工程,这段线路全是丘陵山地,全长122.813公里。1957年4月,柳园镇境内铁路线(自金泉车站978.426公里处至红柳河铁路大桥以东)建设工程全部结束。
  按当时的铁路设计方案,兰新铁路在桥湾向西跨过疏勒河后,应沿着北岸戈壁向安西修建,即现今兰新公路的走向。但由于当时国际形势复杂,国家的方针是要求兰新铁路尽快和苏联在阿拉山口接轨,打通国际线,以利于建立国际共产主义阵营,加之后来受国内大跃进的影响,兰新铁路相应提出“一年通天山,二年通国境,三年扫尾交运营”的任务,就此改变了原设计方案。按航测的最近距离,将兰新铁路修建在北山地区,在小泉东通过分水岭,沿丘岭山地,取道红柳河,进入新疆。构成了兰新铁路桥湾一烟墩间近300公里最大缺水区,将兰新铁路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上。
  1957年,兰新铁路三道沟一峡东境内临时运营,1958年初通车柳园,5月份柳园建站,等级定为三等站,归属西北工程局乌鲁木齐铁路临时运输指挥部。1958年8月15日,三道沟工务段迁往柳园,1959年12月20日,第一列旅客列车通车红柳河,柳园境内铁路全部贯通。1958年大跃进时提出县县通铁路,敦煌县全国人大代表常书鸿先生提出敦煌县无铁路,随将20公里铁路(原照西1115公里至红柳河1135公里)地界划归敦煌县。
  1961年3月23日,根据运输生产安全的需要,将哈密电务段柳园驻在所改为柳园电务段。1965年,为解决缺水地区困难,在柳园成立了当时全国第一批内燃机务段,同时撤销疏勒河机务段。1980年又将原来哈密车务段管辖的东段部分划分出来,成立了柳园车务段和柳园车站,1989年两单位合并为柳园车务段。至此,柳园地区建立了铁路运输四大单位,即:机务、车务、工务、电务段。
  1978年,因管理需要,成立了哈密铁路分局驻柳园工作委员会,后改称为柳园铁路办事处,为哈密铁路分局派驻机构。1971年,第一铁路工程局将兰新铁路疏勒河一乌鲁木齐段交由国家验收后,正式交接,即成立了乌鲁木齐铁路局,柳园境内铁路由乌鲁木齐铁路局管理。
  截止1985年底,柳园境内兰新铁路设置火车站及养路工区18个,生产及后勤单位有车站、车务段、电务段、工务段、机务段、公安所、列检所、水电工区、建筑工区、生活供应站及医院、学校商店、食堂等,共有职工3277人,家属10564人,日通上下客车6对,年发运旅客22.5万人(次),日通货车上行17对,下行16对,日均装车16辆,全年货物吞吐量104.6万吨。1993年,国家铁道部投资修建兰新铁路乌鲁木齐至武威南段铁路复线,经过两年的建设,1995年5月17日,复线建成通车,此后进行四次提速,铁路运行速度和运输量大幅度提高。1998年,乌鲁木齐铁路局投资新建柳园车站客运大楼,2000年9月1日,大楼及车站广场峻工使用。客运大楼占地3916平方米,设有普通候车室、软席候车室、贵宾候车室、售票大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等,是一座集办公、候车、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营运大楼,成为柳园标志性建筑。2000年2月1日,柳园车站改名为敦煌车站,并升级为二级站。至2004年,敦煌车站日通客运列车15对,旅游旺季另增开1对旅游专列,年发运旅客35.2万人次,年货物吞吐量300万吨以上。
  二、铁路机构。
  柳园铁路办事处兰新铁路通车后,随着疏勒河至红柳河区段运量不断增长,1959年2月24日,哈密铁路办事处、中共哈密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迁到柳园,改称为柳园办事处。铁路向西延伸后,1960年1月1日又将机构迁回哈密,在柳园设置工务、电务、机务段等基层站段。为便于管理,1966年以前,在柳园地区成立了党组中心组,由各段党委书记轮流担任组长,协调地区工作。文革时期,在柳园地区派驻了军管会。1978年成立了柳园地区党委,为哈工委派驻机构。1980年哈密铁路分局成立后,成为分局派驻机构,改称柳园铁路办事处,下设安全生产科、综合科、基建科、团委、工会、武装、纪检、计划生育、综合财务组等机构。2002年铁路办事处机构撤销,办事处主任由车务段段长兼任,代管柳园铁路地区综合事务。
  柳园电务段成立于1961年3月23日,担负兰新线疏勒河一天湖以东的电务设备养护维修及电报、电话服务工作,段设10个通信信号领工区,9个股室。1989年增设无线列车电话和小站电气集中,2001年电务段撤消,分设信号领工区和铁通公司柳园基站。
  柳园机务段1956年,因兰新铁路铺轨的需要,西北铁路工程局运输指挥部成立了疏勒河机务段,先后从东北的杨河台、辽源等机务段,西北的狄家台、石嘴山、张掖、于塘、玉门等机务段调入大批干部、工人及蒸汽机车。1958年柳园铁路通车后,成立了机务折返段,划归疏勒河机务段领导。1965年,疏勒河机务段迁至柳园后,更名为柳园机务段,主要担负柳园一嘉峪关296公里区段的货运牵引任务和柳园一疏勒河142公里区段的客车牵引任务。此后,随着内燃机车不断更新,牵引范围、运程逐步扩大。2004年柳园机务段撤消,只保留运转车间,归哈密机务段管理。
