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图书馆
瓜州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瓜州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瓜州古名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961
颗粒名称:
瓜州古名人
分类号:
K825
页数:
10
页码:
93-102
摘要:
对于瓜州古名人的介绍,归录于《瓜州文史第八辑》一书中。
关键词:
人物传略
古名人
内容
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草圣张芝张芝字伯英,汉族,东汉大书法家。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他是东汉时期敦煌郡渊泉县人(今瓜州县四道沟老城一带)人。
“凉州三明”之一大司农张奂的长子。虽出身官宦家庭,而无纨绔习气,少有气节,勤奋好学。张芝从小就立志练习书法,学习著名书法家崔子玉、杜伯度的笔法、家中布帛,先练字,后漂洗, 水为墨染,人称为“张芝墨池”。张芝对崔杜之法,喜而学之,转精其巧,三国时韦诞,称张芝“草圣”。由此可见,张芝虽以崔杜为师,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谓超前绝伦,独步无双。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他从民间和崔、杜那里汲取了草书的艺术精华,创造了跨时代的大草、当时亦称“今草”,一时名嘈天下,学者如云。张芝的“一笔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 气脉通于隔行,“如行云流水,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引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无穷,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是张怀瓘在《书断》中对一笔书的精辟概括,同时高度评价张芝的草书“精熟神妙,冠绝古今,张劲骨丰肌,德贯诸贤之首,伯英即草书之祖也” 。
王羲之对张芝推崇备至,师法多年,始终认为自己的草书不及张芝。马世晓先生曾撰文评论道:“自汉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间,在草书领域里涌现岀了韦诞、索靖、卫恒等这些传于书坛的人物。” 更有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师,他们的师承都导源于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巨人一一“草圣张芝”。
刚正不阿的安边名将一张奂张奂(公元104一181年),字然明,东汉敦煌郡渊泉县人(今甘肃瓜州)人,他是东汉后期驰骋沙场的征边名将。其父张惇,任汉阳郡太守。张奂历经东汉顺帝至灵帝五朝。
张奂早年师从太尉朱宠,研习《欧阳尚书》,并将四十五万余字的书,自行删减为九万字的《牟氏章句》。之后,到大将军梁冀府中任职,不久即“以疾去宫”。继后,州郡推荐贤良,张奂考取第一,被拜会议郎。公元一五五年(汉恒帝永寿元年),朝廷调张奂为安定(今甘肃镇远)属国都尉(相当于郡太守,管理内附诸族)。在任期间,南匈奴入侵,他对东羌采取和善政策,联合东羌,共同打击匈奴,挫败了南匈奴的入侵,多次建立战功。张奂后岀任武威太守、度辽将军及护匈奴中郎将等职,并升为大司农。他在东汉的对外战争中功勋卓著,多次以恩信安抚、招降外族,使得北方宁静一时。汉灵帝即位时入朝,为宦官所利用,率军进击大将军窦武,迫其自杀。事后自责不已,拒受封侯,又上疏为窦武等人伸冤。不久迁为太常,因得罪宦官被诬陷罢官。晚年归居故乡,授课著书,不再出仕。光和四年(181年),张奂去世,年七十八,遗令素服薄葬。
他死后当地人民为他建立了祠堂,世代纪念他。
不为强权的名臣——盖勋盖勋(140年一191年),字元固。东汉敦煌郡广至县(今甘肃瓜州县境内)人,他生于仕宦世家,初学孝廉,任汉阳(古城在今甘肃甘谷县南)长史。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关)羌人配合黄巾起义军进攻陇右,陇右刺史左昌率兵镇压。盖勋建议不要采取这种激化矛盾的办法解决,左昌不但不听他的话,还把盖勋调离汉阳,屯守阿阳。
盖勋在一次与羌人的作战中,受了伤,由于羌人很尊重盖勋,所以没有杀他,并说:“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负天”,随后便把盖勋送回汉阳。盖勋回到汉阳后,刚上任的刺史杨雍了解他的为人,很器重他,便提拔他做了汉阳太守。不久,汉阳地区发生了灾荒,饿殍遍地,灾民成群。盖勋立刻开仓救济,同时拿出自己家里的粮食救济灾民。从此,盖勋名望愈来愈高,被朝廷任命为讨虏校尉。汉灵帝知道盖勋的情况后,下诏召见了他。汉灵帝问盖勋,如今天下这么乱是什么原因?盖勋回答说:“是朝臣内部纷争所致”。当时宦官蹇硕恰巧在场,蹇硕是汉灵帝所宠爱的宦官之一,作恶累累,世人唾之,故蹇硕十分痛恨盖勋。尽管这样,盖勋仍然受到汉灵帝信任。不久,做了京兆尹,“每军国密事帝常手诏问之”。
