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志人民政府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18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
分类号: F121
页数: 28
页码: 165-192
摘要: 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由财政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工商企业改革、乡镇企业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县属农林牧场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七个部分组成。
关键词: 经济体制 体制改革

内容

第一节财政体制改革
  县级财政体制沿革1986年,省地对安西县财政实行“划分税种,核实收支,分级包干”管理体制,对不宜实行包干的专项支出,由省财政专项拨款解决。县财政自行安排收支范围,收入项目:工商税收、企业税收、农牧业税、其它收入、补助收入、专项收入、结算收入。主要支出项目: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农林水各部门事业费支出、工交商事业费支出、城市维护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其它部门事业费、抚恤及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其它支出、价格补贴、基本建设支出、支援农村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安西县财政入不敷出,省财政每年给予118.8万元定额补助。
  乡镇财政包干制针对全县财政吃紧状况,县对乡镇财政实行收支包干制,一定三年不变。1985至1987年第一个包干期内,收大于支乡镇定额上交,超收四六分成(县四乡六),短收定额上交不变,超支不补;支大于收乡镇定额补贴,超收全留,短收超支不补,限期扭补。1988至1990年第二个包干期内,收大于支乡镇按比例上交,超收全留;支大于收乡镇定额补贴,逐年减补,超收全留。8个乡镇建立财政金库,成为一级实体财政。1991年实行乡镇财政管理"六统一”,即账簿设置统一,银行开户统一,预算内外资金缴、拨、退款手续凭证统一,核算方法统一,内部监督制度统一,预决算编制审批执行制度统一。建立乡镇财政所长负责制。1996年县对乡财政实行核实基数,定收定支,收支挂钩,超收按比例分成,下划收支项目,扩大包干范围,合理确定收支基数,使乡镇财政成为自给自足,自主发展,自求平衡,比较完整的一级财政。1998年实行“核死基数,定额上缴,超基数收入按比例分成,欠收不补分配体制。
  削减行政事业经费1985年全县全额供给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经费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管理办法。1986年贯彻增收节支,增产节约方针,削减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经费10%。1997年县级财政坚持"三保一压”(一保工资,二保运转,三保还债,尽力压缩建设性投入)预算管理,县财政仅保证人员工资,严格控制各单位办公经费。
  工资统发1999年以前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工资由单位报县财政审批拨付后发放。2000年改革工资发放办法,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工资实行财政统一发放。2002年全县13个乡镇机关职工工资财政统发。2003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教师工资按期足额发放。自当年7月起全县乡镇471名中小学在编教职工和离退休、精简遗属人员工资由县财政统一筹措发放。
  国库集中收付制2004年县财政改革预算支出管理办法,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管理,按支付需要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加强预算收支管理,建立新型财政预算内外支出管理机制。
  财政扭补安西县财政长期依靠国家补贴。1984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财政扭补重点县,与省政府签订《财政扭补责任书》。县上成立财政扭补工程领导小组,确定新建柳园建材厂、石棉矿、青山子盐厂,改扩建花牛山铅锌矿、双井子铁矿、食品加工厂、砖瓦厂等7个项目,增加财政收入。1986年财政收入完成334万元,比1983年增加132万元。由于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一期财政扭补工程未能实现收支平衡目标。1990年,省委、省政府把安西列为财政扭补重点县之一,提前将1991-1994年补贴503.6万元拨给安西县,作为扭补项目发展资金,要求安西1991年实现财政自给。当年开始实施二期财政扭补工程,利用省上提前拨付的补贴款503万元和从其他渠道争取的有偿资金342万元,新改扩建花牛山选金厂、花岗石板材厂、双井子铁矿、棉花公司轧花车间、辉铜山矿三矿段、小宛南山选金厂等6个重点财政扭补项目。1991年花牛山选金厂生产黄金80.86公斤,实现利润235万元,6个扭补项目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全县财政收入完成1036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较省地核定预算超收274万元,超额36%,较县定预算超收301万元,超额40%,收支相抵后,当年净结余10.7万元,完成预定扭补计划,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目标。至此,省地财政取消对安西财政定额补助。
