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眸瓜州县人民医院张大强瓜州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45年,其前身为安西县卫生院,为国民党政府设立,是当时全县唯一的官办卫生机构,当时仅有医护人员5名,其中医生1人,护士1人,卫生员1人,助理护士2人。由于国民党政府对医院建设漠不关心,一不拨经费,二不给设备,三不修建房屋,对卫生人员的工资待遇菲薄,因而医院设备非常简陋,人员稀缺,技术十分落后,医生职务以护理代替,护理职务以助理补充,如此层层降低,事事迁就,工作效率很低,到1949年解放前夕,已经破烂不堪,只有2人留守,业务完全处于停顿状态。
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医院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救治及防治疾病的能力。1950年恢复了安西县人民卫生院,增加了部分人员开展工作,设置了手术室、药房,设立正规病床10张、简易病床11张。1953年经政府拨款修建了400平方米新门诊及辅助科室,从老址搬到新址,并自1953年始连续3年开始外派医护人员进行专业进修学习,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为尽快发展我县卫生事业,改变缺医少药局面,每年陆续由各省、区卫校毕业学员分配医院工作,大大加强了医院的技术力量,为医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954年,医院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中西医结合开展防病治病工作的号召,成立了中医科室,通过进修学习培训、师带徒等方式,使医院的中医诊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到70年代中后期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肾病、肝炎、糖尿病以及疑难杂症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随着外派进修学习人员陆续归来,以及大批分配的中专毕业生的加入,医院人员在1957年时增加至37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占50%,1957年医院已开设内科、妇儿、中医、化验等科室,可以处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并于当年成功开展了第一例阑尾炎手术。
1960年医院获批购进首台先进医疗设备,配置了一台50毫安X线诊断机,于1962年正式投入临床使用,医院正式设立了放射科。
1966年,是医院发展史,以及全县卫生发展史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党和国家为提高促进我县医疗卫生事业,从1966年到1978年国务院共派十批北京医疗队100余人次,来我县协助工作,他们调查地方病,进行了防治;举办各类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提高了县域内医务人员的防病治病能力,并在县域内调查发现经药检部门认可的药用动植物类中药材53种。医院在他们的帮助下管理更趋规范化,医院的各项工作制度及医务人员职责颁布并开始执行,为今后的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医院还在他们的帮助下创办了制剂室,开始生产10%的葡萄糖、生理盐水等日常医用制剂;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在中药方剂苍耳麻黄甘草汤中加入本土药材棉花根、蒲公英,使医院完成了对500例慢性支气管炎防治的科研工作,并上报省卫生厅在全省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1967年进行了首次子宫全切术;在1978年首次开展骨骼结核病灶清除术。
1973年8月,随着县城搬迁,医院自老城区搬迁至现址,新建住院部正式使用,建筑面积仅1000平方米,当时医院在职职工43名,设置住院床位30张。
1976年5月,为适应医疗为中心新形式,医院改称为安西县人民医院,这时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总占地面积4087平方米,已经发展为内、夕卜、妇、儿、五官等科较齐全的综合性医院。
1978年12月改革开放,为医院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医院领导班子借改革东风,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倡导“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着手引进人才、优化环境、提升技术、改善服务,医院步入了快速稳步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医院恢复了正常工作秩序,为适应工作重点的转移,医院从大抓整顿入手,按照“普遍整顿,全面提高,重点建设”的方针,狠抓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医疗器械设备的添置,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县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智力投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县政府、人事局、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1983年卫生局采取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从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待业青年中录取了50人,送往张掖卫校、庆阳卫校分别就临床医学、药剂、化验、护理等专业进行为期三年的专业学习,给医院发展输进了新生力量。1985年医院技术力量日益提高,医疗设备日渐完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成为我县医疗业务、技术指导、培训中心,在职职工增加到87人,开设病床65张,设有内外、妇儿、传染三大病区,大大方便群众就医及住院治疗,并相继开展了心电图、胃镜、按摩、化验、眼科手术等项目,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内、儿、妇、五官等科能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外科方面开展了普外、腹外等手术,以及难度较大的肝、脾手术,成功的抢救了一些危重患者,例:1982年医院成功抢救了一例肝脏三分之一破裂、右肾碎裂同时合并右胸8根肋骨骨折并气胸的患者。