汉灵帝死后,少帝即位。董卓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后又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任太师。盖勋十分痛恶,蔑视董卓,视其为粪土,称其为“小丑”。董卓虽然对盖勋恨之入骨,却不得不征盖勋为议郎。当时,朝廷公卿以下,对董卓无不阿谀奉承,唯有盖勋与之针锋相对。是时,朝廷的司隶校尉之位空缺,董卓问司徒王允谁可担当此任,王允推荐了盖勋。董卓当然不会听王允的话,乘机把盖勋调离京师,让盖勋做了越骑校尉,很快又任命为颍川(今河南开封县境内)太守。盖勋尚未到职,董卓又把他调回京师。总之不让他掌权。从此,盖勋一直不得意。五十一岁便去世了。盖勋在京任京兆尹时,严惩宦官的事被传为佳话。
因汉灵帝重用宦官十常侍,故宫廷宫官为非作歹,十分凶残。长安令杨党,其父为中常侍,他贪赃枉法,无恶不作,家产千百万。盖勋决心铲除这个恶霸。许多官员都害怕杨党,劝盖勋不要冒这个险,但盖勋还是惩治了杨党,并把党父也治了罪。盖勋这种不畏权贵,置自己安危于不顾的高贵品质和斗争精神,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是值得人们称道的。
亚圣——张昶张昶生卒年不详,敦煌渊泉人(今甘肃瓜州县)人,东汉末年大将张奂之子、书法家张芝季弟,书法家,擅草书,有“亚圣”之誉。为黄门侍郎。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极工八分,又善隶。华岳庙两堂碑文昶造自书之,元帝又刊其二十余字。二书有重名,传于海内。其书有《西岳华山堂阙碑铭》至今传世 (《后汉书•张奂传》、《水经注》、《书断》)。张昶是汉“草圣” 张芝之季弟,官至黄门侍郎,善隶,书类其兄,时人称之“亚圣”。《后汉书》《水经注》《书断》《九品书人论》等均有记载,并明确《华山庙祠堂碑》是张昶所书。据《笔势传》记载,书圣王羲之曾“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说明张昶的《华山庙祠堂碑》对王羲之及后世影响很大。
文武名将——索靖索靖(239〜303),中国西晋书法家。字幼安,张芝姊孙,博通经史。曾官尚书郎、雁门和酒泉太守,拜左卫将军。著有《索子》 《草书势》等。索靖善隶、行书,尤擅长章草,与书法家卫瓘齐名。他的草书学张芝,而又有自己的风格,当时有谓:精熟至极,索靖不及张芝;而妙有余姿,则张芝不及索靖。可见他的书法成就可以与张芝相媲美。索靖作品传世的有《月仪帖》《出师颂》《七月廿六日帖》等。其中以《月仪帖》最为世所重。此帖笔力坚劲、锋芒毕露,个人特点比较鲜明,同记载中索靖书法的面貌基本相符,字数较多,是学习章草的好范本。
唐朝名将一哥舒翰哥舒翰(? -757年),突厥人,官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爵西平郡王。哥舒翰屡破吐蕃、占领石堡城,夺取九曲,成立了宛秀、神策二军。哥舒翰嗜酒如命,醇酒美人,时时相伴,以致身虚;也曾向唐玄宗极言王忠嗣无罪,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王忠嗣的罪。安史之乱时哥舒翰被安禄山俘虏,安庆绪大败之后,逃往邺城固守,临行前,将哥舒翰等三十余名被俘唐将全部杀害,唐代宗赠太尉,谥曰武愍。
边关名将一郭知运郭知运,字逢时,唐瓜州晋昌(今瓜州县)人,从郭虔理破突厥有功,提升为右骁卫将军。后来又立战功,升陇右诸军节度大师鄯州(治所在青海乐都县)都督。后封太远郡公。卒赠凉州都督。
边陲名将——王君㚟王君㚟,字威明,唐时瓜州常乐(今瓜州县)人,唐开元九年, (公元721年)十月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吐鲁番攻打甘州(今张掖),王君㚟率军跟至青海,大破吐蕃。因战功升为左羽林大将军,声威显赫,后为吐蕃伏兵所杀,不幸以身殉国。
一代清官——谢登科谢登科,安西柳沟(今瓜州三道沟镇山水梁)人,生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7年),卒于道光二十四年五月,享年68岁。嘉庆三年中进士,为甲科进士第103名,曾任四川铜梁县知县和永宁县知县。为官清廉,升巴州知州,因勤正为民,深受当地爱戴。年老辞官回乡,教导柳沟乡民设立义义学,提倡文化教育,著有 《蜀俗记》一册,已失传。北京文庙国子监,有元、明、清三朝《进士名录》:“谢登科,甘肃安西州人,嘉庆三年甲科进士第103名”。谢登科死后,安葬于瓜州县三道沟镇山水梁村,瓜州县博物馆现藏谢登科神道碑:“大清敕封文林郎四川永宁县知县和卿谢翁神道碑,道光二十四年岁次申辰夏五月立”。现谢登科第七世孙仍生活在三道沟镇山水梁村。
国宝象牙佛的保护者——郭元亨郭元亨,1986年生于高台县南华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1926年,为逃避国民党抓兵,逃难到安西(瓜州)县踏实乡(今锁阳城镇)。先给别人做短工,后于1927年在榆林窟岀家。郭元亨和他的师傅马荣贵在蘑菇台子开垦耕地,种田养畜,接待来往香客,一时在瓜州一带颇有影响。随即也招来了横祸。盘踞在祁连山无恶不作的土匪为了抢劫金银财宝,到处寻找马荣贵,马荣贵在逃难昌马的途中,料到躲不过这场灾难,便吞金自杀了。从此,郭元亨便成了榆林窟的主持人,保护象牙佛的重担也落在了他的肩上。
