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志柳园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238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1
页数: 9
摘要: 柳园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因地处红柳丛生的红柳园而得名。东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接壤,南连安西县西湖乡、环城乡,西南毗邻敦煌市,西北与新疆哈密市交界,距安西县城74公里。清初为甘新通道上的一个驿站。1960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柳园设镇级建制,1986年升格为副县级镇, 由安西县管辖至今。辖区内无自然村组,1976年设街道办事处,辖6个居委会,2003年2月撤销街道办事处后设五个居委会。据2000年11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常住人口为12112人,主要有汉、回、蒙、藏、哈萨克、维吾尔、满、东乡、裕固族、壮族等10多个民族。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全镇共有经济单位148个,个体工商户657户。职工达到3277人,家属10564人,
关键词: 柳园志 概述

内容

柳园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因地处红柳丛生的红柳园而得名。东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接壤,南连安西县西湖乡、环城乡,西南毗邻敦煌市,西北与新疆哈密市交界,距安西县城74公里。清初为甘新通道上的一个驿站。1960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柳园设镇级建制,1986年升格为副县级镇, 由安西县管辖至今。辖区内无自然村组,1976年设街道办事处,辖6个居委会,2003年2月撤销街道办事处后设五个居委会。据2000年11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常住人口为12112人,主要有汉、回、蒙、藏、哈萨克、维吾尔、满、东乡、裕固族、壮族等10多个民族。
  建镇以前,境内无固定居住人口,只有一些牧羊人、开矿工人和几家采矿企业。1960年建镇后,安西县在镇区设立了银行、邮电所、派出所、税务所、卫生所、粮站等单位。此后,因物资运转需要,西藏、青海两省在柳园设立了物资转运站,石油器材总库、中转库等单位。1965年,驻镇单位达到47个。1992年统计,镇内有常驻单位216个,大多数以办事处、转运站等冠名,其中,石棉、芒硝、煤炭等物资经营单位占较大比例,达到120多家。1994年以后原油不再由汽车运输中转,驻柳石油运输单位撤回办事机构。在此期间,部分采矿企业在镇区建厂,规模较大的有钢铁公司、水泥厂、花牛山公司、辉铜山矿业公司等,驻镇单位仍保持在180家左右。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全镇共有经济单位148个,个体工商户657户。
  柳园镇地处内陆马鬃山区以北与祁连山南麓之间,地理座标东经94°45'~96°17'与北纬40°50'~41°54' 之间。平均海拔1797米,所辖区域东西宽131公里,南北长136公里,总面积为9700平方公里。地貌形态为戈壁倾斜平原,大致可分为构造剥蚀地形和堆积地形两种。区内最高峰为中部花牛山,海拔2302米,最低处为南部黑山口一带,海拔1635米,总体呈北高南低走向。
  柳园镇属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降雨少,蒸发量大,日照长,冬冷夏热,年最高气温37.5℃,最低气温 -32℃,年平均气温8.7℃;全年冻结期有150天。
  境内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无常年性河流,但有9处地下水溢出或上升而形成的露头泉水,地下水大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第三系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三个类型。
  柳园镇属极端干旱荒漠地区,境内植被类型单一,概述分布极少。南部山区为砾石荒漠,植被稀疏。北部地区降雨相对较多,植被覆盖度高于南部地区,长流水一带有成片宜牧草场,生长有芦苇、红柳、胡杨等野生植物。境内野生动物稀少,主要有鹅喉羚(地方名:黄羊)、赤狐、中亚兔(地方名:野兔)等十多种,但种群数量极少。
  境内矿藏丰富,品种较多,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铅、锌、锰、铬、鉬、大理石、石灰石、白云岩、荧石、重晶石、云母、水晶、石墨等20多种。
