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978
颗粒名称: 自然生态
分类号: P94
页数: 11
页码: 171-181
摘要: 瓜州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东接石油名城玉门,南北毗邻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西南与国际旅游城市敦煌接壤,西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相连,县域面积2.41万平方公里,辖10镇5乡75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人,其中成建制移民乡镇6个,移民村33个,移民人口8.2万人。由于瓜州县年降水量不足45毫米,蒸发量高达3300毫米,导致境内风大沙多、植被稀疏,自然生态条件恶劣,绿洲面积不足县域面积的15%,每年扬沙和沙尘暴发生频率达72天,“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世界风库”成了瓜州县的代名词。解放初,全县有风沙口42个,严重危害百姓生产生活。为解决风沙危害,六十年代中期,瓜州县在各大风沙口建设林场共42个,现存28个。
关键词: 自然生态 生态学

内容

瓜州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东接石油名城玉门,南北毗邻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西南与国际旅游城市敦煌接壤,西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相连,县域面积2.41万平方公里,辖10镇5乡75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人,其中成建制移民乡镇6个,移民村33个,移民人口8.2万人。由于瓜州县年降水量不足45毫米,蒸发量高达3300毫米,导致境内风大沙多、植被稀疏,自然生态条件恶劣,绿洲面积不足县域面积的15%,每年扬沙和沙尘暴发生频率达72天,“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世界风库”成了瓜州县的代名词。
  解放初,全县有风沙口42个,严重危害百姓生产生活。为解决风沙危害,六十年代中期,瓜州县在各大风沙口建设林场共42个,现存28个。通过几十年的奋斗,各林场累计植树造林千余亩,牢牢地用“绿龙”锁住“黄龙”,瓜州(原安西)的风沙灾害大为减少,到七十年代,农田四周基本实现了纵横交错的主副林带网格,形成了防风防沙防护林体系。
  近年来,瓜州县不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组织实施了以重点风沙口治理。截止2018年,全县共种植防风固沙林25.5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156万亩,全县森林总面积达到了1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18%。特别在重点风沙口治理上,始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逐年实施”的原则,完成新植和更新改造防风固沙林带4287条、3444.1公里,使全县56%的防风固沙林网完成了更新改造,林网化程度达到了95.2%,防风固沙林网框架基本形成。以国道、省道和县乡村道路绿化为重点,营造绿色通道786公里,初步形成了纵横穿插我县的绿色通道网络。全县风沙口由原来的42个减少到9个,分别为三道沟(七墩滩)、三工、泉子、布隆吉(双塔)、石岗墩、向阳、踏实、北桥子、东巴兔风沙口。九十年代,结合“三北”防护林三期、四期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各项工程的实施,对全县九个重点风沙口实施综合治理,治沙造林3.4万亩,设置沙障251条、174公里,建设防风固沙林带2456条、1489公里、栽植固沙灌木1.5万亩,累计种草2.5万亩,据1985年底调查,有76%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重点风沙口治理效果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三工的治沙中,全靠人力车拉治沙, 创造了一个靠人力移沙造田的奇迹。
  截止2018年,全县42个风沙口中,有33个重点风沙口得到了基本治理,9个重点风沙口得到了有效治理(其中3个风沙口得到了全面治理)。扶持发展全县沙产业经济林果面积10万亩,年度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同时,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的原则,组织和动员全县人民加大力度对七墩滩、桥子长沙岭、石岗墩、双塔风沙口、广至(新列风沙口)等十大风沙口进行有效治理,治理沙化面积达到12万亩,恢复耕地面积6万亩。全县防沙治沙和重点风沙口治理实现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有序推进,工程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