他牢牢记着师傅的话:“这件象牙佛是很早就传到榆林窟的,要把它好好保藏起来,世事不太平,千万不敢往外拿”。郭元亨一面看管洞窟,一面继续耕种蘑菇台的耕地。时隔不久,郭元亨收了一个徒弟,名叫王明栋。瓜州本地人,很能吃苦,为人忠厚,深得郭元亨的信任。为了确保象牙佛不岀意外,郭元亨和他的徒弟王明栋先把象牙佛放在踏实民间珍藏,后来又把象牙佛藏在了卡房子山的一个鹰窝里。
1937年4月22日,郭元亨风闻南山下来了一支红军队伍,便急忙雇了骆驼、马匹准备装运小麦、面粉、牛羊准备逃离。几个穿便衣的红军侦查员已来到了郭元亨面前,他们对人和气,态度真诚,根本不像山里的土匪,又听红军侦查员讲:我们都是受苦人,是为穷人翻身打江山的。郭元亨想到自己苦难的经历和旧社会到处受人欺凌的悲惨遭遇,当侦查员讲到在冰天雪地的祁连山中,经过四十三天的艰苦行程,因缺乏给养,没吃过一顿饱饭时, 郭元亨对他们说:“你们来了我一定想办法帮助”。
西路军红十三军程世才代军长和李先念就住在了蘑菇台三间破旧的磨坊里,郭元亨看到红军队伍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使郭元亨的思想认识增添了新的内容,郭元亨第一次看到,天底下竟有这样一支队伍,他非常感动。
郭元亨便主动拿出物资救济红军,送给红军四千余斤小麦、一千余斤面粉、四百余斤黄米,两头黄牛、三十只羊、三十斤清油、一匹骡子、一匹马时,红十三军代军长对郭元亨这种帮助红军的精神表示了深深的谢意,并给郭元亨打了收条。
当时谁也没想到红军离开蘑菇台子的第二天,马家军就来到了榆林窟。逼郭元亨交岀金银财宝,从郭元亨身上搜出了程军长打的收条,马家军便以“私通红军”等罪敲诈勒索,郭元亨只好将自己多年积蓄的三两六钱金子、一百块银元给了马家军。马家军才放过了他。
1940年,驻扎在酒泉的马步青听说榆林窟存放着一尊珍贵的象牙佛,便派部下前来抢夺,他四处搜寻,硬逼郭元亨交出象牙佛,郭元亨没透露象牙佛的任何真相,马家军对郭元亨施加酷刑,捆绑吊打,直到打坏了他的左臂,他全身上下被打的伤痕累累,他们还用整把香火烧郭元亨的后背,就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那句话: 没听说过这件事,也没见到过象牙佛。
经过岁月的磨难和历次生死的变故,一向脾气暴躁的郭元亨变得少言寡语,把金钱看得很淡,就连1941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对他的关照,他都置若罔闻,不为所动。
1947年,安西县参议员刘永宽想抢取象牙佛,准备派人抓郭元亨,他便拿出平时积蓄的钱请高攀桂讲情,终于免除了一场灾难。
1950年,郭元亨迎来了祖国解放后的第一个春天,他怀着喜悦的心情,爬上卡房子山,取出了珍藏多年的象牙佛,交给了安西(今瓜州)县人民政府。从此,这件珍贵的文物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人民政府嘉奖了他的爱国行为,继续请他担任榆林窟的管护工作,曾先后当选为安西(瓜州)县人大代表,甘肃省政协委员。在保护象牙佛的过程中,历代无数的僧道民众,为此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和毕生的心血,郭元亨只是这无数无名英雄当中的一个幸存者,一个代表。
古瓜州的历史变迁李春元李长缨唐瓜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瓜州古城(锁阳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初设常乐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瓜州。瓜州古城(锁阳城)沿用时间长,内涵丰富,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堡遗址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和科学艺术价值。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瓜州地域是乌孙、月氏、羌人、匈奴部族杂居游牧区。西汉武帝(公元前140-87年)决心开发经营黄河以西地方,先后两次遣博望侯张骞于建元三年至元鼎二年(前138一115年),两次出使河西、西域,归后向武帝奏报地理地势、物产文化、风俗人情。“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骠骑将军霍去病各以兵五万分道击匈奴,自此漠北匈奴无王庭。骠骑将军大败匈奴左贤王于东北,迁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置护乌桓校尉,自敦煌以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起亭,于轮台、渠犁置卒电田,置使者校尉以领之”。通过三次大规模用兵,河西平。乃列四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筑长城,居两关(玉门关、阳关)固边防,河西版图统。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第八辑》
《瓜州文史》一书中对瓜州文物古迹、产业发展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瓜州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