  分税制财政管理1993年国家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从1994年1月1日起改地方财政包干制为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根据财权和事权相统一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按照税制改革后税种的设置,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适宜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将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地方共享税。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此后,农业各税征管工作由地方税务局管理。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地方财政可支配财才力相对减少,安西县财政各类上解比1993年增加188.1万元,增长4.1倍,专项拨款大幅度减少。2003年5月,省政府下发《关于调整和完善省对市州地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省对市州地进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9月,酒泉市委、市政府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合理界定事权范围。县级固定收入包括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县级管理的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场地矿区使用费收入、专项收入、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教育费附加、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其它收入,按比例分享收入有增值稅、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第二节教育体制改革
  发展概况1986年全县共有教师748名,其中幼儿教师20名,小学教师444名,初中教师227名,高中教师57名。2004年全县共有教师1089名,其中幼儿教师68名,小学教师474名,初中教师395名,高中教师152名。1986—2004年,全县共办扫除文盲班94个,参加学员3975人,通过考核,脱盲人数达到5634人,办扫盲提高班204个,参加学员9845人(次),经考核合格9841人,至2004年底,全县15—45周岁青壮年中,非文盲率达到94.7%。学制沿革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依据规定,城镇中小学学制从1986-2004年一直实行“六、三、三”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农村中小学从1986—1996年7月,实行“五、三”学制,即小学5年,初中3年,1996年9月至2002年7月实行“五、四”学制,即小学5年,初中4年。从2002年9月起,根据地区教委《关于调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制意见》通知,统一实行小学6年,初中3年学制,至此城镇和农村中小学实行统一的 “六、三、三”学制。
  课程设置1986年,城镇小学按教育部颁发的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开设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十科。农村五年制小学开设课程与六年制相同,只是教材有差异。
  初级中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
  高中开设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等。
  1994年,实行新工时制后,国家教委对课程进行调整,按《甘肃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设置方案》规定,小学课程分学科类、活动类和地方安排课程三个类型,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开设课程相同。学科类有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活动类有晨会(夕会)、班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地方安排课程有人口教育、禁毒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
  初中开设学科类课程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高中开设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必修课,还有选修课程、课外活动课。
  1998年,国家教委印发《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通知,初中开设课程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类课程,并将人口教育、禁毒教育、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纳入地方课程。同时对初、高中学科类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调整。
  招生制度改革1989年普通高校招生开始实行标准化考试,考试类型分文、理、夕卜、体、音、美6个科类。由于报名人数多,而录取人数相对较少,1992年前实行预选制度,预选合格考生,方有资格报名参加全国统考,1993年预选制度废除,考生可直接报名参加全国统考。1994年,实行“3+2”考试科目改革,文科类考试科设:语文、数学(文)、外语、政治、历史;理科类考试科目设: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根据教育部的部署,甘肃省推行八项改革:1、1999年全面实现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任务;2、完善保送生推荐选拔制度,做到保送生工作公平、透明、保证质量;3、改进音、体、美术科考试内容和评分办法;4、积极推进招生手段改革,实行局域网和远程网录取;5、稳步推进高考科目改革,2002年实施“3+小综合”考试科目;6、大力推行外语听力考试改革,2001年听力考试比重占13%,2002年,听力考试比重达到20%;7、省内普通高校实行专升本招生改革;8、成人高校招生报名实行数码,照相,建立考试反舞弊系统。