  柳园车务段(含柳园车站) 始建于1980年11月1日,在此之前,柳园辖区各站运输业务均为哈密车务段管辖。车务段辖疏勒河站一石燕区间的运输生产,分管河东、布隆吉、桥湾、柳沟、安北、石板墩、峡东、小泉东、大泉、照东、红柳河、天湖十三个四等中间站;龙岗、金泉、峡东、向阳红、河西、石燕9个五等中间站的运输生产业务。1989年,疏勒河车站划归柳园车务段管理,1995年7月15日,撤消石燕、向阳红、布特、柳西、小泉东车站,1997年7月,撤消布隆吉、龙岗、金泉、峡东、柳东车站。2000年7月1日,柳园车务段改为敦煌车站,全站共有职工2860人,固定资产总值8097.1万元。
  柳园工务段成立于1958年5月1日,前身是西北铁路工程局河西堡工务段,后迁至玉门镇。铁路进入安西境内后,成立了柳园工务段,管辖区段为疏勒河至红柳河,即兰新铁路899.478公里〜1135公里。
  第六节公路。
  历史沿革。
  道路不仅能运送物资,它还具有传递文化,传播文明的作用。特别对穿过柳园通往新疆的丝绸之路右驿道而言,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时,河西走廊完全归属汉朝版图,通过红柳园到达西域的道路日渐形成,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线路。唐朝玄奘和尚取经经过酒泉,通过红柳园、马莲井一带至新疆哈密,直至天竺。公元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后,十分重视丝绸之路畅通。公元605年,派吏部侍郎裴矩到河西掌管通商事务,派人考察柳园地区通往西域的道路,记载在《西域图记》一书中。唐贞观14年(公元640年),唐大将候君国征占高昌国(今吐鲁番)后设西州,后设安西都护府,随后唐王又先后设立北庭都护府等,使酒泉经柳园通往西域的道路畅通,沿途设有驿站,供行人食宿,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公元1279年,元灭宋统一中国后,元朝疆域的辽阔、交通的畅达都是空前的,人迹所至,皆置驿站,道路走向已基本固定,丝绸之路西北道经白墩子、红柳园、大泉、马莲井,由猩猩峡进入新疆,沿途设置驿站,配备驿马、驿员,明清两朝皆有发展。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初,中亚浩常国的军官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1871年5月沙俄出兵强占伊犁地区。为抗击侵略,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清政府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平定了叛乱,收复了伊犁。左宗棠进疆前率有马、步兵100多营,计有七、八万人,出任钦差大臣第二年(1876年),把大本营由兰州迁往酒泉。为筹集军粮和器械,首先发动民众整修甘新驿道,加宽整平成大车道,为甘新公路的修建打下了基础。民国16年(1927年),甘肃省政府倡议修汽车路时,要求安西县政府发动民工整修安西至猩猩峡大车道,使之能通汽车。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决定推行驿道运输,整修以兰州为起点, 经酒泉至猩猩峡(今星星峡)连接新疆的兰猩干线驿道,接受苏联的援华物资。整修的大车道由安西县城起、,经白墩子、红柳园、大泉、马莲井至猩猩峡,全长250公里。国民政府在武威成立了 “甘新公路督办公署”,修建红城子至猩猩峡道路,动员军工和民工2万余人,姓原路基础上整修,维持通车,分期改善,至1940年12月结束,耗资达千万元,公路的技术等级和通车能力大大提高。民国34年(1945年),河西警备司令部主持修建了明水至马莲井长97公里、路基宽7.5米的战备公路,定名为马明公路。修路工程1945年8月动工,1946年6月完工通车。
  民国初年,沿途驿站全部撤消。抗日战争爆发后,为缓解汽车运输的紧张局面,驿道运输再度沿用。民国28年(1939年7月),省车辆管理局在猩猩峡设立办事处,民国32年(1943年),国民政府交通部筹建西北驿站工程,先后在白墩子、红柳园、大泉、马莲并设特种乙级驿站,1947年6月猩猩峡办事处撤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至11月,人民政府组织专门道班工人45人,配备汽车1辆,骆驼40峰,毛驴3头,蒙古包1顶,集中对安西至猩猩峡道路进行整修,随后在沿途设立了白墩子、红柳园、马莲井三个道班,安排专人养护。
  道路建设。
  安峡道路1956年底,兰新铁路通抵柳园境内峡东,峡东火车站成为临时西进新疆、南去青海、西藏和冷湖油田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在青藏公路管理局、青海石油勘探局等单位的支持下,1957年8月1日;由省交通厅公路局组建测绘施工队,进行勘察设计,8月20日动工修建。安峡公路北接峡东火车站,南起甘新公路1018公里处,全长52.8公里,按五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8.5米,路面为戈壁表面砂砾材料铺垫,土方工程5.7万立方米,共投资6.8万元。在300多人的努力下,1957年11月3日道路完工通车。