解放前及解放后的几十年里,医院在医学研究方面是一项空白,在1981年的肺结核病普查中发现了风尘肺在我县的发病率较高。在医院的具体组织领导下,县防疫站和辉铜矿医院的密切配合下,着手开始了风尘肺的研究工作。1982年在省结核病研究所的协助下,对三道沟、山水梁、瓜州三个大队的零至60岁人群进行了 X光胸透,确诊患者301人,其中尘肺患者115人。1984以来医院撰写有关研究风尘肺论文2篇,截止1985年风尘肺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称赞。
1988年8月,医院占地面积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70平方米的旧住院部建成投付使用,1996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80平方米的现门诊部建成投入使用,医院向着结构合理、功能完备、设施齐全、划分科学的方向逐步迈进。
2004年,医院通过职工集资和贷款方式斥资引进西门子螺旋CT一台,并投入运营,它的引进填补了医院的技术空白,减少了相关患者的赴外就医,大力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2006年,医院摆脱了十年来一直亏损的局面。修建家化病房560平方米,药库400平方米,传染病房680平方米,综合楼715平方米,共修建约2355平方米。在没有增加新的债务基础上从设备、修建、办公等投资或增加固定资产达955万元。
2007年为了有效缓解城市低收入人群、农村生活困难人群等弱势群体的看病贵、看不起病问题,医院设立了扶贫济困病房4间,床位12张,减免门诊挂号费、住院床位费、住院总费用减免实行分档减免及最高减免限额制。
2008年7月份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医院复审达标工作。完成新建医院门诊综合楼一幢,建筑面积2913.2平方米,四层框架式结构。
2009年,现任院领导班子上任,面对医院技术力量薄弱、就诊患者少、职工工资无力全额发放等艰难困局,医院领导审时度势,从容应对,凝聚人心,科学决策,通过健全医疗规章制度,强化•131•科学管理机制,使医院管理趋于合理、规范。医院将新建的综合楼暂改为病区使用,新增床位60张,有效缓解的患者看病难的问题。通过积极争取国资项目,取得了住院部综合大楼修建项目立项,并取得了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
2010年,经过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医院补清所有历年拖欠的离退休和在职职工工资,开启了住院部综合大楼建设项目开工建造,年底完成地下一层和地上六层主体封顶工作。
医疗设备不断更新,业务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改善。
2012年,占地面积1210.2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876.4平方米的新住院部大楼拔地而起,同年,医院被国家列为311家首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行试点医院之一,推行了药品及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享有资产使用权、用人自主权、薪酬分配权等,医院向着建设管理现代化、质量管理精细化、服务患者人性化、诊疗环境温馨化的群众满意医院大步迈进。
近年来,医院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各科室的团结协作及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借医改东风,抢抓机遇,趁势跨越。医院通过购进高新设备,推动技术创新提升;引进优秀人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强化硬件建设,就医环境极大改善;优化学科建设,办医水平显著提高;完善制度建设,职工积极性得到激发;职工、患者的获得感明显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目前,医院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医院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职工360人,开放床位320张。现设有呼吸科、消化科、心脑血管科、神经内科、骨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泌尿科、胸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中医科、感染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检验科、功能科、放射科、CT/MR、药械科、院办室、医务科、财务科、总务科等32个科室,重症医学科(ICU)为省级重点学科,骨外科、神经内科、中医理疗科为市级重点学科,风湿骨病科为瓜州县中医药重点专科。拥有美国GE64排128层CT、联影1.5T超导核磁、进口三星RS80A四维彩超、三星WS80A彩超、三星Mysonou6彩超、飞利浦炫影彩超、DR数字拍片机、进口奥林巴斯腹腔镜、进口富士电子胃镜、肠镜、支气管镜、胆道镜、宫腔镜、膀胱镜、前列腺镜、进口德尔格麻醉机、拉斐尔呼吸机、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等先进医疗设备60余台件。
医院全面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完成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包括HIS、PACS、LIS、远程会诊、病理远程会诊等,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开通就诊自助服务系统、微信公众号,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诊间支付、移动支付、就诊提醒、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便捷服务。