  同年,高考科目推行"3+x"设置。"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高等院校根据本校层次,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即综合科目。综合科目分为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和专科综合。
  普通中专招生考试、高中招生考试与初中毕业会考,从1991年开始实行“三考合一”。仅2003年,全县有1023名初中毕业生参加考试,其中高中录取649人,中师录取13人,中专录取128人,录取率为77.2%。
  自1997年起,小学毕业读完规定年限,由教育局统一发给义务教育证书,免试就近升入初中,不再进行升学考试。
  农村小学幼儿园合办1986年农村小学开始陆续开办学前班,县教育局对学前班保教人员进行分期培训,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当年农村办学前班26个,入学幼儿345人。1990年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98.4%。1997年有学前班104个、1774人。1998年各乡镇小学学前班逐步向幼儿园发展,按幼儿园建制分设大、中、小班。到2004年全县农村乡镇有完全小学42所,不完全小学10所,附设幼儿园44所,在校幼儿2669人,其中二类简托幼儿园36所,三类8所,幼教人员从小学教师中调配。
  调整布局整合资源1986年全县有小学81所,其中完全小学51所,教学点30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6所;9年一贯制学校2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学校布局分散,师资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教育质量提高。1990年后有计划调整教育布局。1993年撤销三道沟中学高中部。1996年环城职业高中并入教师进修学校,成立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03年职教中心与安西中学合并,同时撤销县中学分校。2005年桥子中学并入锁阳城中学。几年中根据生源情况撤并小学9所,撤销教学点20所,强化县中学、:初级中学、完全小学办学条件,增加教学设施,改善办学环境,加强师资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基础。到2005年全县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7所,9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全小学45所,不完全小学10所。
  建立校长负责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后全县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农村中学校长兼任学区区长,负责管理本学区中小学工作。有条件的学校设立校务委员会(幼儿园设园委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各校(园)均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管理接受社会监督。1989年县教委制定《关于在全县逐步推行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赋予校长行政管理权,学区、学校范围内人事调配权。1998年起教育系统对教育教学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教育局与县城中小学、乡镇学区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配套完善考核奖罚办法。2004年对县城小学、幼儿园、乡镇中学15个校(园)长岗位实行竞争上岗,6名校(园)长落聘。
  推行聘用制1986年全县实行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县教育局制定考核细则。根据上级中小学教师考核办法,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文化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工作成绩和履行职责等5个方面进行逐校考核,量化打分,根据考核结果评聘职称。1995年推行奖金重新分配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1999年分配各学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聘用制管理,签订聘用合同,聘用期两年,见习期一年。2004年实施教职工聘用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建立起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人事管理机制。
  后勤服务社会化学校后勤包括教师、学生食宿、卫生、学农基地、校办工厂、小农场、图书、仪器、校舍、桌凳管理经营。1986至1997年规模较大中小学设有专职人员,工资由各级财政负担,管理成本高且不能收到理想效果,尤其是师生食宿问题矛盾突岀。1998年后各校积极探索改革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将教师、学生食堂,学生公寓采取向社会招标方式承包经营,实行社会化管理。各级财政负担减轻,服务质量提高。