  峡红公路峡东至红柳园全长40公里,路宽5.5米,砂石路面。1957年9月20日由省公路局施工队动工修建,投资5.1万元,完成土石方4.3万立方米,2个月后建成通车。
  红当公路柳园火车站至当金山口,全长254.2公里。1957年,西安公路规划设计院第二测量队勘测设计,1958年5月15日,由陕西省公路工程局第62工程队施工,1958年11月4日通车,道路按四级公路标准修建,路基设计宽度10米,路面为砂砾简易路面。1959年12月对道路进行全面整修。1960年5月,省交通厅投资完成了红当公路油路铺筑工程。1987年, 国家投资对红当公路按三级公路标准进行了二次整修, 铺筑了沥青路面。
  马明公路1970年出于双井子铁矿建设的需要,省上投资整修马明公路,由地区公路总段工程队和安西县战备油路指挥部组织施工,以“民工建勤”的形式修建了马莲井至双井子铁矿61.2公里的公路,1971年3月完成了路基整修及路面铺油工程,支援铁矿资源开采和酒泉“五小”工业发展。后因年久失修,道路损毁严重。2004年11月,柳园聚鑫矿业公司民营业主赵明自筹资金,对此道路进行了整修。
  312国道1974年国家投资,由酒泉公路总段工程队施工,对安西至猩猩峡的道路进行整修,部分地段改变了道路通行线路,铺筑了安西至柳园的焦油路面,1977年底工程完工。1991年国家交通部投资,对柳园至星星峡90公里砂石路段进行整修,由酒泉、武威、张掖三个公路总段及省公路局施工一队、交通部武警六支队等单位承包分段施工。工程于1991年1月开工建设,路基宽12米,路面净宽7米,路面铺筑沥青,按平原微二级公路设计要求修建,建成大中桥4座,共310米,小型桥涵106道,新建道班房3719平方米,配套完善了公路护桩、百米桩、里程碑和界碑,完成了安西至柳园段沥青路面造面和公路设施。工程于1993年10月竣工,历时两年半。1994年4月,国家投资对安西至星星峡国道进行二期工程建设,道路路面由7米增加到9米,改建部分路段,路面沥青油层由2.5厘米提高到7.5厘米,提高道路等级,1995年10月建成通车。2001年进一步扩建,路面加宽至12米。
  2003年,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开工后,为便于工程施工和管道的维护,国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投资,由各管道建设方施工,修建了沿天然气输送管道走向的简易公路,路基宽9米,为砂石路面,柳园镇辖区内红柳园至安北全线贯通,2003年底建成使用。
  公路运输管理。
  1951年,地区公路局在白墩子、红柳园、马莲井分设公路养护道班,后增设小泉道班、红柳园道班,1977年312国道改建后,撤消小泉道班,红柳园道班改为柳园公路养护队。1995年312国道改造后,撤消了其它道班,只保留柳园公路养护队。1996年在柳园设立了路政股、国道收费站。
  为加强国道交通秩序管理,1965年4月1日,柳园设立了公路交通管理站,配备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管理本辖区公路交通秩序、事故处理和养路费收缴。1979年7月5日,交通管理站改为交通监理站。1985年,养路费征收任务从交通监理站分设出来,成立了柳园养路费征稽所,1989年,交通监理站改设为柳园交警中队。自1958年铁路通至柳园后,西藏、青海等在柳园设立了转运站,从事物资装卸搬运人员逐步增多,为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县上在柳园设立了群众运输管理站。1985年,柳园成立了公路运输管理站,群运站业务划归运管站。
  柳园汽车站1957年,峡东铁路运输业务开始后,酒泉运输公司即在峡东设立了办事处,后迁至柳园,设立了酒泉运输公司柳园站,从事货运、客运业务。1983年3月投资修建了汽车站候车室、办公室及生活用房,12月10日工程竣工交付使用,主要承担柳园到安西、敦煌客货运输任务。1985年以后货运业务停止,主要从事客车运营。九十年代以来,私营运输业迅速发展,汽车站客运业务受到市场冲击,此后只出租房屋和管理客运线路,收取管理费,不再经营客车运输。

知识出处

安西县志柳园镇志

《安西县志柳园镇志》

柳园镇建镇历史虽短,但其重要的军事要冲、交通枢纽和区位优势从未改变,途经柳园的甘新公路是运送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兰新铁路、 国道312、215线相继贯通全境,是内地通往新疆、青 海、西藏的重要通道,成为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园镇因铁路开通而兴建,揭开了柳园镇建设发展的序幕。全镇人民依托优越的交通和矿产资源优势,经济、社会事业、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