近年来,新建住院部综合大楼,改扩建旧门诊楼、住院部楼,建立标准化层流手术室、重症医学科(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就医环境极大改善。各临床科室除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外,积极开展前沿诊疗技术,内科开展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梗塞的静脉溶栓术、高血压脑出血锥颅颅内置管引流术、原发性脑室出血及继发性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配合持续性腰大池置管脑脊液引流术、脑积水锥颅置管引流术、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单双置换术等。电子支气管镜下治疗气管肺泡灌洗术,电子胃肠镜下活检、胃肠息肉切除、异物取出。外科开展MIPPO微创技术治疗胫骨骨折,Tlif技术治疗腰椎间突出症,DAA入路治疗股骨近段粉碎性骨折,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治疗股骨头骨折,髋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等。应用腹腔镜开展微创手术,肝脏肿瘤切除术、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各种急腹症探查术、胃穿孔修补术、重症胰腺炎引流术、肝破裂修补术、子宫卵巢肿瘤切除术,异位妊娠手术治疗等。妇产科开展无痛分娩、新式剖宫产术。儿科开展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抢救和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的生命支持。中医科开展了冬病夏治“三伏贴”、小针刀、中药熏蒸等20余种中医适宜技术。新技术的不断开拓应用,提升了医院的诊疗水平,推动了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医院的综合办医水平、服务能力及县域内就诊率得到显著提升,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为建设健康瓜州,助力全面小康积极贡献力量。
(作者系瓜州县人民医院干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瓜州县县乡村机构名称沿革考究李春斌2016年,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正在有序推进,作为瓜州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我承担全县地名普查资料审查工作。期间遇到一个新问题,瓜州县、XX乡、XX村是地域名称,县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是机构(单位)名称,分两个地名普查。关于县、乡、村地域名称,2009年3月,瓜州县档案局原副局长、县志办公室主任陈向前同志在编纂中国共产党瓜州县组织史续编资料(1987年11月一2007年5月)期间,下很大工夫,编写出《瓜州县行政区划沿革》《瓜州县乡镇、村名称溯源》《安西县解放初期行政区划考证》,(瓜州县民政局有档案资料,内容可在甘肃省瓜州县公众信息网输入名称查询);2012年,根据民政部统一安排,由县民政局和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完成的《瓜州县政区大典》(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组成部分逐级上报,当时安排分省岀书,至今未见。县民政局和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存电子版资料)。以上资料对瓜州县乡镇、村地域名称沿革均有考证结果。但就县、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机构(单位)名称沿革至今没有一份完整的资料。为此,笔者借这次审查地名普查资料之际,查阅安西县志、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安西县组织史资料(1949一1987)、瓜州县志(1986一2005)、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瓜州县组织史续编资料(1987年11月一2007年5月)等相关历史资料,走访知情人了解,进行考证。结果如下。
一、瓜州县人民政府1949年10月7日,安西县人民政府成立。1955年4月,安西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安西县人民政府改称安西县人民委员会(见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安西县组织史资料1949—1987,127页;安西县志496页);选举产生安西县人民委员会和县长(见安西县志489页)。人民委员会领导人仍为县长、副县长。1968年3月,经省革命委员会和兰州军区批准,成立安西县革命委员会(见安西县志491页)。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为主任、副主任。1980年12月,安西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县人民政府,选举产生县长、副县长(见安西县志492页)。2006年8月更(复)县名瓜州县,为瓜州县人民政府。
名称沿革具体时间段是:1949年10月一1954年4月,为安西县人民政府1954年4月一1968年3月,为安西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3月一1980年12月,为安西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2006年8月,为安西县人民政府2006年8月一 ,为瓜州县人民政府。
二、乡镇人民政府1949年10月,县下设区(存在于1949年10月一1955年4月),区下设乡、街人民政府,1955年4月改为乡、镇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将乡人民委员会改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此时全县未设镇,1963年7月设柳园镇人民委员会,1965年10月成立渊泉镇人民委员会。1968年3月,人民公社、镇统一改为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将人民公社和镇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和镇人民政府。1983年3月,撤销人民公社,改设乡人民政府。
名称沿革具体时间段是:1949年10月一1955年4月,为乡、街人民政府1955年4月一1958年9月,为乡、镇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一1968年3月,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镇人民委员会。
1968年3月一1980年12月,为人民公社、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一1983年3月,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
1983年3月,为乡、镇人民政府。
