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队伍1985年,由十几名青年文学爱好者倡议,在文化局、文化馆的具体指导下,成立了“安西青年文学会”,报名参加会员200余人。同时,文化局会同文化馆创办不定期的文艺刊物——《瓜州文艺》为文学会会员提供了发表创作的园地。紧接着,各乡镇青年业余文学爱好者先后创办多种文学社团。刘国聘、杨呈新创办了“戈壁舟”文学社;康付明、李宏伟、刘吉东、孟光鸿、潘玉玲等创办了“青年”文学社。杨步峰、姬滢等创办了“红柳”文学社;张青山等创办了“黄土地”文学社。三道沟创办油印刊物《沙枣花》。1985年“青年文学会”成立,创办油印刊物《新蕾》。这些民间文学社团,促进了安西文学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全县文艺创作的高潮。
2003年文联成立以后,文艺创作队伍进一步壮大,参加第一届文代会代表共有103人,其中文艺界17人,书法界17人,美术界17人,音乐舞蹈戏曲界23人,摄影界9人,新闻界11人,理论界10人。文代会的召开使得全县一大批文艺人才脱颖而出。文艺成果安西青年文学会的创立,使一大批业余文学作者脱颖而出。《瓜州文艺》创刊后,举油印办三期,每期发行300本。各乡镇的油印刊物,也不定期的发行。不同刊物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办刊水平不断提高。十工农场农工林染的长诗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县职中教师张进财散文《鹞子》在全国性文学刊物《散文》上刊登。青年作者关永胜出版诗集《七月的火》一书。这一时期是安西文学创作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鼎盛时期。从1985年——1990年,安西作者在全国各类文学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800多篇,其中获中宣部、文化部、省市文联颁发的各类奖100多项。同时,县文化馆在全县乡镇文艺刊物刊登的民间故事,还整理了《安西民间故事集成》,印制油印本上、下两册,共计80多篇故事。2003年至2004年文联开展了拟恢复《瓜州文艺》刊物征稿宣传活动,向城乡社会各界文艺爱好者发出征稿启事200余份,征集小小说、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50余篇,各协会会员利用市内外各类文艺阵地展示自己的身手,向《阳关》、《酒泉报》等文艺刊物、文艺版面投稿50余篇,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余篇。书法美术随着国内书画的蓬勃兴起,安西书画创作日趋繁荣,行草隶篆各种书体风格各具千秋,国画、油画、水墨画、水彩画、人物画、山水画种类繁多。1985年至今,由文化馆征稿举办书画展览30多次,在香港、澳门回归、丝路文化节、安西艺术节、中科院专家万里行等大型文化活动和节庆文化活动中,举办过李景华、王作珍、苟正光、杨志和、王玉林、吴俊瑞、俞正军等个人书画展、摄影展十多次,举办书画、摄影联展23次。参观人数达2万多人。王玉林、李景华、吴俊瑞、杨志和、俞正军、赵存福等11人在酒泉、敦煌等地举办个展或联展8次。
水利局苟正光出版了2部美术专著。全县作者在《酒泉报》、《甘肃日报》、《甘肃画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书法美术作品120幅,在全国“黄兴杯”、“万世师表书画大赛——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首届张裕钊国际书法交流展”、“首届奥林匹克书画艺术竞赛”、“湘楚杯”全国书画大赛,甘肃省美术新人新作展获得各类奖项200多个。
音乐舞蹈戏剧音乐:1997年由姜荣治作词,张耀仁作曲,创作了《美丽的家乡,可爱的安西》在该年度《陇原文化》第三期上发表之后,张耀仁与殷利强合作,创作了《河西走廊》、《金秋瓜州》、《西部情怀》、《我的天堂》等歌曲,在全县业余文艺演出中演唱。