  催生民办教育2004年全县共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7个,即榆林中学、星河培训中心、飞天辅导中心、亚盛电大安西分校、红柳艺术培训学校安西分校、神墨心算儿童智能培训中心和快乐剑桥英语培训中心,共有各类教学班46个,学员1124人。榆林中学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管理较为规范,初具发展规模,是一所民办公助独立高级中学,有教职工30名,其中专任教师16名,现有学生237名。其它6所民办教育机构均为儿童特长培训、中学课程辅导和成人函授教育机构,大多租用教学场地,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进行授课和培训,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简陋,管理不够规范,教职工流动性较大。
  星级管理从1996年9月起,对学校进行"星级”评估、挂牌定位。具体由教育督导室组织实施,地区教育督导室抽样复评。1997年经评估,渊泉小学、南岔中学为全区第一批四星级学校。
  安西县1986-2004年教育发展基本情况表
  第三节工商企业改革
  承包经营1987至1989年安西县属工商企业实行第一轮承包,县政府和企业厂长(经理)签订承包责任书,对主要经济指标、安全生产等实行量化考核,分年度审计,兑现奖罚。1990至1993年第二轮承包,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提供财产抵押,确定企业产量、销售、利润、成本、管理、税前还贷等主要考核指标,工资与效益挂钩。1994至1995年第三轮承包,由主承包人组阁承包班子,实行利润包干,超欠按比例奖罚的承包责任制。
  股份制改造在总结承包经营责任制利弊的基础上,1995至1998年全县16户国营、集体工商企业中有8户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整体转换职工身份,企业以全部资产整体承担债务、职工养老和职工安置,参加社会保险统筹和住房、医疗制度改革。1995年安西县服装厂改制为丽达股份合作公司,2001年退岀集体股权,转卖给股东,按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运作。1996年安西县食品加工厂兴办工贸商场,以商补工,1998年转让企业零资产,改为股份合作制,后改组为鑫隆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并在县城、柳园两地开设商业超市。安西县饮食服务公司1992年实行招标承包,1998年改组为股份制,成立安西县丝路饭店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开办丝路降解地膜厂。2004年公司更名为安西县丝路工贸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花牛山工业集团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改制为职工持股,国有净资产配股,国家参股不控股,员工以出资额多少承担有限责任。1997年辉铜山集团公司改制为职工持股、国家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安西县柳园饮食服务公司改组为柳园祥龙饮食服务有限公司,营业大楼、旅店部及楼下门点实行租赁承包。安西县煤炭公司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出售加油站、液化气站、城关煤场、三道沟煤场,柳园转运站抵押联合经营,以偿还债务。安西县盐业公司、安西县水利机械工程公司、安西县医药公司、安西县物资公司4户企业,相继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兼并联合1991至1996年花牛山工业集团公司先后兼并柳园磷肥厂、瓜州造纸厂、柳园饮食服务公司停车场、柳园宾馆、县农机修造厂。1996年黄金公司兼并宏森股份合作公司(木器厂)、恒通股份合作公司(五金厂),辉铜山集团公司兼并资不抵债的柳园建材厂。1997年水利机械工程公司兼并二轻建材厂。
  产权出售部分企业一次性出售给原企业领导班子和个人,整体转换职工身份,由购买者整体承担债权债务、职工养老和职工安置,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确保照章纳税。1998年柳园综合营运公司以35万元价格出售给个人;安西县面粉厂将国有净资产200.68万元出售给原企业4名领导,更名为“安西县禾麟粮油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柳园钢铁公司以1000万元出售给酒泉万鑫达工贸有限公司,贷款分4年付清,更名为"酒泉市万鑫达工贸有限公司柳园铁厂”。
  解体针对部分国有商业企业亏损严重、步履维艰的现实,实行出售国有资产,清偿债务,职工转换身份,解除劳动关系,自谋职业,一次性交清退休职工养老保险统筹金,解散法人的改革形式。1997年安西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商业贸易股份合作公司,1998年安西县食品公司、瓜州商贸大厦4户企业先后实施解体。
  破产对资不抵债,无法生存的企业,实行出售国有资产,一次性交清退休职工养老保险统筹金,职工转换身份,解除劳动关系,自谋职业,依法宣告破产。1995年安西县百货公司、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酒泉商贸经销部,1997年安西县商业矿业开发公司、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玉门商贸经销部,1999年安西县糖酒副食品公司和柳园百货五金交电公司7户企业先后依法宣告破产。
  个体私营业崛起80年代初,县境内个体商业经营者只有十多户,或挑担叫卖,或摆地摊。80年代后期,部分个体户经营有固定场地、作坊,服务范围包括饮食、商店、理发、照相等。1987年8月,国务院发布《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以后,个体商业很快发展。90年代初,个体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到523户,1998年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355户,从业人员3689人,其中从事商业2102户,从业人员2800人。2004年,从事个体私营商品经营的有1451户,其中超市45户,批发43户,服务业651户,餐饮业451户,旅店业53户,美容美发140户,从业人员165人,照相业10户。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41户,纯商业、服务业发展规模较大的10户,其中宏达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瓜州宾馆资产达到1000万元以上,瓜州市场服务中心、丝路饭店、鑫盛酒家、瓜州食府、柳园酒家、西顺大酒店、华盛宾馆、正元婚纱影楼资产在100万元以上。