现有各乡镇人民政府简要(具体情况既涉及地域名称变化又涉及机构名称变化太复杂)变化情况是:渊泉镇人民政府1949年10月,境内设泉南、泉北两个街。1955年,两街合并成立渊泉镇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撤销渊泉镇。1961年4月,成立渊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4年1月,撤销渊泉公社。1965年10月成立渊泉镇人民委员会,1966年10月更名为永红镇人民委员会,1968年3月改为永红镇革命委员会,1969年12月改为渊泉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为渊泉镇人民政府。
柳园镇人民政府1963年7月,设立柳园镇人民委员会,1968年3月改为柳园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为柳园镇人民政府。
三道沟镇人民政府1949年10月,设三道沟乡人民政府,属第二区(柳沟区)管辖。1955年改为三道沟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撤销三道沟乡。1961年4月,成立三道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6年10月,易名为红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3月改为红光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69年12月改为三道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为三道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3月改为三道沟乡人民政府,1985年5月改为三道沟镇人民政府。
南岔镇人民政府1949年10月,现南岔镇境内设六工、八工、九工3个乡,隶属第五区(瓜州区)。1953年4月,设南岔乡人民政府,1955年改为南岔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撤销南岔乡。1961年4月成立南岔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6年10月易名为红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3月改为红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69年12月改为南岔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为南岔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3月改为南岔乡人民政府,2003年1月改为南岔镇人民政府。
锁阳城镇人民政府1949年10月,境内设第四区(桥踏区),设南渠、西渠、桥子3个乡。1953年4月,成立东巴兔乡。1955年11月成立踏实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成立祁连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1年4月改为踏实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6年10月易名为红征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3月改为红征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69年12月改为踏实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为踏实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3月改为踏实乡人民政府,2004年12月成立锁阳城镇人民政府。
瓜州镇人民政府1949年10月,境内设头工乡、三工乡,隶属第五区(瓜州区)。1958年10月成立五爱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59年7月成立瓜州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6年10月易名为红卫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3月改为红卫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69年12月改为瓜州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为瓜州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3月改为瓜州乡人民政府。2018年6月撤乡建镇改为瓜州镇人民政府。
河东镇人民政府1949年10月,境内设五道沟乡、泉子乡,隶属第二区(柳沟区);设七道沟乡,隶属第三区(双隆区)。1953年4月成立河东乡人民政府,1955年改为河东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撤销河东乡。1961年4月成立河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6年10月更名为红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3月改为红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69年12月改为河东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为河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3月改为河东乡人民政府。2018年8月撤乡建镇改为河东镇人民政府。
腰站子东乡族镇人民政府1983年甘肃省“两西”(河西、定西) 农业建设移民安置工程实施,确定腰站子为甘肃中部干旱县移民集中安置地。1986年成立腰站子移民基地筹备领导小组。1996年9月成立腰站子乡人民政府。2008年5月更名为腰站子东乡族乡人民政府。2018年6月撤乡建镇改为腰站子镇人民政府。
双塔镇人民政府双塔乡是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在瓜州县建设的移民乡,2002年1月开始筹建,成立双塔镇筹建指挥部。2006年成立双塔镇人民政府。
西湖镇人民政府1949年10月,境内设环城乡、西南乡,属第一区(渊泉区)管辖,设西湖乡属第五区(瓜州区)管辖。1953年4月成立四工乡。1955年11月成立环城乡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撤销环城乡。1961年4月成立环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6年10月易名为东方红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为环城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为环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3月改为环城乡人民政府,2006年2月环城、西湖两乡合并,乡政府驻原环城乡政府,保留西湖乡人民政府名称。2018年6月撤乡建镇改为西湖镇镇人民政府。