舞蹈戏剧:1986起,县文化馆选编和新创了30多个小戏剧、民间舞蹈、快板,编印了4期《演唱材料》。其中1998年仲银红创作的《驴马亲家》、2000年尚德文创作的《安考之后》在市县获奖。2002年孙秀玲创作的《我们永远是朋友》、徐宏谋创作的《生男生女》、李旭东张耀仁创作的《卖瓜奇遇》、《招聘》,王发明创作的《病房》,仲银红创作的《豆腐风波》在《甘肃省酒泉地区新创剧本汇编》上发表,并在城乡业余文艺演出中被搬上舞台演出。
摄影一些摄影业余爱好者集体组织或自发进行创作采风,深入浪柴沟、锁阳城、榆林窟、白墩子、桥湾、额济纳旗、敦煌魔鬼城及全国全省各地,拍摄各类艺术照片1万多张。1992年安西赛瓜节制作《瓜州风采》折页及2000年县委宣传部制作《今日安西》折页共刊登安西风光照片56张。在《阳关》封面、《安西胜迹》、《榆林窟石窟艺术》等书著发表500余幅。摄影协会部分会员,自费深入人迹罕至的敦煌魔鬼城、祁连山腹地、石包城等景色奇特的地方创作各类摄影作品,在单位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学校宣传专栏、文化馆橱窗展出600多幅,在青少年中心举办的科技绘画大展上展出200余幅。
电视剧、专题片1985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安西拍摄大型电影纪录片《风库的变迁》,再现了安西人民与风沙作斗争,在戈壁沙漠区植树造林,建设家园的事迹。1987年,又拍摄了电视专题片《风库春韵》,具体反映了安西文化事业的变化发展。李宏伟创作了电视剧《象牙佛》上下集,《西部探秘》、《梦城桥湾》,张智新撰写的专题片《托起绿洲的希望》,关永胜撰写的专题片《深深的脚印》等18部脚本,分别被甘肃省电视台、兰州电影制片厂、深圳电视摄像中心、安西电视台拍摄播放。其中《托起绿洲的希望》、《深深的脚印》在省电视台播放后获1998年酒泉地区“五个一” 工程奖和好电视剧奖。
笔会文联成立之后,笔会展赛接连不断,2003年文联组织部分书法、美术协会会员在文化馆举办了大型笔会2次,在消防中队、文体局、党校、安西宾馆等地举办中小型笔会11次,向部队官兵、社会各界群众、县内外一些文艺爱好者捐赠书画作品200余幅,扩大了文联的社会影响。为庆贺第十九个教师节,文联邀请有关文艺界人士通过笔会的形式创作筛选、征集150余幅参展作品。
展览2003年文联在文化馆举办庆祝教师节书画展览展期12天,接待了全县城乡中小学教师、学生、县内外各界人士1500余人参观了展览。
2004年文联组织举办了孟世勇、王玉福、冯怀英、马福俊、赵存福、俞兆忠、李旭东、王玉林、雷晓春多人“书画展览”,展出篆、隶、楷、行、草多种书体的书法作品100余幅,美术作品30余幅,展后由书法美术协会牵头召开了作品讨论会。春节期间摄影协会发起组织举办了“正元杯”摄影展,全县摄影作者12人踊跃参加,展作品163幅,展出23天,参观人数达2187人。
“五个一工程”作品奖1997年省地“五个一工程”实施意见下发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力举措,狠抓作品创作征集工作。县委宣传部及近年来成立的文联在八年间先后向酒泉地区(市)推荐上报各类作品100余件。张智新的专题片《迈向新世纪的安西》,关永胜的专题片《深深的脚印》获1998年酒泉地区“五个一工程”奖和一部好电视奖。李景华的书法作品、赵存福的摄影作品《鼓乐太平》、《暮归》分别获2000年——2001年2届酒泉地区“五个一工程”奖,其中《鼓乐太平》还获2001年甘肃省第三届“敦煌文艺奖”摄影奖。王玉林的美术作品《落木萧萧》获2003年度酒泉市“五个一工程”美术奖。李春元的文章《河西汉长城百年调查始末》,王玉林的美术作品《西陲旧梦》、苗丰俊的摄影作品《家书抵万金》,苟正光的美术专著《东方艺术家•苟正光》,张进财的书法作品分别获2004年度酒泉市“五个一工程”奖。
书画装裱一九八五年,文化馆成立书画社,由潘玉玲,鲁晓花负责书画创作和装裱。一九八九年,博物馆成立后,李桂霞、吴刚跟随胡开儒学习装裱技术,学成后,在博物馆开了书画装裱室,两装裱室在装裱本单位字画的同时,还接受县内书画爱好者的作品,几年后停办。一九九八年,在文化馆门前开了“西域风”画廊,办理了工商税务营业执照,主要经营文房四宝用品和字画装裱,装裱的数量比较大,承接了县内书画展览的主要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