  专营专卖20世纪70年代酒类商品,由县糖业烟酒副食品公司经营。1981年设立酒类专卖公司,1986年设烟酒盐业专卖局(与商业局合署),1987年4月设酒类专卖事业管理局,2001年1月更名为酒类商品管理局。1987年4月,全县经营酒业370户,其中国营集体30户,个体私营340户。生产白酒企业1户,即国营小宛酒厂,个体白酒生产作坊3个。2000年10月,加强酒类生产和流通管理,规范酒类市场秩序,取缔不符合酒类生产、无证经营的3户白酒作坊,审核发放28户酒类商品批发许可证,320户酒类商品零售经营户重新登记建卡。20世纪80年代初,烟草由县烟草副食品公司经营,为三级批发公司兼零售。1985年成立烟草公司,1992年成立烟草专卖局,与公司合署,并上划条条管理,专管专营烟草。对经营网点及个体户,进行登记、审批、发证方可零售。
  2000年9月安西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领导小组成立,建成安西县城生猪定点屠宰场,形成统一管理、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管理体系。2002年3月在柳园镇组建第二个生猪定点屠宰场。三道沟镇实行属地管理,统一纳税、集中检疫、分散经营管理方式。2004年全县屠宰生猪26000头,纳税52万元,保障群众吃上“放心肉”。
  煤炭经营90年代由专营发展到个体私营,煤矿企业及铁路运输行业参与经营,经营单位由原来2户增加到22户,从业人员由30人增加到100人,煤炭销售量由年1万吨增加到5.8万吨。1996年8月安西县煤炭管理局成立,加强煤炭市场治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核发《煤炭经营资格田和礫炭准运证)22户,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核发《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取缔非法生产。县上成立了牛圈子煤矿管理站,加强牛圈子煤矿管理,燃油供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县石油公司独家经营,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独家经营形式被打破,形成跨行业、跨部门、多渠道、多层次经营。1994年5月,依据国务院文件精神,治理乱建加油站,非法倒卖成品油,规范市场经营秩序。:1997年对18户成品油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资格全面进行审查,限期办理资格证书,处罚和取缔无照经营,非法经销行为。2000年9月前,县石油公司下设7个加油站和一个成品油库,年成品油销售量500吨,销售额为140万元,年实现利税15万元。同年9月,县石油公司进行体制改革,组建股份制企业,加油站增加到13个,从业人员59人,年销售量1500吨,销售额401万元,实现利税49万元。2001年成品油市场经过治理,社会加油站保留6户,关闭3户,全县成品油站点19户,运行规范。
  第四节乡镇企业改革
  承包经营全县乡镇企业起步阶段主要以发展乡村集体企业为主,企业管理上的“大锅饭”、负盈不负亏问题日渐凸现。1986年后乡村集体企业强化管理,按照“公开、平等、民主、择优”原则,引入竞争机制,招标选聘经营者,推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将企业产值、产量、利润、产品质量、生产成本、职工收入、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产品开发、智力投资、安全生产等指标与承包者利益挂钩,承包期满严格考核,兑现奖罚。1987年全县乡办企业52户,承包经营45户。其中费用大包、超产分成的有三道沟石棉矿、牛圈子煤矿、西湖硝场、踏实白云石矿、钩矿、南岔硝场、河东煤矿7户;安西县化工厂以还贷为目标承包;桥子芒硝场上缴利润包干,剩余利润分配;柳园石碴厂、桥湾饭店、三道沟建筑队、安西县第二建筑公司施工队上缴管理费和积累,个人承包;布隆吉装卸队联系收入按比例上缴利润;踏实石灰厂以大包干形式承包给外地人;上缴利润包干的商业、饮食服务业有30户。1990年后乡镇集体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创新发展,采取资产增值承包风险抵押、资金联营、组建企业集团、兼并等多种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厂长(经理)有干部任命权、用工权、收入分配权、经营决策权,同时承担企业经营风险。1996年全县乡村集体企业262户,均实行风险抵押承包。
  “三为主”改革1997年全县乡镇企业推行以明晰产权为主,产权处置以出售为主,组织形式以股份制为主,加快转换经营机制为内容的“三为主,一转换”改革。在先行试点基础上,全县乡村集体企业分别采取产权出售、兼并、租赁、合资、联合、风险抵押承包等形式改制。按照组建机构,制定方案,清产核资,评估资产,界定产权和组织实施程序进行,遵循“客观、公正、真实、科学”原则合理确定资产价值量,遵循“谁投资、谁创造、归谁所有”原则合理确定企业产权归属。出售产权企业,测算确定标的,优先照顾企业职工,其次面向社会,竞价岀售;租赁承包企业,确定合理基数,公开竞标,完善合同,缴纳风险抵押金。到1998年全县262户乡、村集体企业改制149户,其中租赁71户,承包44户,出售拍卖34户。2001年改制企业204户,其中乡办101户,村办103户。改制后企业责、权、利明确,企业经营自主权充分体现,活力增强,效益显著提高。
  民有民营2002年全县乡镇企业推行"买断产权、民有民营、国退民进”改革。根据县委《关于加强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坚持四个原则:改制以出售产权为主;资源开发型企业不提倡出售,评估量化,明确标的,面向社会竞价租赁承包;乡办绿色企业出售经营权,村办绿色企业公开租赁承包;难以整体出售的分割切块出售;严重资不抵债,起死回生无望企业拍卖资产,债务挂帐,债资分离,分期付款。2002年全县乡、村集体企业117户,固定资产6607万元,到2004年出售27户,租赁68户,股份制改造7户,注销2户,关停并转13户。商店、产销部、加油站、综合加工厂、面粉厂、棉加厂等乡镇企业全部岀售,乡、村小农场53个以及矿山企业均采用租赁承包形式,其它关闭、注销、解散。
