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志人民政府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18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教育体制改革
分类号: G511
页数: 8
页码: 169-176
摘要: 教育体制改革主要由发展概况、学制沿革、课程设置、招生制度改革、农村小学幼儿园合办、调整布局和整合资源、建立校长负责制、推行聘用制、后勤服务社会化、催生民办教育、星级管理等 十一部分组成。
关键词: 教育改革 体制改革

内容

发展概况1986年全县共有教师748名,其中幼儿教师20名,小学教师444名,初中教师227名,高中教师57名。2004年全县共有教师1089名,其中幼儿教师68名,小学教师474名,初中教师395名,高中教师152名。1986—2004年,全县共办扫除文盲班94个,参加学员3975人,通过考核,脱盲人数达到5634人,办扫盲提高班204个,参加学员9845人(次),经考核合格9841人,至2004年底,全县15—45周岁青壮年中,非文盲率达到94.7%。学制沿革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依据规定,城镇中小学学制从1986-2004年一直实行“六、三、三”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农村中小学从1986—1996年7月,实行“五、三”学制,即小学5年,初中3年,1996年9月至2002年7月实行“五、四”学制,即小学5年,初中4年。从2002年9月起,根据地区教委《关于调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制意见》通知,统一实行小学6年,初中3年学制,至此城镇和农村中小学实行统一的 “六、三、三”学制。
  课程设置1986年,城镇小学按教育部颁发的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开设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十科。农村五年制小学开设课程与六年制相同,只是教材有差异。
  初级中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
  高中开设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等。
  1994年,实行新工时制后,国家教委对课程进行调整,按《甘肃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设置方案》规定,小学课程分学科类、活动类和地方安排课程三个类型,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开设课程相同。学科类有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活动类有晨会(夕会)、班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地方安排课程有人口教育、禁毒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
  初中开设学科类课程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高中开设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必修课,还有选修课程、课外活动课。
  1998年,国家教委印发《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通知,初中开设课程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类课程,并将人口教育、禁毒教育、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纳入地方课程。同时对初、高中学科类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调整。
  招生制度改革1989年普通高校招生开始实行标准化考试,考试类型分文、理、夕卜、体、音、美6个科类。由于报名人数多,而录取人数相对较少,1992年前实行预选制度,预选合格考生,方有资格报名参加全国统考,1993年预选制度废除,考生可直接报名参加全国统考。1994年,实行“3+2”考试科目改革,文科类考试科设:语文、数学(文)、外语、政治、历史;理科类考试科目设: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根据教育部的部署,甘肃省推行八项改革:1、1999年全面实现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任务;2、完善保送生推荐选拔制度,做到保送生工作公平、透明、保证质量;3、改进音、体、美术科考试内容和评分办法;4、积极推进招生手段改革,实行局域网和远程网录取;5、稳步推进高考科目改革,2002年实施“3+小综合”考试科目;6、大力推行外语听力考试改革,2001年听力考试比重占13%,2002年,听力考试比重达到20%;7、省内普通高校实行专升本招生改革;8、成人高校招生报名实行数码,照相,建立考试反舞弊系统。
  同年,高考科目推行"3+x"设置。"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高等院校根据本校层次,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即综合科目。综合科目分为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和专科综合。
  普通中专招生考试、高中招生考试与初中毕业会考,从1991年开始实行“三考合一”。仅2003年,全县有1023名初中毕业生参加考试,其中高中录取649人,中师录取13人,中专录取128人,录取率为77.2%。
  自1997年起,小学毕业读完规定年限,由教育局统一发给义务教育证书,免试就近升入初中,不再进行升学考试。
  农村小学幼儿园合办1986年农村小学开始陆续开办学前班,县教育局对学前班保教人员进行分期培训,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当年农村办学前班26个,入学幼儿345人。1990年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98.4%。1997年有学前班104个、1774人。1998年各乡镇小学学前班逐步向幼儿园发展,按幼儿园建制分设大、中、小班。到2004年全县农村乡镇有完全小学42所,不完全小学10所,附设幼儿园44所,在校幼儿2669人,其中二类简托幼儿园36所,三类8所,幼教人员从小学教师中调配。
  调整布局整合资源1986年全县有小学81所,其中完全小学51所,教学点30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6所;9年一贯制学校2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学校布局分散,师资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教育质量提高。1990年后有计划调整教育布局。1993年撤销三道沟中学高中部。1996年环城职业高中并入教师进修学校,成立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03年职教中心与安西中学合并,同时撤销县中学分校。2005年桥子中学并入锁阳城中学。几年中根据生源情况撤并小学9所,撤销教学点20所,强化县中学、:初级中学、完全小学办学条件,增加教学设施,改善办学环境,加强师资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基础。到2005年全县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7所,9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全小学45所,不完全小学10所。
  建立校长负责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后全县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农村中学校长兼任学区区长,负责管理本学区中小学工作。有条件的学校设立校务委员会(幼儿园设园委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各校(园)均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管理接受社会监督。1989年县教委制定《关于在全县逐步推行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赋予校长行政管理权,学区、学校范围内人事调配权。1998年起教育系统对教育教学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教育局与县城中小学、乡镇学区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配套完善考核奖罚办法。2004年对县城小学、幼儿园、乡镇中学15个校(园)长岗位实行竞争上岗,6名校(园)长落聘。
  推行聘用制1986年全县实行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县教育局制定考核细则。根据上级中小学教师考核办法,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文化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工作成绩和履行职责等5个方面进行逐校考核,量化打分,根据考核结果评聘职称。1995年推行奖金重新分配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1999年分配各学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聘用制管理,签订聘用合同,聘用期两年,见习期一年。2004年实施教职工聘用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建立起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人事管理机制。
  后勤服务社会化学校后勤包括教师、学生食宿、卫生、学农基地、校办工厂、小农场、图书、仪器、校舍、桌凳管理经营。1986至1997年规模较大中小学设有专职人员,工资由各级财政负担,管理成本高且不能收到理想效果,尤其是师生食宿问题矛盾突岀。1998年后各校积极探索改革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将教师、学生食堂,学生公寓采取向社会招标方式承包经营,实行社会化管理。各级财政负担减轻,服务质量提高。
  催生民办教育2004年全县共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7个,即榆林中学、星河培训中心、飞天辅导中心、亚盛电大安西分校、红柳艺术培训学校安西分校、神墨心算儿童智能培训中心和快乐剑桥英语培训中心,共有各类教学班46个,学员1124人。榆林中学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管理较为规范,初具发展规模,是一所民办公助独立高级中学,有教职工30名,其中专任教师16名,现有学生237名。其它6所民办教育机构均为儿童特长培训、中学课程辅导和成人函授教育机构,大多租用教学场地,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进行授课和培训,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简陋,管理不够规范,教职工流动性较大。
  星级管理从1996年9月起,对学校进行"星级”评估、挂牌定位。具体由教育督导室组织实施,地区教育督导室抽样复评。1997年经评估,渊泉小学、南岔中学为全区第一批四星级学校。
  安西县1986-2004年教育发展基本情况表

知识出处

安西县志人民政府志

《安西县志人民政府志》

1986-2004年是我国全面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时期。中共十五大、十六大相继召开,为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县委、县政府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全局,高举改革发展的旗帜,切实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实施生态立县、项目强县、产业富县、民营活县、依法治县、科教兴县战略,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项目建设为龙头、工业经济为重点、深化改革为动力、富民强县为目标,优化发展环境,壮大县城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推动全县“三大文明”协调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