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志柳园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24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1
页数: 10
摘要: 柳园因地处红柳丛生的红柳园地区而得名,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东北与肃北蒙古自治县马鬃山镇接壤,南连安西县西湖、环城、布隆吉乡,西南毗邻敦煌市,西北与新疆哈密市交界,辖区面积9700平方公里。清初为甘新通道上的一个驿站,1937年4月26日,红军西路军左支队在李先念等同志的带领下,在红柳园与马步芳2000余骑兵展开一场激战,至今仍保存有少量遗址。1958年兰新铁路延伸至镇区,将车站命名为柳园站。I960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柳园设镇级建制,1986年升为副县级镇,由安西县管辖至今。镇区南面5公里处,国道312线与215线在此交汇,形成修理、饮食服务小区。镇区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3.7公里,面积约8.9平方公里。
关键词: 自然地理 柳园镇

内容

第一节建制柳园因地处红柳丛生的红柳园地区而得名,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东北与肃北蒙古自治县马鬃山镇接壤,南连安西县西湖、环城、布隆吉乡,西南毗邻敦煌市,西北与新疆哈密市交界,辖区面积9700平方公里。清初为甘新通道上的一个驿站,1937年4月26日,红军西路军左支队在李先念等同志的带领下,在红柳园与马步芳2000余骑兵展开一场激战,至今仍保存有少量遗址。1957年兰新铁路修至境内峡东,为支援铁路建设,安西县政府在峡东设办事处和派处所,保障铁路后勤供应,维护区内治安。1958年兰新铁路延伸至镇区,将车站命名为柳园站。I960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柳园设镇级建制,1986年升为副县级镇,由安西县管辖至今。辖区内无自然村组,1976年设街道办事处,现有公园路、育才巷、邮电巷、团结巷四个社区居委会。镇区南面5公里处,国道312线与215线在此交汇,形成修理、饮食服务小区。镇区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3.7公里,面积约8.9平方公里。镇政府设在—24―第一章4然地理南大街中心地带,距安西75公里,敦煌130公里,至新疆哈密市285公里。
  第二节人口人口变动柳园镇是随着兰新铁路的建设而兴起的戈壁城镇,区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机械性增减影响较大。境内经济发展水平,单位撤并,重点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未建镇前,境内无固定居住人口,只有一些牧羊人和开矿工人。建镇后,柳园逐步成为甘、新、青、藏四省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各省在此设办事机构,大量人口迁入镇区。据统计,1962年驻镇单位47家,总人口6189人。1963年困难时期,各地响应中央号召,开展增产节约“五反运动”,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在此期间减少职工474人,动员家属530人返回原籍,镇区总人口降为5400人。此后因铁路生产的需要,不断有职工家属迁入,人口增长较快,1965年达到7752人,70年代以后,人口持续增长。1984年,因青海境内铁路通达格尔木,援藏物资改由铁路运至格尔木再入藏,大部分西藏驻柳单位撤离镇区,境内人口大幅度减少,常住人口由1982年的12802人降为7860余人。进入80年代未90年代初1964年至1965年人口统计表表1-1单位:人年份总户数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合计男..女人数占总人口1964年1236716946692500707198.641965年1338775249192833750496.80期,贯彻改革开放政策,镇区经济快速发展,石棉加工贸易与矿产品开采成为主导产业,来柳务工经商的从业人员不断增多,人口一直稳定在1.2万~1.4万人。
  人口构成地域构成建镇初,境内以新疆、青海、西藏省区人口居多,大多因工作调动而迁入。据1962年统计, 镇区总人口6189人,其中铁路人口5106人,西藏、青海驻柳单位730人,而本县只有353人。80年代以来,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从本省流人的人口以武威、张掖两地市最多,外省有新疆、青海、西藏、宁夏、浙江、福建、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等。