  招商引资1988年县乡镇企业局与甘肃省宕昌县个体业主引进黄金堆浸、池浸工艺,合作开发金矿,创乡镇企业招商引资先例。1991年后南岔乡老金场金矿,环城乡白墩子金矿,踏实乡镁金属冶炼厂、耐热铸钢厂1甘肃锁阳春饮品有限公司相继以招商引资方式合作建厂经营。2001年县委、县政府明确规定乡村集体一律不得直接投资办企业,乡镇工业企业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创办。布隆吉先灵砖厂,河东酒花加工厂,东巴兔安南铅锌选矿厂、双林公司,环城三联地膜厂、圣华棉纺厂,柳园鼎鑫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复合材料冶炼厂,南岔银狐棉花加工厂以及三易汽车修理厂、牛羊屠宰加工厂等乡镇企业招商引资项目先后落户安西。
  第五节住房制度改革
  1993年以前,安西县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家庭住房一直是由政府和机关单位出资建房分配给职工家庭居住,产权归公,住户按月交纳租金。随着社会发展,城镇人口剧增,住房供需矛盾突出,完全由政府包揽,靠国家投资建房和分配住房,已无法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先后虽采取提租、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私人建房等措施,但住房供求矛盾仍未能得到完全缓解。1993年12月,根据省、地实施住房制度改革的规定精神,安西县组建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房改办公室和资金管理中心,全县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先后于1993年、1995年和2000年出台了三个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逐步完成了全县住房制度改革。
  出售公产房1993年前县管公产房(平房)494套,面积2.53万平方米,单位自管房(平房)838套,面积5.48万平方米,单位自建楼房338套,面积2.42万平方米,均由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家庭居住,产权归公,住户按月交纳租金。1993年12月安西县住房制度改革启动,根据改革政策,坚持售、租、建、管并举,岀售公有住房。房管部门测定公产房售价,一次性岀售给住户,交清售房款后办理产权手续。首次出售县管公产房324套,单位自管房461套,拆除317套。未出售公产房以出租形式管理,以后陆续岀售或拆除。到2004年有公产房108套、0.64万平方米,产权移交财政局国资营运公司管理。
  鼓励个人建房1984年后城镇人口快速增加,职工居民住房需求增大。县政府批转县财政局、城建局《关于城镇职工建房实行补贴的报告》,采取个人主要投资,财政和单位按照县级及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干部1200元,科级干部1000元,一般干部800元标准发给建房补贴,鼓励城市居民和职工私人建房。1984至1993年每年审批建房200余户,有效缓解了职工和居民住房紧张矛盾。到2004年县城办理产权私房(平房)2232户、23.62万平方米。
  住宅楼修建1993年开始县政府委托房改办开发修建经济适用住宅楼,至2001年底共修建五层住宅楼12幢,404套,建筑面积3.78万平方米,使住房供需矛盾得到缓解。一些单位开始采取职工集资、单位补助方式修建住宅楼。1998年开始房地产开发商在县城修建商品住宅楼,酒泉金屋房地产开发公司先后建成商品楼3幢,120户,13000平方米。到2004年房地产开发商建造商品房16幢,450套,面积4.93万平方米。2004年底,县城已建成住宅楼149幢,4347套,面积42.2万平方米。
  建立住房公积金1995年出台《安西县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细则》,取消住房补贴,缴纳住房公积金。自1995年1月起,单位和职工分别按1994年底月平均工资总额5%缴纳住房公积金。2000年1月起调整为个人缴纳7%,单位缴纳10%。2001年1月住房公积金标准提高到个人月工资总额10%,单位缴存10%。职工住房公积金由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统管,用于职工购房和改善住房条件,按国家《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审批使用。到2004年全县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5558.36万元,支付2337.65万元。福利优惠购房1995年安西县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第二套方案实施,城镇职工住房充分发挥国家、单位、个人三个积极性,采用职工集资,单位统一修建、统一分配办法修建住宅楼。到1999年底县房改办统一修建经济适用住房445套,单位集资修建556套,均按房改政策实行福利分配。住户补交差价后办理全部产权,居住五年后可上市交易。
  住房分配货币化2000年安西县出台第三个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培育启动住房市场,加快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大力开发商品住房,取消对拥有全部产权住房五年交易限制,鼓励支持房改房上市交易,取消公有住房出售优惠折扣,停止福利购房,住房分配实行商品货币化。除经济适用住房售价由政府批准外,房地产开发商修建的住房售价由市场调节,政府部门不再审批。
  经过住房制度改革,缓解了城镇居民住房困难,实现了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截止2004年底,住房成套率由1994年的16%提高到了60%以上,平均每户建筑面积97.08平方米,还有2340户城镇居民拥有平房,建筑面积24.26万平方米,平均每户103.68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8.5平方米。
  第六节县属农林牧场改革
  20世纪80年代县属农林牧场5个,即:安西县园艺场、安西县四工良种繁殖场、安西县河东猪场、安西县桥子牧场(隶属安西县农牧局管辖),安西县城郊林场(隶属安西县林业局管辖)。1993年7月,桥子牧场与四工良种场合并。1996年6月又以园艺场南分场为基础,成立安西县原种场。到2002年底,县属农林牧场仍为5个,即园艺场、良种场、原种场、河东猪场、城郊林场。