布隆吉乡人民政府1949年10月,设布隆吉乡人民政府,属第三区(双隆区)管辖。1955年成立布隆吉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撤销布隆吉乡。1959年7月成立布隆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6年10月易名为红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3月改为红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69年12月改为布隆吉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为布隆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3月改为布隆吉乡人民政府。
七墩回族东乡族乡人民政府七墩乡是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在瓜州县建设的移民乡,2001年开始筹建,成立七墩乡筹建指挥部。2005年项目基本完成。2006年成立七墩回族东乡族乡人民政府。
广至藏族乡人民政府广至藏族乡是为集中安置引冰工程九甸峡库区外迁移民而新建的农业综合开发乡。2007年10月设立广至藏族乡,成立广至藏族乡筹建领导小组。2008年成立广至藏族乡人民政府。
沙河回族乡人民政府沙河乡是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在农垦辖区七道沟农场建设的移民分场,隶属甘肃省农垦建筑公司。2002年开始按乡级建制规划建设,2006年项目基本完成。2008年移交瓜州县,成立沙河回族乡人民政府。
梁湖乡人民政府梁湖乡是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在农垦辖区小宛农场建设的移民分场,隶属国营小宛农场。2004年开始按乡级建制规划建设,2006年项目基本完成。2008年移交瓜州县,成立梁湖乡人民政府。
三、村民委员会1949年10月,乡下按居住范围编成自然村,几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村机构名称无考)。1955年12月,全县自然村全部建成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12月,初级社全部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自然村、行政村自然消失。1958年10月,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69年2月,生产大队成立革命委员会。1978年12月,撤销大队革命委员会,设大队管理委员会。1983年3月,改大队为村,1986年设村民委员会。
(作者系瓜州县县志办主任)瓜州县十个“工”和十道“沟”地名的由来李春元瓜州县(原安西县)分为东半县和西半县,东西相距120多公里。东半县境内有十个沟,西半县有十个工共同组成了瓜州县。
根据有关资料考察和考证,清雍正七年(1729年),新疆吐鲁番回民部落变故。其首领额敏和卓郡王,申报肃州府,又报甘肃巡抚,再报中央政府,请求内附。雍正帝御批,于安西府就近安置。安西兵备道王金臣(湖北钟祥人,进士),率领城乡军民,于府城西南方向至南岔、瓜州一带开垦荒地八万余亩,修浚大小渠道三百余条,自瓜州向东修筑头工至十工堡十座,即划定十个工区。因回民信奉伊斯兰教,故将汉、回民族分别安置,由头工堡至五工堡安置回民,曰“回民五堡”,由六工堡至十工堡安置汉民,体现清政府民族安置安抚政策。此次,共安置汉、回移民两千余户,九千二百余人,并按户人发给口粮、籽种、车辆牛犋,免征税务,自食其力,以安抚民心,减轻政府负担。自此,安西回民五堡始有其名;而十工堡之南山,亦借工区之名,曰“十工山”,至今二百九十余载。二十五年后,吐鲁番各回族部落安定,额敏和卓郡王率回民部落和部分汉民迁回原籍,部分汉民定居此地,繁衍至今。此乃清安西十工堡之由来。为统领教化安抚回、汉移民,又于雍正十三年(1735),修筑瓜州城镇守。至今,这十座城堡损毁过半,面目全非。
头工堡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一个工区,又称头工堡子。在解放前,安西县城西半县被划分为十个屯垦工区,并排列序数,每个工区简称“工”,瓜州堡子村排在第一位,称之为头工,并沿用至今。堡子是指军事防御工程。头工堡,现改为头工村。在瓜州乡政府北4公处的荒地处,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方形,东西宽929.8米,南北长534米,28万平方米,夯土版筑,底宽7米,顶宽2.52米,高5.8米,女墙高1.72米,通高7.52米,四角有角墩。城门两座,一在西城墙正中。宽8.8米,城门外瓮城被流沙覆盖,一在北城墙正中,宽4.9米,高5米,城门外瓮城东西长37米,南北宽14.5米,门道进深7米,宽6米。北城墙东段有大夯土台,东西长54米,南北宽36米,高5.5米,上游房屋倒塌土块,青砖堆积。城墙外有东西长66米,南北宽47米。底宽5.5米,顶宽1.42米,高5.5米土圈,底部夯土,上部土坯垒筑,乃额敏和卓郡王之牲畜圈遗址。地面散落青花瓷、红花瓷片等。城外有高大的红柳沙丘,城东、西、南三面临耕地,背面临草滩。《肃州志•安西卫》记:“头堡,周围三里七分,堡高二丈二尺,既安插额敏和卓部落至头目,回民,共一千一十七户,计四千六十四名口,由头堡男十里建筑”。
二工堡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二个工区,为清代瓜州城旧址,1958年成立瓜州大队,隶属五爱公社,1968年改为红卫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至今,现改为瓜州村。在瓜州乡瓜州村北150米处,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177.5米,3万平方米,夯土版筑,底宽3.85米,顶宽2.2米,高5.1米,四角有角墩,马面8个,四角城墙个两个。东、西、北三面城墙保存较好,南城墙倒塌。地面散落青花瓷片、砖块,四面临耕地。
《肃州志•安西卫》记:“二堡,周围一丽五分,高一丈七尺。安插哈狄洲,木尔兔两部落之头目、回民,共二百四十八户, 计以前二百五十四名口。由二堡西北十里建筑”。
三工堡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三个工区。1956年改名为民丰公社,1958年恢复原名至今。现改为三工村。在瓜州乡三工村西100米处,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形制同前,夯土版筑,底宽4.2米,顶宽2.6米,高5.1米。四角有角墩,马面4个,四面城墙各1个,开南、北二门,宽3.2米。四周为耕地。
