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图书馆
瓜州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瓜州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疏勒河流域长城考察报告(节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汉代长城》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034
颗粒名称:
疏勒河流域长城考察报告(节选)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225-228
摘要:
疏勒河是位于甘肃省西部的一条内陆河流,古代又称苏赖河,发源于祁连山,沿祁连山北麓经玉门、安西、敦煌北境与党河交汇注入哈拉湖,西入榆树泉盆地西端,全长约400公里。
关键词:
疏勒河流
考察报告
内容
第一章地理环境、长城走向及现状。
一、地理环境。
疏勒河是位于甘肃省西部的一条内陆河流,古代又称苏赖河,发源于祁连山,沿祁连山北麓经玉门、安西、敦煌北境与党河交汇注入哈拉湖,西入榆树泉盆地西端,全长约400公里。据记载:冥安、南籍端水分南羌中,西北入其泽,溉民田(《汉书•地理志》)。
冥水,白吐谷浑界流入大泽,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六十里,丰水草, 宜畜牧(《元和郡县志》卷四十)。
疏勒河源在靖逆东南,其发源处靖逆五百二十里,西北流,与昌马河会,又北入昌马河口旧道,直趋四道沟,过桥湾而西,汇诸沟以达党河之尾, 归于哈拉脑儿(《重修肃州新志》)。
远古时期的疏勒河应该是注入古罗布泊湖的河流之一,由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移,割断了河水流向,才形成榆树泉盆地的一系列湖泊、碱滩和沙丘高低起伏的地貌。翻越榆树泉盆地西端约15公里沙漠之后,疏勒河故道即展现在眼前;平坦宽阔的河道,衍生着繁茂的红柳、芦苇等多种野生植物,成为沙漠之中的绿色屏障,也是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场所,至今仍可看到黄羊、野骆驼群。古河道向西约75公里,即罗布泊东岸。斯坦因在疏勒河流域调查时认为:“古代疏勒河终点当在新疆贝什托格拉克东南榆树泉盆地”;“据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疏勒河下游地区在远古是一片沼泽区;在当时,哈拉湖很可能与新疆的罗布泊直接相通。后来由于地面水逐渐干涸而分割开来”(《塞林提亚》)今天所见到的疏勒河尾闾地貌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横古河床的结果。
二、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走向及现状。
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塞),从玉门饮马农场西端蜿蜒向西,流经布隆吉、桥湾、双塔水库、小宛、安西新城南5公里处。再经西湖、东沙窝、南沙窝,越过柳敦公路入敦煌北境的哈拉诺尔、大月牙湖、小月牙湖、大碱沟、西洋水、烟筒梁、苦豆泉、条湖坡、青土崖子、老崖子、宾草湖、素油土、波罗湖、大方盘城、小方盘城、城北1公里盐池湾折向西南。再经墩墩湾、马圈湾、后坑、二十里墩、大破墩,达榆树泉盆地东缘止,全长约400公里。
敦煌境内的长城,西部保存情况较东部好,小方盘以北盐池湾至马圈湾段约11公里的20~26烽燧之间,长城残高多在1米以上,最高处达2.95米。长城向西进入榆树泉盆地之后,连接10号烽燧,折向南2公里.最后到达一高大的风蚀台地,虽然以西的马迷兔、土豁洛、大桥、湾窑15公里范围之内,仍有烽燧建筑,但已见不到塞墙的痕迹。
玉门、安西境内的汉代长城,除安西西部几段保存较为完整外,可能由于风力作用,很多地段皆已倾圮,成为鱼脊形,有些则仅在地面留下了一点痕迹。但也有几段保存相当完整,如南沙窝的“红柳长城”,以红柳树枝、沙砾为原料,层层叠砌而成,现存高2米、长200米,犹如巨龙横贯戈壁沙漠之间其北,17号峰燧东面1公里的“红柳长城”也很壮观雄伟,坍塌虽然严重,但尚有4米的高度。
位于南沙窝的18~19号烽燧之间,有一段长城从一障内穿过,这种建筑形制尚属首见。障城并不规则,外障墙长70米,距城墙5米;内障墙长47米,距城墙10.3米,残高0.5米、宽1.5米。障内可能是驻兵的场所。