  地理位置独特重要,古往今来始终显其交通要塞之地位。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时,河西走廊完全归属汉朝版图后,通过红柳园到达西域的道路日渐形成,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线路。唐玄奘取经路过瓜州,途经红柳园、马莲井一带至新疆哈密,最后直至天竺。唐贞观14年 (公元640年),唐大将候君国征占高昌国(今吐鲁番)设西州,后设安西都护府,随后又设立北庭都护府等, 使酒泉经柳园通往西域的道路畅通,沿途设有驿站,供行人食宿,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公元1279年,元灭宋统一中国后,元朝疆域扩大, 人迹所至,皆置驿站。丝绸之路西北道经白墩子、红柳园、大泉、马莲井、由猩猩峡进入新疆,设置驿站,配置驿马、驿员,明清两朝皆有发展。
  民国初年,沿途驿站全部撤销,抗战暴发后,为缓解汽车运输紧张局面,驿道运输再度沿用。民国28年 (1937年7月),省车辆管理局在猩猩峡设立办事处, 民国32年(1943年),国民政府交通部筹建西北驿站工程,先后在白墩子、红柳园、大泉、马莲井设特种乙级驿站,1947年6月猩猩峡办事处撤销。
  1958年,兰新铁路通至柳园后,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市、县相继在柳园设立了转运站、办事处、管理站、中转站,柳园从事搬运、装卸和生活服务的人员逐年增多,来往于柳园的各类车辆也逐年增多,尤其是312国道柳猩段二期工程完工后,中西部交流货运量大幅增加,日均车流量达1000多辆。
  社会事务管理从无到有,逐步走上正规。1960年建镇后,成立柳园镇人民政府,设政府办、制止人口流动收容站等办事机构。此后,随着业务的扩展和社会管理事务需要,机构和编制逐步增加,由1960年的10人增加到2004年的24人,政府下设综合办、计生办、民政办、项目办、统计站、司法所、文化站、电视台、财政所、市容环境卫生监察大队等机构。1990年以前, 柳园镇无财政机构,经费由县财政供给。1990年元月成立镇财政所,至2004年年底,供给镇机关和镇属4个单位125人。1991年至2004年十四年间,镇财政收入累计达到5786万元。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柳园是一个以矿产品开采加工、贸易和物资运输为主的工业城镇,在建镇前的五十年代末期就由安西县和张掖组织劳力开采花牛山铅锌矿,1970年10月,安西县组织了第三次矿山开采, 运用滚雪球式的方法,使矿山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至2004年,花牛山集团公司年产铅金属4768吨,锌金属2655吨,黄金166.85公斤,白银2吨,工业总产值达到8160.9万元,销售收入6150万元,实现利润445.9万元, 纳税813万元。位居柳园镇区西25公里处的辉铜山,也是柳园的一大矿区,1958年至1986年期间,由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开采经营,1986年12月31日移交安西县经营。1997年改为辉铜山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资产总额达到2654.6万元,2004年完成工业产值599.6万元。
  柳园的黑色金属也很丰富,从60年代末期开始先后建有安西县双井子铁矿、柳园炼铁厂、聚兴矿业公司铁选厂等多家黑色金属工业企业。至2004年底,仅铁选厂建成8个,年产铁精粉20万吨,建成铁球团烧结厂1个,年产氧化球团2万吨,建成硅镒合金厂1个,年产硅镒合金5000吨。
  为加快柳园工业发展,2000年成立了矿产品贸易加工工业小区管理委员会,开始筹建市级工业小区, 至2004年已初具规模,先后完成了工业园区规划,制定了实施方案,基础设施达到了 “五通一平”(水、电、路、通讯、电视、场地平整),初步形成了矿产品初选、冶炼、石棉加工和矿产品贸易四大产业,入驻企业16户,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6235万元,年工业总产值5910万元。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建镇初期,驻镇单位和人口很少,只有一些小型商业服务单位。1977年以后, 驻柳单位和常住人口大量增加,为保障供给,县商业局、供销系统及粮食局先后在柳园建立了饮食服务公司、柳园百货、五金交电公司、综合批发部、烟草副食品批发部、农副日杂公司、粮油贸易公司等商业饮食服务单位。
  1957年兰新铁路从安西县三道沟镇通至柳园峡东境内。1958年5月,柳园设立了三等车站,以后相继成立了机务、车务、工务、电务段四大单位。至1985年底,柳园铁路地区又设立了公安所、列检所、水电工区、建筑工区、生活供应站、医院、学校、商店、职工食堂等后勤单位。职工达到3277人,家属10564人,日通上下客车6对,年发运旅客22.5万人(次),日通货车17对,日均装车16辆,全年转运物资104.6万吨。