《肃州志•安西卫》记:“三堡,周围一里五分,高一丈七尺,安插苏巴迁、勒木津、小阿斯塔纳、皮占、述桂丘部落至头目、回民共三百七十户,计以前二百四十名口,由三堡西北四里建筑。” 四工堡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四个工区,在原环城乡四工村西南400米处,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改为四工村。2015年10月撤乡建镇环城乡改为西湖镇,四工村划归为西湖镇管辖。
形制同前,夯土版筑,底宽4.2米,顶宽2.2米,线高2米。1964年平田整地,城墙绝大部分拆除,东、男两面城墙残存30米。城东墙外开南北水渠;南城墙外250米为啤酒花地;东、西、北城墙外及城内全为耕地,地埂上遗存建城时遗存青砖、石块。
《肃州志•安西卫》记:“四堡,周围一里五分,高一丈七尺。安插塞木津、洋海、土城沟三部落之头目、回民,共三百二十七户,计一千三百五十一名口,由四堡东北十里建筑”。
五工堡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五个工区,在南岔镇开工村北250米处,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安西县(瓜州县)在划分了十个屯垦工区后,又在此安置移民开荒,称之为开工,1966年曾被改名为双胜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为开工村。形制、规模、布局同四工堡。南北城墙保存较好;东西城墙1970年平田整地拆除,四面为耕地。
《肃州志•安西卫》记:“五堡,周围一里五分,高一丈七尺。安置吐鲁番、阿斯塔纳、雅图沟、汉墩四部落之头目、回民,共三百三十八户,计一千三百九十一名口。”除回民五堡外,另筑汉民五堡,合计十堡:六工堡即整修西汉宜禾都尉府昆仑障,东汉曹魏宜禾县以安置汉民,其意义为“宜种稼禾”或“粮仓”之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此,“六工城” 始有其名,二宜禾都尉昆仑障、宜禾县名隐失至今鲜为人知。
六工堡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六个工区。在南岔镇政府的西面,1966年曾被改名为金光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为六工村。
七工堡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七的工区,并且境内有并有军事防御工程——堡子而得名,在南岔镇政府的西南面。1966年曾被改名为前进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为七工村。有人也叫七工堡子村。
八工堡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八个工区。在南岔镇政府的北面,1958年成立八工大队,1983年改为八工村。
九工堡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九个工区,在南岔镇政府东面九南村六组东200米处,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地区分为两个沟,南沟为九南、北沟为九北,由九南村和九北村组成。1958年分别成立九南、九北大队,1983年改为九南村、九北村。该堡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108米,1万余平方公里,夯土版筑,底宽4.3米,顶宽1米,高4.5米。女墙底宽50厘米,顶宽30厘米,高1米,通高5.5米。四角有角墩,城东、南、北三面有马面各1个,开两门,宽7米。东、西城墙保存完整;西城墙南段30米及角墩倒塌;南城墙东段保存完整,西段倒塌;北城墙东段40米及角墩倒塌;西段68米保存较好;角墩开辟为耕地;城南有东西向便道。其他工堡安置户数、人口等信息《肃州志•安西卫》未记载,无处考察。
十工堡是十个屯垦工区排列第十个工区。在南岔镇政府东南面。现改为十工村。
瓜州县东半县自然形成的十道沟,是由于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托来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的疏勒河,西北流经肃北县的高山草地,穿大雪山与托来南山间峡谷,过昌马盆地经千万年洪水冲刷而形成的。疏勒河在昌马峡之前为上游(昌马堡至玉门镇段,当地称昌马大河),水丰流急,年均流量24.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7.81亿立方米。出昌马峡,至走廊平地一段为中游,向北分流于大坝冲积扇面,有十道沟之名。之后因地形而命名了现在的地名,由东向西依次形成了十道沟,即头道沟(徐家沟),在玉门市西3.5公里;二道沟,在柳河乡(下游易名“清水河”);三道沟,在瓜州县三道沟镇东,为玉门一瓜州界沟,1983年改为三道沟村;四道沟,在古渊泉县城西,1983年改为四道沟村;五道沟,在河东镇五道沟村东,1983年改为五道沟村;六道沟,在河东镇六道沟村西,1983年改为六道沟村;七道沟,在河东镇七道沟农场东,1983年改为七道沟村;八道沟,现为布隆吉乡九上村一组;九道沟,现为布隆吉乡九上村、九下村,通称为九道沟,1983年分别成立九上村、九下村;十道沟,现为布隆吉乡布隆吉村一组。
(作者系瓜州县文物局退休干部)安西县(瓜州)第十一届亚运会 “亚运之光”火炬传递纪实仲银红1990年,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将在北京举办,被称为中国“亚运年”。
1990年8月22日,象征着“团结、友谊、进步”的火炬在北京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自点燃。届时,将在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举行为期一个月的“亚运之光”火炬传递活动。至此,中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多年,规模空前的第十一届运运会序幕正式拉开。
为了贯彻“办好亚运、人人有责、振兴中华、个个当先”精神,高举爱国主义和奥林匹克精神旗帜,铸造中华民族新的伟大长城。中共安西(瓜州)县委、安西县(瓜州)人民政府成立了迎亚运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认真搞好安西县“亚运之光” 火炬接力活动的通知》《安西县“亚运之光”火炬传递、交接引火仪式方案》,决定于1990年9月8日上午10时,举行安西县“亚运之光”火炬传递仪式,掀起了 “迎亚运、促工作、做贡献”热潮。
1990年9月8日10时许,活动现场彩旗飘扬,人山人海,主席台上分别悬挂着国旗、第十一届亚运会会旗、"亚运之光"火炬接力彩旗,主席台正上方悬挂“安西县(瓜州县)亚运之光火炬传递交接大会”大幅会标。由安西中学(现瓜州一中)、渊泉小学、渊泉第二小学组织的500人的红旗仪仗队、花束队、鼓号队列队等待。10时整,时任县迎亚运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政府副县长许德礼同志宣布: 安西县“亚运之光” 火炬传递交接仪式开始,顿时,鼓号齐鸣,红旗仪仗队、花束队高呼口号向主席台左右跑动分开,随着11响礼炮打响,玉门市最后一位火炬传递者(李军)从广场西口跑步进入会场,时任县委副书记马福俊接受火炬并转交给副县长许德礼,并依次点燃安西县东、西、南、北四路火炬,并交给马福俊传给安西县火炬手,随着副县长许德礼同志一声发令枪响,拉开了安西县的火炬传递接力,按照东、西、南、北,红、白、蓝、黄色分为四个方队,每个方队500人,依次开始火炬传递。首先是由县税务局、财政局、粮食局、渊泉第二小学、89727部队组成的500人的红色西线队伍(安西传递敦煌市主线路)由广场出发经过镇风亭向西进入省道314线(原安敦公路),再向向南至榆林商场(现西部天地大楼),再向西行至89727部队(现104部队)门口自行跑散。