师古曰:“汉制,每塞要处别筑为城,置入镇守,谓之候城,此即障也。” (《汉书•武帝纪》注)“障者,塞上险要之处,往往修筑,别置候望之人,所以自障蔽而伺敌也。”(《汉书•李陵传》注)调查中所见之障城多建筑在长城内侧,与长城保持一定距离,在长城线上修筑障城者尚属仅见。障与塞墙,建筑结构上有较大区别,塞墙系红柳、沙砾所筑,障,则为夯筑,遗留地面的陶片几无二致,很难区分年代的早晚。
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烽燧,结构独特,保存完好,虽经历两千多年沧桑变迁,有些高大的烽燧和塞墙至今仍难以攀越。在数以百计的烽燧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汉代遗物,其中带有墨迹文字的简牍,成为研究汉代边陲屯戍、中西交通和西域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20世纪以来,中外考古、人文、地质学家频频在这一地区进行考察话动,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第二章调查工作的回顾。
一、 斯坦因的两次考察。
20世纪初,首先由英国考古学家马克•奥里尔•斯坦因(米arkAarelstein)在中亚地区进行了三次考察,其中第二、三次考察经过新疆,深入甘肃西部疏勒河流域,经过玉门花海绿洲,到达酒泉北大河至毛目(金塔鼎新乡),又沿额济纳河北上到达黑城,在调查中,他对很多汉代烽燧遗址进行过挖掘,获得汉代简牍1000余件和大量其他遗物,考察报告《塞林提亚•中亚和中国两域考古记》详细记述了考察的经过。
二、西北科学考察团。
1944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夏鼐、阎文儒先生在敦煌西部、小方盘以东的疏勒河流域考察,曾发掘汉代烽燧遗址多处,共获得简牍40余枚,发表在夏鼐论文集《新获之敦煌汉简》。
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三次调查。
1979年6月至1982年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三次在疏勒河下游的安西、敦煌西部汉代长城烽燧进行了广泛调查。调查中发现了小方盘以西11公里处的马圈湾烽燧遗址,地面勘察和采集的汉代简牍证明,这是一处比较重要的烽燧。1979年9月,经上级批准对该遗址进行试掘,经过一个月的科学发掘,获得汉代简牍、帛书等1217件,器物340余件,发掘面积1900平方米。清理出烽燧1座、房屋5间和马厩遗迹等共1500平方米。出土了西汉中期宣帝本始三年到西汉晚期王莽始建国地皇二年之间(前71~21)的纪年简。据其中的“大始元年十二月辛丑朔戊午煎都亭” 简,可证明敦煌玉门都尉煎都亭的军事屯戍活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流沙坠简》)。
马圈湾烽燧遗址的发掘,是继1973~1974年居延地区“肩水金关”“甲渠候官”“甲渠第四烽燧”等汉代城障、关隘、烽燧遗址发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发掘。马圈湾出土的汉简,对研究汉代敦煌郡边塞屯戍、军事、政治、中西交通、西域关系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出土汉简中记载了不少西域地名、官职和出入关事例,所涉及的“关”,无疑是指汉代的玉门关。汉代玉门关址究竟建于何处,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史学界的一个问题,马圈湾出土的有关出入关的简牍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
四、甘肃省文物局考察组1994~1996年,甘肃省文物局组织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烽燧考察,东起玉门镇饮马农场,西至新疆罗布泊,按照要求对每一个城障、烽燧遗址做出详细的调查记录,测绘、摄影、录像资料一应俱全。国家文物局为此拨了专项经费。
知识出处
《瓜州汉代长城》
瓜州汉代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阅读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