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古烽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956
颗粒名称: 瓜州古烽燧
分类号: K878.3
页数: 4
页码: 67-70
摘要: 瓜州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东临玉门市,西接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商贾重镇,兵家必争的要地。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是汉代河西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缩影,对研究古代边防建制,建筑形式和汉代军事防御体系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今的瓜州大地上,烽燧多达200座之多,其中,长城烽燧多达70座。八椤墩烽燧位于南岔镇南截山南麓芦草沟北岸,汉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文化遗址 古烽燧

内容

瓜州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东临玉门市,西接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商贾重镇,兵家必争的要地。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是古代的报警系统,是汉代河西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缩影,对研究古代边防建制,建筑形式和汉代军事防御体系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今的瓜州大地上,烽燧多达200座之多,其中,长城烽燧多达70座。
  布隆吉豁落崖烽燧位于瓜州县布隆吉乡布隆吉村砖厂,南100米的疏勒河北岸,烽体高大,底基平面呈长方形,夯土版筑,烽西侧留有登烽脚窝,四周散落有陶片,该烽燧南侧紧靠疏勒河,北侧1.5公里处汉长城东西向通过,根据其地面散落的遗物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为汉代长城南侧,疏勒河沿线的军防设施,月牙墩烽燧位于瓜州县双塔镇月牙墩村西北3公里处,修筑在疏勒河南岸半月形台地上,底基平面呈长方形,顶部四周用土坯砌筑有月牙形外沿,并立有登烽木桩,北侧留有登烽脚窝,烽燧北侧紧靠疏勒河,是唐代清代疏勒河沿线的军防设施。
  苜蓿烽位于瓜州县布隆吉乡双塔村,双塔水库大坝西3.5公里处的疏勒河北岸,平面呈长方形,烽体底部借助风蚀台地修筑,上部夯土版筑,中间夹有圆木,烽燧南侧连有坞障,底基平面呈长方形,烽位于东北角,土坯修筑而成,坞墙现已倒塌,白墩子一号烽燧位于瓜州县西湖镇城北村西北34公里处,白墩子山丘之上,汉代沿用到唐代,也叫白虎关,平面呈长方形,土坯泥巴垒筑而成,中间夹有红柳、芦苇,烽南侧连有坞障,平面呈长方形,烽位于东北角,四周坞墙夯土版筑,西侧开有一门。据有关专家考证,该遗址为汉唐时期,瓜州至伊吾古道沿线的广显驿驿站遗址,在《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均有记载,对研究当时驿站构筑形制,及丝路交通史均具有重要意义。
  大泉驿烽燧遗址位于瓜州柳园镇公园路社区西北60公里处,分布面积11869平方米,这些烽燧历年久远,风雨侵蚀,如今大部分已经倒塌成为废墟,保存完好的并不多,以前的甘新公路由南向北穿过遗址,现在,公里两侧还可以看到房屋遗迹,但是墙体全部倒塌,仅存底基,遗址四周有散落的瓷片,毛毡、粗布片,铁器残片,羊毛等物,这处遗址根据其所处位置和所采集的标本,被断定为清代旧甘新大道沿线的驿站遗址,被称之为大泉驿,民国时期曾驻军防守,后来废弃,这处遗址在历史上,曾经为保障当地交通畅通和给养供给,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老师兔烽燧遗址位于瓜州县广至乡南7公里处的十工山山丘之上,平面呈方形,使用芦苇和泥筏相间垒筑而成,该烽燧南与山南诸烽相见,北与六工城遥遥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根据其构筑形制,其时代可推断为汉代至唐代,是当时六工城与山南地区之间,古道沿线的安全瞭望警戒设施。
  七星峰烽燧位于瓜州县布隆吉乡双塔水库西南1.5公里处的七星峰山顶之上,由东向西共分布有七座烽燧,燧借山名,命名“七星峰”,烽燧之间相距较近,编1至7号,各烽燧之间有羊肠小道连接,借助山势,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烽燧北侧,山下汉长城跨越疏勒河东西向通过,是汉代长城沿线的军防体系。
  火焰山一号烽燧位于十工山山顶之上,汉代沿用至唐代,占地面积20.24平方米,居烽而望,十工山南北景象尽收眼底,大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地理位置十分险要,烽燧平面呈长方形,采用石块、芦苇、胡杨树及砂石垒筑而成,从建筑原则上来讲,充分发挥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优势。
  汉代石板墩烽燧位于瓜州县北31公里马鬃山南山丘上,周围为连绵起伏低矮山丘,系石炭纪片麻岩变质岩。烽燧用石块、芦苇垒砌而成,基座呈正方形。地面散落水波纹、绳纹陶片,均系汉制。该烽燧是至今瓜州境内所保存的3座石烽燧(另两座为黑尖山石烽燧、火焰山石烽燧)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是汉代通往匈奴北界山脉的重要军防设施和路标,也是现代军用地图上的坐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汉代黑尖山烽燧位于瓜州县柳园镇黑尖山顶。烽燧用石块夹红柳垒砌,中间横穿圆木以增大拉力;烽形完整,略呈长方形。烽燧东3米山坡上有当年修建烽燧时挖取石块留下的石坑,直径5.5米,深1.2米,坑内散落水波纹灰陶片。黑尖山石烽燧是汉代通往西域北路伊吾道的重要军防设施和路标。
  汉代火焰山石烽燧位于瓜州县西南省道314线(原安敦公路)35公里南600米处小火焰山顶。烽燧北侧16米有1954年国家测绘总局立测绘坐标和砖水泥结构基准点,方座圆点,正中刻画“十”字,上方标“二用点”,下方标“国家测绘总局”。东北与西汉宜禾都尉昆仑障相望,东南与瓜州口汉烽燧相望,西南与汉悬泉置遗址、芦草沟烽燧相望,西北与汉长城宜禾侯障、三棵树井城相望,正北与长城25号烽燧相望。此烽又处于小火焰山之巅,所以地势十分险要。
  八椤墩烽燧位于南岔镇南截山南麓芦草沟北岸,汉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烽燧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6.5米,高12.5米。夯土版筑,夯层厚10一12厘米。南、西两面留有上下烽燧的脚窝,乃汉制“吊绳脚窝”装置。地面散落绳纹,水波纹陶片。该烽燧乃山南汉广至县敦煌郡楼兰道军防设施。清《重修肃州新志•安西卫册》、民国《安西县新志》均有记载。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第八辑

《瓜州文史 第八辑》

《瓜州文史》一书中对瓜州文物古迹、产业发展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瓜州县
相关地名