随后,县政府组织3辆公务用车将3位火炬手传递于瓜州乡政府(现瓜州镇),再由瓜州乡政府传递南岔镇,南岔镇传递活动结束后,由安西县火炬手龚建新(时任安西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现任瓜州县政协副主席)、石生金(原安西中学体育教师,退休后于2017年去世)、康付明(原县人事局干部,毕业于酒泉体校,推荐优秀运动员,现任瓜州县体育中心主任))传递敦煌市。
其他东、南、北3个方队分别由环城乡(现西湖镇)、修造厂、气象站、石油公司、环城中学(现瓜州三中)组成的500人白色队伍向北出发,从县府街至水务局向北经省道314线(原安敦公路),至环城中学(现瓜州三中)门口自行跑散。县政协组织公务用车将3位火炬手传递至柳园镇。
由县武装部、教委(教育局)、法院、公安局、安西中学(现瓜州一中)组成的500人的黄色队伍向东出发,从县府街向东至武装部家属院,再向北经东大桥至中沟二队居民点自行跑散,由县委办组织公务用车将3名火炬手传递布隆吉乡。
由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商业局、城建局、广播局、供销社、工商局、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组成的500人的蓝色队伍向南岀发,从广场向南经百货公司(县地税局)、农业银行、服装厂(现农业银行南对面)、城建局(现火电厂办公楼)、供销社至红西路军纪念塔自行跑散,县人大办组织公务用车将3位火炬手传递踏实乡(现锁阳城镇)。
参加安西县“亚运之光"火炬传递交接仪式活动的有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行业职工、部队官兵和各界群众一万多人。
(作者系瓜州县体育中心干部)全国青年男子篮球邀请赛纪实仲银红1998年9月2日晚,由安西县(瓜州)体育运动委员会、甘肃省花牛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甘肃省花牛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冠名赞助的安西县“花牛山杯”全国青年男子篮球四强邀请赛,在县灯光球场(现瓜州全民健身综合馆)隆重开幕。
这是我县历史上首次举办国家级的篮球比赛,对我县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加开幕式的领导有时任甘肃省篮球协会主席许秉仁、甘肃省篮球协会秘书长栗继光、酒泉地区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蒋永阁、中共安西县委书记李金寿、安西县人民政府县长马树林、中共安西县委副书记曾全生、安西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王生德以及在家的四大班子领导。
时任安西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王生德致欢迎词,甘肃省花牛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陆树森致开幕词。
参加本次邀请赛的四强队伍分别是八一队、济南军区队、南京军区队、兰州军区队。4支队伍运动员平均身高在1.96米以上,时任八一队球员石勇和济南军区队的李士强身高分别达到了2.17和2.21米。
本次比赛,经过3天6场的激烈角逐,八一队、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分别获得前三名。比赛期间,能容纳3000人的灯光球场, 座无虚席,场场爆满。与此同时,也使安西人民近距离欣赏了国家级高水平的篮球比赛以及巨人们的精彩表演。
参加本次比赛的领队、教练、运动员及工作人员共计126人,本次比赛还得到了甘肃省花牛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和赞助,同时,还得到了水利宾馆、丝路饭店的大力支持,使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作者系瓜州县体育中心干部)中国・瓜州全国桥牌公开赛纪实仲银红2016年3月,时任瓜州县人民政府县长张立东同志,在兰州开会期间偶遇在甘肃省体育局工作的老同事,就瓜州县承办全国桥牌公开赛达成共识,回到瓜州后,张立东县长立即责成瓜州县体育中心与中国桥牌协会副秘书长宋召进行沟通对接,确定由中国桥牌协会、酒泉市体育局、瓜州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16中国•瓜州全国桥牌公开赛,于2016年8月4日-7日,在瓜州县举办,并在中国桥牌协会官网对赛事进行公布。
与此同时,瓜州县体育中心按照赛事相关要求,积极进行赛事筹备,制定了赛事工作方案,成立了赛事筹备领导小组,逐级向甘肃省桥牌协会、中国桥牌协会提交申办报告,并邀请甘肃省桥牌协会主要负责人就赛事承办比赛地点、运动员接待、比赛器材等进行了现场查看和核查,并确定比赛场地设置在国风大酒店二楼,运动员食宿接待在国风大酒店。
瓜州县体育中心按照赛事要求,先后购买标准桥牌桌60个、电脑发牌机2台、标准桥牌5000副、桥牌盒等专业比赛器材,并抽调了60个工作人员,分别组成会务接待(敦煌机场、瓜州火车站、柳园火车站运动员接站)、场地服务、赛事工作、安全保障等工作机构。为显示瓜州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所有参赛运动员进行接机、接站(敦煌机场、瓜州火车站、柳园火车站运动员接站),受到参赛运动员的高度赞扬。同时,制作2016中国瓜州全国桥牌公开赛宣传方案,制作2016中国•瓜州全国桥牌公开赛电视宣传片, 在甘肃电视台、酒泉电视台、瓜州电视台集中播放20天,2个出租车公司的360辆车载屏幕和县城各单位楼门电子屏滚动2016中国•瓜州全国桥牌公开赛宣传标语。与此同时,在2016中国•瓜州全国桥牌公开赛举办期间,恰逢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即将召开,并将2016中国•瓜州全国桥牌公开赛例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
为推动和普及瓜州县的桥牌运动,在2016中国•瓜州全国桥牌公开赛筹备期间,瓜州县体育中心、瓜州县体育总会适时成立了瓜州县桥牌运动协会,并进行了注册登记。
