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汉长城抢险加固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汉代长城》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036
颗粒名称: 瓜州汉长城抢险加固工程
分类号: K878.3
页数: 6
页码: 232-237
摘要: 瓜州境内汉长城(烽燧)遗址,因环境与人为等因素病害严重,为抢救文化遗产,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瓜州县文物局先后对汉长城实施抢险加固工程。
关键词: 瓜州汉长城 加固工程

内容

瓜州境内汉长城(烽燧)遗址,因环境与人为等因素病害严重,为抢救文化遗产,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瓜州县文物局先后对汉长城实施抢险加固工程。
  一、瓜州境内汉长城(烽燧)遗址概述。
  1.遗址概述。
  瓜州境内的汉长城东起玉门蘑菇滩,沿甘新公路南侧,逶迤向西,自桥湾城北穿过,沿疏勒河北岸,经布隆吉雅丹地貌、双塔水库,后过疏勒河,经北干沟、瓜州县城南侧、四工农场至雷墩子,折向西南,进入西湖火烧林,过南沙窝,穿黑沙梁,进入敦煌境内的西碱墩,东西贯通县域全境,全长183.5公里,共有长城墙体71段。在长城沿线分布有关堡7处、烽火台51处、敌台6处、相关遗存12处。长城墙体采用就地的沙石、黄黏土及长城沿线的各类植物,如红柳、罗布麻、芦苇、胡杨树等逐层叠压而成。残存墙体长69公里。其中7.5公里墙体保存较好,28公里墙体保存一般,18公里保存较差,15公里墙体保存差,消失墙体长115公里。沿线分布有单体建筑57个,其中烽火台51个、敌台6个、关堡7处、相关遗存12处。保存较为完整的烽火台和敌台11个,其余烽火台和敌台全部倒塌成土堆。
  瓜州境内汉长城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年间(前116~110),当时作为抵御外敌入侵、稳固河西政局与东西方交通畅通的重要军事防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现存的遗迹来看,西湖南沙窝汉长城第四段保存最为完好,该段长城坐落在两座大沙丘之间,长265米,底宽3.8米,顶宽1.45米,高1.85~2.25米,由红柳、芦苇、沙砾等材料筑成,结构形式独特、虽经数千年风雨剥蚀,仍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被专家一致认定为“我国现存最为完好的红柳结构长城”。双塔长城一段共16自然段,该段墙体处于风蚀台地与砾石戈壁相间地带,主要由黄土夯筑而成,部分墙体因风沙侵蚀,沙漠化消失,残存墙体顶部坍塌。墙体仅存在风蚀的地表上。因风沙侵蚀、沙漠化、人为破坏等损毁,部分墙体消失,残存墙体风蚀严重。现有的墙体,从下至上多半为风蚀后的台地。墙体底宽3~6米,顶宽0.30~0.80米,残高0.60~2.50米。但真正的墙体残存不高。
  2.保护发掘情况。
  瓜州境内的长城(烽燧)历史上就遭人盗挖。尤其是斯坦因1900~1934年先后四次深入中国西部地区,“探险”新疆罗布泊以东甘肃敦煌、安西(瓜州)、玉门、金塔等地汉长城烽燧遗址,盗掘木简文书760余件。近些年来由于线长点多,加之人们对文物价值的逐渐看好,给一些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使长城沿线的个别文化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挖。
  2012年,瓜州县文物局根据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编制的《瓜州县汉长城防护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一期)》对瓜州桥湾东汉长城易遭破坏的长城墙体两侧安装了铁丝网防护栏5公里,树立了界桩100个、保护标志2块。
  2014年,由敦煌研究院编制的《甘肃瓜州境内长城墙体、烽燧遗址抢险加固工程设计方案》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瓜州境内长城墙体、烽燧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开始实施。此次瓜州境内汉长城(烽燧)遗址抢险加固工程按国家文物局〔2011〕491号文保函批复,共涉及单体58个。其中烽火台、敌台55个(桥湾NO111,布隆吉N012—17,乱山子NO18,七星峰NO19,北干沟NO20、25,北干沟N020、25,城郊NO26,四工NO27、31,望杆子、NO32、38,东沙窝NO39、48,南沙窝、N04、951、53、54、56、57);长城2段(南沙窝长城4段NO58,双塔长城1段、NO59);小宛破城子(N060)。实际抢险加固单体59个(添加了以前已经报批但未施工的南沙窝52、55号烽火台,减去布隆吉离河岸太近无法施工的一个烽火台,另行报批)。这次工程东西横跨180多公里,先后搬迁工地驻地5次。针对遗址存在严重的表面风化、基础掏蚀、裂隙、崩塌和坍塌、酥碱剥落、植被破坏、人为破坏等病害,进行抢险加固。
  二、工程实施概况。