  七墩滩风沙口治理瓜州县七墩乡是疏勒河移民开发建设的新乡镇。自2001年初开发以来,共迁入我省武都、岩昌、和政、舟曲移民1320户,6344人。七墩滩风沙口治理项目是甘肃省重点工程,是疏勒河农业灌溉即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工程项目区最大的风沙治理工程。
  防沙治沙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一是采用人工草方格沙障、粘土覆盖、滴灌培植等治沙方法,对七墩乡5000亩沙丘进行了综合治理。二是在乡村风沙严重侵蚀区域耕地和居民点附近布设防风林,在完全沙化和半沙化地带设置沙障固沙,对于地形起伏不大,风速为3.6m,采用一米见方的草方格。沙障从西向东,垂直于主风向呈南北向布设。三是栽植防风林带。主要以栽植杨树、柳树、沙枣树、梭梭树为主。防风林采用柳树与杨树交错布设的方式进行栽植,间距为2m。同一排种植呈“一”字形,排与排之间呈“品”字形布置。四是在七墩乡政府以西至汇源村中间林带间布设草方格沙障。布设防风林带总长600m,单条林带宽12m,总宽120m,折合面积7.2公顷。七墩乡风沙治理区治理总面积61.2公顷。新打机井1眼,输水管道1130m,输电线路150m,施工道路1.1km。
  项目建设的实施,建立了七墩滩治沙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有效控制了七墩滩的水土流失,遏制了土地沙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的可续发展。
  双塔镇风沙口治理双塔镇位于瓜州县东部,南靠长沙岭,北连布隆吉乡,东临农垦公司七道沟分场,西接双塔水库,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7公里,行政区域面积595公顷,是疏勒河移民开发项目以整建制形式,由地方政府参与建设并移交管理的新建移民乡镇。2002年初开工建设,2005年12月项目实施完毕并移交瓜州县管理。2006年3月双塔镇党委、政府正式成立,辖金河、古城、福泉、月牙墩和新华回族村5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面积4.5万亩,人均耕地3.5亩,安置永靖、礼县、和政3县移民2762户,12988人。
  双塔镇风沙口区域治理是从1998年开始综合实施,并在当年建起了私营“海隆治沙林场”,几年来,植树造林2100余亩,开垦耕地2000余亩,栽植防风固沙林带25条,长19公里。建单条设防风林带长1600米,单条林带宽12米,林带总共布置10条,总宽960米,折合面积15.36公顷。布置沙障57.6公顷,新打机井一眼,输水管道2354米,输电线路800米,施工道路4.8公里。由以上的治沙措施,解除了沙害对双塔区域的危害。
  桥子长沙岭风沙口治理长沙岭风沙口,位于桥子东坝水库东北边缘。从1953年开始,在中国共产党安西县(今瓜州)委员会的号召下,揭开了桥子人民防风治沙造林的序幕。县上成立了“防风治沙委员会”。桥子乡(今锁阳城镇辖)也成立了“桥子乡防风治沙小组”。从1982年桥子乡政府开始对桥子四旁的绿化,成片造林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转向了治理风沙口的方向。各村每年都有计划的植树造林,采用以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营造乔、灌木和种植饲草,在条件特殊的地段,采用泥土设沙障,柴草压沙丘等不同的方法,初步取得了风沙口治理成效。
  2012年,由县水务局累计投资630万元,通过工程措施实施防风治沙项目,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防沙治沙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根据沙丘起伏实际情况,采用立式固沙网和平铺式固沙网相结合的方式。立式固沙网在沙丘起伏较大的沙化区间隔为30米,在地势较平缓的沙化区区间隔为50米,立式固沙网高150厘米,每8米埋设一砼预制固定桩,高220厘米,地下深埋70厘米,用铁丝箍匝于混凝土固定桩上,立式固沙网中间布设平铺式固沙网。桥子治沙区共铺设固沙网布52.8公顷。二是栽种沙枣树、红柳、梭梭树为主的防风林。通过乔木、灌木、饲草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的植树造林。同时,还在条件特殊的地段,配合采用了泥土设沙障、柴草压沙丘等措施,沙进人退的现状取得了有效治理。三是在桥子东坝水库东北边缘沙丘上布设长400米,宽1100米, 面积440公顷的草方格沙障,修建道路3公里, 农田和塘坝得到了有效地保护。
  在此基础上,还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工作,全镇累计新植绿色通道58公里,农田防护林带130条,共计约75.8公里, 成片防风固沙林85公顷,有效的遏制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守护住了桥子这片绿洲。
  广至乡风沙口治理广至风沙口是随着九甸峡库区移民迁入而新列的风沙口,位于广至乡政府以东至广至乡三支渠中间布设防风林带,林带总长10.11公里,单条林带宽3一8米,折合治理面积5.26公顷。其中沿广安公路东侧布置林带1条,长2015米,沿二支渠一斗渠布设2条林带,长1966米,沿二支渠沿线道路布设2条林带,长2064米,二支渠以北布设12条,共计4080米。广至三支渠新建分水建筑物2座,新建施工道路2100米。