  改革背景县属农林牧场原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内部实行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原属科技示范性事业单位,随着经济发展和时间推移,科技示范职能逐渐弱化。1983、1987和1998年分别参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后进行取消工资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实行土地租赁制、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02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县属农林牧场农工负担相比较为沉重,同时职工利益不平等,辅助工无社会保障,管理成本高等矛盾突岀。2003年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出台経于全面深化县属农林牧场改革的意见》,对园艺场、四工良种繁殖场、河东良种猪场、原种繁殖场、城郊林场等5场进行深化改革。
  与农村经营体制接轨河东猪场、良种场、原种场、城郊林场对农户现有耕种的土地,参照附近乡村标准按人口划拨承包田,多出部分按租赁田耕种。承包田缴纳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租赁田参照附近乡村标准缴纳租赁费。承包田期限与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期限相一致,实行与农村相统一的土地经营制度和税费负担制度。各场拥有的企业、经营实体、日光温室、农用机井、牲畜、农机具、交通工具等出售给个人和农户,实行民有民营;林木除城郊林场、园艺场外,均按树随地走,作价出售到户;60名职工转换身份,每工龄年给予现金800元或资产1000元,最高不超过3万元补偿,保持养老基金缴费关系不变,由个人直接上缴社保部门;16名接近退休年龄职工实行内部退养,不转换身份,养老基金由单位缴纳;136名辅助工给予经济补偿,解除辅助工身份;遗属、因工伤残人员生活补助费、退休职工医疗费由改制后的企业和单位承担,财务设立专户管理。改革后农民负担下降50%以上。
  就近移交乡镇管理改革前农林牧场分属县农牧局和林业局管理,改革后改变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性质,保留原单位名称和牌子,就近移交乡镇管理。河东猪场移交腰站子乡,河东猪场城郊分场并入城郊林场,原种场移交南岔镇,良种场移交环城乡,由乡镇政府直属管理。
  第七节事业单位改革
  现状与背景县属工商企业改革成功,为全县改革工作积累了经验,更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干部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和坚定性。2002年全县将改革延伸到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借鉴企业改革经验,确定“针对事业单位实际,从解决存在问题入手,以点带面、由局部到整体、由试点到推广”的改革思路。采取政企分开、产权置换、转换职工身份、优化组合、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改革,职工忧患、竞争、服务意识,单位发展活力增强。
  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自2001年开始,对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采取整体安置职工,整体承担债权债务,置换国有职工身份,置换国有资产,企业和职工双向选择形式进行改革。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单位资产进行清产评估,确定出售价格,先面向本单位职工后面向社会公开竞价岀售,内部职工给予10-20%优惠。职工置换身份按工龄每年给予1000元,总额不超过3万元补偿。先后对供热公司、县政府招待所、市场服务中心、电影公司、县电影院、柳园电影院、祁连律师事务所等7个单位出售给个人或合伙人,实行民有民营。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改革2004年对财政全额供给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果科技服务中心、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局、农业机械管理局等4个单位,按照因需设岗,以岗定责,工效挂钩,按绩取酬原则进行改革。竞聘方式采取公布方案、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组织考核、演讲答辩、民主测评、组织评价、确定人选、签订聘用合同,聘期一年,落聘人员实行待岗,津贴削减50%。下属经济实体与单位彻底脱钩,职工转换身份,解除劳动合同,建立市场运作经营机制。

知识出处

安西县志人民政府志

《安西县志人民政府志》

1986-2004年是我国全面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时期。中共十五大、十六大相继召开,为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县委、县政府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全局,高举改革发展的旗帜,切实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实施生态立县、项目强县、产业富县、民营活县、依法治县、科教兴县战略,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项目建设为龙头、工业经济为重点、深化改革为动力、富民强县为目标,优化发展环境,壮大县城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推动全县“三大文明”协调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