  工程于2014年3月26日开工,至2015年10月完工。投资金额:614万元。由敦煌二建负责施工,甘肃经纬监理公司监理。设计单体58个,实际抢险加固单体59个。(添加了以前已经报批但未施工的南沙窝52、55号烽火台;减少了布隆吉1号烽燧,因离河岸30厘米,施工难度较大未加固,另行报批。)1.主要病害类型。
  汉长城遗址存在严重的表面风化、坍塌;烽燧遗址保存较好和比较完好的,存在基础掏蚀、裂隙、崩塌和坍塌、酥碱剥落、植被破坏、人为破坏等病害。
  表面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风蚀破坏严重的部位在烽燧的四角,风蚀自始至终都参与各种病害发生、发展,它对其他病害起到加剧作用。由于风蚀作用,大面积长城墙体坍塌。
  基础掏蚀:悬空、失稳。虽然汉长城遗址地处干旱地区,但在每年雨季,由于城墙顶部排水不良,导致雨水汇聚到墙顶中部,沿板筑缝隙流下,从而在墙体上形成很多冲沟,加剧了本体破坏的速度。
  隙:本体不同程度都存在裂隙发育。
  崩塌:裂隙发育的墙体,在不久的将来,在风蚀、雨蚀、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下也会发生崩塌。
  坍塌:本体大多已坍塌,幸存的也有不同程度坍塌。
  酥碱剥落:由于地面上均发育有严重的盐害,导致本体出现片状剥落和酥碱。由于盐害大部分发育在遗址的底部,盐害和风蚀作用导致本体根部掏蚀,从而使本体出现坍塌。
  植被破坏:本体附近植被生长较为茂盛,在部分本体根部和本体两侧(四周)生长有骆驼刺等李宏伟局长现场指导植物,这些沙生植物根系发达,给墙体夯土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墙体风化,危害墙体的保存。
  大畜的破坏:一些烽燧成了大畜蹭痒的工具,大畜不断地磨蚀本体,也对本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人为破坏:淘宝的偷猎者形成的破坏。
  2.针对不同病害所采取的处理措施。
  (1)抢险加固。对于本体保的高于地面的土遗址,对其悬空、裂缝、失稳部位进行加固。在加固中采用的几种不同方法。
  夯土加固:用传统的夯土工艺对悬空失稳部位进行加固。先选择生土,尽量是本体周围与本体土质相近的土。按传统的工艺选土、泡土、确定位置夯实基础、架板、稳板、拌土、装土、杵土,尽量使夯土层与原夯土层保持一致。分层预留注浆管,进行注浆,以保证新旧夯土衔接。
  土坯砌补:用土坯(夯土墼) 将悬空的部位砌起。特别有高危险的部位先用圆木支护好后,再用土坯砌补,解除危险后,将圆木支顶点撤去,再用土坯补齐。与夯土不同的是,土坯砌补要加筋(多以红柳条为主)。分层预留注浆管,进行注浆,以保证土坯与本体夯土的衔接。
  锚杆锚固:对裂隙较大的部位,采取玻璃纤维螺纹锚杆锚固与裂隙注浆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设计要求,采取人工钻孔、清除孔中虚土、孔壁固化、注入泥浆、置入锚杆、注浆锚固。
  虚土压实:本体表面风化酥碱虚软的部位,洒水浸湿,人工轻压,使本体表面风化的土,结构变得瓷实,提高抗风蚀雨蚀能力。
  冲沟回填:将雨水冲沟采用黏土、灰土和加固剂进行夯填修补。
  防水处理:在本体与地面接触部位,将地面压瓷实,形成雨水外流的坡度,以减免雨水渗入本体,对本体造成破坏。
  (2)覆盖。对于本体保存尚存在的高于地面的土遗址,已经坍塌的进行覆盖。在覆盖中采取的几种不同方法:先做保护层再覆盖:49、50、51号烽燧遗址坍塌风化后,土层含沙量较大,喷洒做防风化处理后依然酥软松垮,达不到效果。采用1%~3%的PS溶液拌土,覆盖5厘米厚的保护层,造面后再覆盖。
  直接覆盖:4、43、44、45、46、47、48号烽燧,已坍塌风化,遗址上已经形成戈壁石保护层,保持原状,选用色调、形状相仿的石子,覆盖5厘米,再用围栏围起来。
  3.针对不同情况所采取的灵活方法。
  (1)慎重使用:南沙窝长城西一段和52号烽燧没有用喷做防风化处理的原因、形成的保护层不透气,长时间会起甲脱落,给本体造成新的破坏;南沙窝长城东半段采用溶液喷洒后,经过2014年7月~2015年4月,观察的直观效果是本体泛白,返碱严重。
  (2)依据本体不同现状,采取切合实际的保护方法。
  13、14、15、16、17、53、54、55、56、57号烽燧的具体修复情况:按图纸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49、50、51号烽燧遗迹的具体做法:遗址坍塌风化后,土层含沙量较大,喷洒做防风化处理后依然酥软松垮,达不到效果。采用1%~3%的Ps溶液拌土,覆盖5厘米厚的保护层,用沙石造面;43、44、45、46、47、48号烽燧,已坍塌风化,遗址上已经形成戈壁石保护层,保持原状,用围栏围起来。
  4.保护界桩的制作栽置制作保护界桩57个,保护碑8个,全部采用坚固的石质材料,统一的形制、格式,机械刻字。设计、预制了统一的混凝土底座,按统一的要求栽立在遗址旁。

知识出处

瓜州汉代长城

《瓜州汉代长城》

瓜州汉代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景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瓜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