  通过治沙项目建设的实施,有效控制了处于戈壁边缘的广至乡风沙区域的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危害,改变了恶劣的生态环境,建立了广至乡风沙水土综合防护体系,遏制了土地沙化,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的促进了广至农民脱贫致富的快速发展。
  石岗墩风沙口治理石岗墩位于瓜州县城东7公里处,总面积6.6万亩,加之疏勒河古河道,及其周边荒漠戈壁总面积超10万亩,是全县9大风沙口当中面积最大,危害最为严重的风沙口。
  至80年代初,共有2.56万亩土地被风蚀40一60厘米,成为沙化土地7580亩,流沙以年均50米的速度向县城靠近,其前锋已危及护城林带,已埋压人工林带1800亩,农田2200亩,使85公里的干支渠时常阻塞,严重威胁着县城及城郊3个农村乡镇的5.4万人和12万亩农田。每遇大风,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使工厂停工,学生停课,商店停业,农作物及果树遭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以上,使5.4万人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危害。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石岗墩是瓜州、敦煌、玉门几个县市的“风源”、“风口”、“风门”,不仅直接影响着瓜州、玉门和国际旅游城敦煌,而且被中科院兰州沙漠所专家认定为我国沙尘暴重要起源地之一。从1994年开始,瓜州县抽调科技人员,对石岗墩风沙口进行勘查设计,下决心治理风沙危害,1994年12月石岗墩风沙口治理被列入县十三届人代会议议案审议通过。1995年列入“县长工程”开始实施综合治理,成立了石岗墩综合治理小组。1996年2月成立了 “瓜州县石岗墩综合治理工作站”。每年由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组织数千名城乡干部职工,以植树种草,设置沙障为手段,以引水灌溉打井提灌为基础,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沙、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至2010年,石岗墩共植人工林面积达到10785亩,共栽种各种树木226万株,设置沙障45条、41公里。其中,栽植防风林带178条、125公里、3690亩,栽植固沙灌木林2210亩,封育天然植被7000亩,开挖渠道33条、37公里,衬砌水泥渠道20公里,修筑道路23条、25公里,打机井用配套10眼,修建办公、生产、生活用房1552平方米,购置推土机,四轮拖拉机等生产机械8台(件)。
  在石岗墩风沙治理中涌现出了不少治沙模范先进人物,原瓜州县防沙治沙总站站长陈维了获得甘肃省防沙治沙标兵,甘肃极旱荒漠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副局长刘远新获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称号。还有像民营企业家陆树林这样的防沙治沙模范人物。他们把自己无怨无悔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最为艰难困苦的治沙事业,让石岗墩这个曾经让瓜州人民心悸的风沙口披上了绿装。在他们感人的治沙故事和治沙事迹的召唤下,1999年3月,农民陈兴财也只身来到这里,申请承包了2000亩沙化土地,开始了治沙造林绿化事业。从1999年到今天,他在这些沙化的地上共计植树造林1268.7亩,植树20多万株。在他的带动下,先后有6名个体户加入到了治理石岗墩的风沙治理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2年,安西县(瓜州)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进入21世纪,瓜州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加大了石岗墩风沙口治理力度,先后在该区域实施了“日协贷款”项目、“退耕还林”项目、“退耕还草”项目、草牧业发展项目、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项目,也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疏勒河城区段绿化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千亩胡杨林工程、20公里万亩生态长廊工程等。至目前,治理面积9万余亩,总投资超3亿元。
  现在瓜州虽然仍被称作“世界风库”,但经过全县人民六七十年不懈的努力,各大风沙口黄沙蔽日、飞沙走石的场景已成为了历史。而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瓜州县,已是一个林带纵横、遍地绿荫、碧波荡漾、花红柳绿、瓜果飘香的美丽绿洲。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第八辑

《瓜州文史 第八辑》

《瓜州文史》一书中对瓜州文物古迹、产业发展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