2016年8月4日,国风大酒店彩旗招展,36条彩色条幅把国风大酒店装扮的像过节一样。二楼大厅正在举行2016中国•瓜州全国桥牌公开赛开幕式,中共瓜州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立东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词,时任中国桥牌协会副主席周坚卫、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桥牌部主任、中国桥牌协会秘书长郭玉军、甘肃省桥牌协会主席曹长林、酒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柴绍豪、酒泉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红兰和瓜州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立东、瓜州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鲁玉梅、瓜州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晓英、瓜州县政府副县长韩积罡、瓜州县政协副主任陈维参加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甘肃、新疆等19个省市自治区42支队的两百多名桥牌高手参加比赛。
2016中国•瓜州全国桥牌公开赛将采取分阶段积分编排加淘汰赛的比赛形式,积分编排赛共进行8轮,每轮12副牌,为积分编排赛前8名进入淘汰赛,其余队伍进入附加积分编排赛。
赛事期间,还进行了“2016瓜州杯甘肃一新疆桥牌对抗赛”、瓜州县桥牌运动培训班,瓜州县政府主要领导还与中国桥牌协会、甘肃省桥牌协会领导进行了座谈,双方领导就举办明年桥牌赛事和将瓜州县确定为甘肃省桥牌运动基地达成共识。
8月7日,2016中国•瓜州全国桥牌公开赛完成了全部赛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闭幕式上中共瓜州县委书记宋诚和甘肃省桥牌协会主席曹长林为瓜州-甘肃省桥牌运动基地揭牌。
在美丽的瓜州举办全国桥牌公开赛这样高规格、高水平的赛事,这在瓜州县的历史上尚属首次。这必将推动瓜州县各项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将使瓜州县扩大在全国桥牌界的知名度。
(作者系瓜州县体育中心干部)“大地之子”“无界大型户外雕塑落户瓜州记潘跃军大地之子“大地之子”外观是一个长15米、高4.3米、宽9米趴伏在地、恬然入睡的巨型婴儿,坐落在甘肃省瓜州县红山坡戈壁滩上。雕塑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创作。通过对当下全球大型雕塑的梳理和研究,对目前国内可运用的大型雕塑创作材料进行应用尝试后,选定以红砂岩为主要材质,利用三维扫描获取模型数据,再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的大型户外主题雕塑作品。
该作品是董书兵教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大型雕塑作品的首次尝试,用数字技术完成如此大型的雕塑作品目前在国内外公共艺术领域中实属罕见。董书兵教授的婴儿雕塑不仅倾注了自己的个人情感,其创作的雕塑作品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认可,并在当下雕塑界形成一种辨识度极高的创作主题与个人风格。
《大地之子》大型雕塑创作活动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德国马尔卡斯滕美术家协会、中共瓜州县委、瓜州县政府、德国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共同主办,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进行指导,北京自然物语景观雕塑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该项目已被列为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美术创作资助项目。
2015年《大地之子》首次选址,董书兵教授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赵萌教授、北京服装学院马天羽副教授、瓜州文物局李宏伟局长、敦煌研究院牛玉生老师等对雕塑材料和制作方式进行实验分析最终确定在瓜州县南山坡修建。作品创作时间为2016年7月-2016年11月,作者自筹创作经费,完成后的作品无偿捐赠给瓜州县政府,并将在瓜州县红山坡戈壁滩之上永久放置。同时,《大地之子》雕塑创作是董书兵教授继2010年“俯视原点•董书兵雕塑个展”、2013年“还原•董书兵作品展”、“董书兵个展”、2014年“融•董书兵大型竹子装置艺术”之后的第五次艺术个展。
在此次施工安装中,董书兵教授反复强调不能因为施工对周边生态、地貌产生丝毫破坏,因此现场工作棚及相关配套设施的搭建均采用环保及可循环利用材质,由于《大地之子》所处的位置距交通主干道还有120余米左右的直线距离,为了避免工程运输车辆毫无路线随意行驶压出的车辙对周边地貌产生影响,董教授率领众人克服万难,在飞砂走石的戈壁滩上修筑起一条长达百余米的交通线。由于《大地之子》地处“极旱荒漠保护区”内,董教授更是倡导所有团队成员爱护环境,节约用水。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完成后的《大地之子》虽然体量巨大、视觉效果极为强烈,但相对于整个戈壁地貌而言却毫无突兀违和之感。完成后的《大地之子》无论是砂岩的粗犷肌理、石材自身沉稳厚重的棕红色调、还是作品本身寓意的文化内涵,都与广袤壮阔的戈壁情境相融,浑然天成。
无界2018年10月150,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雕塑系董书兵教授大型公共艺术作品《无界》在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戈壁滩上正式落成。这是董书兵教授继《大地之子》后,在戈壁滩上完成的第二件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也是董书兵本年度首要创作计划和创作任务。
《无界》主体由一个“主殿”和四个“阙楼”构成,总长度60m,高21m,宽40m。整体造型符合中国传统建筑中殿宇的格局结构,呈中心对称式。作品共耗用标准长度6m的钢管型材约6300根,裁切成17种不同尺寸,连接扣件约3万个。
董书兵教授因《大地之子》(在瓜州的第一件雕塑作品)的诞生而广泛地被瓜州当地民众熟知,从市县主要领导,到瓜农菜贩、出租车司机,可谓家喻户晓。因此当他要在戈壁荒滩上创作第二件大型公共艺术作品——“海市蜃楼计划”主题雕塑《无界》时,瓜州人拿出了他们最大的诚意与爱并给予后勤保障,社会有识之士也来提供材料支持,因此《无界》的创作条件比制作《大地之子》 时的好了很多。
《无界》在创作、制作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支持,其中雕塑材料购置、加工和扣件由北京铁道研究所黎莎父女给予无偿支持;雕塑基础及工作团队在瓜州的日常生活由当地企业家祁延林给予大力支持,雕塑组装则由北京雕塑企业家毛颐东,王长明团队合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