  职业构成柳园镇无纯农业人口,建镇初期,镇区人口主要由铁路工人、青海、西藏驻柳办事机构的干部及家属构成。1962年全镇总人口6189人,其中干部、工人3419人,家属2770人。80年代后,从事商业、采矿业、修理、交通运输、饮食服务业人口增长较快, 至1998年占总人口的38%以上。因镇内自然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本镇离退休职工大多都迁往安西县、敦煌市、哈密市等地定居,因此境内非生产人员所占比例较小,呈在业人口多,单身职工多的特点。
  民族构成据1965年统计,境内有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哈萨克族6种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又增加了满族、东乡族、裕固族、壮族4种民族,但少数民族所占比例较小,占镇区总人口的7%以内。
  文化构成建镇初期,由于铁路生产的需要,迁入镇区的人口大多为有一定文化的技术工人和机关干部。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镇6岁以上人口10218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为2810人,占总人口的27.5%,呈劳动力素质较高、就业渠道宽的特点。
  2000年人口文化程度构成表1-2化程度区域大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合计地方系统118767544254541737铁路系统178174759704491378481第三节驻镇单位建镇以前,境内只有几家采矿企业。1958年兰新铁路通至境内后,铁路系统首先设立了机务段、工务段、水电段、车站、职工食堂等单位。1960年建镇后,因社会事务管理的需要,设立了银行、邮电所、派出所、税务所、卫生所、粮站等安西县属单位。此后西藏、青海两省物资经柳园转运,设立了青海石油器材总库、中转库、西藏物资公司转运站、粮站、运输站公安三连等单位。1965年驻镇单位47个,其中铁路单位10个,青海、西藏单位11个,地方单位26个。1984年,援藏物资改由铁路运至格尔木再入藏,大部分西藏驻柳单位撤回,只保留西藏物资公司转运站。1985年后,石棉、芒硝、元明粉、钾盐等化工产品转运量巨增,青海、新疆境内的原油也由汽车运至柳园再中转至兰州,驻镇单位急速增长,新建单位有柴达木运输公司转运站、新疆第一、二、三运输公司驻柳分公司,巴州、冷湖、肃北、阿克塞等县市转运站。其中石油运输单位规模大,职工多达数百人,车辆数百辆。物资转运单位规模小,一般只有业务人员2~5人,大多以办事处、转运站冠名。据1992年统计,镇内常驻单位有216个,按地域划分为:铁路13个,新疆18个,青海26个,西藏3个,武威16个,酒泉13个,敦煌42个,肃北8个,阿克塞6个,本县61个,其他地区20个。从单位性质来看,石棉、芒硝、煤炭等物资经营单位占较大比例,多达120多家。
  1994年以后,原油不再由汽车运输中转,驻柳石油运输单位撤回办事机构,在此期间,部分采矿企业在镇区建厂,规模较大的有钢铁公司、水泥厂、花牛山公司、辉铜山矿业公司等,驻镇单位仍保持在180家左右。
  第四节地貌柳园镇地处马鬃山区以北与祁连山南麓之间,东经94°45'~96°17',北纬40°50~41°54',平均海拔1797米,所辖区域东西宽131公里,南北长136公里,总面积为9700平方公里。地貌形态为戈壁倾斜平原,大致可分为构造剥蚀地形和堆积地形两种类型。工程地质系变质岩,为一系列平行断续的中低山残丘, 地面堆积沙砾碎石,植被稀少。由于风力剥蚀严重,山地砾石与山麓岩石裸露,地面呈黑漆皮状,构成岩 “漠”与砾“漠”。区内最高峰为中部花牛山,海拔2302米,地势最低处为南部黑山口一带,海拔1635米,总体呈北高南低走向,被列为7度抗震设防区。
  第五节气候柳园镇地处内陆,是我国最干旱地区之一,属典型的干旱内陆性气候,主要特点是降雨少,蒸发大,日照长,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高气温37.5℃,最低气温-32℃,年平均气温8.7℃;昼夜温差大,干燥多风,降雨量小,年降水量约83.7毫升,蒸发量3140.6毫升;主导风向为东风,平均风速3.6米/秒,瞬时风速17米/秒;全年冻结期有150天,从10月底至翌年4月初,冻土深度130~200厘米。