  1995年5月17日,兰新铁路(乌鲁木齐至武威南段)复线建成通车。2000年2月1日,柳园车站更名为敦煌车站,并升为二级站。2004年敦煌车站日通客 —6-概述运列车15对,年客运量达35.2万人次,货物吞吐量300万吨以上。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遍布柳园地区,为柳园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兰新铁路线、312国道横贯柳园全境,国家及省、市、县多次投资,建设了柳猩、安柳、红当、柳辉、马双公路(柳园马莲井至双井子铁矿61.2公里)。为加强道路交通秩序管理,1965年4月在柳园设立了公路交通管理站,1979年7月更名为交通监理站,1985年养路费征收从交通监理站分设出来,成立了柳园养路费征稽所。1989年交通监理站改为柳园交警中队。1983年12月,酒泉运输公司在柳园修建了汽车站,承担柳园至安西、敦煌客货运输任务。1985年后货运业务停止,主要从事客运业务。
  镇内邮电通讯业发展迅速。尤其是1994年西一兰一乌通讯光缆在柳园开通后,柳园步入了现代化通讯时代。至2004年,镇区市话交换机容量达到2433线,固定电话装机860多部,无线市话小灵通用户70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600多户,因特网用户发展到160多户,移动、电信、联通、铁通公司均在镇区设立了经营部。
  1986年柳园镇建立了文化站,最初只有2间简易的办公室。1992镇政府投资62万元新建了文化站多功能大厅和6间活动室,配置了各类活动器材、灯光、音响、乐器、图书、演出服装等设施设备,资产总额达到85万元,2002年6月,机构改革中将文化站、广播站、电视台合并为文化服务中心,定编8人,负责广电节目的接收发送、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本镇文化市场。此外,地方和铁路各建电影院一所、文化宫一座,小型歌舞娱乐场所4家,体育馆一座。
  建镇后,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1966年创办小学校一所,1988年因周围环境受到污染,将学校搬至现址,2002年政府投资200万元,新建教学大楼一栋,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建有较高标准的初中生化实验室、小学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现有教师34人,教学班16个,学生600人。1985年乌鲁木齐铁路局在柳园修建全日制小学一所,随后开设了初、高中班,教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2001年以后,因铁路机构改革,大批职工和家属搬回哈密市,铁路学校学生成批转学,后因生源缺少而勉强维持。
  柳园的卫生事业从1985年以来发展很快,地方和铁路系统各建有一所拥有一定规模和设备的医疗机构。1996年地方医院达标评审为一级乙等医院后,正式挂牌为柳园中心卫生院。镇政府又投资70多万元,新建了集门诊、住院、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楼,先后设置了12个诊疗科室和辅助科室。铁路医院也配置了先进的医疗设施和设备,具备了较高的医疗水平。2001年以-后铁路系统大改革,驻柳铁路人口大批搬迁,铁路医院一大批工作人员撤离柳园。2004年,哈铁分局将该院移交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柳园从一个只有几户矿山企业和一个小型火车站的小山沟发展建设成了现在这样一个新型的工业城镇,成为西北、西南四省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柳园的变化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才能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只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柳园将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知识出处

安西县志柳园镇志

《安西县志柳园镇志》

柳园镇建镇历史虽短,但其重要的军事要冲、交通枢纽和区位优势从未改变,途经柳园的甘新公路是运送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兰新铁路、 国道312、215线相继贯通全境,是内地通往新疆、青 海、西藏的重要通道,成为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园镇因铁路开通而兴建,揭开了柳园镇建设发展的序幕。全镇人民依托优越的交通和矿产资源优势,经济、社会事业、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