  月平均气温表表1-3单位:度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气温-13.0-8.30.47.915.120.722.421.614.95.9-3.7-10.67.3第六节水文柳园镇地处低山丘陵区,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区内无常年性河流,但间歇洪流所形成的干沟谷较发育,地下水类型多,空间分布不均,富水差异较大,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其埋藏、分布、运动等各有特点,在自然地理定条件下彼此相互转化。
  一、露头泉水区内出露头泉水9处,为地下水溢出或上升而形成,流量0.046~1.01升/秒不等,多属季节性泉,主要分布于北山地区,流量较大的有东大泉、大泉、小泉等,经流长度50~200米不等,经流深度一般小于1米。
  二、地下水根据赋水条件、水力性质及水动力特征,大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第三系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三个类型,主要分布于南山红柳园和北山大泉地区。以骆驼山一小泉东山一花牛山一线为分水岭,该线以南,洪源沿沟谷由北向南径流,出低山丘陵后漫流于南部构造剥蚀波状准平原,其中流程较长,汇水面积较大的沟谷主要有黑山口沟、辉铜山南沟等,其余沟谷流程短,规模小。该线以北沟谷洪流多汇入石人子井沟后,由东向西汇入大泉盆地。
  三、地下水补给大气降水及其形成的暂时性洪流垂直渗入,是本地区地下水的唯一补给来源,洪流多发于丰水年份,一般2~3年发生一次,长者4~6年发生一次,洪流持续时间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
  第七节植被资源一、植被柳园镇属极端干旱荒漠地区,境内植被类型单一, 分布极少,南部山区为砾石荒漠,地面多被砾石覆盖, 植被稀疏,裸露的戈壁随处可见,大片地段没有任何植物生成。仅有红柳园地区地势较低,为地下水富集区, 形成小型盐生草甸,生长有红柳、芦苇等植物,但面积较小,被列为柳园的水源涵养地加以保护。北部地区平均气温偏低,降雨较多,植被盖度高于南部地区,多在2~10%之间,长流水一带形成大片宜牧草场。柳沟车站东南一带,地貌形态与红柳园相似,在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1公里范围内,生长有芦苇、红柳、胡杨树等野生植物。境内分布的戈壁植物种类有:红砂、黑柴、珍珠、泡泡刺、膜果麻黄、沙枣拐、木霸王、林猪毛菜、梭梭、中亚柴荒木、沙葱等。以沙葱(又名蒙古葱、野葱)最为典型,分布于境内大部分山区,多生长于春夏两季,遇雨生长迅速,历来被本地居民采集食用。
  二、动物境内野生动物稀少,主要有鹅喉羚(地方名:黄羊)、赤狐、中亚兔(地方名:野兔)、子午沙鼠、长耳-32-第一章4然地理跳鼠、石鸡(地方名:嘎拉鸡)、黑顶麻雀等,但种群数量较少。
  三、矿产资源:境内地下矿藏品种较多,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铅、锌、镒、辂、大理石、石灰石、白云岩、荧石、重晶石、云母、水晶、石墨等20多种。
  黑色金属:以铁矿为主,产地20余处,主要分布在古堡泉、安北、庙庙井等地,矿石储量400~450万吨。镒矿3处,以分布于玉石山南的玉石山镒矿品位较高,储量15.25万吨。铭矿产地4处,分布在花南沟等地,储量200~300万吨。
  有色金属矿产:已探明的有金矿14处,铜矿4处,铅锌矿4处。铅锌矿主要分布在花牛山,矿床达中型规模,伴生有银、铜等金属,已开采40余年,是安西县重要的金属矿产地。铜矿主要分布在辉铜山,已开采多年,矿石储量儿近枯竭。金矿主要分布在老金厂、南金滩、金窝子、钻井沟一带。
  稀有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古堡泉等地,有铌、钽矿床2处。
  非金属矿产:境内非金属矿藏较为丰富,有白云岩2处、石灰石岩2处、重晶石1处,磷矿2处、石墨矿1处、硅石矿3处、萤石矿1处,水晶石、冰洲石矿床规模小,在境内零星分布。花岗岩、大理石矿床分布广,储量十分丰富,其中玉石山矿规模较大。

知识出处

安西县志柳园镇志

《安西县志柳园镇志》

柳园镇建镇历史虽短,但其重要的军事要冲、交通枢纽和区位优势从未改变,途经柳园的甘新公路是运送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兰新铁路、 国道312、215线相继贯通全境,是内地通往新疆、青 海、西藏的重要通道,成为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园镇因铁路开通而兴建,揭开了柳园镇建设发展的序幕。全镇人民依托优越的交通和矿产资源优势,经济、社会事业、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